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彝学记忆:《彝文规范方案》推行十周年时的祝贺笔会文选

作者:伍精华 等 发布时间:2020-07-18 原出处:《民族语文》1990年03期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彝网编按:此文刊于《民族语文》 1990年03期。当时正值国务院批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十周年,经过10年的推行,规范彝文在凉山州应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本刊共同组织了这组笔会文章,以飨读者。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文字来源于“阿河诗伊”微信公众号)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1.jpg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热烈祝贺《彝文规范方案》推行10周年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伍精华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文化,已发现的彝文手抄本有上千种之多,原有一种表意音节文字,史称爨文。彝族的历史、语言文化,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彝文规范方案》自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推行已经10年了。10年来的实践表明:四川《彝文规范方案》的推行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再次说明:在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同繁業进步的社会主义时期,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不仅体现了包括语言平等在内的党的民族平等政策,而且对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促进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業富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彝文规范方案》正式推行以来,社会扫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凉山州的10个县中已有7个县基本成为无盲县,脱盲人数为45万余人。1978年规范彝文进人学校至今,在各级各类学校受过彝语文教育的学生累计18万多人。社会脱盲人数与在学校接受过彝语文教育的人数共63万余人,相当于解放初期识彝文人数的31倍。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规范方案》推行后,凉山州已有329所小学、58所初中和6所高中开设了彝语文课,实行了彝、汉双语教学。这使过去彝族地区教育发展成果难以巩固、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大多数民族学生难以成才以及民族教育整体效益不高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小学生的人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和升学率都有明显的提高。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年来,有关部门用规范彝文编译出版了一批政治读物、彝文古籍、普及读物、报刊杂志、科普读物等。并采用彝语涂磁录音译制了185部影片。彝语文还是全国性会议的8种工作语言之一。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规范方案》正式推行的10年正是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取得伟大胜利的10年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10年。党的民族政策和我们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四川《彝文规范方案》的推行和成功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彝文规范方案》以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易学、易记、易念、易的特点深受广大彝族人民的拥护和欢迎,激发了彝族群众学习文化与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民族素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文的使用和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于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希望彝语文工作者继续做好规范彝文的推行工作,改进方案中的不足之处,使它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从而使它在发展彝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是彝族,曾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现任国家民委副主任。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没有党的民族政策,便没有彝族文字的今天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巴胡母牟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拥有近600万人口的彝族,世代居住在云、贵、川、桂四省(区)。在解放前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地处边陲,交通闭塞,居住分散,一个统一的民族内部,逐渐形成了若千地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同彝族不同支系的分布相结合,出现了许多与地缘关系相联系的“阿西”、“倮倮”、“撒尼”等自称和“红彝”、“钢彝”等外来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彝族才有了自己应有的位置。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这里的彝族人民长期在奴隶制社会的死亡线上挣扎,直到1956年党领导彝族人民砸碎了奴隶的锁链,彝族人民才彻底得到身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彝族人民世代创造的传统文化,彝族祖先创造的文字,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广大地区不通汉语言文字的彝族来说,对文字的要求就更加迫切了。经过1974年的酝酿,1975年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在四川彝族地区进行文字调查,以彝族知识分子为主,邀请有关专家参加,从一万多个原有彝文单字中,经过精心挑选、研究,又在五十年代彝语文专家、学者们所做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彝文规范方案的制订。经过一段试行效果十分良好,深受广大彝族人民的欢迎。1980年报经国务院批准,在彝族地区普遍推行。从此,彝文名副其实地有了自己的法律地位。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国务院批准彝文规范方案10年来,党和国家投人了巨大的力量,彝语文工作一直保持着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规范彝文进人了各级各类学校,在广大农村开展成人扫盲教育,办了彝文报纸、杂志,编译了数亿万字的教科书、工具书、科普读物、政治读物、文艺书籍,开展彝语有线及无线广播、电影配音,发掘、整理、编印了大量的彝族历史文献及资料,开展了省际间的彝文书刊资料的交流,有关大专院校设置彝文专业,还招收了外国留学生。这一文字工具广泛而有效的运用,对于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学校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民族于部和本民族专业人才的成长,扩大民族交往,增进民族团结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切,归根到底一句话: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党的民族政策,便没有彝族文字的今天。