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石棉县彝学研究会赴周彝区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周边彝区推进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和谐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实现石棉旅游与文化结合的突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10 月 19 日—10 月 26 日,有幸随石棉县彝学研究会一行 12人,在县政协党组书记、彝学研究会会长鲁文明同志的带领下,沿着彝族祖先向北迁徙的足迹,分别对凉山西昌、昭觉、美姑、雷波和云南昭通、楚雄等地的彝俗文化和旅游产业开发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我们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彝学会的热情接待,通过实地观看、座谈等形式领略了彝区醉人的湖光山色、 醇厚的彝俗风情和神秘的毕摩文化,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提高了对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感性认识水平,深切感受到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有很多值得我县认真学习和借鉴。
我的总的感受是:彝族文化资源通过彝区旅游平台,在市场中得到营销,旅游产业为彝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载体。而彝族文化产业反作用于旅游产业并促进了彝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彝区的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一、彝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凉山旅游业起步于“七五”时期,发展于“八五”时期,成熟于“九五”时期。在 20 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凉山旅游业发展经历了从“观光接待”到“经济产业”再到“支柱产业”的转变升级过程。近年来,凉山着力塑造“民族风情浓、湖光山色美、科技含量高”的旅游整体形象,加快文化旅游经济发展。2008 年,在旅游业举步维艰的严峻形势下,全州共接待游客 1250.13 万人次,同比增长 4%,旅游收入达 37.69 亿元,同比增长 5.1%。仅今年火把节,凉山旅游收入超 2 亿,接待游客 110 万,“双节”第五天 凉山旅游收入突破亿元,西昌市、冕宁县、盐源县、美姑县、雷波县等 5 县(市)共接待游客43.5964 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 12.1434 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1546.49 万元,火把节、国庆节等节庆旅游撑起了凉山旅游,成为了凉山旅游新的增长点。
云南楚雄按“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项目带动、运转高效”的旅游产业推进机制,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突破,倾力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彝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彝人古镇和彝族太阳历文化园等重点项目,使自身的民族文化旅游软、硬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促进了全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今年1至9月,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20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6.94%和76.69%,成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后起之秀。
二、彝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近年来,彝区文化旅游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凉山的美姑、雷波、云南昭通和楚雄等彝区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热点地区,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统筹领导,激活旅游工作机制。
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树立“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旅游发展理念,用大旅游的观念来统一思想认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民族文化旅游事业步入规范管理、有序运行、科学发展的轨道。一是创新民族文化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按照统一、精练、高效的原则,深化民族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激活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统筹领导,部门有机协调,分层负责,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二是成立民族研究所、彝学会,配备专门研究人员,切实加强自身民族文化旅游工作的研究。三是对现有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制定出传承和创新规划,分工负责,落实到人。四是贯彻国家有关政策法规,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舆论、媒体等手段,加强宣传推介,完善文化市场,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结合区域特点,打造自身旅游品牌。
各地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打造出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
西昌充分利用素有“东方情人节”、“东方狂欢夜”之称的凉山国际火把节这一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大平台,将其打造成为一次集中展示凉山彝族文明史和人文风情国际文化盛会、经贸盛会、旅游盛会而蜚声中外。在节日期间举办全国少数民族大联欢晚会、火把节传统选美大赛、大型彝族音乐舞蹈《火图腾》、火把节激情狂欢夜-大型焰火晚会。整个火把节围绕彝族火文化,以彝族原生态的风土人情为载体,充分展示彝族火文化、彝族原始宗教(毕摩)文化、彝族服饰文化、彝族传统选美文化,漆器饮食文化,使各项活动都充溢彝族文化色彩,饱含丰富的彝族文化底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姑运用传承千年古老而神秘的毕摩文化和“甘莫阿妞”美女文化,举全县之力,邀请省内外知名领导、专家、学者和音乐组合,歌舞团队,成功举办“中国首届彝族毕莫文化节”和“甘莫阿妞杯”选美大赛,被誉为“美女之乡”、“毕摩文化之乡”,并通过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完善设施,宣传自我,提升品味,凝聚人气,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雷波县围绕巨型水电工程观光,马湖湖光山色览胜,三国孟获文化寻踪,充分利用溪洛渡电站建设的机遇,努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迈出景区建设的实质性步伐,在成都、乐山、宜宾、自贡等大中城市设立游雷波的旅行社,依托“中国彝族民歌之乡”旅游文化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以彝族历史文化为核心,以自然风光为补充的文化旅游气候初见雏形。
