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历史与典故

乌蒙与乌蒙王罗杓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05-01-1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乌蒙一词在历史上出现,约当公元十一世纪。元朝人托克托著《宋史》在“黎州诸蛮”条内有“乌蒙蛮,在州东南千里”的记载。宋代的黎州在今四川冕宁,乌蒙蛮在黎州东南千里,从方位、里程推断,当是今昭通地区。对于乌蒙部落,说得较具体的是明朝人的著述,《明一统志》记乌蒙军民府:“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阿统者始迁于此,至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号乌蒙部。宋时封阿杓为乌蒙王。”其他有明人曹学?《明一统名胜志》、清人徐松辑《宋会要》稿等有类似记载。这说明乌蒙由乌蛮而来。《新唐书·两爨蛮传》记:“乌蛮与南诏世为婚姻,其种分七部落:一曰阿竽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贵州《大定府志》记“按昆明(蛮)即居曲州、靖州故地之阿竽路,盖宋朱提、南广二郡。”这里指的“昆明蛮”即乌蛮,又称“昆明诸种”。“盖宋朱提”的“宋”指的是南朝“刘宋”。据此可知乌蛮中的阿竽路、阿猛、阿夔等部落在唐时的居地即今昭通地区。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上引“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阿统者始迁于此”。这可视为阿统结束了游牧生活,迁居于阿竽路。其俗依然是不知耕稼,以牧畜为业,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都披牛羊皮。至于阿统是否就是阿竽路部落首领,还不能肯定。据《镇雄县志》载:“唐乌蛮后裔阿统与其子芒部同居于此,以后芒部子孙繁衍强大,又以其祖名号此地为芒部。”那么,阿统一说迁于阿竽路,一说居于芒部,这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笼统一点说,阿统这位乌蛮出名的领袖,唐时已在今昭通地区。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追述乌蛮的历史,史家大都认为来自“牦牛徼外”。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公元前四世纪,秦国向以氐羌为中心的西戎地区扩张,设置郡县,阻断了氐羌人东移的道路。其中以牦牛为图腾的牦牛种一支,离开旧居地南下,迁到了邛之卤(即今四川雅安和西昌地区),称“越?羌”,形成最早的乌蛮游牧部落。其后种人沿雅砻江、安宁河,挺进到金沙江中段南北两岸,逐渐形成乌蛮各个部落。彝族陇永志先生引彝文《罗氏鬼书》说:“一世孟阢(别译希慕遮)自牦牛徼外入居邛之卤,为卤氏。三十一世祝明(别译笃慕,仲牟由)居沪阴之山。”又《大定府志》:“有祝明,居堂狼山中,以伐木通道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笃慕在罗邑山(有写为洛宜山、乐尼白),生了六个儿子,分别发展为武、乍、糯、恒、布、默六个部落,是为乌蛮历史上的六祖分支。其中,布、默两支后裔,分布较广,遍及滇东、滇东北、黔西、黔西南和川南等地,是为今这些地区彝族的先民。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笃慕生活的时代,相当于公元二世纪,属朱提夷的一个部落。史载笃慕的孙子济火,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时,济火献粮通道,助擒孟获有功,赐封为罗甸王,世长其地,为镇雄陇氏、水西安氏土司之祖。据《水西安氏本末》,从1世孟阢,到115世安胜,都有彝文记录,1世孟阢(希慕遮),引世笃慕(仲牟田),33世济济火,55世勺雅妥(阿统),56世妥芒布。但在彝文典籍中,无纪年可考,陇永志先生,根据彝族父子连名系谱测算,每世以18―20年作为彝族历史纪年。他说:“虽不如干支纪年、皇帝年号纪年那样准确,却是解决彝族历史无纪年的唯一办法。比之史学界普遍采用的25年一代计算,更切合彝族的实际情况。”