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学者

彝族青年学人推介:马辉博士

作者:索玛 发布时间:2014-05-0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马辉,男,彝族,1980生,四川盐源人。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博士;毕节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国际双语学会会员。研究方向:藏缅语、彝语,主攻语法。
 
【主要经历】
 
  1996——1999年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就读高中; 
 
  1999——2003年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就读本科;
 
  2004——2006年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攻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2006——2009年 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任教,讲师;
 
  2009——2012年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攻读语言学博士;
 
  2012——至今 毕节学院人文学院任教,副教授。
 
 
 
【学术背景】
 
  1、科研项目及奖励:
 
  2013年主持贵州省教育厅课题“彝语词法的构成与构件研究”。
 
  2013年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与研究》研究,主持第一子课题《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调查与整理》,在研。
 
  2011年参与国家级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文本标注及软件平台建设。主持彝语部分,在研。
 
  2010 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标注文,并负责彝语部分。
 
  2009 参与国家文化部课题《中国节日志,彝族年》研究。
 
  2007年主持了院级重点课题1项:黔西北彝区当下人文考察研究。 2013年获贵州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组)三等奖。
 
  2、主要研究成果:
 
  2012 彝语派生名词构词法研究,《民族语文》(CSSCI)第3期。
 
  2012 博士学位论文 《彝语词法研究》。
 
  2011 凉山彝语名量词色彩义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第8期。
 
  2011 走出虚幻——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文化立场,《学理论》第6期。
 
  2011 彝族叙事史诗支格阿鲁文化的精神家园情结/提交全国首届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作家》下半月刊。
 
  2009 彝族文化的“当下性”反思,提交第九届全国彝学学术研讨会,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9 田野中的黔西北彝族文化,《毕节学院学学报》第5期。
 
  2009 黔西北彝区当下人文考察,《红河学院学报》第3期。
 
  2009 参与国家文化部课题《中国节日志,彝族年》研究。
 
  2008 转型时代的叙事-----彝族现代叙述与传统语境的对话,《红河学院学报》第3期。 
 
  2007 论《厚墙裂痕》的叙事特征,毕节学院学报,第5期。
 
  2006 阿库乌雾母语诗《虎迹》评论 ,凉山文学。
 
  2005 合著《凉山彝族风情》,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学者代表研究选登】
 
  1、《彝语派生名词构词法研究》-彝学研究精选-彝族人网 
  2、《凉山彝语名量词色彩义分析》-彝学研究精选-彝族人网
  3、上海师范大学 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彝语词法研究
 
 
【摘要】:彝语分六大方言。本研究的彝语属于北部方言。本研究以彝语北部方言为个案,对彝语词法概貌作一个比较深入系统的形类描写。彝语词法的研究,在彝族语言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彝族语言教育教学也有了不起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共分十章。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彝族、语言、文字。对国内外彝语和彝语词法研究的历史作了回顾和总结。并交代了彝语词法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内容和目标、语料来源和技术路线、创新之处和难点所在。 第二章彝语词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介绍彝语词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彝语词类、语素、词、词组、词缀和类词缀、词法研究的边界等一系列术语进行界定。 第三章彝语词法的构成和构件,主要对彝语词法的基本单位、基本类别、彝语词库等作分析和研究,并从词法的角度对彝语语素进行分类,还提出完形词的概念。 第四章彝语派生名词词法研究,主要从意义与功能的角度出发,用形类的研究方法描写了派生名词的内部构词形态。 第五章彝语派生动词/形容词词法研究,主要从意义与功能的角度出发,用形类的研究方法描写了派生动词/形容词的内部构词形态。 第六章彝语复合词法研究,这是彝语词法的强势模式,本研究主要用形类的研究法对彝语复合词内部结构进行描写。内容包括复合名词、复合动词、复合形容词。 第七章彝语重叠词法研究,用形类的描写方法主要描写名词、动词和形容的重叠结构。 第章八彝语四音格词法研究,用形类的研究方法对彝语四音格内部构词形态进行深入的描写。 第九章彝语语音与词法的关系,内容包括彝语语音、声调、节律等对词法的作用,还描写了彝语借词的几种类型。 第十章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回顾,对论文提出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论文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彝语 北部方言 词法 构词 形类描写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217
 
【目录】:
 
