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游坪对梅葛的守望
“你是我亲戚,我要说给你。”马游彝家人在唱梅葛之前总要先唱这一句,记者也要把这句放在这篇报道的开头。
一
当桃花、梨花、油菜花、杜鹃花把小山村马游装点得悠然自得而生机勃勃的时候,梅葛就“开花”了。
2006年3月7日,旧历二月八,彝族年,第二届梅葛文化节在马游举办,这个梅葛“开花”的重要日子,记者去马游看梅葛“开花”。
“春风吹到河两岸,河边柳树先发芽……草木鸟兽都发芽,世间万物都开花……春风吹到傣族头上,傣族开花;吹到高山彝族头上,彝族也开花;吹到坝子的汉族头上,汉族也开花……”。希望万事万物都兴旺发达的马游人,对春天有着质朴、宽泛而深刻的认识。
马游人也要“开花”。而他们“开花”的方式之一,就是二月八欢欢喜喜过大年,其中必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聚在一起“吼”上三天三夜的梅葛。山里的马游人习惯把唱梅葛说成“吼”梅葛,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吼”才足以表达他们对梅葛的崇敬与激情。
马游在哪里?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乡,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委会。由于先辈是从凉山一带迁徙而来,凉山地名多带一个“坪”字,为怀念祖先,加之马游地势较平,因此又叫马游坪。
梅葛是什么?是彝族的一部长篇史诗,是彝族人民口耳相传的文化经典,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口承文化的瑰丽珍品和典型代表。
“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意为“唱述过去的事”,因以唱述为特点,“梅葛”又是调子的名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完全靠口耳相传保存下来,教授原始的知识积累,贯彻传统的行为模式,维护古老的社会传统,传播久远的美学经验。
“梅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自称为“罗罗颇”、“俚颇”的彝族支系中,其中姚安县马游、大姚县昙华、永仁县直苴等彝族村是主要流传地,素有“梅葛”之乡的美誉,其中马游最为有名,有“梅葛故地”之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重大活动时,都要请朵觋(马游对毕摩的称呼)或歌手唱上三天三夜。会唱“梅葛”的朵觋和歌手,受到彝族人民的尊重,他们成为彝族中最有学问的人。
目前收集出版的《梅葛》共分四大部分,分别为“创世”、“造物”、“婚恋”和“丧葬”。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小篇组成,各篇各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都可以单独演唱。
“梅葛”既反映了彝族先民在远古时代的世界观和对宇宙万物的丰富想象,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既反映了彝族人民恋爱、婚姻、丧事、怀亲、送别等生活习俗,也反映了彝族同胞与其他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亲密关系。
《梅葛》的收集整理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楚雄中学的夏杨、黄笛扬和云南艺术学院的杨放等一些有识之士就关注收集过;1957年,当时的云南省文联主席的徐嘉瑞到姚安调研收集,并与时任姚安县文教科科长陈继平就梅葛收集问题进行了磋商;此后,陈继平组织文化馆郭开云等人,对流传在马游地区的“梅葛”开始了全面的收集整理;1958年底,云南省文联等单位组织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其中郭思九等六人参与了梅葛的收集整理。通过对郭天元、字发生、李申呼颇、李福玉颇等梅葛歌手传唱内容的收集挖掘,最终形成四份原始材料,经整理,一部长达5770余行的彝族长篇创世史诗于1959年9月得以出版发行。
《梅葛》一书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中国思想史家、复旦大学蔡尚思教授认为,《梅葛》可以与《诗经》相媲美。1961年,文学巨匠郭沫若途经楚雄赋诗赞道: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
二
二月八一大早,马游坪就热闹起来了。忙着准备年饭的,忙着上山采花的,忙着拿出三弦、月琴调弦的,忙着在村头摆摊卖针头线脑、土布花边的……。
64岁的郭有珍穿上自己最漂亮的彝族服装,和老姊妹们忙着梳妆打扮,准备登台表演梅葛。她是马游梅葛歌手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
郭有珍的哥哥――76岁的老支书郭有宗也是有名的梅葛歌手,他特意穿上彝家的羊皮褂,带上杆烟锅到村委会的院子里转了一圈,看见村支书罗文辉忙里忙外地指挥着大家在“马游梅葛文化站”门前搭舞台,满意地笑着回去了。
