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彝族葬礼的历史变迁与现实传承

作者:李永勤 发布时间:2023-03-23 原出处:​彝族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受传统殡葬文化思想影响极深的中国民众,强调老有所养,死有所安,对死者的缅怀纪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彝族的丧葬形式

彝族古史上曾流行或存在达的野葬、天葬、水葬、岩葬、树葬、火葬等葬俗,名称多,实则可归类如野葬、树葬、天葬没有实质区别,将尸弃之于野即野葬,挂于树则树葬或天葬。水葬,就同前所掌握的资料,它是非正常死亡者的葬仪,而且自古至今彝始终不属“水边”民族,水葬未曾在彝族社会中长期或广泛流行过。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岩葬不但是全族最古老的葬俗之一,而且是现今实行的土葬和火葬的源头。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关于火葬

彝族谓火葬为“撮漆”,火葬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以对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青壮年者的葬礼次于之。按传统葬俗,火葬主要包括备丧、议葬、祭奠、指路、招魂、起灵、化形、聚食等仪式。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葬”,火葬时,要在预先选好的火葬地点挖一个坑,上放备好的白柴,烧男尸时堆9层柴,烧女尸时堆7层柴。子女亲友器灵一阵后,将尸体抬上柴堆。尸体的头向北方,男尸面向东方,女尸面向西方,点火焚化。火化后把尸灰捡起撒在山头竹林间,用卵石把火化地点围上一圈。最后由毕摩用红绿线系山竹根一节,及绵羊毛少许,盛入一个小布袋内,装入用竹子编成的小篾箩内制作为祖灵祭祀供奉在家中,整个丧葬程序便结束了。 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宣威县有的彝家人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时。达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送到岩洞里。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在贵州威宁,云南楚雄、武定、弥渡,以及四川雷波等彝族地区,发现了众多的“向天坟”。据研究,这些各地彝族酋长、土司、贵族的火葬坟场,因坟顶有葫芦形的凹陷向天而得名。它一般都较高大,兼具古观象台或天文台的作用。而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和原始的,还是大小凉山彝区。与原始与棺木土葬相比,彝族的这种火葬习俗实在算得上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丧葬方式。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清以后,封建王朝再三下令禁止火葬,汉族民间才普遍推行土葬。据记载,约在明代中叶以后,彝族才接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逐渐通行棺木土葬。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关于土葬

土葬习俗为明代以后滇、黔及川南一带彝族普遍的葬俗。一是封建统治区的禁焚所造成,二是彝族地区由土司到百姓吸收汉土葬文化或承袭自身的“白死白埋”的古规。滇、黔、桂及凉山边缘地区的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即以棺木盛尸,挖墓穴,将棺木深埋土中,并以土丘为标记,垒砌坟冢。葬地点一般多在山头或森林附近。葬时,将尸体连同停尸木棺一起置于穴内,埋于土中。这主要是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特点。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葬和火葬两种葬俗,均为彝历史悠久的普遍意义上的葬俗,数百年来,土葬盛行于云贵,火葬通行于川滇大山凉山,都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根基。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葬礼的历史变迁与现实传承