所以,国务院批准彝文规范方案10周年,是彝族人民十分值得庆幸的一件大事。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又名冯元蔚,现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继往开来,进一步做好彝语文工作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孙自强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历史悠久,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原因而未能充分发展。建国后,彝语文工作又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严重影响了彝文的使用和发展。识字是获取文化的基础。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是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少数民族的民族平等权利和各族公民的自由权利。1974年至1975年,根据彝族干部和群众要求使用彝文的强烈呼声,中共四川省委总结了建国以来四川彝语文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彝族原有文字进行了规范,制定了《彝文规范方案》,恰当地解决了四川彝文的使用问题。规范彝文的推行是彝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彝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是国务院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10周年,加上试行阶段已有15年。15年来,规范彝文的推广、普及和提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彝文扫盲是推行规范彝文的基础,学校教学语言使用彝文,是全面推行规范彝文,发展彝族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这两方面的工作都进展快,效果好。198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10个彝族聚居县中的7个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已基本扫除文盲。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彝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同开设汉语文课的有小学110所;以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的有:小学329所,初中58所,高中6所。西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和西昌师专设立了彝文系(班),新建了省属四川省彝文学校(中专),四川民族出版社恢复并加强了彝文编辑部,四川省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彝语部,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恢复并加强了彝文翻译室。在教学、科研、编辑、翻译、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各条战线的彝语文专业队伍已经建立起来,具有高级职称的彝语文专家、教授、副教授已有20余人,以中青年为骨干,老中青三结合的彝语文专业队伍正在成长壮大。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百万人民群众只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才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方面获得巨大的进步,这在凉山彝族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和突出。省级有关部门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在编辑出版彝文扫盲课本的同时,编译出版了农村适用的《农业生产通俗读物》、《畜牧业科普丛书》、《实用生产技术培训教材》等20几种彝文科普图书,,把彝文扫盲和科技兴农结合起来,使广大彝族农民既识字学文化,又学会运用当地适用的科普知识和技术,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收人。实践证明,规范彝文使古老的彝族文字获得了新生,也是建国以来对少数民族原有文字进行改革的一个成功的经验。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是各民族发展繁柴的时期,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各民族发展繁榮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语文政策,加强对彝语文工作的领导,充实彝语文工作机构,加强彝语文专业队伍的建设,继续进一步搞好彝语文规范工作,使之日臻完善。当前,应当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继续把彝文扫盲和巩固扫盲成果作为推广、普及规范彝文的基础,把农村彝文扫盲同普及科普知识和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彝文在科技兴农方面进一步发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作用。第二、加强彝语书面语的语音规范和词汇规范。彝语文教学、研究、编辑、翻译、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完善已有的交流协作制度,使彝语书面语的语音和词汇规范化、标准化,把彝语文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更好地为彝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现任四川省民委主任。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规范彝文是原有彝文的继承和发展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陈士林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我们庆祝四川规范彝文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我和大家一样,内心无比欣慰。作为一个在彝语文战线上战斗了40年的老兵,我不仅要向大家汇报规范彝文的社会效益,而且还要谈谈自己通过学习、观察和实践所受到的教育和获得的认识。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前,我在旧大学、文科研究所学习和教书多年,经常接触的无非是传统语言学和乾嘉以来的语文学。脑子里装满了表意文字落后、拼音文字先进之类的说教。自己没有什么实践经验。1950一1955年,我初进凉山就请了好些有名的巫师和我一道工作,开始收集、整理和学习老彝文,并试编了两册注音、注义的彝汉对照词汇。50年代中期,又聘请了凉山的中老年彝文专家学者,广泛收集整理老彝文,并大量刻印彝文经典精装成册。可惜这些科学活动没有持续多久:上级指示要我克期搞出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对于搞拼音文字方案,当时我信心十足,古今中外关于文字的知识,从书本上都有所接触,加以年富力强,正是学以致用的千载良机,所以事事都想赶在别人前头(如1951年就搞出了“新彝文”实验方案多半年之内就编译铅印了六本“新彝文”教材)。可是时间一久,发现问题越来越多,令人困惑不解。幸而一位好心的新闻记者间接向我提出:“'新彝文,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这些话真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回首往事,最难忘的是民改结束后彝族人民给我的教育,翻身奴隶根据“自愿自择”的原则,要求使用传统文字,既使我受到深刻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又使我觉察到任何书本上的东西,如果不结合当前的实际和群众要求,就会变成谬误,何况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真理”。这是70年代中期以前我受到的教育之一。在整理、规范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四川民委彝文工作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其要点为:(一)凉山彝语分两个次方言、五个土悟。