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虎图腾崇拜与虎文化
千百年来,居住在祖国西南边陲滇川黔桂的彝族人民,是一个忠实的崇虎畏虎敬虎奉虎的民族,从神话到传说,从敬畏到信仰,从崇拜到图腾,到名胜古迹、天文历法、到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而繁杂纷呈的虎文化,并且有的支系自称是虎的民族。
一、神话:虎生宇宙说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造天造地是按照天神格兹的旨意上山打杀一只猛虎,用老虎的四根大骨做撑天柱,用老虎的肩膀作东西南北支柱,才把天撑起来,这样才使天地稳定了。
然而,天上无日月星辰,也无云彩;地上无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没有人类居住。于是神祖五兄弟,上山猎虎打死老虎后,解虎尸造日月星云、花草树木、江河湖海、飞禽走兽等。史诗说:
……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天尾/虎耳作天耳/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肚做大海/虎油作云彩/虎气作雾气/虎心作天心/虎胆作地胆/虎尿作海水/虎胃作大地/虎血作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作道路/虎筋作地筋/虎皮作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作地毛/细毛作秧苗/爪毛做小草/骨髓变金子/虎骨变银子/虎肺变成铜/虎肝变成铁/虎脾变成锡/虎肾变磨石/大虱变成牛/小虱变成羊/跳蚤变成猪/头皮变成鸟//
云南弥勒县西山乡彝族民间流传的《开天辟地的故事》中也有虎骨撑天的相应记述。传说古时候最初的天造在上边,地造在下边,即天盖地,因为由“阿罗垫天”,从而使天地得以牢固,“阿罗”据考“罗罗”之“罗”,意即虎,其中隐念的同样是虎或虎骨撑天。形成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后,可无人类居住,于是神祖五兄弟请天神格兹,从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了三代人,即独眼人、竖眼人、横眼人。在这里,虎成为了创造天地万物的神祖,一旦有了虎,世间一切无法解决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而且一切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亦应运而生了。
彝族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混沌时代,宇宙间有一只硕大无比的老虎,它的眼变成日月,皮变成天,故银河似虎斑纹,肠胃变成江河湖海,筋骨变成山脉,虎毛变成花草树木,也具体反映了虎生宇宙观。
以上彝族创世史诗如《梅葛》和《阿细的先基》中有关虎宇宙观的记述,与汉文献《三王历记》等记载相符:
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
盘古死,其血、肉、筋、骨、眼、皮、耳、牙、须、肝、肠、肚、胆、肺、脾、肾等分别变成天地万物,一脉相承,如出一撤。
二、人虎互变说
古时滇南临安府纳楼茶甸副长官司(今云南建水县官厅镇)普率之子普向化,传说他母亲梦见一只老虎偎依在身旁,就有身孕且生下普向化。(纳楼意为黑虎)
据传古时红河流域有一个彝族部落的祖先名叫普祥花,为虎所生,他有时化为老虎到森林中去与虎住在一起,有时又化作人在家中生活,村民都能够得到他的保护。后来村民祭祀祖先,就要在图腾柱上挂上一张虎皮,以示崇奉之情。
彝族腊鲁支系中有人虎可以成亲且生子传人这样的传说。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彝族学者刘尧汉先生等人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调查,德昌县欣东拉打村的两个彝族老人甲巴比古、甲巴里尼说:“我们阿姆金古家(氏族),从古以来都认为是老虎的后代。”谚语说:
阿达提莫鸟都茨其。
意思就是虎的骨头和虎血统。又说:
