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网社会功能研究
【摘要】本文以彝族人网为例,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彝族人网在当代信息社会中所承担的功能:文化的展演、资源的联结和构建文化公共领域。彝族人网的内容、结构、装饰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而发展和运行过程体现了彝族精英们的联合,这一联合使彼此的资源得到了联结和共享。对于普通彝族人们而言,彝族人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各地同胞交流共享的文化公共领域,民族意识和认同感得到了加强。
【关键词】少数民族网站;功能研究
1 背景
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88 亿,互联网为大众搭建起一个可以跨越地域的交流平台,也冲击和改变着当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方式。
总体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也逐渐加入了信息化浪潮之中,在民族精英的带领下借助互联网积极传播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国内现有不少民族类的网站,如相关机构(包括政府)运行的网站、社会团体运行的网站和个人博客等,根据性质又可划分为非盈利性、盈利性、政治性三种类别。在众多的民族类网站之中,由社会团体自觉运行的非盈利性网站最能体现出当代少数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关怀和自发传承,是少数民族积极向外展示本民族文化、争取话语权、构建自身民族形象、增强民族意识和认同的窗口。成立于我国信息化浪潮的初期的彝族人网就是典型代表。本文以彝族人网为研究对象,从功能主义视角探讨其在当代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
2 文化的展演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斯大林在定义“民族”时就提出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几个界定条件。彝族人网最为基础的功能便是展示和宣传本民族文化。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网站装饰,彝族人网都展现出了大量的地方性、民族性色彩。彝族人网部分结构内容如表:
可以看出文化展示是彝族人网作为民族类网站最为显著的一个功能,也是其特色所在。而在彝族文化的展示中传统与当代并重,前者以“传统文化”模块为代表,展现的是彝族自古流传的传统文化,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各个方面;后者主要以“文艺”、“文学”、“视频”、“摄影”等模块为代表,展示的是当代文化与彝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具体来说其主要形式为利用当代流行的大众文化表现方式来重新书写彝族文化,使其能够与当代主流文化相适应。此外,由于网站开发者的深厚的学术背景,彝族人网很重视对彝学的介绍展示。这一模块的更新速度在整个网站中较快,网站与中央民族大学彝族文化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凉山民族研究所、红河州文联、《凉山日报》、《攀枝花日报》等高校研究机构、文学组织及媒体都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了彝学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
3 资源的联结
彝族人网还有联结资源的重要功能。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网络与通过其可获得的资源联系起来,把这些通过社会网络获得的资源称为社会资本。彝族人网联结资源的功能建立在彝族精英的社会网络之上,这不仅仅是关系的联结,也是民族情感、民族文化资本的联结。从彝族人網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能够了解这一联结如何实现的。
(一)发展历程
20世纪初,互联网不断发展完善,网民规模迅速扩张,彝族人网正是抓住了互联网初期大发展的这一机会,由在京彝人黄平山于2001年创建。黄平山自学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决定做本民族网站后,黄平山于2001年开通了域名,并找来自己学计算机的同学帮忙,后来陆续有同胞加入这一团队之中。2004年,彝族学者普忠良也应邀正式加入彝族人网的建设工作,并担任网站总主编。普忠良在中国社科院从事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彝族古文字及其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对彝族文化了解深入。他的加入为彝族人网的学术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07月网站开通,静态页面正式上线
2001年12月网站升级成动态网站
2002年01月彝人论坛正式开通
2004年09月在京各界人士积极捐款,购买第一台独立服务器
2006年10月网站门户化改造,增加了多个二级子域名
2007年08月网站程序升级,服务器升级为两台
2010年03月网站全面升级改造为专业门户
2011年02月与彝族企业家协会合作,得到彝族企业家协会支持
2015年03月在石林彝族自治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新改版和多功能化改造
通过十五年的发展,彝族人网目前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民族网站。普忠良用“彝族人民心中的人民日报”这样的话来形容彝族人网在彝族人民中的影响力。
(二)组织运行情况
彝族人网的特色在于其是一个由本民族精英自主建设和运行的非盈利性民族类网站。
首先,彝族人网从开始便定位于民族文化公益事业,最初的创始成员成立了Beley工作室。彝族撒尼语“Beley”意为“朋友”。网站目前由彝族企业家协会提供支持,由Beley工作室负责具体维护工作。Beley工作室是一个传播彝族文化的公益性团队,汇集了各方各面的彝族精英,包括大学教授、青年歌手、彝族诗人、青年摄影家等等。团队成员均无偿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网站的建设。网站上所发布的稿件,都需要按照类型先经过各个相关内容负责人进行审核,然后再发布上线。
