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杨正权:探秘中华文明源头 传承彝族优秀文化

作者:杨正权 发布时间:2021-04-09 原出处:《云南彝学研究》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云南彝学研究》第十二辑改版付梓时的卷首语2j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2j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彝族人民为世界和平、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书写过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2j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彝文典籍记载,彝族父系氏族始祖希慕遮生活在距今5000年,与华夏文化的三皇五帝时期同时代;生活在距今3000年前的彝族人文始祖阿普笃慕,与先周古公亶父太王时期基本是同时代。从语言上看,彝族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与汉藏语系各民族有同根同源关系,与藏羌彝走廊的各民族和彝语支各民族有近亲血缘关系;从历史传说看,彝族是祖先神话传说与中华民族的先祖三皇五帝多有交集;从文明遗迹看,彝族古代文明与汉藏语系各民族古代文化尤其是华夏部落的古代文明十分类似。这些都印证了历史上彝族与汉族族源同宗、文化同源的关系。彝族只要生活在祖国的大西南这片热土上,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过无数的古代文明,也建立过若干的古代地方政权。先秦至秦汉时期成都平原上的古代蜀国、古代巴国,云贵高原上的古滇国、夜郎国、哀牢国,三国两晋时期的爨氏政权,唐宋时期的南诏国、罗殿国、自杞国等皆为彝族先民建立的政权。元代以后,彝族先民也入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其他成员一起维护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也丰富发展了充满特色、充满活力的彝族文化。2j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文化灿烂的民族。彝族是喜马拉雅山文化圈的重要创造者,是藏羌彝文化走廊的重要代表,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创造者。探秘世界文明离不开彝族文化,揭示人类文明离不开彝族文化,研究中华文明离不开彝族文化。彝族文字是唯一存活并使用至今的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中华大地上出土的以殷墟甲骨文、西安半坡刻画符号等为代表的很多古文字都可以用古彝文来破译。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使用至今的世界最早的历法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玛雅文明中使用的历法及我国夏朝使用的历法夏小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年十个月、一个月三十六天、剩余五天为过年日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其纪年、纪月、纪日的精确程度与现行的公历可以媲美;世界计算机二进制的由来,易经八卦、河图洛书的谜底都可以从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被称为“天外文明”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文化等与彝族文化有着惊人相似;长沙马王堆遗址中出土的战国时期大量的漆器与当今彝族地区广泛使用的漆器几乎没有分别;世界最早的铜鼓出土于楚雄万家坝。被称为“东南亚艺术神品”的古滇国青铜器,被称为“中华书法绝品”的曲靖大爨碑、小爨碑都是彝族先民的神来之笔;被称为“蝌蚪文”或“爨文”的彝族文字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南中地区南中大姓和“夷帅”的通用文字,同时也被作为爨氏政权的官方文字而被史家称之为“爨文”。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结识了骁勇善战、正气浩然的李恢、孟获等“夷帅”, 使彝族文化成为老幼皆知、脍炙人口的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诏是彝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彝族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南诏大理古城、南诏德化碑、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钟山南诏石刻、巍山巍宝山南诏王庙、张胜温画卷、南诏奉圣乐等历史文化无一不见证着南诏时期熠熠生辉的彝族文化。以明代奢香夫人为代表的心向朝廷、伸张正义的土司文化,以清代彝族兵马大元帅李文学为代表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近代文化,以民国时期龙云、卢汉、张冲、罗炳辉为代表保家卫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战文化,以红军长征时期小叶丹为代表的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工农红军的“彝海结盟”文化,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除此之外,至今存活并还穿在彝家儿女身上的 1000 多种彝族服饰灿若云霞、光彩四溢,是世界服饰史上的一道奇观。粗犷豪放的彝族舞蹈、优美动听的彝族歌曲、喷香扑鼻的彝家美酒、令人垂涎的彝家美食等等无一不诠释着彝族这个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崇尚正义、珍视和平、向往美好、追求真理的民族性格。以红、黄、黑三色为底色的集文化和艺术为一体的大气恢宏、庄严雄伟的彝族宫廷建筑、庙宇建筑、土司建筑令人叹服;以青山环抱、绿水环绕、鸟语花香、歌舞升平、炊烟袅袅、景房一体的彝族村落为代表的村落文化令人神往;以知晓天文历法、沟通天地人神、预知祸福吉凶、精通彝族文字、被称为彝族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彝族毕摩及其所代表的毕摩文化,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灵魂,更是彝族社会和平安宁的定心丸。