云南昭通是彝族先民留下足迹的地方,是彝族文化形成的核心,历来有彝族文化发祥地和“六祖分支”之说。该市在“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并将之打造为新的支柱产业” 的决策引导下,响亮地打出了“六祖分支”祭祖圣地这一文化牌,进行规划包装。去年 5 月开始,投资 3 亿元人民币,对葡萄井彝族“六祖分支”祭祖圣地文化旅游景区进行大手笔的开发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张文化牌一定会成为昭通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并在云南旅游板块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三)挖掘文化特色,赋予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彝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各地在少数民族文化挖掘方面各显其能,积累了大量经验。一是依托高校,聘请彝学界知名的专家、教授、学者作顾问分课题进行系统研究,硕果累累。凉山州彝族文化研究所创办的《彝族》期刊,涉猎彝族的语言、文字、服饰、苏尼、毕莫、饮食、习俗、手饰、用品、歌舞等文化领域的深入研究,用彝汉两种文字在国内公开发行,影响十分广泛;雷波彝学会和雷波彝族文化研究分所的研究成果《大小凉山的足迹》、《马湖民间故事集》赋予雷波神秘的彝族文化色彩;昭通的《血祭乌蒙魂》、《昭通彝族文史》更是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二是对当地的民歌、舞蹈、法事、乐器等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深度挖掘整理,通过组建一支优秀的县民族歌舞团,利用这一演绎平台向游人展示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三是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中充分运用三色文化符号和彝族图腾吉祥物,并将起直观地融入彝族村寨建设,城市亮化美化,房屋建筑和广场雕塑之中,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是聘请资深彝族史专家,批判“七擒七纵孟获”的虚构历史故事,形成一家之言,还原历史本来面目,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孟获文化节”,修供奉庙、塑孟获像,为孟获树碑立传,把孟获塑造成彝人敬仰,功德无量,流芳百世的一位彝族杰出的英雄人物,为旅游赋予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大力宣传促销,营造文化旅游氛围。
彝区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不仅力度大,而且方式灵活。除本级财政为旅游宣传促销提供资金保障外,楚雄州还出台了《楚雄旅游行业宣传促销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建立了旅游对外宣传促销网络,培育和建设了楚雄旅游形象宣传推广系统,不断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在促销方式上,一是通过办节办会宣传促销。结合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经常性开展节庆活动,大做旅游宣传促销文章。二是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的“五个一工程”,即一条短信、一份折页、一张光盘、一份地图和一份旅游纪念品,协调相关部门做到旅游宣传品进机场、车站、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三是通过新闻媒体专题报道,宣传促销。四是利用名人效应。通过著名山鹰组合、彝人制造等乐队组合以及吉杰、阿木等知名彝族歌手,举办巡回演出、歌友会等形式,烘托起了宣传促销的效果。
三、彝族文化旅游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石棉素有“民族文化走廊”之称,地处攀西阳光旅游环线的重要接点,彝族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比较丰富,雅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后,交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后劲充足。通过考察,对如何依靠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促进石棉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这个问题,结合周边彝区的做法和经验,现就推进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建议如下:
(一)加强领导,理顺机制,解放思想,形成共识。
一是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常务副县长、宣传部长和分管文化、城建、旅游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石棉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调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元投入”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二是结合县情,组织深入调研,听取多方意见,尽快制定出台《石棉县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和基本原则,指导我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各有关部门、乡镇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把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同时文体旅游、交通、建设、财政、发改、林业、国土等部门和乡镇要加强协作,形成部门之间、乡镇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联动机制,发挥各行各业在石棉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的作用,用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四是尽快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充分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尽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杜绝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小、散、弱、差”的问题,逐渐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二)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夯实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重点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大非盈利性文化保护力度。如民族乡镇的生态保护,重修或拆除一些破坏性建筑,修建民族文化重点展演场地、打造民族特色集镇、村寨和标志性建筑物、景区公路、停车场等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是当务之急。一是由财政买单,出资聘请知名历史学专家,深度研究孟获城历史由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形成科学权威的一家之言。二是超前考虑,积极与雅西公司衔接,效仿云南楚雄,着手将栗子坪收费站和县城收费站打造成气势雄伟,富有彝族三色文化和图腾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三是加快国道沿线彝族乡集镇规划建设和彝族风貌打造进度,从沿线民族村寨实际出发,以村寨环境治理和农户小庭院改造为重点,突出彝族民居特色,设计具有当地地域特色和彝族特色的村寨建设方案指导手册,并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国道沿线民族村寨民居按新建、改建、修缮三类进行建设,打造村寨民族风貌,同时配套修建生态垃圾池、小广场、休闲场地、排污设施等,在保护民族特色的同时,满足群众对现代生活的需求。四是对即将贯通的高速公路、国道 108 线道路交通标志、标牌、广告栏进行精心构思,注入浓厚的彝族文化和图腾符号。五是成立石棉县民族歌舞团,聘请国内外知名导演及四川广电媒体,引进稀缺的彝族表演人才,培养本地有特长的少数民族歌舞专业技术人才,把彝族文化和木雅尔苏文化通过音乐、舞蹈、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认真策划和打造一台特色突出、恢弘大气的主题文化大餐。六是搭建平台,保障经费,组织专人,深度挖掘、整理提炼、提升民族歌舞、民俗民风、历史遗迹、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力争短期内发行一套石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宣传画册,尽快出版一套民族文化丛书。同时,鼓励本地文艺创作,扶持民间艺术团体,使更多的反映和展现我县风土人情、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走向全省、流向全国。重点推广普及彝族鞑体舞,藏族锅庄舞,并精心包装,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七是以彝族火把节和藏族还山鸡节为载体,每年在县城举办一届大型文化传播活动或学术研讨会,把双节办成雅安全市最盛大的传统民族节日,不遗余力地宣传造势。
(三)有效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民族文化主题旅游和民俗特色旅游品牌。
