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各地彝学研究会与机构

让彝学队伍充满生机——对红河彝学未来发展构想

作者:李朝旺 发布时间:2010-01-06 原出处:《红河彝学研究二十年》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红河州彝学学会自成立20年来,注重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注重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注重研究民族团结,把松散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组织建设成合作型、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的组织。不但团结了一大批彝学爱好者在“彝学研究”的旗帜下呕心沥血研究彝族历史文化,而且帮助出版了一大批研究论文、研究专著等学术成果,无论在州内州外,省内省外,乃至国内国外都有其较大影响。然而,面对未来红河彝学,要有开拓进取,要有创新发展。
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么,怎样做到“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呢?我们认为,应让彝学队伍充满生机。具体说来,应注重三个方面: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注重市县团队建设

众所周知,州彝学会是个松散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其成员由州级会员和县级会员组成,想让其充满生机,不但应注重州级会员,而且应注重市县的团队建设。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要抓好市县彝学会的班子。因为学会班子成员身处不同岗位,且承担着不同任务,上下班时间不同,工种各异,难以集中,要让学会班子成员在彝学会中有所作为,必须“多联系、多沟通、定课题、分任务”。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要“多联系”。通过多联系,让成员随时感到肩上有担子,把学会发展当作己任,在爱岗敬业,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自觉地为学会发展出点子、想办法。二要“多沟通”。有道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性的沟通,犹如“流水”、“户枢”,能启迪思维,交流思想。“沟通”因为能信息互通,易相互取长补短。三要“定课题”。研究要有目标,操作要有目的,学会要想取得研究丰硕成果,必须结合实际确定课题,做到研究有目标,操作有目的。四要“分任务”。课题确定后,要将与课题相关的任务分解到班子成员,让大家不忘使命,协同努力。这样,就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题目标。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要抓好市县研究队伍。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研究彝族或研究与彝族有关的历史,作为一个学科,参与者越多越好。因为彝学研究人员处境不同,经历各异,所以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从不同的方位着手研究彝族的历史文化。如果抓好了市县彝学研究队伍,调动了彝学研究队伍的积极性,大家就会立足本土,挖掘历史文化,整理零散典籍,研究自己得天独厚的东西。若如是,虽不敢说红河彝学研究能突飞猛进发展,但一定会呈现生机勃蓬的彝学研究景象。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三要坚持一年开一次年会。一年开一次年会,是红河彝学会自成立一直坚持的好规矩。这不但让身处不同单位、不同市县的会员每年有一次欢聚一堂,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机会,而且给大家提供了畅谈研究情况,展望未来彝学,相互鼓舞信心,相互启迪研究思路的良机。因此,应坚持下去。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注重学术成果

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无论彝学学会,还是其他学会,如果不注重学术成果,或者没有学术成果,学会就不会被外人看重,学会的知名度就无从提高,学会的影响力就无从谈起。因此,面对红河彝学未来发展,必须一如既往地注重学术成果。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要坚持一年出一本学术文集。自红河彝学成立后,曾每年一本连续出版过四五集学术文集,给会员提供了展示学术成果的园地。会员在年会前,为争取在园地上有学术论文发表,不辞辛劳进行田野调查,采集第一手资料,并将资料努力撰写成论文。这很好,这有利于培养彝学研究人才,有利于多出彝学研究成果。目前,活跃在彝学研究战线上的不少州内州外人士,不少均从这块园地上起步。假如没有学术园地,没有刊载或发表的地方,不辞劳苦调查一番,呕心沥血撰写成文,一两次后,看看没处发表,势必造成“没得刊发处,下次不写了”。几年后,就形成了“研究人员越来越寡,学术文章越来越少”。因此,州彝学会应设法坚持一年出一本学术文集。当然,凡事好说不好做,这一定有不少困难,但我们认为有这个必要。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要设法帮助会员出版专集。著书立说,绝非易事,非下大功夫不能成就。不论是会员的专著,还是市县彝学会的文集,不论是搜集、翻译、整理的古籍,还是会员自个撰写的论文,成书均不易。但如果不能刊印或出版,就犹如埋在深土里面的珍珠,无从让外人了解,更谈不上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因此,学会应多形式、多渠道设法筹措资金,为广大会员提供必要的条件,有计划地为会员的学术研究成果或创作作品的出版提供必要的帮助。一句话,要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多出成果。如然,彝学成果就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注重彝学人才

“无才不举”,无论社会建设,还是学术研究,人才是至关紧要的。彝族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彝学研究不但是一个较新兴的课题,而且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搞好彝学研究,没有人才不行。因此,面对红河彝学未来,研究人才多多益善。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要注重培养。“玉不雕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不论是通古博今的学者,还是成果卓著的专家,均要经过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学会要注重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要通过“学会”这块阵地,培养一大批富有创造性并具有开拓精神的彝学研究人才和创作新人。有意识地选派有一定写作基础,有志彝学研究的会员参加州年会,给其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关,让其在交流和学习中“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尽快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有目的地选派富有研究能力的州级或县级会员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彝学研讨会,让其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让其“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尽快提升研究理论和研究能力。如有了大批研究人才,学会就一定能不辱使命,发挥好常说的“三个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民族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作用;联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要倡导各尽其才。“学业有专攻”,彝学会的会员因各自处境不同,经历各异,各有其长。有的爱好研究彝族历史,有的有志探索当今经济,有的喜欢田野调查,有的注重古籍破译。学会应根据其所长,或提供线索,或有意引导,或让其参与有关课题,或交给其调研任务,让其限期完成。这样,就能“扬长避短”,做到“各尽其才,早出成果”。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而言之,面对红河彝学未来发展,虽任重道远,但我们认为:只要“注重市县团队建设”、“注重学术成果”、“注重彝学人才”,就能让彝学队伍充满生机。(李朝旺)8l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ОО九年六月八日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所属专题:

红河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