从这种分歧的情况出发,必须按科学要求选定基础方言、标准音作为规范彝文的语言基础多(二)规范彝文必须受凉山彝语特点的制约。要精减老彝文的重文、异体字,使彝语的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彝字代表(喜德有813个音节,因此选定819个规范彝文)。(三)彝文联系彝族的历更文化,规范彝文必须从原有彝文(约8000余字)常用字中选出,并按文字体系的要求酌予加工。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规范工作还特别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学原则和科学实验:(一)为了贯彻群众自愿自择的原则,工作组深人凉山23个县285个生产队作了补充调查,广泛征求意见身(一选字要求笔划结构简单,既美观悦目,又易写易认,便于群众学习掌握(三)确定采用1958年拼音彝文修订方案作为彝文注音符号;(四)在新词术语的补充方式上,除少数人名、地名、国名等必须音译者而外,大量的新词可以通过汉语词语的内部形式意译仿制。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10多年的试行和正式推行,规范彝文的实践效果已越来越显著。事实证明它是文教事业与扫盲和自治机关行使职权的利器多它是整理、翻译老彝文古籍、吸收汉族和国外优秀文化科学的利器。配合规范彝文的推行,编译科研等也蓬勃发展。特别是《汉彝词典》、《彝文规范应用研究论文集》以及中小学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的出版,卑是规范彝文的硕果。必须指出,规范彝文和其他文字一样,是一种“外部记忆”,可以补充头脑记忆之不足,这个作用在开发彝族智力和在技术上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最近《彝文纵横四位号码检字法》已付诸实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检出一个字来。激光彝文、汉文编辑排版系统已于1986年通过国家部委鉴定。其照排速度高达每秒60个字符(五号字)。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之不易,行之有效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绍先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国务院于1980年批准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这是彝族文化史上值得永久纪念大事。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范彝文的推行,促进了凉山的政治建设。在州人民代表大会上既实行大会同声翻译和小组辅助翻译,又用彝、汉两种文字同时印发会议的主要文件身不懂汉语文的彝族代表可用彝文书写批评建议和提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民代表大会也加强了彝文翻译工作。使不懂汉语文的彝族代表能真正参与国家大事。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各项单行条例都用彝、汉两种文本予以公布,既有普及法制教育的作用,也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保障刑事、民事诉讼活动中彝文和汉文的平等地位和法律效力。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经济建设方面,特别是表现在凉山州农村,规范彝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10年来凉山州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翻多,粮食生产增长30%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下达了一系列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发展的文件。这些文件,凉山州都用彝文译件发到彝族村寨,还印发了《农村经济政策活页学习资料》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基础知识》等彝文本通俗学习材料。这对于推动彝族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商品生产,都起了积极作用。八十年代初开始,由州编译局和农业、畜牧业的主管部门合作,用汉文彝文刈照的形式,系统地编译彝文科普读物,现已完成《农业生产通俗读物》和《畜牧业科普读物》两套丛书20余种。近年来有关部门又为彝族贫困地区编译了彝汉文对照的《实用生产技术培训教材》多种,有效地推动了农民技术培训工作。贫困地区中的昭觉县近3年由县教育局同县语委等有关部门合作,除了充分利用省、州编印出版的各种彝文通俗科普读物外,又自编自印了多种彝文科普学习资料十几万册,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要阵地,举办了1500多期单项技术短训班,培训了彝族农民9万多人次,95%以上的农户和66%以上农民参加了学习,明显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济效益。例如彝族农民学会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积极扩大使用这项技术的玉米种植面积从1987年的2633亩增加到]989年蟑20000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一倍,仅此一项技术措施就为全县增产粮食400万斤。用彝文开展科技教育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文化建设方面,规范彝文推行后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十分明显。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促进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在彝族成年人中大力开展了扫除彝文文盲的工作,目前已有7个彝族聚居县和两个杂居县达到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全州彝文脱盲率达63·7‰彝族千部职工中没有学过彝文的人,正在分期分批进人各种层次的短训班学习彝文。二是在基础教育中卓有成效地推行了双语教学。凉山州以彝族学生为主的中、小学校实行两种体制并行的彝、汉双语教学。目前接受双语教学的中小学已发展到占彝族学生的1/4,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三是编译了大批为各类教学服务的彝文教材,仅凉山州教委彝文教材编译室在]0年中就编译了]23种中小学各科彝文教材和教学参书。还相应地培训了大批的双语教学教师。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繁荣了各项文化事业。一是开创了彝文新闻出版事业。1978年和1980年分别创刊了《凉山报》〈彝文版,现为日报)和《凉山文学》(彝文版,现为季刊);州电影公司从1977年开始筹备涂磁录音译制彝语影片,现已完成译制片185部,使彝族群众看懂了电影,丰富了文化生活。二是推动了彝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工作,为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利用规范彝文采录整理了数百万字的彝族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正在编印《凉山彝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1984年全国安排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后,凉山州已用规范彝文转写、整理了一千多卷彝文古籍,基本上完成了重点彝文古籍目录的编写工作,特别是编纂了一部约有12200字《彝文经籍字汇》,为彝族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三是活跃了彝语文的科研活动。由于规范彝文的推行,《彝文规范方案》应用研究工作便自然地提上日程。彝文专业人员积极参加了由四川省民委组织的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较好的成果。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是彝族,现任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展中的凉山彝汉双语教学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邓成伦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学校教育实行彝语与汉语并重的方针是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行规范彝文以后,彝族中、小学加强了双语教学。