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对“查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作者:白文光、支里文、何志科 发布时间:2015-08-16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一、当前存在对“查姆”的误读现象
 
  笔者在工作和学习中发现,由于彝族文化在文化形象展示、宣传、传播方面不太重视,更由于彝族本土文化人才的缺乏,造成了部分人特别是外来文化人对“查姆”文化理解的肤浅化、狭隘化、片面化。这些理解不到位的认识主要有如下:
 
  1、认为“查姆”是一部书,“查姆”等同于《查姆》。
  2、认为“查姆”的流传地主要集中在楚雄州双柏县。
  3、认为“查姆”是毕摩经籍,仅有宗教文化价值。
 
  以上这三种认识,是一种狭义的、片面的认识,没有能够反映出“查姆”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些认识,说明我们对“查姆”文化的收集、整理、翻译、出版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对“查姆”文化的形象展示、宣传推广还做的不够。这些狭隘化的认识,如果不及时厘清和纠正,就会以讹传讹,对“查姆”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造成负面作用,使得“查姆”文化的发展出现后继乏力、后劲不足的瓶颈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新对“查姆”文化作描述和说明,以便让世人对“查姆”文化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二、“查姆”是一个广泛的文化范畴
 
  “查姆”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以古代彝族的“查姆”溯源追史类神话、史诗(包括彝文书面的和彝语口传的两种类型)为核心形成的一个文化生态环境,这个文化生态中包含不同的层面和结构,有彝语、彝文、祭司毕摩、彝文古籍文献、彝语口头传统、习俗礼仪、歌舞艺术(有些查姆也充当歌词,配上乐曲来演出)等等,这些层面结构之间互为依存、互为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体系结构,集宗教性、文学性、生活性、娱乐性为一体。由于查姆可圣可俗,可书写可口传,可念可唱,可说可跳,上下皆乐,老少皆宜,男女不限,因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文化空间和生境,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和较强的传承力。
 
  在中国南方的民族中,彝族具有典型和浓郁的诗歌传统,彝族的古代文献,多用五言诗体文的形式写成,与汉族古代诗歌多属抒情诗不同,彝族的古代诗歌多为叙事诗,叙述万物起源的篇章很多,叙述事物起源的篇章就是“查姆”。“查姆”这个词,来自于彝语,“查”是指一个事物起源发展的过程,“姆”指的是“根基、历史源流”,合在一起“查姆”表示事物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由于对事物源流的叙述往往从史前时代或人类原始社会时期开始,“查姆”在内容上往往以神话和史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早期彝族先民的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观。世间万物都有其起源发展的历史,因此,每一事物都有追溯自身源流的“查”,如专门讲述水、江、河、湖、海的起源的篇目叫做《以而查》(即水的来历篇),讲述动物起源的篇目叫《陆膜查》(即动物源流篇),讲述钱币起源的叫《吐色以姆查》,《波姆查》讲述伦理道德的起源;《嫩念查》讲述文字的产生过程。这种讲述事物起源发展的“查”很多,据初步调查,滇中、滇南彝族地区民间收藏的有120多“查”,全部用古彝文记载成书。每个“查”就是一个叙事诗形式的故事,它们既可以单独成篇,单独使用,也可以合起来使用。所有的“查”,都是属于毕摩经籍的范畴,被毕摩保存和使用,散落民间,自发传承。每个“查”的内容字数不一,简单的“查”,有六七百的字数,中等规模的“查”,有上千字数,复杂的“查”篇幅有数万字之多。双柏县一带的《查姆》,共有120查,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吾查》,内容多为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源、万物源头等;下部分为《买查》,内容多为天文地理、占卜历算、诗歌文学等内容,是一部古代彝族的社会发展史。总之,《查姆》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彝文创世史诗,是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如果我们认识“查姆”文化,仅仅从文献、文本的角度去认识,那就显得狭隘化和片面化了。事实上,“查姆”在民间的传承,既有宗教化的传承,也有生活化的传承;“查姆”在民间的使用,也是既有宗教性、祭祀性的一面,也有生活化、娱乐性的一面。因此,“查姆”文化集“神圣”与“世俗”为一体,融毕摩的念诵、吟唱和民众的讲述、传唱及歌舞仪式为一体,娱神又娱人。生活化、娱乐性传承和使用也占据重要组成部分,在彝语南部方言区内,经常可见人们用口头叙述形式在土掌房上、火塘边、田间地头进行查姆故事讲述,促进了查姆文化的传承、传播;在民间生活中,“查姆”还犹如乐谱、歌词,在节庆仪式、婚丧嫁娶、对歌、踏舞跳乐等场合中和歌舞相融合,使得“查姆”文化普及化、生活化、娱乐化。
 