美丽的彝家姑娘自桂菊这一天特别高兴,自从去年从昆明一家叫“民族风情园”的餐馆打工回到马游,她就没机会好好跳“左脚”唱梅葛了,今天可以痛痛快快跳一回。
最忙最兴奋的要数马游梅葛演唱队的队长自开旺,除了组织大家准备节目外,他把自己打扮得很“地道”,连领带都是自制的,绣上了彝家艳丽别致的图案。
下午两点,梅葛文化节开幕。芦笙吹起来,梅葛唱起来,马游坪的男女老幼聚拢来,随着彝山古老的旋律踏歌起舞。采来最艳的马樱花,采来最绿的青松毛,女人们穿上最新的绣花衣,男人们戴上缀着七彩飘带的麦秆帽,马游人在和煦的春风中唱出他们心中的梅葛。
整整一个下午,所有的来宾都和马游人一起沉醉在梅葛的旋律和舞步中。
“远古的时候没有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格滋天神要造天,格滋天神要造地……”当毕摩手持响铃、松枝,唱颂着“创世史”的时候,人们仿佛跟随他走进了世界的洪荒时代。那里人神合一、童年时期的人类在了解自然、征服世界的渴望中,自如穿越上下亿万年。
“一年十个月,一月四十天。分了年月日,盘田种地收五谷,年月分错了,五谷不成熟。”老年梅葛娓娓道来,将彝族人民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子孙后代。
青年梅葛婉转缠绵唱出恋人间的真情实意,娃娃梅葛生动活泼体现出儿童的率直天真。
整个村寨和四方八邻的彝家人来了,昆明、楚雄和姚安城的宾客也来了。大家跳起古朴粗犷的舞蹈,在芦笙、月琴的伴奏下齐唱众和。直到日落西山,直到月上枝头,直到朝霞满天。
晚上我们住县城,但依然感受到了梅葛之乡的魅力。在县电影院前的广场上,十点多钟,却是彝家歌舞正酣的时候。十几人或几十人围成一圈,竟围了十几圈,挤满了广场。队伍中一个彝家小伙告诉我们,他们将且歌且舞通宵达旦。
第二天早晨五点多,记者就被从广场传来的歌舞声唤醒,在晨曦中走去一看,歌舞了一夜的彝家姑娘小伙依然兴致不减……
三
马游村,568户2147人,96%的人都是彝族,2005年,人均纯收入1190元,人均有粮296公斤,是一个纯粹的传统农业山区村。去年,在县里的策划组织下马游搞了第一届梅葛文化节,今年第二届梅葛文化节由村里自己搞,县民宗局挤了3000元经费给予支持。
楚雄州政协委员普珍、姚安县民宗局局长王秀夫等对记者说,马游梅葛的生存状态已经出现严重的危机。
歌手辞世使“梅葛”的传承面临危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游的歌手熟知和传唱的各类“梅葛”调很全,那个年代“梅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精通“梅葛”、善唱“梅葛”的歌手比比皆是。但时隔40多年,老一代歌手相继辞世,现在“梅葛”的传承人已是屈指可数。目前,马游60岁以上擅长演唱“老人梅葛”含创世内容的歌手已不足5人,且无人能够完整演唱;30至50岁的中青年,多只会唱“青年梅葛”,仅有极个别能够演唱部分创世“梅葛”;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会唱“娃娃梅葛”的歌手已十分稀少。
语境改变使“梅葛”传承失去本真。传统唱法韵味十足,而现在的歌手往往平铺直叙,显得平淡无味。近年来,年轻一代会讲彝语的人越来越少,“梅葛”也就逐渐萎缩,彝语一旦消失,“梅葛”自然也将随着语境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习俗变化带来传唱内容的部分丧失。“梅葛”是由它特定的风俗习惯来实现传承的。过去马游彝族举办婚礼十分热闹,喜庆场合以歌助兴,而最具特色的是朵觋要为入喜场的新娘举行退邪神仪式,并演唱“七喷梅葛”(退邪神),同时由歌手演唱“该磨梅葛”(犁喜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移风易俗中,这种传统婚俗已废弃,“七喷梅葛”和“该磨梅葛”也随之失传。青年人恋爱场所“姑娘房”的消失、聚会形式“做相伙”的改变,使婚恋梅葛失去了生存的良好土壤。
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梅葛”传承受到严峻挑战。过去男女对唱“梅葛”是彝族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每逢婚嫁年节,人们在比赛中相互考问,在演唱中大显身手。而如今,农村包产到户减少了人们聚集的机会和时光,村里60%的人家有电视、30%的人家有影碟机,传统的娱乐方式大大改变,青年人出外做工,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环境。世代绵延的口承“梅葛”面临危机。
四