从彝族儿童大部分不通汉语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学校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小学阶段的观语教学分别实行两种教学体制〈双轨制):第一种是各学科统一用彝语文教学,加学汉语文多第二种是各学科统一用汉语文教学,加学彝语文。这样,发挥了彝族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教学效果十分显著。近3年的双语统考及格率与优等生率逐年都有提高,教学质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势头。凉山的民族教育在改革中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母语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基础。针对彝族儿童大多数只懂彝话的情况,采取“母语起步.汉语会话过渡,双语并重,逐步靠近全国统一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步骤实行双语教学。布拖县特木里小学和喜德县贺波洛小学教学实验证明,这是符合民族学生兼学两种语文的规律的,是一条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民族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均达到毕业程度。为此,在重视母语教学的同时,逐步进行汉语会话训练,通过集中会话(一年级)与分散会话(二年级到六年级)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常用汉语,而且按照一定的系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使学生熟悉汉语的各种常用句式,有计划地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音训练,提高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解决语种差异的矛盾,有效地进行双语教学,彝语文与汉语文的课时,两种教学体制分别按不同的比例安排:第一种教学体制的第一学年为9:5,从第二学年起为8:6多第二种教学体制的第一学年为5:9,从第二学年起为6:8。两种双语教学体制均从母语起步为主要手段,然后逐步形成并行趋势。经过6年使两种语文的学习互相沟通,互相促进,.使母语和汉语能力同步发展。目前,已开设双语文课的学校有393所(小学329所,初中58所,高中6所),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校小学生有19999人,初中生7951人,高中生975人。占在校民族生总数的24·6%。其中各科用彝语文教学的小学有110所,学生5281人,专任教师198人。到1990年秋季,将有首批彝文小学毕业生升人各科都用彝文教学的初中学习。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语教学的稳步发展,不仅解决了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问题,同时为今后规划双语教学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现在凉山州教育局教研室工作。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扫盲,成绩显著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卫东 诺尔伍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国务院批准《彝文规范方案》,揭开了凉山州大力推广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农村成人扫除文盲的新篇章。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把彝文扫盲工作搞好,凉山州教育局和民族语文工作部门抽调学校教师担任县、区、乡各级彝文扫盲专职教师,先后举办了彝文扫盲骨干培训班800多期,参加学习的人员近7万。编写、发行了《彝文识字课本》100余万册,编译了彝文版《农村业余高小语文》〈上、下册)和《农村业余高小数学》(上、下册)60余万册,为州内外和省内外彝族地区开展彝文扫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把彝文扫盲成果转化为发展生产的动力,业余教育工作部门在编写扫盲教材的同时编写了各种科普书籍20多万册。还订购发行了彝文版《勒俄特衣》、《玛牧特衣》、《彝历》等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史书籍30多万册,促进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根据规范彝文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彝文扫除文盲的标准。即:会拼读《彝文规范方案》所规定的彝语注音符号,能认识规范彝文中5c0个常用字,能读浅显通俗的彝文报刊,能叙述一般文章的大概内容和能记简单的帐目,能写简单的应用文。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扫盲工作基本上做到了组织、师资、教材和脱盲标准落实,任务和目的明确,彝文扫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凉山州已有喜德、昭觉、金阳、布拖、美姑、越西、普格等7个彝族聚居县和宁南县、西昌市两个杂居县市基本上扫除了15一40岁的文盲,达到了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4年以来,我们在继续开展扫盲工作的同时,注意在脱盲地区进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到1989年末,全州共组织35万彝族脱盲人员继续参加扫盲班、识字班、补课班、读报班学习;组织2·]万彝族农民参加农村成人高小班学习;在14个县、市开办综合性的县、区、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7所。其中使用彝文培训的有20多万人次.从而使扫盲成果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农村成人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路子,收到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喜德县开展彝文扫盲的典型经验及其图片资料,于1981年被教育部选送到联合国第38届教科文会上展出,受到与会者的好评。1988年,凉山州昭觉彝族聚居县被评为全国100个扫盲先进县之一。1989年美姑、普格两个彝族聚居县,被四川省政府授予扫盲先进县的称号。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位作者都均在凉山州教育局工作。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范彝文促进了彝族各类人才的成长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谢志礼 张余蓉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民族学院彝语文专业创办于1952年。1959年,《凉山彝语拼音方案》停止推行,我院彝语文专业停止招生。1975年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在四川彝族地区推行规范彝文(试行方案),1977年我院恢复了使用规范彝文的彝语文专业招生。当年招收了四年制彝语文专业一个班。《彝文规范方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推行至今已整整10年。回顾我们所走过的路程,虽然经历了艰难和曲折,但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规范彝文在高校扎了根,彝文专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我们培养的人才正在西南四省彝族地区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光、发热。10年来,彝文专业先后招收了11个本科班,2个大专班,1个进修班,共收学生480多人。他们来自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彝区,现已毕业330多人。这些毕业生除了3人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外,其余的分别分配在中央、省、州、县的语文、翻译、教育、出版、广播、司法、行政等单位工作。