我骨是虎造,我血是虎造。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人可以变成老虎,老虎也可以变成人的观念。当然,(人不可能变成老虎,老虎也不可能变成人。)这只是彝族先民崇虎敬虎的想象和追忆,是反映彝族崇虎敬虎的文化传统,是反映彝族人民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并这种思想意识在彝族中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相袭,成为彝族独具特色的虎文化。
三、虎为图腾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阿吉布洼人的原始语言音译,原意指本部落奉为始祖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他们源于某种神秘的动物或植物,他们个人和整体部落的命运都是这种动物或植物有着神秘的内在联系。据摩尔根在美洲印第安人中调查,摩其人以熊、鹿为图腾,他们确信灵魂会转移的,人死了以后,将成为熊和鹿。
今彝族认为虎是自己的祖先,在危难时刻会得其保佑和庇护,人死后,经火葬,灵魂会还原为虎,有俗语说人死一只虎,虎死一只花,有生之日,则要披虎皮,显虎威。《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载:
罗罗即乌蛮也。……酋长死,以虎皮裹尸而焚,其骨葬于山中。……人死往往化为虎也。自顺元、曲靖、乌蒙、乌撒,皆此类也。
滇川黔桂彝族大都以虎为先祖,南诏王异牟寻见唐使时“披大虫皮(虎皮)”
四、虎为名号
彝族因崇拜虎而以虎为名号的甚多,人以虎为名字,氏族部落以虎为名号,族徽、族号以虎命名,山川河湖以虎命名,建筑名胜以虎命名等,虎几乎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所有事物的代表符号。这是彝族虎文化的具体反映和表现,即将某物称之为“虎”字,或在某种事物的前面或后面冠于“虎”字,表示该物与虎有关,虎在这里成了一种符号,这一符号都寓含着彝族对虎神的百般笃信之情,且倍受崇拜。
1.虎为部落名号和人名。唐宋时期,彝族很多部落以虎命名。《蛮书》卷一中有“鹿蛮”。“鹿”应该是虎的别译,不是动物之“鹿”。《宋史·沪州诸蛮传》中有“罗氏”,并以此等专称乌蛮中的彝族。如有许多彝族部落名:
《大定县志·苗俗》云:
大定亲辖地有八种:一曰罗罗;本卢鹿部。或称罗罗,或称乌蛮,或称罗鬼,……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也曾自称罗罗,是故唐代南诏时期在今泸沽湖一带有“落兰部”,元代在凉山设置的行政机构有“罗罗宣慰司”,而明代《方舆纪要》则称凉山彝族为“罗蛮”即虎族。昭觉县有干部名为海来拉莫。
以上是崇虎、惧虎、敬虎、畏虎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的产物,都说明了彝族与虎有关,反映了虎文化。
滇南彝族土司“纳楼”(纳罗之别译),彝语意思为黑虎族,其土司后代普梅夫说:
相传纳楼土司远祖是黑虎所生,大堂之座位上垫虎皮,出征时,先誓师祭祖,土司披虎皮,兵卒穿黑衣,军旗黑色,都要反映穿虎皮敬虎尚黑之特点,(象征黑虎族)。
滇南红河县大新寨、窝伙垤彝村的寨旗上或绣或画青龙黑虎图,还有祭虎山之习俗,说他们是龙虎之子孙,龙虎之象征。
2.虎为自称。彝族不仅以虎为象征,而且以虎为自称。今云南哀牢山上段巍山、南涧、弥渡、景东、南华、楚雄、双柏及滇南石屏、建水、绿春、墨江、蒙自、弥勒、开远等市县彝族以“罗罗”或“倮倮”作自己的族称,意为“龙族”或者“龙虎族”。世居滇南红河两岸彝族自称“濮拉颇”,“濮拉”为虎族人,虎支人,他们说他们是虎氏族分支下来的一个支系,是虎氏族的后裔。正如明代汉文献《虎荟》说:
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明代朱谋玮著《骄雅》载:青虎谓之罗罗。
3.虎为地名。彝族地区以虎命名的地名也不少,认为与虎关系密切。以虎为地名的大多为虎文化波及的地方,这是不言而喻的。
