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拉伙:彝文书法理论与创作实践(一)
彝文书写艺术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
有文字必然有书写,燃而书写的艺术是人们在长期的书写应用过程中不断利用和开拓出来的最终结果。从有彝文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彝族文化传承者们对彝文书写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大多数书写者和开拓者都集中在掌握彝族文字和文化传播责任的毕摩手中。纵观各代毕摩遗流下来的毕摩经书墨迹,可清楚地显示出彝文书法艺术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现存的彝族毕摩经书形式多样,丰富多采,有深厚的研究价值和开拓的历史意义。毕摩经书墨迹中,字体各不相同,难以统一。各册经书都有各自的书写特点,各种字体的笔力、墨色、章法、布局、结构、风格等都各有不同,只有经书的内容机本上相同。由此可见,彝文在书写时没有一个统一的学习范本。给研究书写艺术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恰恰是这些书写的不同造就了彝文书写艺术的多样性,使彝文书写各具风格,丰富多彩。
毕摩书写的工具,用纸,用墨都有所不同,书写出的艺术结果也有所不同,经书的成册、表现形式也都有所不同。但书写的内容差异不大,就拿《颂魂经》而言,虽然其中的迁移地名记述有所不同,不过各家最终颂到的地方都相同。这就说明,凉山彝族都是从一个地方开始迁移。从书写的造就上看,有的善于继承传统;有的善于创新;有的善于象形;有的善于绘意。但不论是那一种书写艺术的创作都没有离开原始书写工具竹笔、麻笔、衫木笔等。
书写的目的是传承文化和记录历史,而书写艺术创作是人们对文字造形与自我创造思维的结合及拓展艺术表现的新形式。人人都会书写,但所书写出来的结果有的其艺术性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从中得到教育和享受,这就提供了彝文书法存在的空间,有学习,继承,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彝文书法艺术研究不仅关系到文化的发展、书写的继承等。其研究的内容很多,包括笔、墨、纸、砚、章法、结构、布局、笔法、格式、内容等。这些都是构成书法艺术创作独具风格的前提条件。从彝文书法墨迹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古人的足迹;从寻找到的足迹开始探寻彝族历史。
总之、彝文书法艺术和彝文一样,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是彝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关于彝文书法的“雅与俗”
初有艺术之时,本来没有所谓雅与俗,事实上,有的作品内涵深厚,审美境界高雅,能陶冶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审美情操.有的作者虽然也能适应甚至满足一部份人的审美需要,但不能产生雅的效果。反而把人引向庸俗,于是彝文书法艺术也就有了雅与俗之别。雅与俗一般以作品格调而论,格调既关系到作品的形式风格,也关系到其思想内容,是内容与形式、内涵与外在表现统一的审美评价。
雅从何来,俗可以致?艺术是作者的创造,雅俗的表现取决于作者的精神境界,审美修养、艺术见识、功力等,所谓雅的艺术就是体现了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高雅的审美修养,高明的艺术见识与高强的艺术功力,能唤起人们高雅的审美感受的艺术。高雅的艺术为人所美,为世所重,但不是每个想创造这种艺术的人都能做到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境界,修养、见识和才能。当然有志者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但有的人不肯下功夫,却又希望自己能创造出这种艺术,笔下功夫不到,却在作品中故求各种各样的做作,其实这种心态行为本身就是庸俗,无法成为高雅的艺术。