这是比较科学的测算方法,据此,以公元225年,济火助诸葛亮为依据,上溯32世,每世折中为19年,测出1世孟阢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为战国秦献公时,这与《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氐羌人大量迁徙的史实,差可符合。仲牟由为31世,约当公元187年,为东汉灵帝之世。方国瑜《彝族史稿》说:“济火为慕济济之子,亦即仲牟由之孙。所说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仲牟由时代在公元二世纪后期。”阿统为55世,约当公元643年,为唐太宗贞观17年,这也与“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阿统者始迁于此”相符。又“至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号乌蒙部。”这个开始强盛的乌蒙部落,当为公元九世纪末,在唐朝末年,南诏丰佑时代。“乌蒙”一词,由乌蛮部落首领之名成为部落的称号,成为山的称号,沿袭至今。其实“乌蒙”的音辨,还可上溯至汉代。《华阳国志》记录有“盘羊乌栊,气与天通。”意思是说,绕着羊肠小路的乌栊山,气势雄浑,好像与天相接。人们走在这样的山区,积阴凝闭,森林密布,处处似栅栏挡路,以其形象称朱提江沿岸的群山为“乌栊山”。所以宋代的“乌蒙”应该是汉、晋时“乌栊”的变音。在古代滇东北高原上的乌蛮部落,他们虽各有领域,名曰乌蒙、乌撒、东川、芒部,其渊源都是乌蛮仲牟由之裔。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引“宋时封阿杓为乌蒙王。”关于阿杓的记载,无史实可考。而“阿杓”一名,《镇雄县志》转引贵州《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二集,在芒部世系中,曾有两个阿杓的出现。一为济火以下第七世,一为卢鹿部阿纳以下第四世。所以谁是封王的“阿杓”,还很难确定。1988年,云南电视台摄制“南方丝绸之路”电视系列片时,摄制组在盐津县普洱渡发现“乌蒙王”后裔保存的家谱中,有宋封“罗星”为“乌蒙王”的记载,很值得一提,现将罗氏家谱的内容摘录于下,可补正史之不足: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始祖罗公讳星字杓,太府君自江西入籍平叛,以从征有功,遂封为乌蒙王,后卒,葬于坐宅后边,有坟茔镌碑为记。”“大明景泰四年春三月望六日,裔孙罗守成著。我罗氏世系,江西吉安府汲水县名族人也。其先在江西者不可记,而宋时入籍滇南为乌蒙帅。考纲目分注:神宗熙宁七年,朝廷命熊本讨泸夷。枭之。遣大将王宣等进剿,而柯阴等部乞降。于是鬼主诸夷,余罗氏从征有功,皆愿世为汉官,遂敕封吾祖,罗公讳杓为乌蒙王。元初改乌蒙路,至元廿一年改宣抚司,以罗蒙为之,二十四年升宣慰司,宗室族繁。遂以官赐禄为姓。禄后以宣慰杀乌撒官吏以叛。余罗氏一支仍为罗姓是也。余罗氏本出乌蒙王之后,明时分治下方为耆老将军。……种人之谓罗兄禄弟。故禄官迎送,皆至雪山大斗口,今上马台下马台古?犹存。”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记录,辞句有不胜了了之处,但可看出:一、乌蒙王为罗星字杓。二、罗杓是江西吉安人,宋时入籍滇南为乌蒙帅。三、罗杓封乌蒙王是参加了熊本讨泸(州)夷有功。四、罗杓等皆愿世为汉官,说明他在入籍滇南时,已成为乌蒙部的成员,是乌蒙帅,是夷化了的汉人。五、熊本讨泸州夷的事,《镇雄县志》记载:“神宗熙宁七年,朝廷令熊本率兵征讨泸州夷。芒部、乌蒙首领,遂归附宋朝。芒部被置为西南番部大巡检使司。“六、”元初改乌蒙路。”《元史?世祖本纪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五月乙未,以乌蒙路隶云南行省。”七、“至元廿一年改宣抚司,以罗蒙为之,二十四年升宣慰司”。《元史》乌蒙改宣抚司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乌蒙阿穆任宣抚司隶云南行省。阿穆,滇志作阿谋、阿蒙,此谱作罗蒙当是一人。《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二年十月,乌蒙蛮夷宣抚使阿蒙叛……二十三年七月,右丞拜答儿将兵讨阿蒙,并其妻子擒之,皆伏诛。”八、“禄后以宣慰杀乌撒官吏以叛”一事。