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区民族中小学教育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以喜德县为例

作者:​吉布呷呷 发布时间:2018-01-23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摘 要: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在彝族心理和彝族价值观,是彝族文化的精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彝族地区和外界交流增多,彝族文化渐现缺乏彝族性。目前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教育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计划和内容,开展普及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活动,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培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人才。”。而学校教育的普及一方面使学生少了学习彝族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彝族文化传承提出了新的方式。本文仅针对当前彝族地区民族中小学教育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应的对策分析,旨在为当前彝族地区民族中小学教育提供理论依据。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族地区、民族中小学教育、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区中小学教育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分析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论背景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之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的教育。它的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校工作必须做出重大改革,这些改革指的是涉及全部学校或教育环境的体制改革过程,不应仅局限于课程的改革,还应该扩展其意义到各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民族研究和多民族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表演艺术;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传统手工艺。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标准: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国家级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彝族火把节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民间文学:《阿嫫妮惹》、《支格阿龙》、《彝族克智》;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民间音乐:彝族阿都高腔、朵乐荷、义诺彝族民歌、口弦;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手工技艺: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凉山彝族漆器制作工艺、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民俗:火把节、彝族年、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民间美术:毕摩绘画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音乐类(11项):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族口弦   民间音乐  布拖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阿都高腔调   民间音乐  布拖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朵乐荷    民间音乐 普格县人民政府\布拖县人民政府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彝族哭嫁歌  民间音乐  越西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彝族竖笛   民间音乐  昭觉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彝族马布   民间音乐  昭觉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彝族长号   民间音乐  会理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义诺彝族民歌  民间音乐  雷波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毕摩音乐   民间音乐  美姑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 阿惹妞   民间音乐  凉山州文化馆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手工技艺类(6项):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族漆器   传统手工技艺     喜德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银饰手工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布拖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瓦拉手工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昭觉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佳史手工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昭觉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俗类(9项):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族婚礼   民俗   美姑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年   民俗    凉山州文化局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彝族火把节  民俗   凉山州文化局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   民俗 美姑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文学类(8项):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族克智 曲艺 美姑县人民政府\喜德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阿嫫尼惹》  民间文学  凉山州语委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支格阿尔》  民间文学  凉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月亮女儿的传说》民间文学  凉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甘嫫阿妞的传说》民间文学  凉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勒俄特依》  民间文学    凉山州语委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玛木特依》  民间文学  凉山州语委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姿子里乍》  民间文学  凉山州语委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舞蹈类(2项):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甲搓舞   民间舞蹈  盐源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彝族?脚舞 民间舞蹈  会理县人民政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美术类(1项):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毕摩绘画  民间美术  美姑县人民政府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渠道。文化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选择、继承和创造,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增进知识、技能,获得身心的发展。培养个体跨文化适应能力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个体民族意识教育的核心。彝族地区有诸多的地方性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族人在这样的知识熏陶下延续、发展,地方性知识体现了彝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合理性。而现代教育具有同质化的特点,且重于对效率的追求,以汉文化的传承为主,现代教育在彝族地区的普及会带来地方性知识的贬值和合法性的流失。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背景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地区民族中小学教育有其独特之处。彝族中小学学生的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但民族心理还不成熟,民族价值观还待完善,如果对其实施以“关注社会”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现代教育体系”,必定会导致追求社会的均质化、地方性知识的失语和彝族学校教育与彝族社区教育的割裂。如在凉山彝族地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彝族村寨里的小孩多数进了学校,有些家长就认为孩子没有必要再学那些传统技艺,也忽略了彝族习俗文化的传授,导致绝大多数孩子对彝族历史和诸多彝族文化不了解。这种现象与中小学教育机制有密切的关系,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既得不到传统社区的承认,也不能融入外界工业化社会,游离于城市乡村之外,不仅无益于彝族文化的传承,也阻碍了彝族的现代化进程。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认为当下的民族教育学有其盲区,缺乏对学生的民族属性及民族文化影响的认识,主要体现为:一是教育内容不能明显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二是不能将民族传承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三是教育评价上对民族和文化的差异重视不够。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透视彝区民族中小学教育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心理变迁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断裂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成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点。可见,民族心理有群体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心理,族际关系的存在及该群体内部社会生活方式在人们心理上的共同反映即群体心理。