由于人们对彝文书法艺术美的审美层次不同,出现了以丑为美的现象比较多,当人们已知以“中和为美”时,出现对美的看法不同,也许在人们眼里的确很丑的,可能实际成果展示了书作者敢于善作超越时代创作的才能;情怀见识的,可能实际上是美的。艺术上的雅俗,要从实质上看,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在某一时代,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产生美和丑都成雅俗的颠倒,但历史终将还其本来。有人对世事一时的美丑颠倒,愤而自贬为“俗”或自以为是俗,实际上本心仍是求雅的。总之,若把雅俗仅仅理解为一种形式、一种姿态,因而百般做作,其实这本身就是俗,而不是雅。
略论规范彝文书法的实与虚
用笔、结体、章法是书法艺术的三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创作书法作品的基本功,笔者称此为书法之实。以指执笔,靠腕的运动,使笔锋触低而出现各种点画用笔。用笔的主要方法是起笔、收笔、提笔、顿(按)笔和运笔的轻重、缓、疾、转、折、方、圆、藏锋、露锋、中锋、侧锋等。进入艺术境界的书法作品,它形象的表露是直接从用笔而来,是用笔的结果。可以说;写规范彝文毛笔字的过程是提按变化的过程。一画之内或点画之间,有提按就有粗细,有节奏,有点画的精神,韵味就会跃然纸上。书法作品中用笔轻重的不同,给人们的感受也就不一样。规范彝文书法的基本点画主要特点是:方、圆、弧或者是共同存在。方笔的点画方正、遒劲;圆笔的点画圆劲、不露筋骨。笔锋的运用或藏或露,或中或侧。藏锋写出的点画给人以含蓄的感觉,露锋的点画给人一种神情外露的感觉,而中锋的运用则为基本笔法,是书写者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学习书法用笔为上,用笔重于结体。但用笔的技巧和方法只限于解决写好笔画的问题,而要把每一个字写好,组成一幅比较美观的篇章,还要重视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章法)。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规则,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形态,构成不同形态的主要原因是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和偏旁的宽窄、高低、歪正的不同,但各体、各字的结体却有共同点,主要是点画搭配的疏密要得当,字的重心要安稳,至于章法就是要把通篇安排得好,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疏密,虚实,布白要得当。茂密处不会令人觉得拥挤繁杂、宽疏外,整齐清楚,或纵有行、横无列,整齐中有变化,字的大小参差,左呼右应,承上启下,全篇浑然一体,妙趣无极,甚至款字的巨细多寡、印章的使用、也从整幅考虑进去,以求协调。书法一旦进入,不仅每一笔要写得好,每一个字写得好,而且整篇安排得也要有艺术境界,再通篇审理,满幅鉴赏,品味观之,就会感觉到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含蓄不露,时而细腻亲切、时而意境深沉、时而情趣盎然,给人以饶有余味的艺术享受。这种美的感觉,这股感染人的力量,正产生于用笔,结体和章法基础之中,是骨气、气势、神采、韵味的综合体现。这就是书法之虚。学习书法都是从用笔、结构、章法入手。创作艺术作品是用笔、结体、章法的具体应用。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时,首先审理的是通篇气势、韵味、骨力、神采。骨力是用笔的技法,通过臂、腕、指使用中锋(为主)运笔,在笔画的轻重缓疾中表现出来的。字无骨力,便无精神。有了骨力,还要有韵味和情趣。若平直相似,一味硬挺,上下方正,状如算子,便索然无味,不能感人。书法作品尤其还要有气势,这气势不但能从跌宕雄奇、豪放险绝的字体中表现出来,也能从沉雄庄重、浑朴厚实的字体中表现出来。气势是一幅艺术作品总的体现,它甚至体现了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品格气质。欣赏审理书法艺术作品,先看通篇有无气韵,再观点画有无法度。若一幅作品缺乏气韵,既使字字合法度,也不能成为艺术真品。另外,书法还讲究用墨,一般地说,善用笔者,善用墨。墨的干、湿、浓、淡,使书法作品更加具有气韵感,如:浓得魄力,淡得风神,丰富了书法的笔情墨趣。
