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档案:马学良与彝文典籍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着几十万册古代典籍,其中有一批少为外界所知的古彝文典籍。这批彝文典籍是上世纪40年代,由中国民族语言学的一代宗师马学良先生亲自从云南武定搜集而来,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经书、家谱、医书、史书、民歌、历算等,广泛涉及西南地区的社会历史生活,世所罕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2008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这批彝文典籍中的两部榜上有名。
马学良(1913—1999),字蜀原,山东省荣成县人,著名语言学家、民族语言文学家、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马学良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大学、东方语专、北京大学东语系等单位任职。1951年调至中央民族学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学),为该校少数民族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马学良先生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彝族古籍与文化、民间文学及双语教学和研究的先驱,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长期从事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对彝语的研究更具开拓性。他的《撒尼彝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51年)是一部系统深入研究彝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学者研究彝语的第一部较全面的学术著作。
马学良先生曾常年深入彝区,以民众为师,译述彝经,研究彝语,被誉为“罗婺文化的知音”。
1938年,在北大迁校至昆明的徒步“小长征”中,马学良担任著名文学大师闻一多的助手,一路采风问俗,访古探幽,记录汉语方言和民俗,全面接触和收集沿途各少数民族村寨的民歌、语言、风俗、神话等少数民族文化,从此和少数民族文化结下不解之缘。1939年,马先生考取北大文科研究所的研究生,在著名汉语语言学家罗常培、丁声树的指导下,专攻汉语音韵学和训诂学,他的研究生导师李方桂先生是中国在国外专修语言学的第一人,被誉为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马学良跟着李方桂实地调查云南的撒尼彝语,深入少数民族家中记音,师生二人不畏艰苦辛劳,并与少数民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41年,马学良先生的毕业论文《撒尼倮语语法》(后来以《撒尼彝语研究》为名出版),成为中国第一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少数民族语言学著作。
1941年,马学良研究生毕业后,分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从事研究工作,从史语所申请了一笔经费,深入民间记录、调查和研究民族语言和文字材料,于当年9月从四川赴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彝区调查。
马学良走村串户,考察彝族的风俗习惯,收集彝族的民歌民谣、古语谚语。他学会了彝语,并四处投师学习彝经。当时,普通彝族百姓是不识文字的,只有少数毕摩掌握彝文。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在汉写时也作呗耄、贝马、白马、呗祃、比目等。毕摩是彝族祭司,也是从前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1943年,马学良接受老毕摩的建议,决定到罗婺土司所在地的武定了解更加系统的彝族文化。他和老毕摩一起,骑着惯走崎岖山路的乌蒙矮脚马,经过六天跋涉,从昆明到武定,再从武定到达凤氏土司衙署。凤氏土司的势力在明代曾经遍及昆明以北地区,甚至达到贵州普安一带,历代兴学,衙署中建有藏经楼,为典籍文物荟萃之地。在武定,马学良拜访末代女土司,虚心求教,开始搜集彝文典籍,还开办学堂,聘请毕摩为教师,教彝族青年学习彝文,研读彝经。马先生还亲自给学生上课,教学生收集整理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国际音标、边疆历史和汉文写作。
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内民族语言学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只有少数外国人撰写的调查报告,这一时期,马学良发表了《彝族的巫师“呗耄”和“史书”》《倮文祭经的种类述要》《宣威彝民的丧葬制度》等论文。
马学良在武定搜集了大量的彝文典籍后,与当时的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一起,立即起草了给教育部的呈文,购买了这些典籍。这批彝文典籍共约2100册,部分留在史语所。1949年,史语所的这部分彝文典籍连同马学良呕心沥血积累的调查材料被运往台湾。如今,这批典籍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和台湾史语所。
50多年间,马学良先生对彝文典籍的研究从未间断,他凝聚50年心血写出了《彝文经籍文化辞典》。20世纪80年代,马学良重译了彝文《劝善经》,发表了《彝文经典和彝族的原始宗教》《明代彝文金石文献中所见的彝族宗教信仰》《彝语“二十”“七十”的音变》等论文,出版了《彝族文化史》《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等大量著作。这些学术成果堪称彝族文化全方位研究的里程碑,也是他一生勤奋求知的生动写照。
民族古籍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充实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彝文古籍在微观层面上是对彝族历史和社会文化进程的客观描述,在宏观层面上是真实反映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广博,涉及领域众多,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中大量内容是汉文文献没有记载的,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标志。可以说,马学良先生倾其毕生之力,为保护、研究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载2014年4月13日《云南日报》第07版:云之美·文史哲 作者单位:昆明市西山区春雨路翠峰花园)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前进中的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
- 2 学者档案:胡素华
- 3 学者档案:侯远高
- 4 《彝山情》销售款无偿捐献教育事业...
- 5 学者档案:李绍明
- 6 学者档案:周德才
- 7 学者档案:陈永祥
- 8 学者档案:卢央
- 9 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所通过省人文...
- 10 学者档案:木乃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