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彝族文化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小凉山区,全县14.7万人口,其中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35%以上,分布于全县19个乡镇。从地域分布上看,全县纯彝族聚居的8个乡镇面积占据了整个县域幅员的半数以上,从传统上讲,峨边呈现出典型的彝族大聚居、小分散分布特点。在文化上继承了彝族传统文化而又吸收了当地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构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凉山彝族文化。
峨边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和发展彝族文化。在全县“十一五”规划中,把建设小凉山特色文化县提到了特别突出的地位,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把建设民族特色生态旅游县作为了重要的发展目标。过去几年,全县以“甘莫阿妞”文化品牌的打造为龙头,促使彝族文化品牌的强势复苏和发展,先后打造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音乐剧,成立了彝族文化(甘莫阿妞)研究会,发掘、整理、研究彝族文化,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宣传和推广彝族文化的文艺骨干队伍,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文旅互动,全县文旅经济开始起步,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已经全面铺开的大小凉山彝区综合扶贫工作中,文化发展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和民族风情村落打造中,地域民族文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因素。综合所述,峨边作为彝族自治县,在新时期进一步重视和发展彝族文化,科学认识彝族文化发展的问题,积极探索彝族文化发展的出路,将是民族经济进一步加速提升,实现良性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一、科学认识彝族文化的悠久历史
重视和发展彝族文化,首先要充分认识彝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彝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传承历史和整个中华文明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彝族古老文献《创世纪》、《勒俄特依》等典籍记载中可以看出,彝族先民关于世界混沌初始、开天辟地、物种起源、生命诞生等传说、神话、故事,都是和世界其他古老文化发源地保持同步。距今6000年左右的西安半坡出土的甲骨文,是神州大地上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与彝族文字有着深厚的渊源,彝族的毕摩认出了其中21个彝文单字。现代学者研究发现,距今4600年左右的巴蜀图文,更多的是彝族先民使用的文字符号。亚洲许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文字里面也有许多与彝文字相同的文字。日本语言文字,发音方法与彝语的发音方法基本相同,即使是汉字符号,其读音也和彝文字读音相似。日本人“寻根问祖”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人的祖先是云南人,而且是彝族。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等国也有彝族居住,其语言文字也保留着古彝族语言文字的一些元素。从更大范围证实了彝族语言文字流行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历史上,从五代到隋唐,聚居西南的彝族创造的南诏文明是除中原文明之外东方最重要的文明,也是彝族文化发展的“金色年代”,进入大理时期,随着彝人由于在西南统治地位的丧失,彝人和他所代表的文明开始走向衰落。到元明清三朝,前有蒙古将军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人,色目人组成的征服军团对彝人的疯狂屠杀,后有明清两朝为进行改土归流而实行的镇压和汉化,迫使彝人由原来富庶的坝区(小盆地)退往山区,人员和群体持续走向分散化,民族内部由于地域和交通的限制出现了许多的不同,语言文字,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现在。曾经辉煌的彝族文化也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下逐渐衰弱。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延续。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峨边在1884年成立彝族自治县,彝族文化获得了发展和繁荣的最好平台。
二、科学认识彝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主要困境
经济的复兴有赖于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整体,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复兴,就没有整个中华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了有识之士的共识。峨边未来经济发展要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主要支撑在于文旅经济。独特地域文化将是文旅经济可以依附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县彝族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制约了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
1、传承中的“断层”和“同化
这种信号体现为彝人对自己历史的遗忘和淡漠。双语教学没能一贯坚持,学校现在不教授彝语言文字,毕莫们讲授的彝人的历史也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欢迎。受过马克思主义熏陶的年轻一代无法接受富有神话色彩的彝人历史,彝人的历史也和一些看似繁琐的祭礼一样被视为封建迷信。彝族服饰、饮食、习惯、文字、语言等基础文化正在消逝。很多地方的彝族群众只懂语言,不识文字。。母语的消亡,是一个民族消亡的前奏曲。语言是识别民族的首要因素,因此,连自己民族的母语都抛弃了,何以能够把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彝族是一个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历史遗产与历史传统中最深厚的部分更多地凝聚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及礼俗规矩之中。如果你不懂彝语,你就不能真正触摸到这个民族积淀了数千年的灵与魂。彝族母语,也就是彝族语言和文字是彝族走进文明的起点和归属,是彝族之所以是彝族的前提和宗旨。彝族母语积淀着厚重的彝族历史和文化,承载着彝民族群体的聪明和智慧,彰显着彝民族群体光辉的生命,净化着彝民族群体多彩的灵魂。因此,我们在关注彝民族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彝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创新的问题。同时,在研究彝民族社会历史时,把彝民族母语及其文化研究作为保护、利用彝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发点,为构建彝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协调、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彝族文化建设投入存在着严重不足
