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非遗名录:阿古合(省级 凉山)

作者:凉山非遗中心 发布时间:2021-05-30 原出处:​凉山非遗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导读: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歌“阿古合”,意为“唱阿古”;在凉山阿都地区的古彝语中,"阿古合”意即“对死者演唱”。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通过祭祀和吊丧的形式,以仪式的方式为亡者演唱的歌,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2V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阿古合演唱

项目名称:阿古合2V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名录级别:省级2V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歌“阿古合”,意为“唱阿古”;在凉山阿都地区的古彝语中,“阿古合”最早是“阿(以低降调)果合”,“阿”无实际意义的前缀词,“果”古彝语词汇,涵义是“死了”,“果”逐渐演变为现代白话的“古”,“合”即演唱的意思;“阿古合”意即“对死者演唱”。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通过祭祀和吊丧的形式,以仪式的方式为亡者演唱的歌,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2V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产生年代:

它的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无明确文字记载。但从彝文文献有关记述和彝语称谓的演变过程来看,它可能产生在彝族社会进入“兴祭祀”的氏族制时代。彝族的丧葬及礼仪,在先秦的文献中有“死则焚其尸”,“忧其不焚也”的记载。在彝文文献中有史尔俄特“买父”才知“有三节不烧的木柴作祖灵”始有祖灵祭祀;彝族始祖笃慕建青棚祭祀。彝族“克智”(现有大型彝文出版物《彝族克智》)中说“阿古”,是人和某个自然物的突然死亡与消亡,引起人和同类的极大悲哀的呼号?。引发“阿古”起源的传说:“鹿仔和老鹿在一起,自由多快乐,母鹿摔岩死,鹿仔找到岩,见到一对角,对岩哀怒道,为何摔死母?”鹿仔哀叹道:“阿古—”,“从此鹿有角,阿古从此起”。经历漫长的岁月,一代代彝族先民集体的口头创作并不断增加内容丰富而形成。2V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阿古合传承人

分布区域:

“阿古合”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境,各方言区的“阿古合”在曲调上有一定的差异,伴唱的动作上也有所不同,演唱的内容却没有大的区别。甘洛县和越西县的彝族居住区是“阿古合”的集中传承地,主要分布在甘洛县的田坝、新市坝、普昌、苏雄和越西县的普雄、申果庄、新民、中所等地区。2V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内容:

“阿古合”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亡灵的祭祀、吊唁、赞扬、缅怀,指引灵魂回归祖先故土。如唱道:“鸟类鹏鸟大,鹏鸟照样死;人类皇帝大,皇帝照样死”;“可有不死物?没有不死物;人说太阳不死物,太阳落山便是死;人说月亮不死物,月亮变缺就是死。”“世间死法千千万,石头风化便是死,老树空心便是死,翠竹脱皮便是死,青菜黄叶便是死。” 唱的内容还可以包括彝族迁徙的历史,传说的英雄人物,天文地理、英雄史诗传说,家族家谱以及人生哲理、生活常识、风俗礼制等。“阿古合”的音乐,以“阿古”为词的歌头、歌尾,音调时高时低,绵长深沉,唱时辅以舞动,情绪严肃庄重,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浓郁。2V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特征:

 “阿古合”是在隆重的祭祀与吊唁的仪式过程中,特定的场合和习俗长期流传的约定成规。“阿古合”的表演形式,是主客双方各自由男性5人以上的单数组成的舞队,分别演唱;由横排队伍居中一人摇铃领唱,众人应和,伴以前进后退,上下屈蹲,抬腿踢足的动作。以唱为主,歌词章节繁多复杂,内容宽泛庞大。2V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价值:

“阿古合”演唱的内容涉及到彝族的历史迁徙,彝族宗教中核心的祖先崇拜,同时也是彝族社区比较重视的丧葬活动中的固定仪式,因而“阿古合”对社会学研究有重要价值;“阿古合”的唱词体现了彝民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彝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集中体现;“阿古合”的曲调简单古朴,一曲多词反复演唱,对于研究原始音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阿古合”的舞蹈动作并不夸张,但是韵律感极强,与身体的协调性很好,对彝族其它舞蹈有影响力。2V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人基本情况:

“阿古合”自古没有固定的传承人,一般为自发的师徒传承。凡喜欢唱“阿古合”的男女,可拜“阿古合”高手为师。历史和现实中,也不乏杰出的传承人。现在“阿古合”比较出名的是:越西的曲木阿衣、吉木阿呷和甘洛的阿木以日、木呷差且。2V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族葬礼中的阿古合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彝族非遗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