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
【摘要】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是彝民族传承文化中活形态的精神产品,与彝民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多元的社会或文化功能。如强化民族的自我认识、承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传递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调节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关键字】彝族;民间;口传;文化;功能
这里的彝族民间口传文化主要是指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所创作的精神产品,它与人们一般所理解的精神产品不同,主要是指以口头相承的形式流传于民间的民谣、民歌、神话故事、史诗以及民间宗教唱词等形态的精神产品。由于彝族支系多,各地方历史发展不平衡,使彝族民间口传文化都表现出大同小异的功能。
一、彝族民间口传文化的社会功能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们日常生活制约功能、维系功能、民族自我认识和管理功能等。它来自于社会,又反作用与社会,并对彝民族的生活产生种种影响,对彝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较大的作用。
1.制约和维系社会生产生活
彝族的民间口传文化作为彝民族长期奉行的伦理道德的传统积淀,它不仅铸就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强化民族的自我认识。一方面,这种制约使彝族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正常话 ,使得彝族民众按着彝族的传统有序地生活;另一方面,这种制约又会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相应的限制,阻碍新的思想意识的接受和意识形态的创新。制约功能在彝族的生产生活中往往是潜移默化和群体性的整体认可而发挥作用。如〈〈毕摩经〉〉,它具有庄严性和神圣性,与一般的民间演唱不一样。彝民族相信通过毕摩的演唱,毕摩经的神力会显现出来。
在维系功能方面,彝族民间口传文化作为彝民族对自身的感知、认识并付诸行动长期文化积淀。它凝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态度、感情和言行,具有潜在文化性的限定,维系彝民族的内聚、团结和权益。如家支与家支之间发生矛盾时,专门有民间调解人员来完成,他们根据祖辈口传下来的民间法律进行调解。无论多大的冤仇和矛盾都会被解决。
2.干预社会生活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干预社会生活的方式表现为多方面。彝族把许多不明其因的问题归于神的力量,诸如粮食的风欠、牛羊的兴亡、交易的赚亏等。猪日不能动土开耕,否则收成不好;不能手持镰刀、背筐走于正在开花、结籽的荞地上,否则杆叶枯黄,籽不饱满;用粮在手中抛玩者,粮神会惩罚人;不能让幼蓄、幼禽刚出圈、窝时见到有狐臭的人等等。
二、彝族民间口传文化的信息承载功能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作为彝族民间活动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大量的关于彝族以往经验和生产生活的信息,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洞察到彝民族丰富的文化生活。
1.彝族民间口传文化记忆着彝民族的历史
由于文字与语言相比出现较晚,在文字出现之前,各民族的早期历史或多或少收录在祖先靠口头流传下来的作品里,彝族也如此。尽管这些记载零碎、杂乱甚至扭曲的,凭着现在的经验很难复原,但是彝族的历史却可以由祖先传下来的口头作品中反映出来。如《勒俄特依》、《玛木特依》、《毕摩经》、〈〈支格阿鲁〉〉、《阿诗玛》、〈〈阿衣阿之〉〉、〈〈阿嫫呢惹〉〉、《梅葛》等记述着彝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习俗、迁徙等,传递着彝族历史的好材料。
2.传递知识和经验
彝族的许多口传文化母体表现在节日、食品、服饰、人生礼仪祭祀仪式、实物等民俗事象中都有特殊的意义。彝族的服饰和图案,都有它的传说和历史渊源,代表着彝族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层次,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每一种服饰款式、图案均表示一定的含义。彝族服饰尚黑、崇虎、 敬火、尚武等传统文化特征;凉山彝族木漆器用漆树浆汁为主要原料,彝族色彩有红、黑、黄三种。彝族人认为,红色象征勇敢、热情,黑色表示尊贵、庄重,黄色代表美丽、光明。红黑黄三色巧妙搭配,间隔使用,无过渡色和混合色,红得火热,黑得浓重,黑得艳丽,其图案来源于自然生活,以日月山水、花鸟、家禽野兽为素材;“火把节”本源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的婚、丧、嫁娶等习俗中往往与民间的口头文学相互交融、相互依存,构成了彝族绮丽多采的精神财富。
彝族的民间口头文化的传授功能涉及方方面面,通过民歌让人们知道彝族的各方面。彝族流传的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诉苦歌》、《习俗歌》、如流传在凉山彝区的《娃子农耕苦》中就这样写到:吃饭靠种田/首先要犁田/檐下雀未醒/起身做饭团/披蓑戴草帽/牵牛下了田。形象生动地总结反映了彝族人民对洒满自己汗水的田园的深厚感情和自豪感。《雁》则唱出了远嫁他乡的姑娘对家乡的怀念之苦。《哭嫁歌》:生下儿子背在背/生下女儿地下丢/儿子好比白菜心/姑娘好比黄菜叶,这是临嫁姑娘对男子中心社会男女不等的待遇的揭露和控诉;“沙拉洛”仪式中,要唱许多有趣的歌,由为首姑娘提问,由换裙的姑娘的小伴代答,表明她们选择丈夫的标准。这些民间歌谣传递着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心理状态、思想情感等。