彝族地区,彝族文化的建设普遍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物质性的彝族文化建设与保护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特别是对彝族地区古老建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等的维护与修缮;另一方面是非物质彝族文化的抢救与整理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对于流传于民间的神话、诗词、歌赋等的抢救、整理及传承等重视不够,缺少配合的抢救措施与建设机制,任凭其自生自灭,使得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有可能在短短几年间失传。彝族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不到位,是当前彝族地区文化建设一个较为突出、较为严重的问题。
3、彝族文化生存空间受到多重挤压
彝族文化生存的主要空间是在彝族地区,一些优秀的彝族文化经过改造、挖掘与创新后,也能获得更大的空间。比如民间传统绘画、工艺美术、雕塑等,也可以进入旅游文化市场。许多彝族歌舞,甚至包括一些地方山歌,也有走出国门,到海外表演的。但是,从总体上看,彝族文化生存空间正受到现代文化,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地区传统的文化艺术也正受到各种现代文化形式的挤压,其生存空间与领域越来越受到限制。这种强势的外来文化也渐渐向彝族地区渗透,正影响着彝族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彝族文化形式,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小,面临着生存危机。
4、彝族文化的创新改造力度尚待加强
彝族文化要生存并向前发展,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与趋势。然而,彝族文化最突出的薄弱点,就是创新与改造力度不够。从形式到内容数十年不变,因而难以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彝族文化要显示出生命力,必须走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新来解决继承传统与向前发展的问题。彝族文化创新改造的薄弱,也是导致彝族文化发展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5、彝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面临较多现实问题
彝族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中最为丰厚的一个宝藏。但目前我们对这个宝藏的开发与利用还非常不够,相当薄弱。许多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没有真正进入地区的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没能利用彝族文化资源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升自己。在开发和利用彝族文化资源方面,也有不少地方存在着狭隘意识,只重视开发彝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不懂得开发彝族地区人文资源;只懂得“请进来”,不懂得“走出去”。峨边彝区除了以黑竹沟为代表的秀美自然景观外,还有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彝族文化艺术形式,这些非物质性彝族文化,只要经过创新与包装,既可以在本地区重现生机与活力,也可以走向其他地区,包括进入大城市相关旅游景区,完全可以融入到现代文明社会生活之中。但是,目前彝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范围、领域、层次与力度等,都很不够,还相当薄弱。
二、正确认识彝族文化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彝族文化发展有潜力
首先是彝族文化保存的最好。这意味着彝族文化在两个方面的保存都是原汁原味的,一是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没有加入现代色彩,具有原生性与原始风貌,给外界较大的吸引力。二是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包括彝族地方特色较浓郁的歌曲、舞蹈、彝族节日等,都具有原生性,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与肯定。这些为彝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彝族文化表现形式最好。彝族文化直观、美观、雅观,给人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留下非常鲜明的印象,留下始终难忘的印象。从彝族服饰、到彝族歌曲、彝族舞蹈、彝族建筑等,都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与个性。看一眼,就会给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再次是彝族文化潜存的内质最好。彝族文化纯洁,没有杂质,没有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干扰,非常纯朴。有自己的独特彝族语言文字,有自己的彝族发展历史,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彝族文化积淀,包括歌颂彝族英雄、赞美甜蜜爱情、表达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史诗、歌曲等。彝族有原始宗教信仰,有深厚的彝族原始宗教文化积淀,有与原始宗教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民俗风情,包括婚丧嫁娶等礼仪习俗,其内容丰富多彩,文化传承各具特色。彝族文化的内质都是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许多文化艺术作品,都表现了彝族人民珍爱和平、向往美好生活、追求人生理想的崇高思想境界,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彝族文化中可以挖掘整理的优秀遗产与内容非常丰富,可用于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与文化消费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可开发可利用可挖掘可改造的内容、领域、对象也非常丰富,其潜力是巨大的。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彝族文化都是最有潜力的文化之一。这种潜力本身是蕴含着彝族自身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感的,其丰富的文化内容与鲜明的表达形式,共同造就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风格与魅力。这种风格与魅力牢牢地吸引住世界的目光。
2、彝族文化发展有空间
峨边将旅游发展定位在打造具有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上,走文旅互动的道路。这为彝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彝族地区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开发的领域、范围、对象也非常广阔,融入经济建设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彝族文化同旅游经济融合后,民族文化对于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与人民生活状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受资金不足、交通不畅和信息不灵等因素的制约,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彝族文化资源尚未能显现出应有的效应。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民族文化在国民心目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在发展民族旅游经济中,要越来越重视彝族文化的价值,有意识地培育彝族文化的成长,将彝族文化形式,诸如彝族服饰制品、彝族工艺制品、彝族歌舞表演、彝族美食礼品、彝族风情博览、彝族节日盛会等,整合到彝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之中,取得经济效益和可观的社会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彝族文化将是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希望之所在,也是民族进步的内在源泉之所在。