规范彝文草书写法探索
一、执笔
执笔主要靠五个手指的互相配合,它们的分工是:大指从里向外顶住笔管,其上下位置要由所写字体的大小,悬肘或悬腕及坐势来决定。坐立书写时,大指按住笔管的位置应在食指与中指之间。站立书写时,大指位置应稍向上移,这是由肘臂和手腕弯曲角度来决定的。食指压住笔管,指甲左侧和第一关节同时用力向大指方向勾压。中指向内压住笔管,配合食指,大指在笔管内外两侧同时向内用力压紧,无名指是协助大指从内下方托住笔管。小指在无名指后面加强托顶的力量,功力深厚时,单独使用中指和无名指即可钳住笔管。
五指的分工必须合作,要从四面八方向着圆心一齐用力,将笔管牢固地捏紧,再加上腕力。笔在手中是非常坚牢稳固的。从外观之,手掌是虚的,手指是实的,但不能捏得过于死板,如果紧紧钳死,内在力量难于发挥,不利于把笔力贯注到笔锋上去,至于五指分布,高低和指与指的距离,是由所写字体的大小和笔锋的软硬来决定。站立书写尺以上大字时,笔用提斗抓笔,不受五指执笔法所限,但五指共钳笔斗,才能挥运。
二、运笔
正确的执笔姿势是写好字的先决条件,如果使笔力贯注到笔端,达到笔画劲健,书势开张的要求,还得靠腕、肘的悬起和运动来完成。在腕法中,常有三种:枕腕、提腕、悬肘和悬腕。其中悬肘和悬碗是书法的基本功,学书者必须做到手离桌面,虚悬在空中,这样书写才能达到笔力劲健,书势奔放,风神洒落超迈的艺术效果。
草书要达到无死笔、缰笔、笔笔遒劲,字字圆活,而又全篇飞动,这一艺术要求必须使每一笔画血肉丰满,筋骨劲健。血肉是用墨润燥的艺术效果,骨力是手指捏笔管坚实的结果。筋刚腕力所用的力,开始都靠肘臂悬空才能发挥其内在的力量,并贯注于笔端,故要想写出气势磅溥,游走飞动,风神超迈洒落的草书,不能用悬笔是绝对办不到的,无一定的功夫更不用说。
三、彝文草书结体
掌握了草书的笔顺规律以后,要想书写出美观、舒展而有丰神,还必须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结体规律。
结体是每个字笔画之间与组成这个字的单元之间的搭配关系和结构规律。一个字的笔画和单元组合得恰当,搭配得合理,会产生和谐生动的艺术效果。否则就显得笨拙无生气。
构成不同形态的草书字体,有的稳重敦实,有的开张游走,有的刚劲挺拨,有的婀娜飞动,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在平正中见舞姿,这是由基本笔画的粗细、长短、俯仰、伸缩和部首的上下、高低、宽窄、欹正配置得当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结体的方法。
(一)独体字的结体
首先笔画环转的疏密要得当,其次字的重心要稳。独体字的笔画较少,又无部首和其它机构互相支掌,故稍有失误就会失去重心,使字不合规则的倾倒。如果欹、正、俯、仰使重心产生偏移,而有几笔配搭得当的笔画相衬,反而会得到跳跃飞动的艺术效果。
(二)合体字的结体
合体字是由部首和其它单字组成的。因此,书写时先要考虑这个字各个组成部份之间的搭配关系,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品字结构关系,其中,在彝文字里,全包围结构都是独体字。
四、草书章法
在草书创作中,使每一个草书字有机地连成行,而行与行之间的空间距离分部恰当,使通篇产生连贯和谐的艺术效果和布局方法,就是草书章法。
每一个草书字独立看时,都应该是一个有生气的千姿百态的画面,如何把这些单字画面按照规定的艺术要求,分间布白地组成一幅整体画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字与字间有机的关系