凡此种种,辉煌灿烂、绚丽多姿的彝族文化期待着所有彝学爱好者去探索、去发现、去收获、去感悟、去升华。2j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代学者对彝族历史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和创新从古到今从未间断过。以彝族毕摩为代表的彝族知识分子用彝族文字记载、研究、传承彝族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彝文典籍,所涉及学科既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科学, 既有天文历法也有哲学宗教,既有人生哲理也有科学技术,等等。汉文学者也用汉字记载彝族的历史文化,从西汉时期的《史记 • 西南夷列传》到唐代的《蛮书》,再到明清时期的《明实录》《清实录》,以及诸多的正史、野史、地方史志和文艺作品中有大量的篇幅记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近代以来,以杨成志、林惠祥、岭光电、林耀华、江应樑、方国瑜、马学良、何耀华、胡庆钧、马长寿等为代表的国内彝学先驱用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研究方法, 深入中国彝区,研究出版和发表了一批涉及中国彝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彝学专著和论文。以法国学者保罗 • 维亚尔、美国学者斯蒂文 • 赫瑞、英国学者寒缪 • 克拉克、日本学者坪井洋文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外学者也加入到彝学研究的队伍中。上述彝学前辈为彝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彝学研究的真正崛起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彝族教授刘尧汉先生所创建的中华彝学文化学派为代表。1984 年刘尧汉教授放弃了在北京优越的工作、生活和研究条件,只身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创办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建所 30 多年来刘尧汉教授不顾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几乎踏遍了中国所有彝族聚居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彝族年轻学者,推出了《中国文明源头新探》《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等50 多部彝学研究专著,发表了一批在国内外反响巨大的彝学论文,使中国学术界再次关注彝族文化,世界学术界也开始青睐彝族文化,极大地提升了彝族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在刘尧汉教授及其所创建的中华彝族文化学派的影响和带动下,国内外掀起了彝族文化研究的热潮,滇川黔桂四省区纷纷成立了省、州、县 (市) 一级的彝学研究会;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彝学研究机构,开办了彝语文专业,培养了一批彝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彝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掀起了“救人、救书、救文化”的高潮;彝族文化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彝学研究成果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弘扬彝族优秀文化,推进彝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j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省彝学会成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是省内最早成立的单一民族学术研究社会团体。30 多年来,在历届学会班子组织领导下,彝学会积极开展各项彝学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新人,不断推出新作。《中国彝族通史》《中国彝族大百科全书》《彝族毕摩经典译著》《中国彝族谱牒选编》等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的面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部分专家学者的彝学论著, 观点独到,影响深远,竖起了彝学研究的大旗。2j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彝学研究》是云南省彝学会长期坚持出版的学术论文刊辑,也是云南省彝学研究的成果展示和学术探讨平台。迄今,《云南彝学研究》已出版11 辑,刊载了 500 余篇学术论文。从本辑开始,《云南彝学研究》改版,更重论文质量和学术性,信息量更大。希望广大彝学专家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在《云南彝学研究》不断推出创新之作。至此,以诗句为结语抒发胸臆:探秘文明溯源头, 彝汉同宗著春秋。血缘有根一脉承,不辍耕耘写金瓯。2j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云南彝学研究》第 12 辑改版付梓之际,赘述数言己见与期望,是为卷首语,与同仁共勉。2j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O 一七年 • 孟春2j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文字来源:云南彝学学会 彝韵天地。审核:黄宇东,编辑:马志钱 李霞。
作者简介:杨正权,男,彝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云南武定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云南省彝学学会会长。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