民族心理特征表现在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中。例如,千百年来居住在祖国西南边陲滇川黔桂的彝族人民,是一个忠实的崇虎畏虎敬虎奉虎的民族,从神话到传说,从敬畏到信仰,从崇拜到图腾,到名胜古迹、天文历法、到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而繁杂纷呈的虎文化,并且有的支系自称是虎的民族。这与彝族自然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在云南贵州的服饰上,如小孩的帽子和背带等,这是对老虎的崇拜,后逐渐成为彝家服饰的图案特色。又如凉山州喜德县丰富多彩的彝族漆器餐具。喜德彝族漆器用红、黄、黑三色在器物上以自己的图腾文化勾绘着整个民族的性格与气质,展示出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底蕴。彝族漆器大多以黑作为底色,红、黄两色经过彝族民间工艺师们灵巧的双手形成一副副精美花纹呈现在器物上,简单的三色在色彩上形成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粗犷、豪爽、极具原始美的广西彝族木鼓舞,原生态无伴奏的云南彝族高腔歌,美轮美奂、绚丽多姿的服饰等等都体现着彝族心理。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彝族地区与外界社会交流的增加,许多彝族地区兴起了“打工热”,同时义务教育也普及到了各个乡镇,彝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在改变,彝族心理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父辈们认为孩子们只需要在学校学习知识即可,没必要再学那些父辈们曾学习的东西,孩子们也没有时间像前辈们一样在农闲时聚在一起唱歌或做民间织布、刺绣等。外出打工人员多为青壮年,每逢佳节也由于缺少青壮年的参加,许多传统民族项目因无法进行而渐渐废止,孩子们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凉山彝族地区的此类民间活动‘ꀉꑳꃀꈿ’(儿童聚会) 、‘ꀋꃀꋚꆭ’(妇女聚餐) 、‘ꁦꋠꎸꆭ’(男子聚会)、‘ꎮꆞꆦ’(换童裙)、‘ꅳꀧꄵ’(男孩穿耳洞)、‘ꑾꎭꋍ’(剃羊毛)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魅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渐现断层,令人担忧。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停留在静态保护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经常体现在博物馆展览、旅游活动中民俗的展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相关音像资料的整理等;在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无非就是展示图片、让学生做手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跳跳彝族舞蹈、唱彝族歌曲。这些无疑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但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方式更适合传承物质文化而不是非物质文化,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保护上,而应该重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是由史上的口传教育发展而来,传承主体难免有明显的经验性和原始性、多重性和交叉性。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不经培训和学习便开始授课,这样很难保证受教育者学习的科学性。在学校,我认为专业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彝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专业教师少之又少。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彝族地区民族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缺乏彝族特色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社会化和文化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彝族地区的民族中小学课程在向彝族学生传授现代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保存、延续和创新彝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但目前彝族地区民族中小学课程设置彝族特色不明显,甚至几乎看不到。这不仅违背了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也不能体现彝族文化背后的彝族心理和彝族价值观,对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尤甚。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彝区民族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彝族本身在传承彝族传统文化时采用的教育形式与官方的,正式的学校教育普及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有所不同,大都具有非正式性。彝族的传统生产技艺和宗教仪式的言传身教,其接受教育和实施教育都是源自于民间特别固定的地点,相对随意,风格自然、生动,比较贴近彝族人们的生活,但与学校教育相比相对于单一、落后、稳定性差受众面狭窄,不利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标志,更是一种资源。正如生物多样化对大自然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一样,文化多样性对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也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灭绝后可以通过某种技术再生,但是传统文化消失后不可再生,所以抢救和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极为重要。可现行的教育体制对彝族的文化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教学用语以及教学内容与母语及彝族的传统文化脱节。一方面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彝族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必然受到制约,同时也给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方式不利于实现与文化传承场的衔接和统一民间文化的传承。传承的手段常见的有教育传承、媒体传承、产业传承、学术传承、民间传承等几种,教育传承中目前常见的方式只是教师展示和学生操作,这忽略了传承场域和对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讲解。例如,在彝族地区,有的学校为了传承彝族文化,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跳达体舞(喜德县民族中学为例),广播中放彝族歌曲,免费在文化馆学彝族月琴(喜德县民族小学为例),学生以学会动作和会唱歌为主,但多数学生对每一个动作的含义却不甚了解。我认为在民族中小学教育中是否能采取适当的传承方式,直接关系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 彝区民族中小学教育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评价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缺乏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已是时代的主体,体现在教育上多元化也是必然的趋势。但环视彝族地区民族中小学学校教育的评价制度,却依然是一枝独秀,用汉文化的单一评价标准对彝族的教育进行分析评价。在彝族地区的民族中小学教育里,彝族非物质文化基本都不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考试课,在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彝族文化即使走进了课堂也没有其相应的评价体系,这样的彝族文化课很难引起师生的真正重视。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完善彝区民族中小学教育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在彝区民族中小学教育中建立彝族心理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生机制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影响彝族心理变迁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文化因素包括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经济因素主要体现为彝族群体及个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因素主要是彝族社会及周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碰撞和融合。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决定着文化因素的变化趋向,而彝族心理的变迁可以通过文化因素直接反映出来。作为彝族母语之乡的喜德县,据笔者调查,很多农村孩子对父母的称谓已经几乎汉化,称父亲为“ꀉꄉ”,称母亲为“ꀉꂿ”的少之为少,一般都把“ꀉꄉ、ꀉꂿ”称为“爸爸、妈妈”。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应在彝族地区民族中小学教育中建立彝族心理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生机制,在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使彝族心理的发展也得到合理的引导。共生机制的运行在考虑时代发展对彝族发展影响的同时,更应以合理的方式让多数彝族学生接受彝族教育(《玛木特衣》)、学习彝族语言和文字(克哲、尔比尔吉、植物动物的名称等),使学生在传统的彝族风俗习惯(火把节、彝族年、婚丧嫁娶等)和传统的宗教信仰(超度灵魂)中,树立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健康的民族心理也有利于彝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避免彝族心理的变迁带来彝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断裂。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明确彝区民族中小学教育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确立教育目标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提升民族理想、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彝族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彝族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应该成为彝族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种新要求。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构建课程体系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实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学校教育目标的话,必须要在课程路径上进行。首先,大量发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次,选择好内容。