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渊源之穿青人

作者:陈英 王继超 发布时间:2014-03-31 原出处:毕节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摘要】穿青人作为古夷人武部分支的一个大的群体,与彝族在文化符号上,如五色观等有认同:共同起源于古夷人;与先民尼能氏、道氏、武陀尼氏、默部氏等有一定的渊源;在心理、宗教信仰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相叠。PA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穿青人这一群体在毕节市,根据1986年的统计,“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十七万人。[1]”彝语称的穿青人,在水西地区“sa33lou21mi33”、音“撒娄米”,很显然是“里民”的记音。“里民”的“里”,是土司制在“改土归流”过程中土司领地的残存属地名,全称“里地”,属于改流彻底的地盘称“甲地”,甲地上居住的百姓直接向官府上粮称之“缴皇粮”。居住在“里地”的人们群体即是“里民”,“里民”向土司上粮,所上粮的一部分又由土司转上政府。“里民”与彝族土司的关系显然很密切。在乌撒地区为“sha33fi13”、音“啥叙”,比较准确的含义为,非汉族人却汉化程度深的人们群体。称其作“啥”,只说明这个群体与水西、乌撒两地区的彝族德布、德施中的阿哲两支系的接触时间稍晚,而不能说明二者没有渊源关系。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一、彝文文献的文化印记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一)、穿青人与五色观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根据彝文文献《丧祭大经》[2]记载:彝族将自己分布的地域划为九片,八方称之八“鲁旺”,中央部分称为“鲁补”;地域缩为五数时,以颜色区分,东方由沽氏君主管,其色为青,西方由额氏君主管,其色为白,北方由布氏君主管,其色为黑,南方由诺氏君主管,其色为红,中央苏舍氏君主管,其色为黄。五方分别打各自标志色的旗帜,穿各自标志色的服饰,骑各自标志色的马匹,如居东方者打青色的旗帜,穿青色的服饰,骑青色的马匹。古夷人部族中,因分别崇尚青、红、白、黑、黄五种色素,故有“青夷”、“红夷”、“白夷”、“黑夷”、“黄夷”之分。汉文献记载的九夷当中,也有“青夷”、“赤夷(红夷)”、“白夷”、“玄夷(黑夷)”、“黄夷”。穿青人与这一群体的青色崇拜应当有一定的关系,但尚感需更多的研究成果支持。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二)、古夷人源流与分布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古夷人出自元谋人故乡即今云南境。经过哎哺时代即汉文献记载的“三皇”时期,开始活动在云南境内,接着尼能、实勺时期,相当于汉文献记载的“五帝”至夏、商,古夷人分布到滇、川、黔境和陕甘一带。居陕甘一带的有古夷入太吴伏羲部族。伏羲之后,有少昊部族向东发展到山东,后称“东夷”。世居滇、川、黔的古夷人则为“西南夷”。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约当商末周初,古夷人笃珠武的十二个儿子,除武洛撮传撮珠笃到笃目,在传为彝族“六祖”支系外,其他十一个分为武部各支。其后如出现在春秋至西汉的武液哪即夜郎;武德本即滇王之一;建僰侯国在四川宜宾一带的武陀尼即青衣。这应当可以作为穿青人与彝族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野。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三)、穿青人与彝族先民尼能氏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彝族来源于远古的尼能氏,《彝族源流·尼能源》载:“尼能先出现,德晋先形成,尼能哎形成。哎转化成尼;原生哺形成,哺转化成能,尼出如天高,能生如大地,哎卧尼一代,尼苦慕二代,苦慕阿租三代,阿租阿武四代,阿武咪五代,咪祝阿六代,祝雅能七代,能朵朵八代,朵朵里九代,里米彼十代,米彼吕十一,吕武额十二。传到吕武额,传到列通费。哺卧能一代,能依鲁二代,依鲁依三代,依载载四代,载载妥五代,妥雅沽七代,沽纽额八代,额育赫九代育赫遏直十代,遏直米亥十一代,尼君吕武额,能君列通费,毕摩尼米祝,三圣贤时代,尼氏如荣日,能氏似皓月,尼发展成千,能发展上万。”