不少毕业生编写的教材,翻译的文学作品,撰写的论文和著作已在全国和省、州级刊物上发表。运用电子计算机软件进行彝文信息处理的研制工作已获得成功,即将为教学科研服务。据初步统计,毕业生中已取得中级技术职称的有20余人,有1人因成绩显著破格提升为副译审。另外,1987年以来,我们还先后为4名留学生(其中一名西德博士研究生,三名日本留学生)开设彝语文课。10年来,彝文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也有所增加,两个教学研究室共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获得教授、副教授职称的3人,讲师6人,助教8人。一个资料室,藏书几百种,近万册,可以满足教学、科研参阅书目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除汉语文基础课外,已由恢复专业时开设的5门专业课(即《彝语语音及规范彝文》、《彝文文选》、《彝语语法》、《汉彝翻译理论与实践》、《彝族古典文学作品选》),发展到现在开设8门专业课,增加了《彝语写作》、《彝文文字学》、《古彝文》3门课。并编写了以上8门课较系统的教材。在科研方面,我们先后参与了国家、省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如参加《汉彝词典》、《彝文字典力、《彝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的编纂工作。教师结合教学、科研撰写的论文、专著、文学作品已发表的达数百篇。1987年由彝文专业部分中青年教师创办的彝语文战线的第一个学术性刊物《彝语研究》已出版发行。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年来,规范彝文的推行在我院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表明,它是科学的、实用的。它能准确地记录基础方言标准音点的全部语音。彝文和现代彝语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编写教材、书写教案、撰写论文、专著等方面,使用规范彝文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学生学习专业课,只要彝语基础好,文字碍很快就可以扫除。因为规范彝文系表音的音节文字,字数少,容易掌握,便于普及。加之,它笔划少、结构简单、字形统一、形体固定,具备了好学易记的特点。另外《彝文规范方案》有一套科学的注音符号。这套符号不仅是规范彝文的转写形式,能使学习规范彝文的人迅速掌握文字,而且在辅助分析教学、为词典注音、编排音序、拼写彝区人名地名、输人电脑、为彝文由音节文字过渡到音素文字等方面将发挥很大的作用。事实证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发展民族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谢志礼是彝族西南民族学院民语系副主任、教授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余蓉现任西南民族学院民语系彝语第二教研室主任、副教授。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展中的四川省彝文学校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绍勇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适应彝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四川省彝文学校于1985年10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诞生了。它是全国唯一的省属综合性彝文中等专业学校。建校以来,已开设彝汉双语师资、彝汉双语翻译两个专业,在校学生180人,已毕业137人。办学规模将逐步扩大,并根据需要增设专业。目前,已建立起一支以大专毕业生为主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同时建立了彝文教材编译室。几年来,在彝文教材编译室和彝文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已编写出《彝语拼音与文字》、《现代凉山彝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彝族文字概况》、《彝族现代文学作品选》等自成系列、初具规模的教材。不仅解决了本校教材缺乏的困难,还填补了中专层次彝文文科教材的空白。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教材建设经验点滴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文华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省彝族地区的中小学、师范学校从1978年开展规范彝文教学以来,彝文教材建设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彝文教材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体会。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编译机构和编译队伍的建设是搞好彝文教材建设的根本保证。1977年底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彝文教材编译室,负责编译全省彝族地区中小学、师范学校各科彝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经过12年的艰苦创业,全室现设有中小学文理科4个教材编译组。编译人员已由初建时的4名充实到15名。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编译室成立之初,全州教育战线缺乏从事过彝文教材编写的人,也无现成资料可供借鉴。我们编译人员在学中干、干中学。我们将编译人员分为4个教材编译组,各科教材齐头并进,建立了个人分工编译初稿,小组讨论集体修改,组、室、省教委三审定稿0组为基础的编译责任制。以专职编译人员为主适当发展兼职编译人员,壮大编译力量。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彝文教材的编译工作进展较快。截至1989年底已编译定稿123种,基本上满足了中、小学双语教学对教材的需求。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明确指导思想和编译原则是提高彝文教材质量的关键。根据我们十多年的实践,彝文教材编译的指导思想和编译原则是: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现代科学体系,又要遵循“民族文字教材要反映民族地区的特点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根据共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学科的教学目的,文科教材采取编译结合,理科教材以译为主的编译原则,确保彝文教材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民族性和地区性。具体做法如下: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语文教材编译结合,以编为主。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和编排体系与全国统编教材保持一致,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部分,完全按彝族语言文字的体系编排。在课文的选材上,方面从统编教材中精选部分适合彝族学生特点的中外名家名篇翻译后编人教材《另一方面把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绍勇是彝族,现任四川省彝文学校常务副校长。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文华现任四川省彝文教材编译室主任。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既能充分体现彝族的文化特点,又适合作教科书的本民族的作品编人彝语文教材。编与译的比例,小学教材为5:5,中学教材为七6。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其它文科教材,以对译统编教材为主,适当编人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内容。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理科教材基本对译统编教材,以确保彝族学生在知识程度上同其他民族保持大体上的一致。