三、积极探索彝族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路子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彝区彝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
资金投入是抢救、保存、挖掘、维护、整理和利用彝区彝族文化资源的基础和保障。要结合民族文化资源现存的情况和开发的实际,落实编制、人员、经费,保证彝区文化人、民间艺人抢救、保存、挖掘、维护、整理和利用彝民族文化资源的费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从事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
加大彝区彝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进程。
彝族文化的独特性来源于彝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建设、发展旅游文化的基础。但是,目前,彝区彝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的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旅游产业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没有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还有较大的发掘、开发的潜力和空间,特别是彝族文化资源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旅游资源也还没有成为产业链条。因此,有计划地合理开发,保留彝民族本土文化的延续性,辅之旅游名胜和旅游产品文化化,弥补我们一直相对落后的旅游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不足,使旅游产业更富有彝族文化的内涵,应该是当前我们开发旅游资源的重点。这样,不仅能改变我们目前的旅游环境,充实游览内容,增强文化氛围,而且又能增加效益,更能吸引旅游者提高对旅游景点和彝族文化资源价值、内涵的总体认识。在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同时,可以挖掘本地彝族民俗文化资源,增加民俗民艺的旅游内容和项目,让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彝族文化浓郁的文化气氛,充分享受到独特的彝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保护彝民族文化特有的文化因素,让旅游者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对自然风景和彝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并让他们参与到一些人文的民俗文化活动,参与到有代表性的手工艺的制作和艺术审美的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的品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彝族文化资源,促使自然生态保护与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地方经济、彝族文化资源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这也应该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保护与弘扬,对彝族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也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3、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增强保护彝族本土文化意识
人文旅游资源是各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祖先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灿烂辉煌的结晶。彝族民俗风情,是反映社会发展历史长河各个阶段的活的标本和缩影,是彝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留下来的文化现象,因此,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必须把彝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同时,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对彝族文化的潜移影响。
首先,旅游者到彝区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并参加彝族歌舞表演,领略并品尝地方食品,购买并收藏彝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旅游者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原生态彝族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彝族文化的影响。在整个文化交流中,彝族的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的文化越多,向旅游者传输本民族文化的可能性就越少。这种文化的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外地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方式和现代观念带进彝区,对彝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彝族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容易导致彝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其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彝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彝族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彝族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彝族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是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的;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自己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但现在变成了一种满足旅游者愉悦的文化表面形式。这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序化的包装,打破了彝族传统的规范被出售给旅游者,而且,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失去了彝族原有的文化内涵。