摘要5-6
 
Abstract6-12
 
第一章 绪论12-26
 
1.1 彝族简介12
 
1.2 彝族语言、文字、文献简介12-13
 
1.3 北部方言介绍13-15
 
1.4 彝语词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5-24
 
1.4.1 国外彝语词法研究15-16
 
1.4.2 国内彝语词法研究16-24
 
1.5 彝语词法研究的意义和目的24
 
1.6 彝语词法研究的内容和目标24-25
 
1.7 研究的语料来源及技术路线25
 
1.8 彝语词法研究的创新之处、难点所在25-26
 
第二章 彝语词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26-31
 
2.1 词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26-27
 
2.2 彝语词类的界定27-28
 
2.3 彝语语素、词和词组的界定28-29
 
2.4 彝语词缀、类词缀的界定29-30
 
2.5 彝语词法研究的边界30-31
 
第三章 彝语词法的构成和构件31-38
 
3.1 彝语词法的基本单位是语素31-32
 
3.2 彝语语素的基本类别和分类32-33
 
3.3 完形词(gestal word)33-34
 
3.4 词库、词法和语素34-35
 
3.5 彝语词库所包含的词汇单位35-36
 
3.5.1 词的语音形式分类35-36
 
3.5.2 词的词法角度分类36
 
3.5.3 词的句法功能角度分类36
 
3.6 彝语词法模式的分类36-38
 
第四章 彝语派生名词词法研究38-53
 
4.1 彝语派生名词与前缀38-41
 
4.1.1 前缀a~(33)1,a~(34),mu~(33)的意义与功能38
 
4.1.2 前缀a_2~(33),o~(33)的意义与功能38-39
 
4.1.3 前缀a_3~(33)(a~(34)),mu~(33)_的意义与功能39
 
4.1.4 前缀a_4~(33)(及其变体a~(34),a~(21),a~(55))的意义与功能39
 
4.1.5 前缀a_5~(33)(及其变体a~(34),a~(21),a~(55))的意义与功能39-40
 
4.1.6 前缀ba~(33)/bo~(33)与mo_1~(21)/ma~(21)的意义和功能40
 
4.1.7 前缀ba~(33)/bo~(33)与mo_2~(21)/ma~(21)的意义和功能40-41
 
4.2 彝语派生名词与后缀41-49
 
4.2.1 语素pu_1~(33)的意义和功能41
 
4.2.2 语素pu_2~(33)的意义和功能41
 
4.2.3 语素Zш_1~(33)和mo_3~(21)的意义与功能41-42
 
4.2.4 语素mo_4~(21)的意义与功能42
 
4.2.5 mo_5~(21)的意义与功能42-43
 
4.2.6 语素pa~(55)、pu~(33)(bu~(33))的意义与功能43
 
4.2.7 语素zш_2~(33)的意义与功能43-44
 
4.2.8 语素zш_3~(33)的意义与功能44
 
4.2.9 语素dш~(33)-的意义与功能44-45
 
4.2.10 语素t~hε~(33)的意义与功能45
 
4.2.11 语素dzu~(34)/dzu~(21)和t(?)i~(34)/t(?)i~(21)的意义与功能45-46
 
4.2.12 语素du_1~(33)的意义和功能46
 
4.2.13 语素du_2~(33)的意义和功能46
 
4.2.14 语素di~(34)/di~(21)的意义和功能46-47
 
4.2.15 语素vi~(33)的意义和功能47
 
4.2.16 语素t~hш~(33)的意义和功能47
 
4.2.17 语素su~(33)的意义和功能47-48
 
4.2.18 语素t(?)o~(33)/t(?)o~(21)的意义和功能48
 
4.2.19 语素lu~(33)的意义和功能48-49
 
4.3 彝语派生名词词缀的功能分类49-52
 
4.3.1 特征转化值派生(pu~(33)/mo~(33)/mo~(21)/zш~(33))49-50
 
4.3.2 功能性派生50-51
 
4.3.3 转类派生51
 
4.3.4 表达性派生51-52
 
4.4 小结语52-53
 
第五章 彝语派生动词、形容词词法研究53-66
 
5.1 派生动词与前缀53-56
 
5.1.1 词缀lε~(33)的意义与功能53-54
 
5.1.2 词缀dzr~(33)的意义与功能54
 
5.1.3 词缀hi~(33)的意义与功能54-55
 
5.1.4 词缀bo~(21)的意义与功能55
 
5.1.5 词缀ko~(33)的意义与功能55-56
 
5.2 派生动词与后缀56-59
 
5.2.1 词缀lu~(33)go~(33)的意义与功能56-57
 