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名词术语是构成科学知识体系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名词术语翻译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对于保证彝文理科教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理科教材名词术语的翻译定名,一方面要求译名做到准确,使学生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名词术语的翻译定名必须规范统一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彝文教材编译指导思想和编译原则正确,教材质量得到了基本保证,受到广夫师生和专家的好评,从而推动了彝文教学的发展,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目前,四川省彝族地区和云南省的部分彝族地区的学校普遍使用规范彝文教材进行教学,解决了教学用语和彝族学生语言环境相脱节的矛盾,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对巩固学生人数,开发儿童智九提高彝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范彝文促进彝族文学繁荣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鲁斯基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规范彝文的推行,促进了彝族文学的发展。1980年底,我国第一份彝文文学刊物《凉山文学》创刊了。它给彝族文学创作带来了一片春意盎然的生机,把彝族文学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年来,《凉山文学》彝文版(季刊)共出刊38期,390万字,总发行量15万份。已刊的文章体裁有:诗歌518首,故事232篇,传统民歌199首,小说、散文199篇,翮译作品218篇,评论文章24篇,歌曲7首。在这些作品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用彝文创作的文学作品。如杨阿洛的《根与花》,荣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短篇小说二等奖《为国争光》等几十篇各种体裁的彝文作品,荣获省、州优秀文学作品奖。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州文联和《凉山文学》彝文版编辑部的具体帮助和培养下,逐渐建立起了一支彝文文学的创作队伍,在创作实践中逐渐成长出一批彝族文学作者。这批作者是彝族文学事业兴旺发达不可缺少的力量。由于他们深深地扎根在养育自己的这块本民族世居的土地上,以具有彝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从本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中去探索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他们的作品最贴近彝族人民的生活和心理,塑造出具有个性、民族性和典型意义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还由于他们多是具有强烈翻身感的昔日的奴隶,使他们能在脱胎于奴隶制的新社会里,在改革开放和大力推进四化建设的新时期所创作的新作品,成为对社会主义祖国浸透着深情厚意的颂歌。这样一个用规范彝文进行文学创作的群体的形成,标志着彝文文学的新崛起。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文学》彝文版也为收集、整理彝族民间口头文学起了积极作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文学》彝文版的翻译专栏,用规范彝文翻译我国兄弟民族乃至外国的优秀作品,增进了民族间的互相了解和团结,也对彝族文学作品的体裁多样化起了促进作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是彝族,现任《凉山文学》彝文版副编审。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的彝语文翻译工作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州编译局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范彝文的推行多推动了彝语文翻译工作蓬勃发展。自治少国成立了州编译局。全州10个彝族聚居县的民族语文工作委员会,承担了各县的编译任务。从州到县形成了一支比较精通彝汉两种语言文字的翻译队伍。10年中,州编译局及各县语委翻译出版各类图书和铅印、油印各种内部学习资料、文件等共65种,501400册(件),对促进我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语文翻译为自治机关执行职务发挥了作用。仅州人代会和政协会的文件翻译就达百万字。目前,全州各级自治机关发布的决议、决定、命令、通令、布告以及党政机关和部份企事业单位的印章、牌匾、城镇街道的名称都有彝汉文对照。自治机关执行职务中用彝语文翻译。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翻译政治读物宣传马列主义,发挥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作用。我州绝大多数彝族农民不懂汉语文过去每逢宣传党的重大的方针政策,只好由州县机关抽干部组成宣传队,奔赴彝区农村口头翻译讲解。推行规范彝文以后才有了文字翻译。10年来,我们用规范彝文先后翻译了一批适合彝族农村学习的政治读物。翻译出版了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党中央重要文件、国家基本法律和其他思想教育方面的读物55种。为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还编译了思想内容健康并有一定知识性的少量优秀文学作品。这些读物对于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起了促进作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翻译农业科普读物,为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作用。10年来,在州县两级农业和畜牧业部门的支持与合作下,用规范彝文编译了几批彝文或彝汉文对照的各种通俗读物。第.一批是《凉山荞麦栽培》等5本组成的一套《农业生产通俗读物》。其中《凉山荞麦栽培》一书获得了民族科普读物仝国一等奖。第二批是《凉山半细毛羊的培育》(再版)、《凉山畜禽品种资源》等8本组成的《畜牧业科普丛书》第一函。其中《凉山半细毛羊培育》一书(第一版),获得了民族科普读物西北、西南片区一等奖。还有一批是,为了配合扶贫地区开展农村技术培训工作,我局和有关县语委及有关单位合作编译了一套农村《实用生产技术培训教材》。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业科普读物深受彝族地区基层千部和广大彝族农民的欢迎。他们看得懂,学得快,记得住,用得上,对于提高彝族农民科学技术素质,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彝族聚居的布拖县,198z年利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甜菜栽培技术》等读物,举办了27期各种培训班,培训人数达到38佣人次。当年秋收时节,县农业局的精确统计表明:地膜覆盖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25·7公斤,在相同地区比不盖地膜的玉米平均亩产127公斤,增产398·7公斤。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彝语文翻译工作促进了彝语新词术语的规范和丰富发展。解放后,凉山彝族社会制度和民族关系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在交际中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术语。它们被陆续吸收到翻译作品中。我局抽样调查了一篇彝文通俗读物有1360多个字,共有600个词,其中使用新词语240个,占40%。《汉彝对译词语》一书,收集整理了我州各编译单位10年来翻译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新词术语6000多条,这将对发展凉山的科技文化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范彝文的信息处理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拉毅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信息处理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对彝语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这两种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形成各种信息处理系统,如彝文情报检索系统、彝语语音识别系统、彝汉机器翻译系统等等。