彝族人网背后的精英涵盖了学界、商界、政界等不同领域,给彝族人网的建设带来了极为丰富和优质的资源。彝族学者借助这一平台搭建起网络中的彝族文化博物馆和彝学资源库,使得彝族人网成为了兼具学术性与大众性的民族网站。
其次,网站运维持行的费用来自于各界彝族同胞的捐助。网站创办之初由黄平山等人义务出资维持运行,后来渐渐有彝族同胞开始给予捐助来支持网站建设。资助的费用用于网站维护、技术维护费、服务器托管费等。
汇集了丰富文化资源的彝族人网背后,是由族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的社会网络,以民族意识和认同为核心力量。其中的个人虽然来自于不同职业、地域,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却能够为这张社会网络带来不同的资源。既包括传承彝族文化所需要的文化资源,也包括维持这个展示平台的物质资源。
3 公共文化领域的构建
彝族人网也是一个大众参与的平台,能够实现彝族人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2002年网站升级并开通彝人论坛,网民可以注册为彝族人网的会员,在论坛上发表帖子或参话题讨论如表。
可以看出,彝族人网论坛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之中。与网站建设初期相比,彝人论坛会员数、点击量和回复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彝人论坛分为五大板块:管理·公益、文化艺术、资讯广场、休闲娱乐和服务中心,各板块下面又细分不同的版面,涵盖了新闻、艺术、生活、公益等方面。
许多民族关怀色彩浓厚的板块中体现出了强烈的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保护意识。在讨论中看到四川、云南、贵州等不同地域的彝族相关讯息,论坛跨越了地域限制,搭建起属于整个族群的公共文化空间。对于彝族同胞而言,他们可以在这个属于自己民族的公共空间里讨论与自身相关、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本民族的公共事件,在这一过程中各地的同胞能够凝聚起来关注本民族的现实命运。比如彝族公益板块中讨论彝区的贫困、教育、童工、辍学等等问题。
4 研究结论和讨论
彝族人网是一个由民族精英自发搭建、民族同胞共同参与的民族性网络文化空间,其承担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文化的展演、資源的联结、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
展演即意味着对于民族文化的展示,彝族人网通过网站结构、内容、装饰的设置来传递特定的文化内涵,凸显彝族特色,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文化关怀,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然而这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展示,以戈夫曼戏剧论来看,身处于互联网的彝族人网实际上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前台空间,网站内容都经过精心设计与筛选。作为一个前台空间,彝族人网选择优秀的彝族人才进行展示,对外能够改变和塑造人们对彝族的认知,对内能够对彝族同胞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总的来说,彝族人网力求发扬出本族文化中积极昂扬的一面,起到了引领作用。通过互联网空间中的展演,民族意识和认同又得到了新的强化,因而又具有了凝聚族群的功能。
联结包括关系的联结和资源的连结。关系的联结即是民族精英的联结。彝族人网从创立到发展完善离不开各个领域的优秀彝族人才的参与共建,在这一过程中,网站如同吸铁石一般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彝族精英,这是一个彝族精英们关系的联结过程。围绕着彝族人网,织成了一张民族精英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关系网络还有更大的价值,就是资源的联结。各个领域的精英占有不同的资源,并通过这一网络汇集,实现多元资源的联结。
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是相对于更为广泛的彝族同胞而言的。互联网提供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展演窗口,也是一个跨时空的交流平台,最为典型的就是彝人论坛。不同地域、年龄、职业、性别的彝族人可以实现线上的交流互动,而互动内容实际上是紧紧围绕着彝族这一话题本身来进行的,通过这样的互动中,人们能够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网络空间中找到族群归属感,从而实现族群内部的凝聚。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淹没和消逝的风险。而互联网作为全球化的利剑,虽然确实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交流、互动乃至思维模式,但相反互联网却也能够被利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意识的强化之中。在全球化过程中要想保护民族文化,便要引导本民族善于利用新兴的技术和媒介,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时代,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功能,而不是让民族文化淹没在茫茫信息海洋之中并最终被忘却。
参考文献
[1]陈峻俊.网络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与特点.当代传播,2014(03):110-112.
[2]李金发.当前彝族文化网站的社会人类学分析.理论月刊,2011(03):88-90.
[3]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肖蓉.虚拟的空间和想象的共同体——互联网中的民族认同与族际互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7.
[5]许鑫.做一个自豪的彝族人——网络上的文化使者系列之二.中国民族,2007(02):22-24.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