尼能氏的出现,根据父子连谱推算,迄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彝族的族称为“尼苏”或“能苏”,汉语记音为“宜”、“夷”,与今音的“彝”近,“尼能”一词,如果直译,就是青、红。彝族与穿青人在远古的族群踪迹上均与尼能氏相关。这是又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穿青的方向。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四)、穿青人与彝族先民道氏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彝族源流》第十二卷和《彝族祭祖经》载:“武裔如水交汇,人户如江水茫茫,六祖如雾遍布,恒珠传彝人,由窦度抚育,说了快人心,贵根繁荣,富根也繁荣。尼苦姆之女,叫苦姆舍楚,是窦米能氏,九弟兄之母。长为窦仇诃,兴起君长制;幼为窦米能,传下六祖根。窦米能有九子,迁到水边住,三支骑青马,穿青色衣服,三支骑红马,穿红色衣服,三支骑黄马,穿黄色衣服,打开雾霭门,打开霪雨门,飞往恒举叩,建造华丽屋,扶持德施氏,将德毕继举偶,在麻列俄嘎,练善战本领,就是这样的。”慕靡氏的窦米能时期,根据父子连谱推算,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迁到水边住的骑青马、穿青色衣服的三支,同样源于窦米能(又作“道慕尼”、“道慕能”、“道慕诺”等),彝族慕靡氏第十四代祖传有九支人,穿青色衣服的三支是否与穿青人有关,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彝族源流》等载:“米毕吐杜,武洛撮之母。武珠氏十二,住笃佐能甸。武珠十二子,迁往水边去,……武珠十二子,十一渡过泰溢河,留在原地的,仍剩武洛撮。”彝族慕靡氏第二十代代祖武洛撮时分出去了十一支武珠氏,当是彝族与彝语支众多民族先民,这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应当有穿青人先民的活动印迹。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五)、与武陀尼的特征比较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在彝族的来源中,由哎哺传的鲁朵氏、鲁朵氏传的武僰氏是至为关键的时期。武僰氏发展为十余个群体,其中,武僰的幼子僰宏唐一部,在名叫欧阿娄许的这人的时期,“生了武家两庶子,德本和陀尼,武家的九子,不放弃故土,在洛债侯尼,象参天树上,栖息的雀鸟,武君恒翁颖,武臣努帕奋,武师(布摩)藉输杜。这三贤时代,赶着牲畜迁徙”。《彝族源流·武陀尼源》载:“幼是武陀尼,武陀尼一代,陀尼谷二代,……宰嘎额十代。额雅鲁一代,鲁雅努二代,鲁雅努时代,向神祈好运,神降福禄。荣华富贵,降在陀尼境。君长厄阿戈,臣子额阿鲁,师是武纠伦,塑偶放世间。他三贤时代,赶马牛迁徙,到啥靡卧甸。”武僰氏的武陀尼也是以穿青色服饰来命名的。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古夷人青衣部族在四川宜宾建僰侯国,故有僰人之称。《后汉书》载:“僰、夷中最仁者。”因他们采用一些汉文化,不像其他夷人如德施、德布尚武,被称为“施蛮”和“暴蛮”。而在如《策尼勾则》[3]等一些彝文文献记载中,把虽然是夷人但习用汉文化的部族称之为“啥”、即“汉”,如“是夷人,是汉人,都是平等的,不分高和矮。东方(以贵州为腹面地的广大地区)的汉人武陀尼,原本是彝人,西边(南诏皮罗阁故居住的一部分白族)是夷人变的。”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六)、穿青人与彝族默部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有学者罗维庆的《默部东迁与土家族的定型》[4]一文,以《西南彝志》、《大定县志》的记载作材料分析认为,彝族六祖分支的第六支系的默部与土家族有渊源关系,廪君、八部大王吸纳了巴氏五子各为一溪之长、默部群帅“自置刺史”等支流之后形成。他说:默部“东汉之际入贵州的时间从《西南彝志》记载中可以找到佐证,据记载从慕齐齐至清吴三桂对水西用兵时,默部共传85代,如以每代20年计,默部在黔西统治大约延续了1700年左右,吴三桂生活于1612年至1678年之间,约为公元前后的东汉之十,与《大定县志》的记载大致吻合。”又引《大定县志》说“如以东汉时入黔计算,传至二十世勿阿纳之时,大致为唐末时期。默部发生了一次较大变动,‘勿之少于不容于其兄嫂,徙居南广鹿里,今镇雄是,既而强盛,乃帅其部族延江东侵,至鳖之夷水保奄,今鸭池汛是也,巳而入晋乐,晋乐夷语谓之更糯,即今贵阳也。又西南驰至都云洞,夷语谓之租义歹(今遵义),留其部族居之,而巳反居鹿里,留都云者后为十二部,五代史记云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等十三部附于马希范是也。”