一是要充分发挥厚重的历史、人文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提升栗子坪孟获城、蟹螺上下八堡、安顺场等品牌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二是根据我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分布情况,结合灾后重建和地域特色着力打造安顺场、栗子坪两处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精品集镇,建造两个不同主题的大型民族文化展演场地, 开发一批研究考察、度假休闲、文化娱乐、民风体验等主题旅游项目,通过歌舞联欢、赛歌、篝火晚会等游客参与性强的互动项目,打造新的亮点和卖点,提高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扩大文化旅游效应。
三是要充分挖掘民间民俗文化特色,开发传统节日旅游、民间文艺旅游、田园风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饮食风味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克服盲目、重复、混乱、低劣的景点开发。四是要积极培植和扶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民族文化旅游纪念品、特需品、民间工艺品、民俗文化产品、民族特色食品的加工生产企业和旅行社、宾馆、餐饮、运输等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要有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品,把石棉真正发展成为集休闲、观光、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胜地。
(四)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能力素质,大力培养管理、研究、创作、表演、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
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必须实行旅游人才工程。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重视发现和启用民间人才、乡土人才,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使我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全民创业的亮点和特色。一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多层次的旅游人才,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二是成立文化旅游培训机构,加强对文化旅游表演、服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可通过职业学院(校)联合,多途径培养或者公开选聘一批高素质的导游讲解员,使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外语知识,更具有扎实全面的历史文化、地理知识,能够以娴熟精湛的旅游技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对现有的服务从业人员采取集中培训、统一考核、举办全县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等形式,重点进行营销、导游讲解等业务知识的培训,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通过努力要达到接待、导游人员都能将石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景区景点和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介绍得头头是道,而且待人热情,大方得体,让人对石棉留下美好印象。四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想方设法吸引和引进各级各类人才,不断增强石棉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后劲。五是大力提倡和鼓励建立各类民族文化行业协会,大力鼓励和支持民族文艺的研究与创作,要为民族文艺的研究与创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一定的物资奖励。六是着力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吸收有专长的少数民族青年人才进入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好规模适宜、功能健全、基本能适应当地文化活动需要的乡镇文化活动场地,并推进村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五)正确处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抓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旅游生态建设工程。一是要以国家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契机,对辖区内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和科学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切实做到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在建设中加强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确保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要保护好生态。要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旅游开发的首位。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旅游交通干线、城镇周边、景区(点)所在地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做到植被不被破坏,水不被污染,禁止在景区河道上滥采乱挖,在重点景区采矿挖砂、破坏原生植被。
(六)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一是要增强品牌意识,加快对文化资源品牌的打造和提升,整合优势,形成合力。在对本地文化资源发掘、整理、提升的基础上升华和概括孟获文化品牌,突出离都市最近的高山草甸这一亮点、展示熊猫文化、红军文化、自然风光等卖点并注重旅游品牌的注册。二是要加大宣传投入力度,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方式,尽快落实旅游宣传促销费用政策,制定《石棉县旅游宣传促销管理办法》等,保证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要突出石棉各景区旅游主题,在网络、媒体上公开征集主题口号和形象标志,制定旅游形象定位语、旅游形象标识与主题宣传口号,尽快形成市场认同、有影响力、感召力的的整体形象宣传口号和标志。四是要大力培育旅游营销节庆活动,积极争取和依托省、市的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宣传自己,把高层重大旅游交易活动、节庆活动变成自己的主要交流平台,借势造势,不断创造出新的旅游亮点和热点;五是宣传和文体旅游部门要加强合作,加大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围绕旅游整体形象和重点产品进行深度包装策划,推出一批地方特色文化的重头戏,编创突出石棉特色的精品文艺作品,深度挖掘丰富多彩的的地方文化内涵,充分展示石棉的文化风采,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紧密融合,提升石棉旅游形象。
(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争取支持力度。
一是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公共资源,采取各种措施,及时开展各景区开发项目的策划工作,尽早形成切合实际的一流的项目规划方案。二是筑巢引凤,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对重点景区的资金投入和开发力度,提升旅游景区品位,提高旅游、文化经济效益。三是利用国家扶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契机,获得更多的援助和贷款。四是利用省、市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获得在税收、财政方面的更多支持。总之,就石棉而言,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开发、利用、规划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进而推动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才能为建设四川省山区经济强县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