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加强学科建设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调整和改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构建包括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新的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让学生了解彝族文化。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学习彝族非物质文化的实践能力;通过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注意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培养民族情感、意志和良好的性格。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的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而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塑造的对象。彝族地区的受教育者在文化背景上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有明确的目标尤为重要。彝族地区的学生应该是“文化综合人”,不仅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知识,也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勒俄特衣》、《玛木特衣》等经典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用现代技术和理念为本民族的未来开创新的发展空间,这样的人才才是彝族需要的人才。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区的教育者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现代知识,更应该告诉学生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与本民族发展的关系。同时,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创造文化知识。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或接受培训,或向父辈请教,或向当地掌握彝族非物质文化的老艺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笔者自己经常走访县城周边彝族前辈,有空时拿着笔和笔记本,把重要的彝族文化记录下来,下次再上彝语文课时,把这些自己知道的知识讲解给同学们听,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有关彝族非物质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样做对教学效果也不错,同时学生也学到了一些彝族的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知识。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受教育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人能力、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文化传承场等。不同群体成员的文化背景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有所不同,应立足自身的文化传承场,在生活中学习非物质文化。在我们看到的博物馆可以保留彝族文化的“形”,但如果没有透彻的理解就无法解其彝族文化的“神”。因此,要综合各种因素,提高彝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性,实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目标。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合理选择彝区民族中小学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能体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绝不只是几个舞蹈动作或几张漂亮的图案或几次大的节日表演,这些只适合发展旅游业时吸引外界游人的眼光。真正能让族人了解自己的祖先、让外族人了解本族历史的应该是舞蹈动作、图案、节日表演背后的含义,也只有这些内涵的东西才能真正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等。因此,彝族地区民族中小学彝族文化课程的开设不能过多注重某些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彝族习俗文化的开发。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内容应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教研人员、民间艺人编纂乡土教材应该是不错的选择,而且越早越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生命线。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在彝区民族中小学教育中选择合适的文化传承方式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校是彝族文化的传承场之一,是双重角色的文化传递场,一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场,二是外来先进文化的传承场。在民族中小学教育中,彝族非物质文化不可能取代现代教育,也不可能改变现代教育体系中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但可以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让彝族非物质文化作为现代知识的补充。可以把第二课堂开设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能真正在生活中学习,并发挥其创造力,去创造彝族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密切配合,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这也是提高彝族非物质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办法之一。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彝区民族中小学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选择有差异性的教育评价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应通过多元文化包括彝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是彝族非物质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评价应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及人的发展性差异,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教育评价的文化性差异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它要求教育评价具有保证和促进文化传承的功能,因为每个彝族成员背后都有不同的彝族文化背景,因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其文化特点,立足于多元文化的理念,并将之贯彻到各个评价环节。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教育评价内容的差异性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区民族中小学教育不能一味追求各个“率”,这样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丢失更多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每个人的差异是明显的,表达方式都有差异性,在评价过程中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因此,教育评价的内容除了通过纸质试卷体现外,还应在学生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应用上体现、在学生用彝族语言文字传达彝族文化的过程中体现(如:用彝文记录民间故事、婚丧嫁娶的哭丧词和哭嫁词、亲属称谓、动植物名称等)。教育评价内容的差异性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有着导向性的作用。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教育评价的持续性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实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目的,教育评价就应该体现持续性。文化的沉淀是历史的作用,后辈对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教育评价的持续性可以更好地引导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形成动态循环,这也符合人的持续性发展。同时,教育评价的持续性允许有时间差异,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教育评价的激励性,这对人的发展无疑也是有促进作用的。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让学生们接触彝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和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小就对家乡和本民族深入了解,培养民族精神,更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通过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保护好它可以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促进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彝族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保护和弘扬彝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促进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向云驹出版社:宁夏人民教育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王俊,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以黔西北彝族村寨阿西里西为例人民论坛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总第397期)王鉴. 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 ] . 广西民族研究,2004 (4)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罗俊,云南彝族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白庚胜. 民间文化传承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 王军,董艳.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79.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论双语教育在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民族教育研究》, 2010(2):107-111rG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