以虎为村寨名的枚不胜举,云南小凉山今永胜、宁蒗两县,据清乾隆《永白府志》卷八《乡》所列各村中有“腊母地”、“罗苴”、“罗莫”、“罗摩村”等原彝族村名。光绪《续修永北直隶厅志》(续乾隆《永北府志》)除了上列各彝族村名外,增补了“罗们村”、“罗莫苴”两个彝族村名。在卷二《舆图》内有“腊莫”村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村名。“腊莫”、“腊母”、“罗摩”、“罗门”都是母虎音译异写。“苴”的彝语义是英武勇猛,“罗苴”义为猛虎,“罗莫苴”义为勇猛母虎。今云南红河县彝族“歌舞之乡”的“洛孟”(母虎或大虎)彝村、“洛玛”(大虎)彝村,。云南新平县罗莫(母虎)、罗母祖打(老虎在过的地方)。
纵贯滇西的哀牢山为自称“罗罗”的彝族世代居住之地,哀牢山为大虎山,《景东县志》作艾乐山。澜沧江自北向南流经自称“罗罗”的彝族居住之地,“澜沧江”意即为虎跳入之江。
传说古时,一老虎欲从东岸跃过此江,未达西彼岸,跌入江中,因而得名。
南涧县乐秋河意为虎街河,乐秋河上下游的上乐秋、下乐秋以及楚雄彝族的罗摩村、罗摩哨,均与虎有关。云南元谋县有虎跳滩。
传说很早以前,有人见到猛虎由溪沟跳过,因此以虎滩故名。虎滩湍急漩涡,翻腾扑腾,如猛虎扑食,河水滔滔,吼声隆隆,似虎啸震天。
今哀牢山有许多以虎命名的山岗梁子,如“罗摸白”(母虎山)、“罗应白”(虎啸山),云南会泽县的“艾乐白”(大虎山),禄劝、东川、晋宁等市县各有一座叫“罗纳白”(黑虎山),云南红河县阿扎河乡的“洛孟白”(大虎山)、乐育乡的“罗讷白”(红黑山)、宝华乡的“落恐尖山”(撵灰虎山)和乐育乡窝伙垤彝村的“罗摩红排”(虎荒地)。
四川美姑县牛坝地区有阿候氏族火葬场和会议场名“罗罗依觉”,昭觉县有“罗罗依打”,其意均为虎族罗罗居住之地。
彝族地区的建筑名胜和人文景观也有以虎命名。以虎命名的有云南石屏县异龙镇豆地湾罗色庙。其庙在背后山坡上,坐南朝北。据考,“罗色”一词为彝语,意即虎神、虎长,也有酋长之意。据传此庙是这一带彝族纪念明末清初世袭土知州马赫奴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建立的。庙为正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正殿左、中、右三面墙上,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马赫奴(罗色)率领当地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与进入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的明军作战过程。壁画内容分为“出师”、“拒敌”、“凯旋”三部分。罗色庙其实就是虎神庙,彝族祭祀罗色庙就是祭祀虎神庙,是一种虎图腾崇拜活动。
五、崇虎祭虎
彝族崇虎祭虎始于何年,无稽可考。从目前调查研究的材料看,源于彝族古代社会。云南南涧县城西南有一座大山名叫老虎山。当地彝族奉为祖山,每年农历2月13日至16日,居住在附近的彝族就上山搭灶、搭棚子,杀猪宰羊,烧香磕头,唱歌跳舞,以此来祭祖娱祖。该县的乐秋乡境内的嘎步路村,南北各有一石虎,周围的彝人一年一祭,聚者多至万人。在云南巍山县城西40km处的扎妈古兰彝村,也有一石虎,该村彝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日前去祭献,平时不准小孩乱爬乱动。该县西山彝族还举行家庭祭虎,每年小春作物即将成熟时,取来青麦穗,剥出鲜粒,磨出如蚯蚓般的面浆蒸制后,用来祭虎。
云南双柏县东达易门县,西通大理下关的顺山脊梁赶马路一线山,有形如凹腰葫芦的山,当地彝人称“老虎山”;村前山脚下有一石母虎,他们称其为“开路虎”;村南“叫魂梁子”上的石虎子,他们称它为“守魂虎”。村后山腰上的那只巨大的石公虎,他们称它为“接脉虎”。据传村里不会生小孩的妇女,只要对村前山下那一只多仔的石母虎前许个愿,就会不愁生小孩。若想生男孩的父母就去山后路口向石公虎烧烧香,敬敬酒,然后摸一摸石公虎的生殖器就会生儿子。如果有哪一家的小孩精神不好,肯生病,认为丢了魂,就只要背上这个孩子,拿一枚鸡蛋,去“叫魂梁子”上对着“守魂虎”磕头烧香招魂,并回家煮鸡蛋让孩子吃,病就不医不治而愈。按该地该村老者说法:虽这里山穷地少,但始终有四只石虎守山脉,坐镇山脉,从东远眺此山,形如威武的老虎。他们在此居住了500多年,谁也不相信这个地方就会养活得如今160户600多人,正是依仗了那四只石老虎的保佑和庇护。
滇南红河县乐育乡乐育上寨、大新寨、龙车、阿布一带彝族村寨,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虎日联村宰杀花黄牛举行隆重的祭献虎山活动。