  查姆文化,不只在彝语南部方言区的尼苏、纳苏、仆拉等支系中存在,在彝语东南部方言区的阿哲、阿细、撒尼等支系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查姆文化,在内容、地域、支系等方面都是广泛的。查姆文化,也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只要某个地方、某个支系的亚文化中存在与查姆性质相同的文化特质、文化丛等,都可以纳入到查姆文化体系中来。但是,彝语南部方言区的尼苏、纳苏两大支系,是查姆文化的中坚基础,因为在历史上,这两个支系的毕摩文化及彝文古籍文化非常发达,传承到的“查”最多,也最先被学者们关注。
   
三、地方与整体互动,推进元阳彝学事业的发展
 
  (一)元阳县彝族文化浓郁
 
  元阳县有十万彝族,绝大多数是尼苏人,还有少数是仆拉人。元阳县的毕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彝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彝族毕摩有120多人,毕摩人均拥有古彝文古籍20多本,熟练掌握古彝文及其文献,以及毕摩道场科仪的资深毕摩有60多人。近年来,元阳彝学会已经举办了三届毕摩文化培训班,翻译、整理和出版了《元阳尼苏婚俗》彝文典籍、《元阳彝族彝文医药书》、《元阳彝族古籍遗产选译》,以及《元阳彝学》第一辑和第二辑、《元阳野史》、《元阳风情》等文化研究著作,在2013年,元阳彝学会被云南省彝学会评为“优秀彝学研究单位”。元阳彝族的传统歌舞文化发达,传统的彝族寨子,都有古老的公共文化空间存在,或在土掌房的屋顶,或在村落中央的晒场,这些公共空间里不仅举行婚丧嫁娶,而且还经常有人数达百人的集体乐作舞、集体舞,以及史诗演唱、对歌比赛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祭龙(祭祀支格阿龙)仪式、火把节等等各种彝族民俗节庆仪式流传。元阳县的彝族服饰也是别具风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元阳,不仅在村寨,在县城里也到处可见穿着彝族服饰的人。甚至连不少在县城做生意的汉族女子,也喜欢穿上彝族服饰,入乡随俗拉近与彝族村民的距离。总之,元阳县的传统彝族文化基础保持较好,氛围较浓,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条件和基础较好。
 
  (二)元阳县彝族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危机
 
  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内外原因,元阳县的彝族传统文化处于不利局面,有些文化遗产内容面临濒危状态,传承出现衰弱、断代和失传趋势。
 
  近些年,随着元阳“哈尼梯田”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元阳县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申遗成功对元阳彝族及彝族文化造成了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元阳哈尼梯田核心风景区内彝族村民的梯田占多数,元阳哈尼梯田以后将打造哈尼文化品牌,意味着以后元阳梯田旅游经济大餐中,元阳彝族将被日益边缘化,原本歌舞艺术繁荣、毕摩文化深厚的元阳彝族文化,在未来梯田文化的重构中也将被边缘化。目前,一些国内外游客中就出现了以为元阳梯田风景区内没有彝族,张冠李戴,误把彝族当成哈尼族的情况。这已经说明,元阳彝族及彝族文化的发展空间日益被压缩和边缘化。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为了彝族千年的优秀文化不在当代人手里丢失,元阳县彝族文化研究学会本着抢救、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集思广益,汇聚各方力量,从彝族非物质文化、彝文文献、毕摩传承等方面入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申遗成功之后,在目前梯田旅游文化的重构过程中,元阳彝族文化正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化内涵。
 
  (三)元阳彝族文化产业开发的机遇
 
  随着元阳梯田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自然环境资源成功转化为观光旅游资源,现在,当地正在策划兴建机场,随着外来投资、外来游客越来越多,元阳县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元阳这片土地上的众多世居民族来说,迎来了经济腾飞的机遇。但是,目前元阳的旅游主要还是基于梯田美景的自然资源为主,旅游经济中的人文内涵还较为薄弱,元阳需要发展成为集梯田观光游与民族文化体验为主的人文旅游为一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元阳县的彝族文化面临现代化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精神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范式,其正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全球性大趋势。文化产业化的一个前提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得首先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其生境要相对完整,其内容要活态存在,其意义要不断生产深化,这样,活生生的文化才会呈现给出来,市场、消费者才愿意花钱享受或体验这种文化。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来有意识地推动促发展。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要对外展示、要开发,先要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抢救、收集、挖掘、整理、研究、保护,然后才能对其形式、外延、内涵等进行系统性的分类、概括、提炼、归纳、深化、创新,使传统的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先切切实实地把文化遗产抢救好、传承好和保护好。不留遗憾,只留遗产,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一代人保住了遗产,就等于保住了下一代人的财产了。
 