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微型计算机彝文处理系统(YWCD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4年6月,我们在PIEDPIPER微型8位计算机上进行了彝文处理,采用12×8,点阵组成彝文字形编码,存人盘内,用ASCII码字符兼容。其功能是拼音输人,彝文扫印输出。此系统建立了彝文字库,可以用BASIC或FORTRAN语言调用。可编写彝文文件存人计算机,进行编辑和修改工作。经过移植,也可在其它类型的微机上应用。该系统建立的弊文字库,约占内存9KB左右,其字形基本清楚、美观,便于在一般微机上直接在内存中使用,因而有较快的输人、输出速度;采用拼音输人彝文,对CP/m2·2操作系统所修改的彝文开发程序,简明实用,便于其它高级语言使甩。此项成果的开发成功,在国内尚属首次。1984年10月27日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计算机一激光彝文/汉字编辑排版系统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计算机一激光汉字编排的基础上,我们伺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等单位进行了计算机一激光彝文/汉字编排系统的班制,1986年4月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该系统采用了和汉字系统兼容的策略,基本上没有改变原主系统的硬件配置,其主要指标和汉字系统基本相同。该系统的排版功能是:保留了汉字系统的书宋、仿宋、黑体、楷体和小标宋五种字体以及多种西文字母、符号,并增加了规范彝文1165个(含带次高调符号的字和一个替音符号),彝文字宽和字高的比例为11:6,汉字和彝文均从小特到7号共14种字号,彝文有长和扁两种变体。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照排速度为5号字每秒60个,分辨率为每毫米29·2线。可以排16开和32开的普通彝文书刊以及彝汉文混排书刊。能自动成行,处理标、点的行末行首禁排。还能自动成页、编排页码、安放书眉。该系统的编辑修改功能是:增删!、进行修改、分段、段落合并等。可以复制文章,将若于篇文章合并,或将一篇文章分成两篇或多篇。还可将一篇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插人同一文章或其它文章的任意位置。可以利用长城0520及其兼容机上的Wordstar等文字编辑及处理功能。该系统是我国首次运用先进的光照排技术进行少数民族文字的编辑排版系统。1986年5月参加了“全国'六五'期间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展览”,并获得了国务院电振办公室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计算机彝文/汉字/西文系统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5一1986年,我们在长城0520A型计算机上,进行了彝文/汉字/西文系统的研制。采用软件插接兼容的策略,坚持不增加硬件成本,在保留原汉字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彝语语音特点设计了彝文编码方案,增加了彝文音素输人法和区位输人法。建立了系统共用字库。从而使该系统拥有丰富的中西文软件资源。该系统在保留了原系统功能的同时,增加了彝文处理功能。系统包括彝文编码方案,彝文字库,输人输出的彝文显示、打印等一套程序。最突出的特点是:彝、汉、西文可以随机混排、编辑打印;有横排和竖排两种方式、可以打印出长体、扁体的彝文,有从A一P号的10几种字形的彝文。还可作计算机一激光照排系统的脱机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终端。该系统已用于教学、科研,为彝文信息处理计算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6年5月,该项成果在北京参加了“全国'六五'期间科技攻关项目”展览,并同计算机一激光彝文、汉字编辑照排系统一起获得了优秀成果三等奖。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信息交换用彝文国家标准的制定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7年,由四川省民委、国家电子工业部共同提出报告,要求制定信息交换用彝文国家标准。1988年,国家标准局国标发(88)电科字0025号文件下达,批准制定信息交换用彝文两项国家标准,并作为1988一1989年的国家科研项目。于是,我们组成了《信息交换用彝文编码字符集》和《信息交换用彝文15×16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这两项标准的起草制定小组。1989年7月23日至26日在西昌由来自北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计算机专家和彝语文专家审定通过。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施行。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是彝族,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室副主任、、副译审。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的知音,民族团结的桥梁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勒尔瓦洛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范彝文的推行,为开办彝语广播创造了条件。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彝语广播是1979年10月1日开办的。彝语广播以《新闻》、《科技知识》和《文艺三个节目为主要内容,面向大小凉山154万彝族听众,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彝族群众联系的纽带。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适应彝族听众的需要,1980年初增设了《科普知识节目》,播发了1100多组、200多万字的科普稿件,成为全省彝语科普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科普知识的大量播出,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提供丰富多彩的文艺欣赏也是彝语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目编排上,尽量顾及多数彝语听众的欣赏习惯和要求,以彝族的音乐歌曲和民间器乐为主,辅以其他民族的音乐歌曲。并开辟《听众点播》、!《彝族器乐天地》、《克则欣赏》等栏目,受到听众的欢迎。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广播,具有广泛积累和储存音响文化的功能,彝语广播充分利用先进的录音设备,先后组织和录制了新创作的彝族音乐歌曲521首,彝族民间器乐曲527首,还录制了彝族“克则”、民间故事等,使蕴藏丰富的彝族传统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不少彝族民间老一代器乐演奏名手的珍贵艺术得以妥善保存,新歌手的大量新作品得以及时传播,起到了抢救和振兴彝族传统文化的作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广播是以声音为传播媒介,但它必须依靠和借助文字记录的原始材料,编排好文字稿件才能播发出去。规范彝文为办好彝语广播创造了文字条件,是彝语广播的依托物。而彝语广播,又有效地拓展了彝族语言和文字的运用领域,也起到了推广四川彝语普通话,缩小方言内部差异的作用。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是彝族,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彝语部主任,副编审。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第一张彝文报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占高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日报》彝文版,创办于1978年元旦。发行量一直稳定在60份左右,除了州内发行外、还有雅安、乐山、甘孜、攀枝花等地市州和云南、贵州部分彝族地区也有订阅。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日报》彝文版用通俗易懂的彝族语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凉山彝区真正起到了党的喉舌的作用。