5.2.2 词缀dε~(33)的意义与功能57-58
 
5.2.3 词缀t(?)~hi~(21)/t(?)~hi~(34)的意义与功能58-59
 
5.3 派生形容词与前缀59-61
 
5.3.1 a~(33)_的意义与功能59-60
 
5.3.2 i~(33)_的意义与功能60
 
5.3.3 i~(33)_/a~(33)_的意义与功能60-61
 
5.4 派生形容词与后缀61-66
 
5.4.1 ADJ+a/ADJ+aa式的讨论61-63
 
5.4.2 后缀_zш~(33)与_du~(33)的意义与功能63
 
5.4.3 词缀zш~(33)的意义与功能63-64
 
5.4.4 后缀_du~(33)的意义与功能64-65
 
5.4.5 后缀pu~(33)的意义与功能65-66
 
第六章 彝语复合词法研究66-123
 
6.1 彝语复合名词67-99
 
6.1.1 彝语复合名词的基本类型67
 
6.1.2 名语素+名语素(N+N)67-87
 
6.1.3 形语素+名语素(ADJ+N)87
 
6.1.4 动语素+名语素(V+N)87-92
 
6.1.5 名语素+动语素(N+V)92-95
 
6.1.6 名语素+形语素(N+ADJ)95-99
 
6.2 彝语复合动词99-112
 
6.2.1 动语素+动语素(V1+V2)99-106
 
6.2.2 名语素+动语素(N+V)106-112
 
6.3 彝语复合形容词112-120
 
6.3.1 彝语复合形容词的基本类型112-113
 
6.3.2 名语素+形语素(N+ADJ)113-116
 
6.3.3 动语素+形语素(V+ADJ)116-117
 
6.3.4 形语素+形语素(ADJ+ADJ)117-118
 
6.3.5 名语素+动语素(N+V)118-120
 
6.4 彝语多音节复合词120-123
 
6.4.1 三音节复合词120-121
 
6.4.2 四音节复合词121-123
 
第七章 彝语重叠词法研究123-132
 
7.1 重叠名词123-125
 
7.1.1 CL+CL型123-124
 
7.1.2 MORPH+MORPH型124
 
7.1.3 音节重叠名词124
 
7.1.4 AABB型124-125
 
7.1.5 重叠反身代词125
 
7.2 重叠动词125-126
 
7.2.1 VV表疑问125-126
 
7.2.2 VV表量的程度126
 
7.2.3 V_d 33_V 表多量126
 
7.3 重叠形容词126-132
 
7.3.1 AA表疑问126-127
 
7.3.2 A_d 33_A 式127
 
7.3.3 AB→ABB→AmuABB的意义和功能127-129
 
7.3.4 AB→ABBB意义和功能129
 
7.3.5 ABC→ABCC意义与功能129-130
 
7.3.6 形容词重叠短语130-132
 
第八章 彝语四音格词法研究132-150
 
8.1 四音格词的基本类型132-133
 
8.2 名词133-138
 
8.2.1 AABB型133
 
8.2.2 XAXB型133-135
 
8.2.3 AXBX型135-137
 
8.2.4 ABCD型137-138
 
8.3 动词138-142
 
8.3.1 AABB型138-139
 
8.3.2 XAXB139-140
 
8.3.3 AXBX140-142
 
8.3.4 ABCD型142
 
8.4 形容词142-150
 
8.4.1 AABB型142-143
 
8.4.2 XAXB型143-145
 
8.4.3 AXBX型145-147
 
8.4.4 ABAB型147-148
 
8.4.5 ABCD型148-150
 
第九章 彝语语音与词法的关系150-156
 
9.1 彝语语音节律角度的词法研究150
 
9.2 彝语语音和声调角度的词法研究150-154
 
9.2.1 变换声调致使人称代词单数格范畴的形成151
 
9.2.2 辅音交替致使自动、使动范畴的形成151-153
 
9.2.3 元音松紧对立构词153
 
9.2.4 元音长短对立构词153-154
 
9.3 彝语借词词法154-156
 
9.3.1 音借154
 
9.3.2 义借154-155
 
9.3.3 音借+义借155-156
 
第十章 结语156-158
 
10.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156-157
 
10.2 深入研究的方向157-158
 
附录158-177
 
附录1、符号标注158-159
 
附录2、彝语语素表159-177
 
参考文献177-180
 
致谢词180-183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83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