传说,古代一位彝族首领(罗色)为保卫疆土与入侵者交战,败退至今大新寨彝村后,率一家7人从一山洞进入到虎山的山腹中,并留言族人:“我在世时不能保护父老乡亲的安康,进入山腹后,望族人每年2月第一个虎日杀一条花黄牛作祭,便可保护龙车(龙车为原唐时官桂思陀土司管辖区域的范围,今云南红河县乐育乡及架车、浪堤两乡镇的部分)一带,族人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和人丁安康。
从此,这一带彝人到时就杀花黄牛祭献首领(罗色)及其家人。未举行祭献前,这一带彝人禁撒秧播种。民改前,土司、土目、里长参加祭祀活动也禁骑马坐轿上山。祭献活动隆重、庄严、肃穆。据传,其彝族首领(罗色)进入虎山山腹后,变成了一只大红虎。此外,祭献活动中还把牛皮都抢来烧吃,以显示比虎气比虎威。
云南曲靖市不少彝村和禄劝茂山丽山村保安营山下一村中菜地里,房上均立有大中小石虎,前置有一、两尊作蹲式的石虎,竖起虎耳,鼓起虎目,张开虎口,虎视前方山门,镇邪避灾,祭祀祈望牲畜兴旺。
彝族崇拜的是黑虎,而白虎则要驱除,认为白虎当堂坐,无灾必有祸,轻则会给人带来夫妻不睦,邻里失和;重则会使孩儿夭亡,六畜不兴,五谷歉收,家庭多难。若遇白虎作祟,必须请毕摩驱逐虎邪。其仪式先由犯白虎者准备好鸡鸭和鸡蛋及白虎模拟物,待毕摩“鬼神附身”便烧起一锅热油,毕摩手持火把,以嘴含热油喷洒在火把上,遍屋内外进行驱逐。一旦毕摩说白虎已被驱除,青壮年男子即提着白虎模拟物,众人呐喊追赶至远山。将鸡放生,又将鸡蛋敲碎破于白虎模拟物上。待毕摩神志清醒,驱逐白虎仪式亦即结束。
滇南彝族婚礼中,新郎家要延请毕摩为新郎新娘驱射他们称之为“乍弄”(即白虎)。当新娘新郎来到新郎家的大门口时,新郎站在大门的左边,新娘站于右边,面朝外背朝内,毕摩站于大门内,面朝新人背,门头横拦一股黑白线,黑白线上系一对笋叶剪成的阴阳鸟,以示“乍弄”即白虎。毕摩脚下置于一筛子,筛子内有一对黑白鸡,还有一碗米,装有粗糠、灶灰、火炭、冷饭团、黑白线、五金碎片、辣椒等一破碗,一束“施甲补”(尖刀草、红木枝、桃枝、小黑泡刺条、地板藤等扎成)。毕摩倒披蓑衣,手持杨柳树枝做成的简易弓弩和箭,牙咬切齿的念诵彝文文献《驱射乍弄经》。(祭词见第七章“滇南彝族原始宗教祭仪祭经”驱除类13节)
咒词念毕,毕摩在新郎新娘头顶上,象征性地射三次箭表示射跑了乍弄、妖魔、祸邪。接着毕摩把原先栓在大门口的那一条黑白线割断,收拾祭品,新郎新娘跨门槛而入正房内即可。
因此,这一带彝族男女青年结婚,延请毕摩务必行此驱射“乍弄”(白虎)的巫术仪式后,新郎新娘才能进入新房内。滇南彝族传统观念认为,白虎神对年轻夫妻或者男女生育不利。若是男女结婚之日,闯了白虎,男女婚后不育或者所生婴儿多病,子女难于领大。为使夫妻或男女生育顺利,结婚之日,洞房门楣上悬挂弓驽箭等避虎;孕妇梦见虎豹,也需备祭物送白虎;若产妇所生头个孩子夭亡,则须在第二次怀孕的第三四个月时再备祭物送白虎。做法:家人先延请毕摩为夫妻绘画一张白虎图,请毕摩到家后,再到村口路边设一个神位,并杀一只白公鸡祭献神灵,请太白星下凡,神灵是否下凡,要观看鸡的动向。杀鸡前,用绳栓鸡脚,在地上放一把米,鸡吃米后,往鸡背上浇水,若鸡抖动身子,则表示神已请到,可把白虎驱出去。反之亦然。也有的是用打松木卦的方法择定能否把白虎驱出去,若顺卦一正一反表示神已请到,白虎可治。反之亦然。
云南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一带十二年一次“德培哈”祭大龙时也念诵《驱白虎邪经》。念诵前,设一桌,桌上饰以松毛、松枝、两个竹圈和二个泥虎。祭品:一斗谷子,一升米,四炷香火,若干纸钱,三元六角钱,三碗饭,三碗糖果,三碗水酒,一只鸡。毕摩边摇法铃边念诵《驱白虎邪经》。(祭词见第七章滇南原始宗教祭仪祭经·驱除类13节)
云南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村,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除祸祟驱白虎时,各户在供桌上备置好酒、肉、糌耙、青包谷、面食等,敞开大门,恭候跳傩队的到来。跳傩队到来,先在门外跳。然后逐一跳进家门内,又逐一跳出家门口。同时,毕摩在门前念诵《驱鬼经》和《驱白虎经》及迎吉祥富贵福禄祝新年贺语。《驱白虎经》大意如下:
害稼禾的白虎,死牛马瘟的白虎,闯灾惹祸的白虎,戮锅倒灶的白虎,命运不顺的白虎,四处吵闹的白虎,出去罗,白虎到远远的地方去吧!
