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县彝族丧葬仪式中的海马舞
盘县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共有27个民族。彝族主要聚居在北盘江流域的淤泥河畔,乌蒙山脉的八担山下的以鸡场坪为中心,包括普古、淤泥、坪地等民族乡在内的区域。彝族在盘县南部也有较多分布,但分布较为零散,总体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南部主要聚居地有红果镇舍勒村丫巴山、翰林街道小关村峰岩、马场彝族苗族乡、板桥镇金家庄村、老厂镇坎者村、英武乡王官屯村、珠东乡扯黑村和卡舍村等地。盘南彝族和盘北彝族不属一个支系,语言、风俗等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中尤以丧葬习俗、祭祖、节日礼俗、服饰等最具代表。而海马舞则是盘南彝族丧葬习俗中最具特色的。
海马舞是盘县南部(以下简称“盘南”)彝族特有的一种丧葬习俗,海马舞表演是整场丧事活动中的最高潮部分,气氛热烈,再配上独具热色的山歌(孝歌或情歌),围着整夜不熄的篝火载歌载舞,既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也是在世人们的一种民族情感表达。对于盘南彝族人们来说,海马舞总是刻骨铭心,不可或缺。
彝族丧葬必不可少的毕摩
海马舞是由逝者女儿(方言称做“马郎家”)家表演的。父母去世,女儿家要拉牛或者羊来祭奠,
女儿家拉来的羊
有一个算一个,每个女儿都要拉,还会情上很多的亲朋好友来参加祭祀活动,并用竹子扎成形象逼真、比例合适的的狮、马、鹿、象等家禽走兽。海马舞的表演者是三个具有丰富表演经验,并深谙民族礼俗的彝族成年男性。表演道具有一根装饰过的竹丈(称作“带马”)、两对用竹子扎成的带铃铛的马头和马尾;此外,必不可少的是一队由唢呐(两人)、铜锣(两人)、和羊皮鼓(一人)组成的五人乐队。表演时,由一个人拿着带马竹竿在前,两人抱着马头、用线绳把马尾固定在腰间。在乐师们特定的哀乐调中,三人重配合、有节奏的起舞,时前时后、时左时右;时而投入忘形,时而低沉蓄势,累了就接过围观人群递给的包谷酒(只能是女儿家买的),狂饮一口(方言称作“饮马水”)领头大喊三声特定的口号,
饮马水
全场跟着一起欢呼,围着父母的灵房①左右分别三圈,淋漓尽致。越是大声,越是人多,越说明女儿家孝顺、越风光。因此,一个女儿家的海马舞表演下来通常就是两个多小时,如遇到女儿稍多的人家,那就是整夜灯火通明,彻夜狂欢,亲朋寨邻也是意犹未尽,不舍离去。海马舞表演结束,也就意味着整场仪式进入了尾声,女儿家也分别到各家主人老早就准备好的火塘旁,或对歌,或饮酒,一直坐到第二天天亮。
盘南彝族海马舞,以其古老、完整、庄重而独具特色而出名。在盘南地区,每当某个彝寨有丧事,总会吸引很多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朋友前来参加围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各地区的彝族相互交流较以前增多,盘南彝族海马舞也慢慢向外传播,这些年甚至盘北彝族也会在丧事中采用这一仪式。
1993年盘北彝族聚居区被省政府命名为民族歌舞艺术之乡,2005年以海马舞等为主体内容的彝族毕摩祭祀文化被命名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盘南彝族海马舞正在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地在发展中给人们一次次的心灵洗礼,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注:①彝族家帮老人办好事是在房前屋后找一块开阔地,砍来松树、茅草等搭成灵房,把老人灵柩请到里面,供瞻仰祭奠。所有的祭祀活动都围绕着灵房展开。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