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是彝族自称形成和分支的重要原因

作者:​龙倮贵 发布时间:2023-08-24 原出处:​《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5期 点赞+(

摘要:本文评价并认同《彝族自称及其支系问题刍议》一文提出彝族传统祭祖大典“耐姆”宗教仪式是彝族自称形成和众多支系的重要原因的观点:首先,《刍议》认为彝族自称有35种,他称有44种;其次,《刍议》认为彝族自称虽然繁杂,但归结起来就是“尼泼”、“倮(罗)泼”、“俚泼”的“一统三大”的自称体系;再次,《刍议》认为彝族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最后,《刍议》认为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形成了彝族支系或彝语支民族的祖先。
关键词:彝族;自称;支系;问题;述评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image003.jpgDt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顾彝族自称及其支系问题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众说纷纭,均有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最近鄙人有幸拜读了杨翠英、普驰达岭发表于《毕节学院学报》(现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的论文《彝族自称及其支系问题刍议》(以下简称“《刍议》”),[1]颇有感想。其主要观点和见地就是:彝族传统祭祖大典“耐姆”宗教仪式是彝族分支和形成众多支系的重要原因,并认为每一次祭祖分支都出现新的氏族名称、或部落图腾、或者宗支徽号、家族姓氏,成为所居地的支系、或民族集团、或宗支标志称谓符号或徽号,或家族的图腾姓氏。这观点能否学界特别是彝学界认可,鄙人不敢臆断,但觉得很鲜活,且很有独到,对鄙人受益匪浅。Dt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刍议》作者从《彝族简史》[2]转引了彝族自称有35种,他称有44种,并对彝族历史上纷纭众多的自称或支系作了简要的阐述。《刍议》研究认为,这些众多的自称或支系是四千多年前彝族共祖笃慕亲自主持下“六祖”分支,不仅分别迁往滇、川、黔各地开疆扩土繁衍、生息,而且各自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区别其他部落或宗支,逐渐形成各自图腾姓氏。又各自图腾姓氏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演绎成各种各样的自称或支系。《刍议》作者的这个独到观点和见解,不能不说颇新颖,且很有道理和说服力。Dt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刍议》作者大量考察且实证很多彝学研究成果,也提出别于他人且鲜为人知的见地。《刍议》研究认为,彝族自称虽然繁杂,但归结起来就是“尼泼”、“倮(罗)泼”、“俚泼”的“一统三大”的自称体系。一统,即“尼”是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三大自称体系,即尼泼自称体系、倮(罗)泼自称体系、俚泼自称体系。这三大自称体系是通过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尼”函变并衍生为繁杂的彝族自称体系的。而且《刍议》研究认为,自称“倮颇”、“罗罗”、“纳罗”、“腊罗”、“鲁泼”的彝族,不论居住何方何地,均与龙、虎图腾崇拜的观点。彝族自命龙虎民族,以龙虎图腾的观点,继承了“彝族文化研究学派”创始人刘尧汉的学说,但彝族“一统三大”自称体系见地是首次向彝学界亮相的,真可谓真知灼见。并与滇南彝族历史文献《吾查》《们查》《苏颇》《苏嫫》中记载的“远古彝族自称或支系有“尼”、“濮”、“罗”三大支,同工异曲,如出一辙。Dt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次,《刍议》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彝族历史文献古籍,并综合前辈若干研究成果,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认为彝族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即:第一、二次分支发生在“洪荒”前时期,第三次分支是在“洪荒”后。也就是说,第一次大分支是彝族始祖希慕遮14世孙道孟尼时代,第二次大分支是彝族始祖希慕遮29世孙武洛撮时代,第三次大分支是“洪荒”后彝族始祖希慕遮36世孙笃慕时代(史称“六祖分支”)。Dt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刍议》还进一步研究认为,第一次祭祖大典“耐姆”分支时,“道孟尼”的9个兄弟中8位兄长分别到各地开疆扩土,图其发展,变成了彝族支系或彝语支民族的祖先,即哈尼、傈僳、拉祜、纳西、阿昌、基诺等族的祖先。第二次祭祖大典“耐姆”分支,“武洛撮”有12个兄弟,11位兄长渡河分别变成崇拜虎、狮、熊、猴、蛇、蟒、马、树、蜂、鸡等图腾的部族,只有“武洛撮”不变。不言而喻,只有“武洛撮”仍留居原地继续生息、繁衍、发展,仍保留着原生图腾或姓氏,其余11位兄长分别迁居到各地发展,并发展成为各自不同的亚图腾或姓氏的支系。Dt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又第三次祭祖大典“耐姆”大分支,也就是彝族“六祖分支”,长房“武、乍”两部向南部发展,次房“糯、恒”两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发展,幺房“布、默”两部向金沙江两岸发展。言下之意,“武、乍”两祖先成了滇南、滇西、滇西南(即哀牢山、无量山及红河、藤条江、李仙江流域)的各彝族支系的祖先。“糯、恒”两祖先成了川滇大小凉山及金沙江部分流域各彝族支系祖先,“布、默”两祖先成了金沙江两岸及滇东北、黔西北、黔西南各彝族支系的祖先。据曾有人考证,彝族三大土司之一的滇南建水县彝族“纳楼普氏土司”为笃慕长子“武、乍”两部的子裔。并前辈学者研究并笔者从事彝学研究认为,当下彝语六大方言的促成和发展与笃慕时代的“六祖分支”有很大的关系,且密不可分。不如与其这样说,如果没有笃慕时代的“六祖分支”,就没有当今西南彝语北部、南部、东部、西部、东南部、中部等六大方言的多样性。Dt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此,《刍议》作者研究还认为,彝族祭祖大典“耐姆”仪式还存活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在“耐姆”仪式上除了缅怀祖先业绩和祭奠历代祖先以求得子孙兴旺发达外,最主要的重要的还是氏族分支、叙谱续谱。这是不争的事实,没有“祭祖”就不可分支,不分支就不可能形成众多的氏族、宗支、家支、家族乃至亚图腾姓氏。可以这样说,举行每一次“祭祖”仪式,都有分支的可能,其目的是在认同原生图腾姓氏的前提下,为了人口的增殖,各自不得不重新选择别于原生图腾姓氏和他族图腾姓氏的事物为自己的图腾姓氏,同图腾姓氏通婚联姻。因为彝族从古到今有“同姓不婚”的古训。这里的“姓”不是当今《百家姓》中的某一姓氏,而是“图腾”。这就不难解释彝族为什么要盛行“祭祖”仪式,怎么会有这么多自称和支系的原因。这些方面,虽《刍议》作者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其研究初衷肯定是这样。Dt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而言之,虽《刍议》寥寥4000字,但至始至终都没有偏离“彝族祭祖大典‘耐姆是彝族自称形成和分支的重要原因”这一主题,而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字字扣紧,句句有据有理,观点新颖凸显,颇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感,是研究关于形成彝族众多自称和支系主要原因方面不可多得的一篇好文章。但述评对与错,对则我们共勉,错则请作者见谅。Dt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杨翠英,普驰达岭.彝族自称及其支系问题刍议[J].毕节学院学报,2009(2).
[2] 《彝族简史》编写组.彝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龙倮贵(1963.9-)男,彝族,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教授,红河学院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彝族传统文化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
原载:​《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5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楚雄文化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