彝族地区普遍行驱白虎仪式。但各地各支系的时间、方式有所不同。云南楚雄彝族支系纳苏人娶妻生子时要补行驱白虎仪式,驱除妻子从外面带来的白虎,孩子才能顺利成长,家庭不睦时则随时可驱白虎,由毕摩持扫把驱逐,最后把扫把吊在路口,别人无意闯到则认为白虎被别人带走。
六、虎历和虎星占
彝族不仅认为宇宙万物是虎创造,地球是由老虎推动的,而且发明创造并使用传承了虎日和虎星占。云南哀牢山自称“罗罗”的彝族把曾在历史上实行过的“十月太阳历”称为“罗摩尼僧”(即母虎历法),此历法以虎、兔、龙、蛇、羊猴、鸡、狗、猪、鼠、牛等十二兽轮回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其中虎被列为十二兽之首。很多地方彝族,把恒星地球的旋转、月亮的圆缺、太阳的升落,看作是三重天球,它们各自以不同的速度旋转。而三重天球所以能够旋转,是由彝族世代所崇拜的名叫“塔伯”的三个神虎所分别推动。公“塔伯”(公虎)推动恒星地球,每日旋转一周;母“塔伯”(母虎)推动太阳天球,每年旋转一周;子“塔伯”(虎子)推动月亮天球,每月旋转一周,从而彝族将自己的历法称作“母虎历法”。
至于彝族虎星占,彝族学者安伍合先生在《彝族虎星占的科学、哲学意义》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其占法、特点和功用。安氏说:
四川凉山彝族虎星占法有三十六占、九占、八占,都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银鹿乡凉山彝族古侯部落什列惹古成员世袭星占师拉伙比古提供的。安氏进一步论述说:
虎星三十六占的基本特点:是以白虎(拉曲)、小虎(拉惹)、黑虎(拉诺)各自从头到尾,复回到头,各代表十二颗星,其以三十六颗天星定每月三十六日之吉凶。其程序是白虎之头、耳、目、口、心、前掌、腰、肝、肺、脚、尾、回代表前十二天分别代表十二颗天星,以小虎的头、耳、目、口、心、前掌、腰、肝、肺、脚、尾、回代表中十二天分别代表十二颗天星,以黑虎的头、耳、目、口、心、前掌、腰、肝、肺、脚、尾、回又代表后十二天分别代表十二颗天星。
也就是白虎、小虎、黑虎的躯体各部位十二个部位分别代表各十二颗天星,以同时分别占十二日,共三十六占日,三只虎三十六日为一个月,轮回十周为三百六十日。
虎星九占法。按拉伙比古的说法:
在纪日上,它以九星占九日为一轮回。其特点:是在纪日以九天计,方位上以八方计,故称八方九日虎星占法。如若初一东白虎头则吉,初二东南白虎口则吉,初三南白虎腰则吉,初四西南白虎脚则凶,初五仔塔则驱鬼送神日,初六西北狮头则吉,初七北狮腰则吉,初八东北狮尾则凶,初九东南白虎头则吉,依此类推占卦。
虎星八占法。其以八日为一周期,是按照东、东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方循环一次为一个周期,轮回循环九周期为七十二日,为一个季节,一年五个七十二日为三百六十日。有学者评论:
安氏调查研究的虎星三种占法,综合地体现了彝族虎宇宙观,虎图腾崇拜的原始哲学、原始宗教思想。
纵观所述,滇川黔桂彝族从虎生宇宙万物的神话传说到人虎互变的神话故事,从图腾信仰崇拜到祖先崇拜,到耍虎舞到崇虎敬虎,从虎历虎星占到绘虎绣虎、服饰工艺,无处不及,无处不有的虎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数不胜数的虎文化特征。从表层看,意在于企盼自己的子民,都象虎一样勇猛果敢膘悍,具有非凡的生存竞争能力。从深层看,虎是彝族的图腾标志、徽号、族号。彝族是虎的后代子孙,与虎自命。总之,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彝族以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并具体体现了彝族与虎有血缘关系,是虎子虎孙的这一文化中心。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