《乌蒙纪年》载:“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遥授云南宣慰使土官禄余参知政事。四月壬寅乌蒙土官禄余杀乌撒宣慰司官吏,降于布呼罗罗,诸蛮应之。”从以上引证,罗氏家谱基本上与正史相符,“罗杓”当系“阿杓”。盐津县普洱渡夷都山,现尚存传说的乌蒙王墓,墓前有马、羊、狮等石刻,墓碑一块,经风雨剥蚀,文字已无存。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宋代,云南境内,继唐代南诏之后。公元937年,白蛮段氏建立了大理国,仍以大理为政治中心。滇东北地区不属于大理国范围,是宋叙州羁縻之地。有乌蒙部(今昭通、鲁甸)、芒部(今镇雄)、乌撒部(今威宁)、轶畔部(今会泽、巧家)、科部(四川宁南)、易娘部(今彝良)、易溪部(今威信)、阿头部(贵州赫章)。当时川南与这些羁縻部的交通,有三条主线,东路从泸州经芒部到乌撒;西路沿马湖江上溯到轶畔部;中路从叙州经石门到乌蒙。这些部落处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在其地域内,封闭自固,社会生产力落后,物产不多,“无城邑,散居山洞。”以畜牧业为主,马是这些部落向外交易的商品。宋王朝为了稳定这些羁縻部落,在川南黎州(四川冕宁)、叙州(四川宜宾)、雅州(四川雅安)等地设马市,使各部落用马与四川交换物资。在价格上长期采取优惠照顾,目的在安定诸夷。《宋史》载:“戎、泸等州,多与蛮人市马,第存优恤。”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乌蒙为乌蛮酋长之名,因其强盛,成为部落后,以致于地名。其族源甚久远,为乌蛮仲牟由之裔。昭通地区,唐代有乌蛮七部落中的阿竽路,阿夔部、阿旁部,宋代称乌蒙部,封罗杓为乌蒙王。芒部置西南番部大巡检使司。唐、宋时期,这些部落在各自的领地内,发展着本部落的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1253年,元宪宗蒙哥命忽必烈进军大理,大理国王段兴智逃到滇池地区,忽必烈北还,留兀良合台镇守云南。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受命打通与四川驻军会师的通道,率兵征乌蒙。公元1276年乌蒙降。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置乌蒙路。公元1297年(元成宗大德元年)增设乌撒乌蒙宣慰司,辖乌撒路、乌蒙路,隶属云南诸路行中书省。这是昭通地区从天宝以后中断550多年建制后,新设治的开始。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代对乌蒙的开发,主要是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元史·兵志·屯田》记载:“仁宗延钓三年(公元1316年),立乌蒙军屯。先是,云南省臣言,乌蒙乃云南咽喉之地,别无屯戌军马。其地广阔,土脉膏腴,皆有古昔屯田之迹,乞发畏吾儿及新附汉军屯田镇遏,至是从之。为户军五千人,为田1250顷。”又《元史·仁宗本纪》载:“延钓三年十月,调四川军2000人,云南军3000人,乌蒙等处屯田,置总管万户府,秩正三品,设官四员,隶云南。”《滇志》记载,“明年(即延钓四年)七月增兵五千,给总管银印。”对于乌蒙屯田的事,泰定四年(1327年),也还有云南行省平章政事默古斯“提调屯田”的记载。说明元代在乌蒙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是相当重视的。组织领导屯田的官,是正三品,并颁发给银印。但是,屯田制度的推广,常常遭到当地土官的反对。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乌蒙土官禄余,袭杀乌撒乌蒙宣慰司官吏,芒部、东川、建昌并叛,诸蛮部响应。在滇东北高原上,掀起了大规模的战乱,屯田受到阻挠。公元1332年,禄余等始降。公元1335年(元惠宗至元元年)以乌撒乌蒙改隶四川,除了屯田外,矿业也有所开发。《元史·食货志》记载,当时“产金之所在……有乌撒、东川、乌蒙。”乌蒙改隶四川后,屯田已废,因距四川政治中心成都较远,鞭长莫及,依然成了土官统治的区域。6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编辑: 尼扎尼薇 发布: beley工作室 标签: 乌蒙 王罗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