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信仰及祭祀活动

非遗名录:彝族挽歌(省级 凉山)

作者:​凉山非遗中心 发布时间:2021-05-24 原出处:​凉山非遗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导读:

“彝族挽歌”系指逝者亲属以吟、唱的方式哭述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歌,彝称“俄”,意为“哭丧歌”。  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族挽歌”博子嘿队伍身披各色披风代表主家迎接前来吊唁的亲朋

项目名称:彝族挽歌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名录级别:省级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挽歌”系指逝者亲属以吟、唱的方式哭述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歌,彝称“俄”,意为“哭丧歌”。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歌在彝族人民中千百年来业已存在,彝族谚语说:“亲戚再疏远,听到哭声就赶来”。它是彝族丧事过程中必然的组成部分,大凡有彝族居住、聚居的地方就有“俄”。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挽歌发生于特定的时空环境,悲伤的歌唱内容,痛苦的音乐情绪。彝族挽歌为民俗学等社会人文科学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资料,具有永不泯灭的人性价值。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产生年代:

彝族挽歌“俄”,如果从其本质意义“哭丧”溯源,应是人性的真实表现、真情渲泄,正如文献所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那么,“俄”是与彝族人民的生息繁衍历史与生俱来的。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丧事活动过程和仪式性程序性的组成部分,应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伴随其形成后,特别是到了父系制时代兴起的“兴礼仪”“立典章”“燕尔宾客”,形成丧事礼仪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追溯,彝族挽歌“俄”是产生于原始时代,形成于彝族母系制到父系制确立的时代,渊源可达几千年之久。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分布区域: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距昆明市400公里,辖6个镇,19个乡级行政区,面积1666.6平方公里,总人口18.3万人,共有9个民族在县域居住,少数民族主要以彝族、布依族为主。分布在县城四周山区乡镇,彝族占据了8个半民族乡,仍保留着古老而优秀的许多民族民风民俗、音乐、文化等。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南县长年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全年降水充足,四季温差不大,典型的亚热带气候使宁南成为优质农作物生产基地,金沙江畔的明珠。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挽歌流传在宁南县的彝族聚居区和周边的普格、布拖、会东、会理以及云南省巧家县,尤其以宁南县骑骡沟乡最完整。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内容:

彝族挽歌包括曲调和歌词两个部分。曲调因地方而异,按各地习俗可自由发挥,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悲凉音调,节奏缓慢、节拍灵活、情绪悲切、发声凄婉,哭声、抽泣声与唱词相伴。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哭唱的时候,非常讲究称谓,就是根据哭唱者与死者的族谱关系、亲疏关系、长幼老小关系等,站在哭唱者的特定立场,呼唤着死者的特定称谓进行哭唱,哭唱者开始发音哭唱的时候,首先发出的唱词往往是对死者的特定称谓。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妈妈、妈妈的姐妹、妈妈的属辈姐妹、舅舅、舅舅的弟兄、舅舅的属辈弟兄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爸爸、叔叔、爸爸的属辈弟兄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达”;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哥哥、姐姐、哥嫂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武扎”;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弟弟、妹妹、属辈弟弟、属辈妹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里扎”;如果哭唱者是女的,且死者是哥哥、弟弟、属辈哥哥、属辈弟弟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姆惹”;如果哭唱者是男的,且死者属于姐姐、妹妹、属辈姐姐、属辈妹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里嫫”或“呢扎”;如果哭唱者是岳母,且死者是儿媳、属辈儿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普”;如果哭唱者是姑姑,且死者是外侄子、属辈外侄子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吉”;如果哭唱者是舅舅,且死者是儿媳、外侄女、属辈儿媳、属辈外侄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里”;如果哭唱者是舅舅,且死者是外侄子、属辈外侄子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惹”;如果哭唱者是爷爷、奶奶,且死者是孙子、孙女、属辈孙子、属辈孙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尔”;如果哭唱者是叔叔、姨妈、属辈叔叔、属辈姨妈,且死者是侄儿、侄女、属辈侄儿、属辈侄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依”;如果哭唱者是表兄弟,且死者是表姐妹、属辈表姐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咪”或“阿苒”;如果哭唱者是表姐妹,且死者是表兄弟、属辈表兄弟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惹”。因为在彝族的传统习俗中,“地地永相连,人人皆是亲”,人与人之间总能理出一条亲戚脉络,所以哭唱者对死者的称谓,即使不是近亲,也可按照“属辈”对号入座而称之。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唱词内容主要包括:痛失亲人的痛苦,述说死者疾病与死亡情况与过程,追忆死者生平、持家与抚育后代的辛劳和业绩,缅怀与寄托庇佑等等。如一首《哭阿妈》唱道:“山上你载的树子已成林了,你撒的元根已做成了酸菜,阿妈啊,你的儿女从此成了孤儿,你的儿女哭碎了心。你已化成了云,化成了风;风吹冷飕飕,云堆暗沉沉。”这是一首有现场录音的“俄”(已编入《凉山民歌集成》中),其间还不时夹有断断续续的哭声、抽泣声。由此可见一斑。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俄”的内容十分丰富,还有针对不同对象,如父母、长辈、兄弟姐妹、老人、儿童等与哭者的亲疏关系情感的因素也有不同的内容。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挽歌行家里手们携众,以呤、唱、说、跳方式哭诉哀思,呵送逝者魂魄认祖归宗,感化生者

基本特征:

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及演唱主体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挽歌只能在失去亲人的时候哭唱,在亲人停止呼吸后到安葬火化前这一段时间里,由死者亲人和前来的生前亲朋好友哭唱。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特定的歌唱内容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唱出的歌词意思,都是与死亡相关的引人哀伤的吊唁性内容。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歌词即兴成分高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挽歌即兴成分很高,在基本腔调、传统哭唱词、特定称谓等框架基础上,因哭唱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即兴口头创作水平而异,普通哭唱者只能借用传统哭唱词来哭唱,而智慧较高者常常围绕死亡的悲伤而即兴发挥,闻者常常鸦雀无声却潸然泪下。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哀伤哭述的音乐价值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唱出的歌声其音调凄婉、低沉、缓慢,自由的节奏和拖腔,时常带着哭喊、呜咽、哭述等。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价值:

1.彝族挽歌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价值。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挽歌“俄”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所依存的时空、人文背景和环境,所唱的内容等,对于上述社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和研究价值。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挽歌是民众性的人生真实记录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生死死是自然法则,也是每一个人和每个民族的生息繁衍必然的过程,“俄”的一首歌唱一个对象,千百年来的“俄”就是一个民族“人生”的真实记录。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彝族挽歌具有永不泯灭的人性价值。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真、善、美的人性永恒,“俄”的内容、内涵就不会消失。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人基本情况:

贾斯拉乃,彝族挽歌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男,彝族,1951年12月,彝族挽歌的传承学习主要来源于家传,6岁跟随爷爷在山间放牧,同时利用白天与夜晚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有关彝族“俄”的喜、丧歌,是由父亲与爷爷轮流传授所得。在“农业学大寨”时期中途也曾拜师有关“俄”的专家阿尔子窝大师和阿兵哈日大师,关于对“俄”的唱学,博彩了众家之长,树立了自己鲜明的“俄”色彩。在学艺期满以后,受人之邀,常“俄”于普格、布拖、宁南、会理、会东等县。现居家整理、归并有关“俄”的书籍,同时也利用闲时传授两位弟子。传承谱系:贾斯乃保→ 贾斯伟史→  贾斯底也→  贾斯呷鲁 →  贾斯拉乃。n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众亲围着逝者哭泣,为亲人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彝族非遗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