彝文版创刊以来,旗帜鲜明地宣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方针政策,并辟出《学习理论》、《政策问答》、《法律知识》、《读者来信》等专栏,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礎高了群众的认识,消除了疑虑,加强了党和人民的联系。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6年彝文版加强了农业利学技术的宣传工作。增辟了《科学与生活》、《农家友》、《农家顾问》、《为你服务》等专栏,侧重宣传农、牧、林业科技。昭觉县解放沟区彝族农民通过学习彝文报纸、书刊,现已有40%的人初步掌握了绵羊改良配种、人工授精、种草养畜等实用技术。喜德县巴久乡尔补地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凉山日报》彝文版刊登的科技知识,培训了果树栽培、管理、地膜覆盖、牛羊病防治等技术人才32Q多人次,使全村50%以上的成年人掌握了一门或几门农业技术。1989年人均粮食达495·5公斤,四大牲畜人均达4·8头,户均纯收人达一千余元,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突出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是办好彝文版报纸的一个原则和要求。我们在办报的初期就创办了《团结》副刊,每周出一期。内容包括彝族民歌、民谣、诗歌、格言、谚语、对唱、散文、故事、尔比尔吉和山川风物等,深受群众欢迎。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活跃和改进版面,是办好报刊的一个重要方面。彝文印字体品种少、体式简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化报纸、书刊版面,我们根据彝文的字形特点,自己设计创制了5种新的彝文标题字体,先后在上海字模一厂全部制作成铜模,1987年元旦,陆续用于报端,受到读者的称赞和行家们的好评。其中大号扁牟体在1987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印刷新字体评选会上,获得了二等奖,并收人了《全国印刷新字体获奖作品集》中。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配备和培养造就一支民族新闻、通讯队伍是办好报刊的基本条件。彝文版的编采人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有28个编采人员。通讯队伍发展到500多人。1985年至1988年4年间,本报记者和通讯员撰写的彝文稿件,先后有11篇業获四川省好新闻奖,89篇業获凉山州好新闻奖和优秀创作奖。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范彝文的推行促成了彝文报的创刊,生动地证实了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是彝族,现任《凉山报》(彝文版)副总编。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图书出版今昔谈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乌加佳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民族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是一个承担着藏、彝、汉三种文字各类图书出版任务的综合性出版社,经历过几起几落的坎坷历程。六十年代初,在“彝族不识字,学汉文、彝文都一样”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停止了彝文图书出版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恢复了四川民族文字出版工作。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9年,设立了彝文编辑室。现在,已有11名彝文图书编辑、出版、发行人员。每年承担着20多种各类彝文图书和80多种彝文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任务。从国务院批准《彝文规范方案》到1989年底,共出版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彝文古籍、少儿读物110多种1300余万字的彝文图书,和80多种1000多万字的彝文中、小学教材。还出版了《彝文检字法》、《彝文字典》、《汉彝词典》等工具书。其中一部分优秀彝文图书榮获全国和省级一三等奖。20多种优秀图书被选作有关中、高等学校和城乡成人业余学校、短训班常用教材和学生课外读本。有的图书吸引了中外专家、学者,并成了他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主要参考书。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是彝族,现任四川民族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蓉彝语文工作者聚会庆祝规范彝文推行十周年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胡书津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月22日,成都地区彝语文工作者300余人,欢聚在西南民族学院,庆祝国务院批准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规范方案》在我省推行十周年。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字产生的历史距今已有2000来年,流传下来的文字原形有万个。太世纪70年代,彝语文工作者将这种古老的文字科学规范为819个拼音文字,经国务院批准正式作为彝族现行代表文字。从1980年起在我省彝族地区正式推行规范彝文。十年来,彝文规范方案,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出版、广播、翻译、科学研究以及计算机运用等方面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就,为彝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十年间,仅凉山彝族自治州就有44·8万彝族群众靠此规范方案摘掉文盲帽子,占全州彝族应脱盲人数的69%。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省委副书记冯元蔚、省民委主任孙自强、西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苏克明、院长孟寿群等出席了庆祝会并讲了话,省民族语言学会也派人到会祝贺。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会上举行了别具一格的彝语诗词朗颂比赛。参赛者有14位青年,由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术档案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机构: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凉山州教育局教研室;凉山州教育局;凉山州教育局;西南民族学院民语系;西南民族学院民语系彝语第二教研室;四川省彝文学校;四川省彝文教材编译室;《凉山文学》彝文版;州编译局;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室;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彝语部;《凉山报》(彝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研究员;主任、副教授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年份:1990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摘要:1980年8月1日,国务院批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10年来,规范彝文在凉山州推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本刊共同组织了这组笔会文章,以飨读者。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伍精华,巴胡母牟,孙自强,陈士林,刘绍先,邓成伦,马卫东,诺尔伍萨,谢志礼,张余蓉,何绍勇,马文华,阿鲁斯基,沙马拉毅,勒尔瓦洛,马占高,金乌加佳.祝贺《彝文规范方案》推行10周年笔会[J].民族语文,1990(03):3-17.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