昆明等十三部沿延江(今乌江)迁到湖南甚至于更远的地方,如江西一带是可能的。罗维庆先生说的彝族默部于东汉时期入黔是对的(在默部之前此地还有大量土著的彝族),但他把二十世勿阿纳之时推断为大致为唐末时期就有出入了。二十世勿阿纳根据《爨文丛刻》载是东汉光武时期的人。勿的少子东迁当然是在东汉时期。最重要的是罗维庆先生为我们理顺了一条默部东迁的历史脉络。默部之东迁至迟是东汉时期的事,《西南彝志》载:“默祖慕齐齐。一世慕齐齐,二世齐雅宏,齐雅宏之时,洪鲁舍之女,舍额娄珠,是宏二子之母。长子宏雅补,不幸逝世了。三世宏雅德,塞仁歹之女,仁歹尼姆,是宏德二直之母。长于德翁尼,是著名布摩。次子德乌舍。四世德乌舍。仁德额之女,额雅娄侯,是舍五子之母,在惹额妥朵,舍氏有五子:……幼子舍乌蒙,五世舍乌蒙,皤娄舍知,是舍乌蒙之妻,生长子乌蒙适,变成外族了。”慕齐齐传到第四代到德翁舍,德翁舍升五子,《西南彝志》载:“在惹依妥朵地,住德乌舍五子。”综合《西南彝志》与《彝族谱牒志》的记载,德乌舍五子为舍伍姆、舍理何,舍阿铎、舍哺果、舍哺任。或为舍伍姆、舍理何,舍阿锋、舍哺果,吉哺岱。《彝族谱牒志》载“舍乌蒙这支,传下默德施。其嫡子蒙雅舒,蒙雅舒一代,舒雅啥二代,啥雅尼三代,尼姆畏四代,姆畏载五代,载雅舒六代,舒汝尼七代。舒氏载汝尼,翻过十二洛折,从事纺织业。载阿武八代,武阿哺九代,哺雅濮十代。阿濮阿纵一代,阿纵苦二代,阿苦阿祝三代,阿祝阿笃四代,阿笃阿诺五代,阿诺阿勾六代,阿勾阿猜七代,阿猜鲁哺八代,鲁哺侠土九代,保土鲁补十代。鲁补恒亥一代,恒亥阿纵二代,阿纵稚安三代,雅安娄四代,阿娄毕史五代,毕史阿那六代,阿那阿卓七代,阿卓陶俄八代,阿俄麻列九代,麻列硕备十代。硕备益列一代,益列侯大二代,侯大鲁育三代,鲁育额德四代,额德菲五代,菲雅勺六代,勺迫维七代,迫维克博八代,克博这一代,变成外族了”舍乌蒙的克博这一支“变成外族了”,所谓的“变成外族了”就是直习汉文化而已。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东迁后“变成外族了”的默部与其说是土家族的斗部分源,还不如说是与彝族有渊源关系的今穿青人还更准确一些。穿青人尚保留的古夷人特点,如衣尚青,有古夷人部族的遗风,有“老辈子话”等,都与今天的彝族更为接近。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在毕节市,彝族和有些兄弟民族中传有汉文家谱和籍贯等,这些家谱,比较详细的记录,一般都超不过明代;尤其是籍赏说,其产生是有历史背景的,彝族传统的起源与姓氏符号是“尼益”,如“XX尼益·XXXX子孙”式,但到了“改土归流”时期,尤其是到了清代,为了科考入仕的需要,为了避免少数民族因是“蛮夷”、是水西土司的残余而被边缘化;争取社会地位而不受歧视,为自己的姓氏编造籍贯,如“江西吉安府”、“江夏郡”、“南京柳树湾大石板为记”等一类的“籍贯”,为验证这些“籍贯”的“准确性”,在家谱里总是要找历史的蛛丝马迹,总要大书一笔的,所以,有一些家谱可作参考,但就其可信度而言,不是没有折扣可打的。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二、穿青人与彝族在心理、宗教信仰上的认同部分
[此文由彝族人yizuren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穿青人曾经居住过江西一带,也正是在江西的境内,出土有同彝文字相同的刻划符号,现在的大方奢香博物馆内着征集有复制品展出。这并非是一种偶然的情况。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汉文献有时也将穿青人记作“夷”,如在地方志中,《平远州续志》(清光绪)载;“壬午同治元年,时平远有穿青夷民,尚巫教。”汉文文献将“尚巫教”归纳为“夷”性。“夷”性源于共同的地域,因为具有“夷”的共性,也就有了出共同的心理特征;共同的地域作用出共同的心理特征。正是这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孕育了穿青人和彝族的血浓于水的关系,明代以来,穿青一直站在水西一边,明天启年间,穿青参加了水西安邦彦的起义;穿青心向水西,清康熙三年吴三桂攻打水西时,以“穿青衣,保黑主,各为其主”为信条[6]。“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平水西,穿青先民仍然站在水西一边,与各少数民族一起,奋力抗击吴兵,遭到吴兵的屠戮,康熙年间流传于民间的木刻唱本《水西传》反映了这一情况[7]。”