彝族先民到了氏族社会前期,丧葬礼仪的内容已经较为丰富,丧葬礼仪已经包括了祭奠、追悼和居丧等内容。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彝族先民进入了举隅、米咪、希姆遮到笃姆时期,丧葬礼仪已向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秦汉时期的彝族已广泛分布于乌蒙山、凉山和哀牢山区,即今云南、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地区的广大区域都有彝族分布。彝族的丧葬礼仪大体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先祖希姆遮时代的丧葬礼仪制度,趋于隆重化的同时,区域化差异凸现出来,汉唐时期彝族的丧葬礼仪大致可分为三个相连的阶段:一是葬前之礼,这一阶段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大敛、哭丧停尸等项内容。二是葬礼,包括告别祭典、送葬、下棺三个环节。三是葬后之礼。无论土葬、火葬都少不了三个阶段。彝族丧葬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现实彝区生态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应用价值。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耕与游牧文化相对应的丧葬文化即是土葬与火葬,此即是这两种葬俗保留至今的深层文化根源。分析进行到这一步,自然而然就必须探求法的源头——禁忌的产生。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禁忌”是人类自己戴上的一个“紧箍咒”,它对触犯者有无穷的报复力量。禁忌一般是指示原始先民不应作什么, “禁忌”是人类最古老的不用文字写成的戒律法典。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难产、自杀、悬岩、他杀等凶死者火葬于路下边,挖土盖之。婴儿死后挖坑站埋于桃、李、梨树下,以示其魂可摘食。凉山彝族传统宗教认为,人在世时免不了触摸或做了腌脏、污秽的事,身缠病魔,死后归天一身清白,否则祖先拒不接纳。于是请毕摩做除污去病仪式,使死者“健康”地上天。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丧葬祭祀活动中,为了达到祭祀的效果和目的,人们设计了许多禁忌规约。这些禁忌规约,都是不能违反的,否则就认为会触怒祖灵,祖灵就会对祭祀者施灾降祸。如果能够恪守种种禁忌,祖灵就会保佑子孙后代。斋祭,彝称分为“仇煮”和“数奏”,前者为小斋祭,后者为大斋祭。彝族宗教认为,不做斋祭的灵魂不能进入祠堂敬贡。除一天小斋不设灵堂外,三天以上的大斋皆设灵堂。类型上说,男女有别,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有异,除通行的斋祭礼仪外,男性加做“纠斗纠车”仪式,为死者解脱在世时的罪过与不洁净。女性加做“赛斗赛车”仪式,其意与汉族的“破血河”相当。非正常死亡如摔死、杀死、难产死等则请“布岔”做“合透”仪式,意即斋祭时行招灵和驱邪以除不洁。“合透”之后,祭礼与正常死亡相同。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丧葬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一定历史阶段各种或某种丧葬习俗的流行,都与社会物质生活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有紧密的关联,不能独立强调之。葬礼神秘诡异,彝区农民在选择墓地时都要看风水,遗体停放时间长短要算所有后人的生辰八字,如有冲突,下葬时间必须延后,以至有些老人的遗体在家里要停放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下葬时辰、方位都有考究。本案彝族公务员钱XX将其妻程XX安葬在楚雄市树苴乡人民政府示范园内,李XX、钱XX将钱国玉棺木寄存在楚雄市树苴乡人民政府示范园内主要就是受死后归天一身清白,否则祖先拒不接纳传统影响及彝族难产、等凶死者不准进入祖坟而引发的。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一个复杂的多元社会中,多元规范或多元秩序是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事实上,表面的民俗问题反映矛盾交点是土地资源问题。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目前,被传统社会认为是地广人稀的彝族地区,因人口的巨增而出现了土地资源的短缺,造成相当部分农户的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粮食不能自给,没有闲置土地让死人永久占用。荒山林地和草场的长期承包经营,客观上又导致部分农户无地埋人,常常集多年的积蓄出高价为老人买葬地,结果是“死人升天活人受累”,饱受土葬之苦。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法的产生源头是因为原始人类“求优”的结果,求优是法产生的原动力。可以这样说,原始禁忌发展到一定时候相沿成习就成为原始习惯。禁忌一般是指示原始先民不应作什么,习惯不仅指示先民不应作什么,也同时指示可以作什么。法的禁忌、习惯在规范的性质上是一致的,从生物学的原理讲,禁忌、习惯是孕育法的胚胎或种子,缺少了它,法不可能突发产生;禁忌、习惯作为习惯法的过渡桥梁和联系中介,在法形成演化的漫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保证了社会从非准则性规范向准则性规范的递进。丧葬礼俗一开始是基于自然选择规律而形成的习惯规范,继而基于道德规范。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产生了国家和法律,统治者又把丧葬礼俗纳入了法律的规范,使丧葬礼俗成为一种由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今天彝族丧葬文化的继承与运用,要体现其原有的礼仪形式,利用其原有的宗教观,融入现时代的科学内容,构建民族形式与时代内容的有机统一。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由生到死,这是自然规律。人死以后,应当给以妥善安置,并且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悼念,寄托哀思,这是人之常情。走到彝族社区,土葬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彝族人口分布密集的村寨,土葬亦常有矛盾纠纷,比如家族墓地、风水龙脉、屋基墓穴,暗山朝向等,均会激发,家族内外,村里寨邻的矛盾,时有纷争。所以,彝族村寨的土葬今非昔比,当予以关注,并及早进行对策研究引向火葬为妥。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殡葬管理条例》对火葬、土葬及土葬区坟墓迁移进行了规定。落后的殡葬习俗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阻碍作用,为此必须进行改革。现代殡葬改革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而殡葬文明又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瓶颈。因此在农村的殡葬改革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葬式改革上作表面文章,更应从深层次的殡葬文化变革上着手。为使农村殡葬改革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在殡葬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把殡葬改革的生态研究和农民的心态研究结合,既要考虑到中国彝族传统殡葬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通过构建正确的生死观文化、以人为本的孝文化、营造现代殡葬氛围,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彝区农村殡葬文化。p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作者: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 李永勤(彝名:阿林嫫茜)。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