那么,如何做到在出售文化形式的基础上,保存彝族原有文化的内在精神呢?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分离”是指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的彝族民间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彝族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彝族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体现出其不同的意义。
4、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彝族文化发展的创意人才
要建立传承和教育培训机制,调动彝族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1)、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知识技能培训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它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礼仪风节庆、美术音乐以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都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轨迹。这些文化记忆由于年代的久远、时事的变迁,以及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最初的形态已经相去甚远,我们今天看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符号化。因此,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文化符号的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藏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如民间节日,民间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民族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传统,负载着深厚的民族民俗情感,构成了民族节日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重要传统。这些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发展彝族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利用各类传统节日可以发展旅游业,各种彝族民间传说故事可以进入演出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各种彝族服饰中的民族元素可以进入纺织业,因此,将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藏着的文化符号引入产业化运作,在为彝族文化产品增加附加的符号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保护、发展这些文化符号,从而达到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增终目标。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仍然在广大彝族农村活态传承,见证着彝族农耕文明的伟大和辉煌。因此,在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和培养彝族文化保护人才中,要研究制定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和短期培训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彝区彝族文化保护工程项目”的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培养出一批热爱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建立彝族文化传承机制。
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传承某一种技术或者技艺的有突出能力的代表者,这种技术或技艺包藏着世代相承的彝族传统文化。他们一旦去世,这种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必然消失。因此,在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标准规范与命名办法基础上,定期不定期开展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荣誉活动,并借鉴国外的做法,让传承人跟大学教授一样享受固定待遇,同时也要承担必须的责任,带好徒弟,配合民族学专家将自己掌握的非物质文化变成文本,肩负起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责任;对有代表性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传承单位)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外,应该给予物质奖励,并建立相应的培养、使用机制。
(3)、建立完善把彝族文化人才培训、培养工作纳入普通教育机制。
现行的统一编制的文化艺术教材没有系统介绍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目前,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培训机制脆弱,许多彝族文化知识还没有进入学校课堂。过去的民族教育只是注重少数民族及其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彝族文化远离学校,得不到较好的传承和教育。虽然在“普九”中基本扫除了汉语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文盲,却增加了彝族语言和民间文化中的文化盲人,使彝族文化面临着缺失原创性,传承后继无人的危险。所以,采取把彝族文化人才培训工作纳入普通教育机制中,应该是培养彝族文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采取:一是把彝族传统民间文化引入中小学,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的课堂内容。开设的课程可以是彝族文化历史概论、彝族民居、民俗礼仪、民族服饰、歌舞、工艺美术等,改变目前单一的课程教育结构模式,丰富提高学生和干部彝族文化知识。二要组织力量编写彝族文化乡土教材,突出彝族语言及其文化遗产,因材施教,帮助其增强保护、利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发展彝族文化个性,为多层次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储备人才。三是在中学以上的学校,在配备一定的彝族文化教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立“彝族文化教研室”或者“彝族艺术教研组”。以彝族文化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凭借地域文化优势,开办“彝族文化兴趣班”,比如“民间歌舞队”、“工艺班”、“美术基础班”等。这种彝族文化人才的培养方式,既开拓了彝族地区的办学途径和彝族文化人才的培养渠道,达到丰富和提高民族干部群众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又可以为彝族文化旅游企业创造从这些文化特长生中招聘员工的空间,增强旅游景区民族文化的氛围,提升彝族文化含量,实现彝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双赢。这是促进彝族文化保护、利用、发展和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