三、彝族民间口传文化的教育功能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后代的教育上,表现得极为突出。传统口传文化最根本的功能在于教育。传统的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最根本社会教育功能还在于,那里汇聚着彝族悠久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社会生活中的论常准则和信仰观念,具有关于社会关系和行为观念的规范性功能。这种社会教育功能能够起作用,是因为古老的口传文化作品包含了彝族先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成果和经验总结,具有宇宙天地和世间万物的认识论功能,这些母题使各种古老的彝族社会传统在人们中间时代相传。
彝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可以通过民间口传文化来完成。民间口传文化传播着价值观念,并教育人们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如彝族的民间故事《小青蛙历险记》,表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蛇头与蛇尾》,它告戒人们考虑问题时,必须思想开阔并以大局为重;《乌鸦为什么这么黑》,是一篇教人谦虚谨慎的童话故事;《狐狸和老熊》告戒人们,不要与狐狸一样狡猾的人交朋友,这类的口传故事举不胜举。彝族人民创造民间口传文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它成为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
四、彝族民间口传文化的调节功能
1.调节矛盾
彝族有一套自己的独特诉说习惯法规范的民间口传文化,当财产、婚姻、家支等问题发生纠葛时,据此加以解决。在今天凉山彝族社会生活中,发生纠纷案件普遍采用传统习惯法解决,这种传统习惯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彝民普遍自觉维护和遵守。当事人在申辩时,大多数是引据经典,调解纠纷中,那些确凿的证据,详细周到的赔偿及充分的判决理由使人口服心服;重民事案件而轻刑事案件,甚至刑事案件可按民事案件处理;原始神秘色彩浓厚,比如其中的由神灵来定是非曲直的神判仪式;习惯法中还保留有原始社会习惯的残余,如极强的集体观念和调解纠纷人员“德古”的产生条件及特点;纠纷调解成功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等。
2.调节情趣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的调节情趣功能主要表现在审美和娱乐上。如彝族的民歌,人们在歌芋上、歌堂上、坡会中、游方时、歌会间常常为优美的民歌所陶醉,是因为民歌那优美动人的词章给人们审美的快感,使人们得到了艺术享受。彝族的民间歌谣很丰富,有劳动歌、诉苦歌、习俗歌、爱情歌、哭嫁歌、成年歌、敬酒歌等。如女孩出嫁时,结婚的头天晚上亲朋好友能说会道的都来参加,唱哭嫁歌唱到天亮;每个女孩成年时都举办成年仪式,然后请来一个能说唱的长者,参加的全是女士,唱些很有情趣的事情来逗乐成年的女孩。如劳动歌中是这样写道:想你想你真想你/眼泪滴在礁窝底/阿嫫问我哭哪样/糠灰飞进眼睛里。类似这样的民歌举不胜举。
3.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有许多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的母题。人们往往从传统文化中确立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叙述了他们对族群内部中的社会结构、族群成员行为规范的指导,以及如何确立自己族群在各族群之间的地位。比如禁止乱砍树木、乱捕野兽等。彝文经书《勒俄特依》载:远古时没有人类,天神为了炼出人类,降下圣火烧了九天九夜,炼出一对像矮猪似的怪物;又先后派银男和金女、黄云和红云来到大地上,但都没成人类;后来降下梧桐树,霉烂后起了三股雾,升到天空去,降下三场红雪来,化了九天九夜,化成雪族子孙十二种,有血的六种(动物),无血的六种(植物)。人类就是雪族子孙中有血的六种之一。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承认人与自然界诸多动植物同宗共祖,都是雪族的子孙。只有相互的亲缘关系,没有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特权。体现出视人与自然为一体,生命平等,不可相害的生态观。因此彝族宗教视自然物和自然力为有意志的人格神。。《驱鬼经》中毕摩请来相助的众多神灵中,“十二母亲神”包括天母、地母、日母、月母、星母、云母、树母、石母、山母、箐母、畜母、兽母、乌母、竹母、草母、水母、人母等,说“十二母亲神,相聚在一起,来解除病祟”。把各种自然神视为与“人母”地位平等,一样是人类产生发展的根基。正因为这些物质环境条件“相聚”于同一生态系统,人类才能丰衣足食,身体健康,才有“解除病祟”的神力。彝文文献《尔比尔吉》中说“肉食莫套鱼,鱼为水神灵,江河没有鱼游,江河不光彩;嘴谗莫套兽,兽为林神灵,林中如没有兽,森林失光彩”。“屋后有杉树,牛羊来相聚;屋前有溪水,鱼儿来相聚。”“天空没有鹰,地上没有鼠。”“独猪独鸡易遭鹰叼,独牛独羊易遭虎咬。”“山林被火烧,容易被日晒;沼泽没有水,群猪被日晒。”等等,这些都突出了一个主题,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植物的和谐。这些经典的口传文化对彝族地区的生态保护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口传文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位置 [J].文艺研究,2002(4).
[2] 曲比兴义.《彝族神话史诗》节选.
[3] 沙马拉毅.《原生态彝族民歌》.
[4]《勒俄特依》.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