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各地彝学研究会与机构彝文古籍文献研究:贵州彝文古籍的翻译机构
一、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原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成立于1955年,1966年被撤销,1977年恢复。1977年9月6日,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以《关于恢复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请示报告》向省委打报告,中共贵州省委以“(77)省通字第167号(批复)”恢复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到1980年,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以“(80)黔族字0068号报告”请示贵州省编制委员会,1980年7月9日贵州省编制委员会下达“省编(1980)33号(通知)《关于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人员编制的通知》”通知:“省民委、毕节地区编委、人事局:……编制7名,为事业编制,隶属毕节地区民委会领导,业务指导由省民族研究所负责,其经费在毕节地区本年‘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内开支,人员由毕节地区解决。”1986年,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编制扩大为12名。2008年又扩编为14名。2008年,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更名为“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2009年农历2月18日挂上新牌。“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这一名称,自1955年成立以来,沿用了53年。单位地址在毕节市松山路83号,现编制为20名,现有人员15人,其中译审职称1人,退休译审1人,副译审职称1人,翻译职称4人。中心主任,副主任,副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各1名。罗国义、王兴友、杨荣修、李守华、王仕举、韶明祝、陈英、王子尧、李兴秀、王世忠等先后在这一机构供职。
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整理出版的部分文献
二、毕节地区县属彝文翻译组
1.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彝文翻译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彝文翻译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统属于该县的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1985年5月成立,其机构原编制4名,后扩大为8名,彝文翻译组先后占2~4名,王继超、李兴秀、王建科、刘明智、王光亮等先后在这一机构供职。现有3名正式编制人员和1名聘用人员。
2.赫章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彝文翻译组。赫章县彝文翻译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统属于该县的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成立于1985年,1998年起设为正式事业单位编制,有6个名额,彝文翻译组占4名,龙正青、杨春等先后在这一机构供职。现有1名正式编制人员和3名聘用人员。
3.大方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古籍研究所。大方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古籍研究所,原大方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彝文翻译组,成立于1980年,先后有10余名聘用人员。罗正仁、黄昌寿、马昌达、杨恩勋、王世忠、罗正光、田国虎等先后在这一机构供职。2008年起设为正式事业单位,大方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古籍研究所,有人员编制5名,其中彝族4名。
三、六盘水市属彝文翻译组
六盘水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水城县、盘县、六枝特区、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内都设有古籍办,有专人负责,市古籍办和盘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有专门的彝文翻译人员,其他县区的古籍办定期或不定期聘用彝文翻译人员从事彝文古籍文献的翻译。
四、仁怀市彝文翻译组
仁怀市彝文翻译组设在该市的民族工作部门,成立于1987年,由王荣辉副译审负责,先后聘用沙忠心、晏朝辉等人从事彝文医药文献和彝族史诗等的整理翻译。
五、有关院校的彝文翻译机构
1.贵州民族大学的彝文翻译机构。贵州民族大学的彝文翻译机构成立于上世纪的80年代初,是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机构,原名为贵州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研究室,隶属于学院科研处,后归入民族古籍研究所。2004年8月成立贵州民族文化学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设民族古籍研究所、夜郎音乐研究所、信息开发与利用研究所、办公室等三所一室,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民族古籍研究所负责彝文古籍文献的整理翻译研究与教学科研工作。
2.毕节学院的彝文翻译机构。毕节学院的彝文翻译机构设在彝学研究院内,在原有的彝族古籍文献研究所基础上,由毕节学院组建的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于2007年7月20日成立。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内设置彝族古籍文献研究所、彝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彝族文化研究所、彝学研究院办公室三所一室。开展了古彝文整理,彝汉文比较研究,古彝文信息化研究,传统彝文申报国际标准编码等工作,形成了研究院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和研究特色。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原载:阿洛兴德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5月1出版,《彝学纵横》;文稿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彝族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