梅葛曾为马游、姚安,甚至云南赢得了荣誉,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罗学明等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梅葛,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六十年代初,随着《梅葛》的出版,马游梅葛更是声名大振,经常在州县内外演出;七十年代“文革”结束后,马游梅葛再次唱到北京,演唱者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受到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的表彰;1990年马游梅葛歌手赴日本参加了亚洲民间艺术节,梅葛歌舞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梅葛就是楚雄州文艺汇演必不可少的节目,是云南省民族民间文艺的亮点。在姚安县公布的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名录中,马游彝族传统文化区名列保护区之首,在云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民族民间艺人中,马游一个小小的村就有三人。
然而,近年来马游梅葛的生存危机不断显现,靠过年唱唱、出外演演的方式似乎已远远不能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马游的几位村干部和梅葛歌手,他们都对梅葛的生存状态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同时又都在努力地思考和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自开旺,从县民宗局局长位子上退下来后,回到马游从事梅葛文化的保护传承,在他的张罗下,30多人的马游梅葛演唱队组织了起来,并在梅葛文化站经常开展活动。姚安县民宗局的同志告诉记者,他退休时单位要给他买个纪念品,他说,要买就买个录音机,带回去收集梅葛。那个小录音机后来成了马游梅葛演唱队最重要的“财产”。
在第二届梅葛文化节这天,记者在文化站和即将登台表演的自开旺聊起时,他说:“马游是梅葛的故乡,为此我们感到很自豪,但是这些年村里会唱梅葛的人越来越少,老的老去了,中年的忙着做活,小的不想学,以前生产生活离不开梅葛,现在不同了。大家担心等我们这些老的死了,梅葛也就死了。州、县民宗局给了我们村一点钱盖了这个文化站,我们也把梅葛演唱队组织了起来,但是一点钱都没有,想添个乐器买个象样的录音机都没有,所有的道具都是自己做的……”自开旺说着顺手拿起一个用纸板和小木棍做的锄头给记者看。
马游村的党支部书记李文辉在向记者细致地介绍了梅葛的现状后说:“2000年以来,马游村村支部、村委会都很重视梅葛的保护传承,但是除了组织动员村民利用农闲开展一些活动,同时向上呼吁争取支持外,村里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县里近年来也很重视,但我们是一个穷县,县里也没有太多的能力。”在这位每个月只有300多元补贴的村干部脸上,记者看到了深深的无奈。
在第二届梅葛文化节上,记者见到了姚安县县长何锡英和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曾杰,还有想要在姚安投资梅葛文化广场的客商和州、县相关部门的领导,他们一直在为梅葛歌手的表演热烈地鼓掌,并加入到彝家歌舞的行列。县里领导和各方人士的关注是对守望梅葛的马游人最大的支持。好客的彝家人表演结束后依然围着宾客又说又唱:“你从远方来,没有什么送给你,唱段梅葛献给你,采朵马樱花送给你……”。
第二天,记者在姚安县县委办公楼专访了县委书记李自云,这位彝族毕摩的后代对文化情有独钟。他对记者说:“梅葛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彩一页,它传承悠久历史、厚重文化,它维系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增进民族的凝聚力,是把姚安建成云南‘文化名县’最大的特色和最深厚的资源。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成就,为梅葛文化的保护传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梅葛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经验。”
姚安计划组织传唱队,加强梅葛的保护,扩大梅葛的影响,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又传承了民族文化,带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在县城建设梅葛文化广场,为民族民间歌舞提供场所,为文化保护开发凝聚气氛;此外,姚安县已着手依法保护梅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关键的问题是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中,我们必须始终把握其核心价值,以观念上、思路上、机制上、方法上的突破,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并重双赢。”
让世界和马游坪一起,让我们和马游人一起,盼望着,在另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梅葛”美丽自如地绽放。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