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支撑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共同的文化及其符号,彝族和穿青人共同崇拜山神,彝族的山神是比较抽象的鲁朵,鲁朵又恰是彝族整个武僰系统的祖先,祖先崇拜是彝族与穿青人原始宗教的核心的内涵,且有着相近的认知。鲁朵被封为山神,在彝族的认知里没有具体的形象,到了穿青人那里,形象有了具体的作为山魈的发挥,宋代洪迈的《夷坚志·江南木客》载:“是名独脚五通,盖魈类也。”魈属的五通为独脚,彝文献《那史纪投》里的引魂鬼的独脚野人亦是独脚,那史图画有具体的形象化,《那史纪投》则作具体的典故和职能的说明,独脚野人与独脚五通符号两者应是再源而异流的关系。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yizuren媒体转载]
  彝族和穿青人有着许多相同的习俗与禁忌,如: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1、都禁忌吃狗肉;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2、除夕夜先喂狗,再吃年饭: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3、婚俗上的曾经“姑表联姻”;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4、历史上都“妇女不缠足”;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5、其“俗好巫鬼禁忌”,“尚鸡卜”鸡卜又分鸡股骨卜的“看鸡卦”、鸡蛋卜等。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在彝文经书中,鸡股骨卜是最常见的,如搜集于威宁县迤那镇拖沟村杨布摩家《鸡卦占卜经》(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藏书537号),书的第46页后为《鸡卦占卜经》,每页有4例鸡股骨眼示意图,上图下文,图为鸡股骨卦例,图下面为文字解说,有184例。以雄鸡股骨跟数、位置预测祭祖、连姻、出征、贸易、建房、疾病等的吉凶。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穿青人与彝族在来源、心理、宗教信仰上都有诸多的相似。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参考文献
[此文由彝族人网yizuren.com从其他媒体转载]
  [1]贵州省民族识别工作队穿青识别组刊印·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Z]·1986、3。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2]嘎侯布惹若布摩丧祭大经,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觉水嘎侯布惹若布摩(彝文抄本)[Z]。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藏书125号,清道光十三年九月至同治十一年间[1833—1872]。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3]李荣林·策尼勾则(彝文抄本)[Z]。贵州威宁龙场,
[此文由彝族人网yizuren从其他媒体转载]
  [4]罗维庆·第七届全国彝学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编印·第七届全国彝学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学术研讨会论文[J]·默部东迁与土家族的定型·2007·11。
[此文由彝族人网yizuren从其他媒体转载]
  [5]贵州省民族识别工作队穿青识别组刊印·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Z]·1986、3,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6]贵州省民族识别工作队穿青识别组刊印·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z]·1986、3
[此文由彝族人yizuren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7]柏果成、余宏模编·贵州彝族研究论文选编:CM)·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5·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