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雄:罗婺彝族歌谣长调刍议
罗婺彝族歌谣长调在《谱曲浩姑》、《娜耶苏》、《嫩熬稍薇》、《且保珠曲》、《德勒教洪》、《呗嫫阿哥》、《粗耄阿基》等滇中北方言区禄武次方言区彝文典籍中大量记载,且口耳相传。数千年来,在罗婺彝族新婚庆典、乔迁新居、项目庆功、重大节庆、亲朋聚会的时候,长者们都在吟唱,经久不衰。
在这片古老的罗婺大地上,这种史诗性的罗婺彝族歌谣辞很多。我们今天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称之为罗婺酒歌长调,另一部分称之为罗婺婚礼哭嫁调。酒歌长调和哭嫁调中,较为通用,具有代表性强、文学色彩浓厚的一部分早在八九十年代先后被一些彝学专家学者以四行体形式抄写、识读、断句、注音、翻译、整理刊出。有的则以脱离了四行体的意译整理文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深受读者和歌者喜爱。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看,罗婺酒歌长调和哭嫁调酷似汉乐府民歌。“乐府”原是主管音乐的官署,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立乐府以采诗配乐,后来凡是由官署采来配乐的诗歌也叫乐府。逐渐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因而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为乐府。宋以后词、曲、剧因配乐,有的也称乐府。
乐府的来源有二,一是民歌,一是文人创。从音乐的角度,乐府诗可分为四类:
一、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府歌,华丽典雅,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彝族丧葬哭灵经、百解经、敬獻经都很像这类。
二、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nao)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狄乐。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很杂,主要是民间创作。彝族吉庆喜笛调工尺谱就很像这一类。
三、相和歌辞,音乐是从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民间创作。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罗婺彝族酒歌长调中的许多祝福类、礼俗类就很像这类。
四、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多不知所由。因无归类,就自成一类,里面有一部分优秀的民歌。罗婺彝族歌谣长短调中的好些酷似这一类。
汉乐府和罗婺彝族歌谣长调都通过叙事抒情,思想性强。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彝族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艺术上的成就也很高,文学手段十分丰富,语法逻辑十分严密,创作流传用古彝文收集记录,思想表达方式自成一体,吟唱形式也很有讲究。世代传唱保持了口语的真面目,语句一般五个字为主,偶有七八字句。这种真实朴素、自由变化的形式,前所未有。笔者把罗婺彝族酒歌长调和罗婺彝族婚礼哭嫁调、部分祭祀经辞与汉乐府的来源与乐府诗的四种分类联系起来,是想引出一个话题,吸引大家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对罗婺酒歌长调、哭嫁调等从学术上进行提升,确立罗婺彝族歌谣长调的深层定义,了解罗婺彝族歌谣长调产生的历史年代、历史意义、文化的融合与贡献、汉乐府里是否有罗婺彝族歌谣长调等学术议题,以及其存在传承的价值意义等。通过抛砖引玉引出话题,让更多学者、母语掌握者以及母语歌谣演绎爱好者参与关注,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的学术探讨,将罗婺彝族歌谣长调从表面上的演绎引向深层的探究。相信大家的研究,使罗婺彝族歌谣,如同一株千年不衰、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的古树一样,从上面的花朵到中间的枝干叶子再到底部的根茎,慢慢地展示给世人,让人们见其花则识其叶知其根懂其性。只有这样,罗婺彝族同胞才能真正意义上守护好罗婺彝族歌谣长调这株大树,让它在罗婺大地上不断繁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播,红遍罗婺大地。那时,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才做到了实质性的传承。(2025年3月6日)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