  让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地参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体现出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需要从国家战略、中国梦、民族平等,地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和谐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元阳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元阳县彝族文化研究协会,需要团结广大群众,充当地方政府、学者、民众之间以及民族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想政府之所想,集群众之所集,体现出彝学会作为彝族各界先进、进步群众代表的优势,发挥出才智,在以下方面首先进行传承和创新,探索彝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1.以查姆文化和彝语南部方言区为基础,加强与其他彝区的交流,参考和借鉴其他彝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查姆文化区、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民众彼此来往密切,如丝如带构成了一个文化交流网络,今天,我们更没有理由不来往。
 
  2.实施类似“印象”类的文化精品工程。精品可以理解成优秀案例的浓缩和典型,彝族传统文化深厚渊博,但是大多属于分散状态(散落民间,分散各地,自生自灭),不够集中,难以统一组织和展演。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就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分散状态,需要组织起一班召之即来,来之能弹、能唱、能跳、能演的原生态群众艺术团队,节目的内容可以是一场原生态的演唱或表演,也可以将各种“查姆”特别是神话、史诗类叙事故事改编成舞台剧,也可以是一场毕摩神圣的祭祀祈福仪式,也可以是服饰展示等等,只要是有一定文化内涵,具有艺术性、娱乐性、表演性、观赏性、体验性就行。
 
  3.促进彝族歌舞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开发。这方面,元阳彝族著名艺术人孔令凯先生已经做出了榜样,他出版发行的5张DVD歌舞碟片、近百首歌曲,广受地方群众欢迎,先后已经销售出近万张DVD碟片,形成了一个地方文化名片。现在,在元阳县城的音像店里和各梯田景点商店中,摆得最多的就是孔令凯的唱片。厚积而薄发,这方面需要加大力度传承好乡村彝族歌舞文化遗产,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艺人出版发行歌舞碟片,推动元阳彝族歌舞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资源,进而变成旅游经济中的文化产品,满足地方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审美及旅游需求。
 
  4.继续搞好元阳毕摩文化传承工作。在彝语南部方言区内,从现状上讲,毕摩文化如此深厚,毕摩人数仍然维持在一百人左右,毕摩经籍众多类目基本齐全的,当属玉溪市新平县和红河州元阳县,但是,元阳县比新平县有优势,新平县的毕摩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群龙无首、自生自灭的状态,而元阳县,在县彝学研究会的努力和组织下,先后进行了三届县级的毕摩文化培训班,在新街镇老峰寨成立了县级的毕摩文化传习基地,搜集和统计了县境内毕摩所拥有的彝文古籍文献概况,重点翻译了几部彝文古籍,取得了一点成绩。近年来,在元阳彝学会的组织下,翻译、整理和出版了《元阳尼苏婚俗》彝文典籍、《元阳彝族彝文医药书》、《元阳彝族古籍遗产选译》,以及《元阳彝学》第一辑和第二辑、《元阳野史》、《元阳风情》等。据我们所知,在云南省内,一个县级的彝学研究会,在传承毕摩文化方面搞得如此有声有色的,大理州巍山县彝学会算第一家,元阳彝学会和弥勒阿细跳月协会次之。
 
  5.继续搞好古彝文的传承以及彝文古籍文献的翻译、整理和出版工作。彝文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之一,与汉字甲骨文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进步。由于懂彝文的人太少,翻译成汉语出版的也少,导致彝文及其古籍文献并不被外界广泛知晓。因此,从传承彝族文化和推动彝族文化产业化的两个层面上讲,都不能丢掉古彝文及其文献。这方面我们可以向丽江的纳西族同胞学习,他们将纳西东巴文传承得很好,并融入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中,形成民族象征符号,参与着文化产业的构建。
 
  6.传承好元阳彝族服饰文化。服饰是衣冠礼仪中的一部分,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情趣。元阳彝族服饰,特别是女子服饰,种类丰富,色彩缤纷,含义丰富,广泛流行。服饰,可以穿戴、观赏、展示、表演和收藏,因此,在形象展示和商业开发方面具有优势,需要大力传承和开发。
 
  我们深知,以上事情,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光凭元阳彝学会一己之力,难以顺利实施和实现,因此,我们希望与查姆文化区内其他地方的同胞们进行联系、沟通和交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推进古老的彝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张鑫昌主编.中国彝族通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3] 张纯德,朱琚元,白兴发:彝文古籍与西南边疆历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4] 李俊杰:民族经济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5] 闫红霞,李玉华:旅游文化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本文原载《第二届滇中非物质文化与彝族文化研讨会文集》。作者简介:白文光,红河州元阳县彝学会名誉会长。支里文,红河州元阳县彝学会秘书长。何志科,红河州元阳县彝学会副秘书长。)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