不论横竖书写,每个草书字之间,都有其特点,俯、仰、向、背等都有其有机的关联。竖写时上一个字的收笔,恰恰是下一字的承接动势(不管有无萦带相连皆如此)。如果处理得好既可以稳定上一个字的重心,又可以借上一个字的结构和书势来安排下一个字的欹、正姿态。这样,在一行之中进一步照顾到左右两行,甚至照顾到通篇的有机联系,这是安排章法的基本要求。
(二)行距和行气
行距就是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初学者不易写得拥挤或零乱,因此,一定要注意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入手先从规矩开始,功夫深后再进一步钻研复杂的行距及求其自然浑成的章法布局。
行气是每行字的连贯关系,先使每字笔笔活,并把握字之间平正与险绝的辩证关系,力求上下字之间及行与行之间有一条内在的连贯线,这条连贯线就是行气。
初学先求直,有功力后再求曲直,并掌握曲直之间的微妙变化,这种行气上的内在连贯是构成艺术上的气贯通篇的先决条件,既使采用纵无直行,全篇浑成的章法,也要做到每行“行气”贯通。
(三)完整通篇布局方法
1、纵有行。这种布局的特点是较为规整,每字独立,每行中的字数不一定相等,字与字之间间隔不等,甚至字形欹正、长短、大小变化较为悬殊。
2、纵无行。每字大小参差,上下呼应,左右顾盼,使通篇浑成一体,一眼望去,疏密相间,茂密的不觉拥挤,宽疏的又不松散,象群蛇穿行搏斗,似群鹰凌空翱翔,这种通篇浑成,分间布白的章法,在艺术上产生一种气势磅溥,自然天成的妙趣。
纵无横的布局方法,在彝文草书艺术中是比较难于掌握的章法,这种章法可以使草书产生飞动的舞蹈美,得到尽情的发挥,便于直抒胸臆地抒发情怀。完美地体现时代精神,它虽然是较复杂的高级阶段书法技巧的运用,但只要我们勤学苦练,在坚实的基本功基础上并不是难于攀登的艺术高锋。
彝文书法的提款和用印
一、提款
提款也称落款,是整幅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又起着交待主题,明确宾主的作用,而且担负着对全篇调节平衡和装饰性的使命。彝文书法的提款大多是从汉文书法中借鉴而来。从古人书作中只见说明作品的出处和作品创作时的情形等,从未见提名。
(一)单款与双款
款式不仅有单双之分,也有上下之别,即:“单款”除交代正文的出处,谁人撰写的诗及名称外,主要提上书写日期和自家姓名、单款也叫下款。“双款”是在正文的前面提上赠送对象,如某人或某单位等名称,为主尊敬宾,必须提在上首位置,故称上款。
关于提款位置,倘若书赠对联一类,须将上款写在右联上方。其它几种格式,一般都是写在左方。如果两项提款、上款落在前行,下款就暑在下行,若是独立款式,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表示礼貌谦逊。
(二)主宾的呼应
宾主的呼应是颇有讲究的,必须合付身分与辈份,对于熟人、朋友和同事关系,一般可称为同志,以及“正”“属”“雅正”等。但不要写官衔和荣誉称号,以免背时俗气。对前辈长者或敬重的人,就当用尊称,如:先生、某老、教正、鉴正、指正、大雅等,对于书法内教和行家,可视情况称“方家”“法家”“学兄”“道长”“教正”“雅正”“斧正”“正腕”等;对于晚辈和下属可用“留念、存念、雅存、补壁”等。当然对于各种各样的称呼,还可用合适的词语机动灵活,不必生搬硬套。
(三)时间和地点
提款一般是按年、月、日,地址、姓名的顺序排列,关于年代记载,最好用公元记载法,既科学,又明确,一目了然,也可用典雅、古朴的天干地支记年法,如什么年、什么月等,还可分别写上书写时的地名。另外,儿童或老人书写时也可加写上几岁或百岁等。这些时间和地点要灵活使用。
(四)书体的选择
提款所用的字体,原则上“今不越古,动不挈静”,也就是说,以后演变成的字体,作正文时,不能用之前演变成的字体作为提款字体用之。当然用本体作题款是可以的,只是显得单调,最好是“古文今款”“文正款活”。
(五)掌握的要领
主要是提款位置,字形大小和所用字数的安排,三者既无固定式,又无绝对的分寸,但互为关联。落款的内容视情形可长可短,但字体不能悬殊过大,必须要一个相应的比例,落款位置一般低于天头线一、二字起笔,下面可以高于地脚线一、二字收笔,还得给盖印留下位置。总之,有大空可多写,而只是小空,则要少写,力求简洁精炼,但不能因空白少而把款字压缩得很少,致使主从比例失调,要掌握“字少勿小”的原则,穷款也可使用。
