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婺彝族文化历史概要
罗婺是一个拥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的煌煌彝族部落,现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周围部分地区即是罗婺部故地。
武定是彝族先民罗婺部的故地。武定来源于彝语,在《新纂云南通志》土司考载:“武即婺之转音也”。婺即罗婺部,罗婺系部族首领法瓦的远祖,以人名为部族名,又由部族名“婺”转音为“武”。彝族称坝子为“甸”,元代由“甸”转写为“定”,后人即以“武定”为历史沿用名至今,所以武定的意思是“彝族先民罗婺人居住的坝子”。
武定在战国及秦时,属滇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属宁州建宁郡。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和建宁郡。隋朝为南宁州总管府昆州辖地。唐初属南宁州总管府地。唐贞观六年(632年),属戎州都督府。武定在宋朝以前没有设制,公元1174年始,这里的彝族先民罗婺部落逐渐兴起,并做了统治。在云南大理国时,罗婺部扩大了势力和地盘,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罗婺部,称雄一时。元宪宗四年(公元1255年),统治武定、禄劝一带的罗婺部落归顺元朝,于公元1257年被授罗婺万户候,辖禄劝、元谋、武定和四川会理一部分地区。元宪宗七年(1257年)为罗婺万户府。公元1271年,罗婺部辖区扩大到贵州西部的普安地区,改称北路,总管府,1276年改设武定路,由罗婺厉裔凤氏土司统治。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武定军民府。明朝中叶以后,朝庭逐渐改土归流,凤氏土司举兵抗争,成为明朝末年改土归流中举国瞩目的大事而载入明史。公元1567年,明朝庭正式派流夜,设立武定府,1770年降武定府为武定直隶州,辖元谋、禄劝二县。隆庆四年(1570年)改土设流为武定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武定直隶州。1912年为武定州,1913年设武定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置武定专区;1953年武定专区与楚雄专区合并,改属楚雄专区;1958年楚雄专区改设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属楚雄彝族自治州辖至今。
从唐南诏罗婺部“雄冠三十七部”起,罗婺部及其后裔雄踞武定、禄劝一带600余年。其后代那氏土司又统治今武定万德一带直到全国解放。至今,武定彝族仍保留了古老的服饰、歌舞和奇特的民俗。
罗婺彝族共分6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一、纳苏。自称纳苏颇,汉称黑彝。其中一部分家族的家谱中记载他们是“罗婺颇"。多住在海拔l500~22OO米之间的山区。
在发窝乡羊槽等地,有部分自称“德颇"、汉称白彝者。经调查:这个支系原住昭通,后迁东川,当时社会地位较高。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武装强制改土归流,当地“乌蛮”多逃往四川凉山及贵州西部,极少数迁入武定,沦为佃户,因被称白彝。又考原服饰、风俗,均与纳苏颇无异,故列入纳苏支系。
二、纳罗。自称纳罗颇,汉称甘彝。分布己衣、东坡、田心及白路镇沿河谷的半山地带。
三、乃苏。自称乃苏颇,汉称红彝。分布猫街、白路海拔在2200米左右的山区。
四、以上三个支系操彝语东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
五、密切。自称密切颇,汉称密岔。分布在近城、九厂、插甸等坝区及半山区。
六、罗罗。自称罗罗颇,汉称白彝,分布在猫街坝子和高桥、尼嘎古半山。
以上两个支系操中部方言罗罗颇土语。
七、撒尼。自称撒尼颇,汉称明朗。住插甸镇下乐美村、高桥镇老滔滔村。操东南部方言昆明阿西土语。
彝族人民很早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初为图画文字,后发展为象形文字,继又形成音缀文字。这种意音字,明代以前称爨文,呈方块形,多由五个音节组成一句,一般自左至右直行书写。清末以来,仅有少数毕摩(彝族的祭师和古彝文知识分子)掌握彝文,他们世代传抄,把彝文典籍保留至今。县内已发现的彝文典籍共17l部,其中25部中有许多古老的象形彝文。能认识彝文的现仅25人,半数年近古稀。1982年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两次举办彝文讲习班,有180余人参加。2014、2015年武定县民宗局、武定县彝族文化学会举办了彝族彝文古歌文化培训班,来自全县12个乡镇、县级机关、干部、职工、退休干部、教师、乡村干部、农民、民间民族文化爱好者、毕摩共200余人次参加培训。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杨风江应邀到会授课,楚雄地区资深彝族毕摩李茂森至始至终全程讲课,从国际音标、到彝文单词、民间故事、天干地支、绕口令、古语古歌、祭祀活动、彝族祭祖等,为抢救、传承、弘扬彝族文化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2014年至2015年武定县民宗局、武定县彝族文化学会又组织编写《罗婺彝族礼俗采撷》一书,在采编过程中,彝族毕摩李茂森、彝族文学爱好者李绍德、傅朝文、杨建学深入到万德镇、环州乡对那土司、李土司家的遗址、土司墓、彝文碑进行了考究,又到白路、树沟、发窝、插甸、田心、东坡等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厚重的村子进行调查、走访,采访民间老艺人,收集了大量的彝族礼俗,经过整理,县民宗局、彝学会领导组织专家评审会,邀请了楚雄州彝族专家、教授杨凤江、朱琚元、钟仕敏、钱丽云到武定审稿,专家们对《罗婺彝族礼俗采撷》初稿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还亲自把关、改稿后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6彝族年举行首发式,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救书、救人、救学科,弘扬彝族文化,传承民间民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罗婺彝族婚礼习俗》则重点再现即将失传的彝族纳苏、纳罗两个支系的婚礼习俗。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李茂森,罗婺彝族毕摩)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所属专题:
守望罗婺彝族文化:李绍德文集/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名称来历
- 2 白彝黑彝从何而来
- 3 彝族名词解说之“诺伙”
- 4 崛起于民国时期的昭通彝族
- 5 凉山彝族迁徙
- 6 乌蒙与乌蒙王罗杓
- 7 揭开鲁魁山图腾神秘面纱
- 8 雷波人解码三国:七请孟获,一段被误读...
- 9 改土归流
- 10 僰人后裔在大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