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铜鼓:穿越千年历史时空的回响
在云南省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乐器叫铜鼓。铜鼓,壮语叫“宁董”(布侬),“勒宁”(布依)。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成为了这片红土地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铜鼓不仅是壮族的重要乐器和礼器,更是他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彝族白倮铜鼓舞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创造的一种重器,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铜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我国南方的壮族地区以及东南亚的克伦、克木、芒、泰等民族都还在使用铜鼓,但使用的场合、方式和文化意义各不相同。
壮族铜鼓手巾舞
据史籍记载,铜鼓起源于铜釜,铜釜的前生是陶釜,早期铜鼓与铜釜形态接近,作为炊具或礼器使用。铜鼓的起源、形制可能与陶釜、铁釜、铜釜有渊源关系,但其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为具有音乐、祭祀、巫术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神器。不能说铜鼓的社会生活功能是炊具或可当板凳坐。陶釜、铁釜、铜釜的显著功能是炊具,但铜鼓不是,历史上也不见铜鼓是饮具的记载。仅从社会生活功能这一块来讲,铜鼓不可能用来煮饭、煮菜,或当板凳坐,那是对祖上神灵的大不尊和亵渎。在文山地区,壮族铜鼓被广泛用于祭祀、庆典、婚丧等活动中,成为了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壮族铜鼓舞
铜鼓,它是青铜时代的杰作,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融历史、文化为一体,被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视为民族历史研究的活化石,一部不成文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等。古代战争用铜鼓宣战、助战,祭祀要敲铜鼓、婚丧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几曾何时,壮族铜鼓曾是权力与财富的标志和象征,被当做重器宝物、神器崇拜,世代承传。铜鼓在失去权力象征的功能之后回到民众中,至今仍在民间使用,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遗存。
壮族铜鼓舞
铜鼓作为古代文明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早在商周时期,铜鼓就已经出现,并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展。铜鼓的形制、纹饰、铭文等,都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物证。通过对铜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为揭示古代文明的真实面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彝族白倮铜鼓舞
文山作为世界铜鼓起源地之一,8个县(市)皆有铜鼓出土和发现,现登记在册的铜鼓143面,在拥有铜鼓数量方面,文山州又为云南省之最。学术界普遍认为云南只有6种类型的铜鼓,但在文山州却拥有万家坝型、石寨山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国界定的8大类型。经全国专家考察团综合考察,文山铜鼓分布之广、类型之全、数量之大、年代之久远、纹饰之丰富、工艺之精良等在全国当是实属罕见的。在文山的壮族民间至今还保留有祭铜鼓,喝铜鼓酒,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等习俗,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铜鼓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铜鼓舞
文山壮族铜鼓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其造型独特,鼓面宽广,鼓身粗壮,给人以庄重、古朴之感。太阳纹芒一般居鼓面中央,多为12道凸起锐角,似太阳闪闪发光,几乎每面铜鼓都有,也叫鼓心。铜鼓的其它纹饰丰富多样,既有中原地区常见的云纹、雷纹、鹭鸟纹等,也有反映当地民族特色的舞蹈纹、羽人纹、竞渡纹等。这些纹饰不仅体现了古代壮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展现了他们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壮族铜鼓舞
学术界普遍认为,铜鼓至晚于公元前7世纪,就在濮人居住的今云南中部偏西地区问世,虽与中原青铜器一脉相承,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又使它独具特色,形成铜鼓文化由南向北而不是由中原向南传播的格局。文山与曲靖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相邻,还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相连,南部和越南交界。若将滇中—滇池地区、广西和越南北部用直线连接成三角形,文山就处于腹心和枢纽位置,对3大区域铜鼓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极为重要。文山壮族作为铜鼓的发源地之一,壮族民间历尽千百年,构建了炼铜,铸铜鼓,用铜鼓,祭铜鼓,藏铜鼓,传承铜鼓这一漫长而复杂的民俗文化体系。稻作文化是壮族的根基,杆栏式建筑文化是壮族的雨伞,歌谣文化是壮族的诗篇,铜鼓文化是壮族的录魂。铜鼓,承载着太多的百越、西瓯、骆越部族的文化符号。根据分布地区,传承地区,铜鼓的族属问题呼之欲出,无需再作些毫无意义且牵强附会的辩解。就如,你使用的东西,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你,但产权不一定是你的,知识产权归属千万不能“鸠占鹊巢”。你发现的地下文物,也不是你的,你千万不能说是你祖上铸造和传承下来的。文化符号就是文化符号,那个标签不是乱贴在那个族群或民族头上都合适。
壮族铜鼓舞
文山壮族铜鼓作为文化瑰宝,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铜鼓不仅是古代壮族社会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他们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铜鼓的敲击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壮族先民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铜鼓的舞蹈更是将这种信仰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北流型铜鼓
布冲铜鼓
铜鼓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通过对铜鼓的材质、工艺、铸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同时,铜鼓的铭文、纹饰等也为研究古代文字、艺术、历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科技和文化水平,还为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草皮铜鼓
草皮铜鼓
文山壮族铜鼓的传承与发展也充满了挑战与机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铜鼓文化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险。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当地民众对铜鼓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他们通过举办铜鼓文化节、铜鼓表演比赛等活动,积极推动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力度,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城子上铜鼓
底仙铜鼓
在文山壮族地区,铜鼓更是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山壮族铜鼓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铜鼓,走过了2700余年风风雨雨,与文山这片红土地不离不弃,文山壮族将铜鼓视为神物、圣物,给予至高无上的顶礼膜拜,一代又一代的千年传承,成为文山一道不可忽视的民族文化风景线。或许,文山壮族不一定懂壮族的历史和文化,但铜鼓懂的,因为铜鼓就是最好的见证者。
董马铜鼓
古木铜鼓
“壮族铜鼓响千年,古韵悠扬绕云间。岁月沧桑留印记,文化传承续新篇。鼓声激荡人心魄,铜韵悠扬动九天。鼓声似诉千年事,岁月如歌歌如烟。”壮族铜鼓不仅是文山地区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着文山壮族铜鼓在未来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和纽带。铜鼓穿越了千年历史时空的铿锵之音,在文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久久的回响,回响......
马塘铜鼓
孟梅1号铜鼓
孟梅11号铜鼓
木门铜鼓
平坝铜鼓
上蚌革铜鼓
上石沙铜鼓
石壁铜鼓
石寨山型铜鼓
田蓬铜鼓
五色冲铜鼓
西馆1号铜鼓
西蒙型铜鼓
小木香铜鼓
瑶山铜鼓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作者:管鹏,云南省丘北县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