由此可见,每篇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都要有一番设计,而且各篇均不相同。其中,书法作品的提款也是一项关键的问题,所以主文书写完以后,决不能松气,否则就会因款示不当,而尽废前功。
二、用印
用印是整个书法中末尾的一道工序,又是善始善终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也是一件谨饰认真的事,作为一门艺术,严格说来,尽管已经书写成功,但未盖印仍然不能算数。印章具体盖在什么位置,盖几颗印为好,均有讲究,也是一种特殊标志。彝文书法中的用印也是从汉文书法中借鉴而来。
彝文书法中的印章,有“方寸之地”“气象万千”之誉,在一篇洁白如玉的纸面上,挥洒着翰墨光迹,每加上一方小小的红印,不仅起着衬托装饰作用。具有点精提神的功能,而且使全幅作品添加生气和血气,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缀美妙趣,所以说:文、款、印是组成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印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名章与闲章。名章刻着作者的姓名,字号及斋馆、籍贯等名称,是用正方形,以表示严谨庄重。闲章包括(起首、压角、异形)章等。刻的内容较广,常有喜爱的折理、佳句、成语等。所谓闲章,其实并不闲,可以从中表达作者的情操,志趣和抱负。
(一)名章
主要是起着作者对作品负责,并进行疏密调节,虚实补救的作用。条幅、中堂、对联等,须用之于署名下面。横披、匾额可印在署名左边。一般使用一枚,若为补白起见,可用朱白两枚。静态书体的正文和楷书,宜用朱文印,恬淡情雅,以姿调和,若墨色浑厚的作品,宜用白印,或朱白并用,能使红黑对照,相映生辉。
使用名章一定要与提款字体大小匹配,印不宜与款字相等,更不能大于款字,要略小于款字,约占其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为适当。但不能过小,过大臃肿碍眼,过小孤吊寒酸,均伤大雅,经常搞书法创作的人,一般备有大、中、小三套名章,有的外加特大或特小的印章,以应付写大、中、小各种需求。
(二)闲章
闲章主要起着衬托装饰、点缀美化和轻重平正的作用,内容通常采取座右名式的警句、名人格言、景观成语、幽默佳话等。内容不仅要与主文内容联系,也要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互勉着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攀登。
1、起首章
多用长方形、椭圆形等,刻着警句、哲理、雅语一类的内容,密切结合着时代背景,盖在起头第一与第二个字中间右侧或者是较疏虚的位置上,避其丰满补于空档,既表示上方的边缘界线,也起着开头醒目的装饰作用。
2、压角章
多用斋馆和籍贯的方形章或用腰圆形及扁方形章,盖在左下角,表示压角边不飘浮的意思,也与起首章遥相对应,起着适当平衡的作用,有时在右下角也盖上一颗印,程现鼎足之势,起着稳定重心的作用。
3、异形章
诸如宝葫芦章、弯月形章、寿星章、蟠桃章及单朱、半血、鸳鸯章,不包括月形章,使用的位置也不过是左右两下角。
(三)用印的注意事项
盖章不能过多,尽求“惜红如金”由于红印在黑白当中异常触目,如用得恰到好处,确能促使锦上添花,倘若滥竽充数,也会变成画蛇添足。结果是肢解正文,神散气汇,辛辛苦苦破坏了一幅成功作品的画面。同时还须注意一篇作品用印之后,即表示全盘结束,不能象签发文件那样,再补写上时间、地点等,累赘字句、闲章落款,也不能象行政图章那样,盖在所书写的字上,印要用石刻。印油也不能用办公用的红印油,免得作品渗透浮油。
此外,写好作品后,还需仔细校对错漏,若有错漏则可作补救,否则会闹笑话,经过认真核校无误方可成一幅作品或是一幅艺术品。
彝文书法的布局
布局就是一幅作品的中心环节,一幅作品给观赏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整体设计的艺术效果,在章法布局中,无论采用何种格式,书写何种字体,每幅作品都有主题,落款和用印三个方面的环节。
