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白沙坡虎掌舞:薪火相传 虎虎生风

作者:李艾丽 发布时间:2018-09-14 原出处:玉溪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白沙坡是易门县绿汁镇木厂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位于绿汁江西面的狮凤山背面,四周高山险峻。当地村民以彝族为主,他们代代传承着极具民族特色的“虎掌舞”,早在2006年虎掌舞就被列为玉溪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近日,记者探访了当地虎掌舞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虎掌舞的由来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虎为什么会成为白沙坡舞蹈的主角?记者查阅资料得知,传说两只老虎从大理来到绿汁江,湍急的江水使老虎无法前行,便回头来到白沙坡南边的云盘山上。老虎的到来,吓跑了其他凶猛的动物,村民和畜禽也免于受到侵袭。而后,老一辈的村民便装成老虎的模样在田地边走动,保护其庄稼及畜禽。从此,白沙坡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风调雨顺的景象。于是当地人视虎为祖先,自称是虎的后裔,认为万物都是由虎创造,久而久之,便演变出了今天的虎掌舞。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6.jpg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虎掌舞动作原汁原味、豪放粗犷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白沙坡村跳虎掌舞活动由请山神、扮虎、跳虎、送虎、吃虎肉等组成。每年跳虎掌舞之前,都要先行祭拜山神庙,而后是土主庙,所有人装扮都在土主庙前进行。从正月十二至十五,整个村庄就成了跳虎掌舞的场地,文艺表演队挨家挨户跳虎掌舞表达祝福。全套的虎掌舞有九个套路,包括:虎拜四方、虎穿花、虎翻身、虎解手、虎花笙、虎挫身、虎玩耍、虎合脚、虎种田,以虎的形象再现着犁田、耙田、背粪、撒秧、拔秧、栽秧、割谷、打谷等农事场景。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采访中,记者观赏到了虎掌舞的表演。只见九个套路在古老乐器的伴奏下进行,舞蹈动作原汁原味、豪放粗犷,造型逼真,让人不由得体会到了农事活动的艰辛和快乐。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人的坚守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直以来,虎掌舞的传承以口耳相传为主,传男不传女。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地的者荣保从6岁开始就跟着大人们学跳虎掌舞,扮演小老虎的角色。“那时候我从老虎出场的动作学起,然后学老虎跳笙、穿花,模仿犁田、栽秧、收割等整个套路。”者荣保说,他跳的虎掌舞渐渐得到了大家认可。在2003年11月,白沙坡正式组建了一支虎掌舞文艺表演队。从2014年开始,者荣保就担任了文艺表演队的负责人。演小老虎时,者荣保身披用毡子做成的形似老虎的“虎皮”,身上用涂料画上老虎的花纹,跟在队伍的后面,表演的动作活灵活现。如今扮演主角,他身披黑色的披风,手握雕刻着老虎头像的虎头棒,领着身后的“老虎”们在场上完成整个舞蹈的过程。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7.jpg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者荣保和跟他学了3年虎掌舞的徒弟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凭借20多年的坚持,者荣保于2016年被评为了虎掌舞项目县级非遗传承人,他秉持初心,致力于虎掌舞的传承。现在虎掌舞文艺表演队由20多个村民组成,年龄最大的有55岁,最小的只有11岁。年龄最小的扮演者就是者荣保的徒弟,这孩子已经跟者荣保跳了3年时间,基本掌握了虎掌舞的动作精髓。如今这支文艺表演队也在者荣保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市、县文艺汇演,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好评。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2016年“六一”儿童节,者荣保带领虎掌舞队员参加木厂小学的“六一”活动,此后就多次进校园教学生跳虎掌舞。“我把虎掌舞的九套动作分别教给他们,现在他们基本掌握了虎掌舞的动作,对虎掌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者荣保说。此外,虽然近年来白沙坡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人们学习虎掌舞的时间越来越少,但者荣保总找到合适的时间节点,利用大家回家的时间,带领他们一起学习虎掌舞。“今后,我希望争取更多的机会、利用上级部门搭建的平台,带领队伍充分展示虎掌舞,展现绿汁镇的民族风情,让虎掌舞走得更远。”者荣保说。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虎掌舞的保护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易门县各级各部门也针对虎掌舞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开展了虎掌舞田野调查和保护传承等基础工作。针对该非遗项目建立了相关数字档案,包含调查报告、图片、视频、论文等,并在每年的春节、“二月二”传统戏会和菌交会等重大文化活动中组织虎掌舞展演。其次是积极申报了虎掌舞市县级传承人,现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者贤、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者荣保。同时,县文化、民宗等单位先后针对该非遗项目支持拨付了保护传承资金,包含项目传承展演、白沙坡村文化设施修缮、传承人补助、服装道具购置、节目创作等经费。这一系列的工作和措施,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了彝族虎掌舞的保护,助推了绿汁江畔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在2017年,易门县围绕该非遗项目创作了彝族舞蹈《琴儿声声·鼓生生》,参加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并荣获银奖。舞蹈《琴儿声声·鼓生生》描绘了绿汁白沙坡村彝族的生产生活中对虎的崇拜,通过对其信仰、民俗、舞蹈、服饰文化的提炼整合,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盼。今年7月,易门县文化部门又将这个舞蹈搬上了第十四届中国(云南)野生菌交易会开幕式以及昆明、玉溪等地易门菌交会宣传推广演出活动的文艺舞台。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绿汁镇镇长卜绍良介绍,多年来,当地努力挖掘虎掌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了本地彝族同胞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绿汁江畔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Z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