一幅作品由多少个字组成。主题要占几行,每项约写多少字,写到那里为止,留多大位置作为落款,题名、盖印等,在动笔之前,都要大体有设计,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先打一个小草稿,对各方面有所安排,再依此样相应放大,那么动手就比较有把握了,真所谓“意在笔先”。
一、布白守黑
一个字的笔画着墨经过处为黑,笔画之间的空隙是白,而一幅作品中,字处为黑,空处为白,首先观纸周围,准备留空,直幅天头地脚略宽,左右两边稍窄;横幅反之,再思主题与落款各占的比例。表现出统一的整体,避免散乱,又不致于彼此排挤,目的是使作品雅致自然,落款大方,舒展明快。
二、首字领篇
开笔的第一字是由谋篇布局所决定,又起到排头管带作用,其笔调轻重,结构大小及体势意态,将引导着后面的一行字,进而牵涉到数项字,后面各项的字都以首字作标准,在运笔过程中,还应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匀称度,不能密密麻麻,松松夸夸,失去匀衡性和协调性。
三、行列匀称
直行是行距,横列为字距,字距与行距的恰当分布对一幅作品非常重要,摆布得大小偃仰,平直振荡,斜正相柱,起伏波动,就会体现出紧凑而不紊乱,舒展而不松散,从正面起着仪态大方的艺术效果。
规范彝文字属方块字,书写楷书时竖能成列,横能成行,排列整齐,秩序井然为好,书写行书时,竖能成行,横不求列,上下错综,行如流水,写中小型楷书时,为了整齐起见,可打底格,当然无格更佳。
四、连贯行气
一幅作品能够达到神韵导注,气势贯穿就会生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所谓行气就是承继上字之末,启迪下字之首,首尾相接,脉络畅达,随势应变,一气可成。
一行之中,字与字之间,象有根垂直线贯串着,前后呼应,上下顾盼,勾连丝牵,贯通一气,既有形接体连,也有笔断意连,起落分明,若断若连,避锐补空,各得其所。在整篇行与行之间,左右参差,彼此敛放,折搭取势,顺势揖让,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浑然一体,即:要注意“???”等字中的大横大竖纵横开张,又需讲究字中的斜竖伸展姿态,达到疏密得体,虚实结合,各放异彩,全盘活跃。
规范彝文隶书技法研究
我从《普曲浩姑》和《祭伐祖灵筒木经》的笔法开始研究起彝文隶书技法。至于彝文隶书与汉文隶书有无渊源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想肯定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的,因为文化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彝族居住在云、贵、川及广西等地,过去由于千山万水的阻隔没有多少文化的交流,于是各地文字和对文字的书写都有一定的差异,又正因为这些差异,使彝文书写的艺术产生了各具特色、独具风格的艺术体系,使彝文书法研究更有价值。
一、规范彝文隶书写法特点
规范彝文隶书的产生是在九十年代初。通过提倡彝文书法以后,对《普曲浩姑》等古籍笔法的继承和发展,并借鉴汉文隶书的写法所产生。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创作实践,总结出了以下规范彝文隶书写法特点,供初学者在学习中掌握:
彝文隶书一般较扁,多以横势、笔画横向开展,如:等字。隶书笔画采取分势,左右笔画往往是双向发展,如:“”字,若相背自然形成内紧外松的体势特点。
(一)蚕头、雁尾
彝文隶书最大特点是:1、横画的起笔处,如似蚕头仰起,如:“”字收笔处有似雁尾尖的形壮,在主笔的笔画上,更为明显。2、主笔要写出蚕头雁尾,如:“”等,这就是彝文隶书的标志。由于蚕头雁尾的形壮,笔画就有了波式和弧角,使彝文笔画更富于变化,形态更加多姿,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二)笔有轻重,画有粗细
规范彝文隶书的笔画有显著变化,用笔有提锋、按锋。因此出现了隶书的特点,有的笔画要夸张这个特点,有的笔画要显现出主笔的浓重有力,有的笔画要轻盈细小,这样的书写就更能显出规范彝文隶书的古朴、庄严、舒展活泼的艺术特征。
(三)藏头露尾,中锋行笔
规范彝文隶书的各种笔画起笔都必须是藏锋,这就是起笔处不露锋芒的原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逆锋落笔,即:所谓“俗下先上,俗左先右”的写法,逆入后要平出,也就是中锋行笔。笔毫平铺后,主毫在笔画中间运行、不走则锋。在收笔处,也要避免锋芒毕露,特别在露锋收笔的笔画中,如:“竖末、折竖末、斜竖末”的收笔处,也要轻轻原路回锋或空回用笔,这样能使笔画显得丰满圆润,储蓄劲健。
(四)运笔有方也有圆
规范彝文隶书由于笔画的变化,在运笔上有“方、圆”技巧的运用,有以圆笔为主的,也有以方笔为主的,但大多数是以方圆兼用。在临习时,要多注意用笔的方圆变化。一般来说:“圆笔”的起、收、转折处都不露棱角,起笔时用“裹锋”转笔(笔锋不散开而逆转);收笔时,多用转锋和衄笔(转角处不用顿笔)。“方笔”的起、收笔多用折锋,即:“折以成方”。转角处多用顿笔,即:“方用顿笔”,使笔画出现明显的棱角。“方圆兼用笔”,使笔画更能多变,呈现千姿百态。
(五)笔画形态要善于变化
规范彝文笔画大多是对称的,而书写隶书时采取分势,但也要注意部分笔画的对称关系,这个对称关系就是对称与变化的组合关系,在笔画形态上,力求避免姿态重复,以防呆板。
在汉文隶书中有“蚕不二设,雁不双飞”的讲究,意思是一个字的几笔横画中,不要出现两笔“蚕头雁尾”的横画,这就要求书写者避免姿态重复。蚕头雁尾虽然是隶书的标志,若重复了“蚕头雁尾”的笔画,就会使字显得呆板、单调。彝文字中有不少字,无法写出这种“蚕头雁尾”的笔画,那就不必勉强。既使一个字内有重复的蚕头或捺角笔画时,也必须注意长短、肥瘦、轻重、大小、方圆等的姿态变化。
(六)行笔时多用涩笔
初学规范彝文隶书,在行笔时注意多用“涩笔”。所谓“涩笔”就是行笔的速度较慢而且有力。本身用笔的“疾、涩”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笔法。即:行笔的迟速急缓。涩能出现各种姿态,疾能使笔画劲健有力。规范彝文隶书笔画的轻重变化较大,而且有很多笔画要求厚重,形态多样,所以要多用涩笔,不可使笔画显得飘浮、单调。
二、规范彝文隶书基本笔画解析
规范彝文字数少,笔画也少。基本笔画的取势无法定论,要求我们去观察、分析、研究用笔方法,掌握书写各种形态笔画的技能和技巧。
在学习和书写中,要注意领悟规范彝文隶书用笔和笔法,不要依照楷书的用笔和写法来书写规范彝文隶书。总之,只追求几个笔画的大致特殊形态来书写彝文隶书或论述规范彝文隶书,不仅会减弱规范彝文隶书独有的艺术韵味,还会阻碍规范彝文隶书的发展。
以下是笔者以常用的几种笔画写法,解析规范彝文隶书笔法的特殊性和突出部份。
(一)横画
1、裹锋向左上(或左下)落笔。
2、转锋略按、铺锋右行、笔画略向上呈微弧形,要显得有弹力。
3、渐渐提笔收起,但在横笔重复处,要对附笔横画采取平横书写处理。
(二)竖画
1、裹锋向下
2、转锋向下,锋毫徐徐运行,笔画要直,不要出现明显的粗细变化。
3、稍驻、转笔或衄笔回锋。
规范彝文隶书中的竖画有垂露和悬针的区别,但尾部比较含蓄,少有突然变细或变粗的变化。
(三)左斜竖
1、逆锋入笔
2、行笔用力均匀
3、回锋收笔
(四)右斜竖
1、逆锋入笔
2、行笔用力均匀
3、顺锋收笔
(五)弧画
1、逆锋入笔
2、行笔用力均匀
3、顺锋收笔
(六)折画
折画在规范彝文字中站有重要地位,其折处形势多种多样,行笔方向也各有不同,而且在行笔过程中随时以一笔书写。因此,笔笔紧接,随时调整笔锋再行笔,使折形成横与竖的连写结合,如此反复地行至末端再收笔。这样写出的折,看起来笔画分离,但在书写中,中间是没有停顿的。折与折之间的连接,主要是用运笔速度,节奏及结构上的要求来决定,既使不连也不可断气。书写中还要注意折处笔画不要向外凸出,即:不要象楷书在转笔处,出现顿笔。
1、逆锋入笔
2、行笔用力均匀
3、左弧回锋收笔
4、右弧顺锋收笔
5、直折书写为弧折或斜折。
(七)圆画
规范彝文字中的圆画不必强求,但起笔都要采取逆锋入笔,顺锋收笔。在书写中随势作安排。()
(八)绕画
1、起笔逆入
2、运笔用力均匀
3、顺锋收笔
4、突出粗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所属专题:
彝族文字与彝文书法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