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倮贵:滇南彝文古籍《谱牒》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与作用
【摘要】滇南彝文古籍《谱牒》既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记录,又是记录族始祖的渊源、迁徙的经过、兴盛的始末,部分祖宗的事迹等,是当地彝族历代先民尊崇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也是整个彝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追溯荒古始祖信仰文化、洪水创世神话、祭祖分支、迁徙及开基史事、家族祖先信仰文化、家法家规、家族的坐落方位和田产地产等,具有村社史、宗族史、家世史、山村名胜和民风民俗等史料研究价值,并具有宗族或家族血缘认同、宣传宗法思想和族规家训、惩恶扬善的社会历史文化功能。
【关键词】滇南彝文古籍;谱牒;内容;史料价值;文化功能
对于谱牒的界定,据有关汉文史料记载[注1]:谱牒是一个宗族或家族的产生、形成、发展而记录这个宗族或家族父系血缘关系的古籍文献。其谱牒的产生、形成基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宗族或家族宗法族规、戒律、训诫基本形成,并以谱牒的形式代代相承其宗族或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二是本民族传统文字已经产生且发展成熟,也有了简单书写工具如笔墨纸张等,方能形成和传承并区别于其他的一种特殊古籍文献。同样,现存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文献《谱牒》也是这样环境和背景条件下形成且承载的,滇南彝文古籍《谱牒》也不例外。
纵观现存数部较完整、较系统、较详尽的滇南彝文古籍《谱牒》载体形制和内容,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其载体形式、记录内容、表现手法都基本一致,前部分与其他彝族地区和彝族其他支系的彝文古籍《谱牒》基本相同,均详尽记载了彝族文化共祖笃慕以前36代父子连名谱以及彝族“六祖分支”史事,后期由于中原汉文化思想影响,并积极吸纳中原汉文化思想,于是在《谱牒》中不仅没有完全按照父子连名制的传统记录先逝祖名,而且还出现了完全汉化的汉名,甚至出现了以夫名替代“夫妻俩”的先妣祖名,如“xx夫妻俩登谱”的现象,于是在滇南彝文古籍《谱牒》中也深深地烙下中原汉文化的印迹。
一、滇南彝文古籍《谱牒》主要内容
我们要想探讨研究滇南彝文古籍《谱牒》的特点及其学术价值、社会文化功用,那就先要弄清滇南彝文古籍《谱牒》的主要思想内容。纵观较完整、较系统、较详尽、较丰富的现存《石屏县龙武镇柏木租村李氏谱牒》(以下简称“《李谱》”)[1]、《石屏县龙武镇脚白亩村秋氏谱牒》(以下简称“《秋谱》”)[2]、《石屏县哨冲镇竜黑村罗氏谱牒》(以下简称“《罗谱》”)[3]、《新平县平甸乡尼租村方氏谱牒》(以下简称“《方谱》”)[4]、《峨山县富良棚乡塔冲村龙氏谱牒》(以下简称“《龙谱》”)[注2]、《江城县杨氏谱牒》(以下简称“《杨谱》”)[5]等彝文古籍《谱牒》。其主要内容可分六个部分:
(一)编撰《谱牒》的目的和意义
滇南彝文古籍《谱牒》,首先简明扼要地记述了为何要写《谱牒》目的和意义,如《李谱》记述:
欲寻天起源,慕古鲁(天神名)上联,根究地起源;咪朔霓(地神名)上联;探究水源头,慕古尼(银河系)上联;究树木源头,鹟龙鸟(传说中永不枯死的树木名)上联;考究人起源,笃六祖(彝族六祖)上联。
同时,以简要的形式交待了天地根源和彝族先妣的形成,如《龙谱》曰:
远古天未现,地未形成前,时而隐约约,时而空荡荡,时而气呼呼,时而风飒飒,时而白茫茫,时而黑糊糊,时而夷(影)绰绰,时而混沌沌,夷(影)绰变阴晴,混沌化天地,方圆现轮廓,那时无气流,日月未运行,草木石层中,滴水不渗漏,山川竹丛间,不透一丝光,夷僰(影魂)始生卵,孵化一对鸟,吉鸟始开创,吉鸟鸟羽绿,唱出世代春。
这里记述了天地初开的情形,天地万物均由“夷僰”(影魂)所生,并提出了“夷僰(影魂)卵生学说”。
(二)追溯荒古始祖信仰文化
滇南彝文古籍《谱牒》中如实反映了彝族远古祖先信仰文化。滇南彝文古籍《谱牒》均记述了彝族文化共祖笃慕之前36代父子连名谱系。如《李谱》:
1世郗窦易,2世易胡赫,3世胡赫聂,4世聂应杰,5世应杰左,6世左王车,7世车王卓,8世卓王孜,9世孜潘娄,10世潘娄都,11世都普笃,12世笃毕佴,13世毕佴钱,14世钱王苏,15世苏王尧,16世尧圣龙,17世龙尧云,18世云王金,19世金王沐,20世沐王欧,21世欧刀道,22世道王迩,23世王迩杜,24世杜史羲,25世史羲东,26世东王鼎,27世鼎裴勒,28世裴勒督,29世督年党,30世党阿武,31世阿武部,32世部嵩补,33世嵩王薄,34世薄王寅,35世宁赤嵩作,36世嵩赤作,36代后,到了这一代。
又如《龙谱》:
1世细德依,2世依赫黑,3世赫黑尼,4世尼于杰,5世于杰卓,6世卓阿猜,7世猜阿佐,8世佐阿兹,9世兹拍勒,10世拍勒德,11世细朵朵,12世朵毕额,13世毕额颇,14世颇思赛,15世思赛夺,16世夺阿迭,17世迭拍勒,18世拍勒得,19世得格英,20世年英吉,21世阿普得,22世得密尼,23世密尼切,24世切苏赛,25世苏赛得,26世得阿颖,27世野阿陇,28世陇阿颖,29世颖阿迭,30世迭阿黑,31世阿乌保,32世保卓黑,33世木卓俄,34世俄卓查,35世查卓笃,36世笃阿慕。
虽例举的这两份《谱牒》汉字音译用字不一致,但其内容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三)再现洪水创世神话
从目前现存滇南彝文古籍《谱牒》看,均有洪水创世神话。说是笃慕以前的36代先祖因不敬天地神灵,良心不好,天神莎生(有的为“萨赛”)郎下凡人间察试人良心,笃慕(垦荒人)热情接待莎生郎,并愿献血献肉给莎生郎医天庭龙马,莎生郎泄露洪水泛滥天机,于是天下洪水滔天。但因笃慕受仙人指点得救并与天上三女成亲,生六子(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或慕阿克、慕齐齐,简称“武、乍、糯、恒、布、默”六部)或三妻生九子,并其子女已成了横眼人(现代人)。这与各地彝族《洪水泛滥史》记述完全相同,只是详略不一而已。如《李谱》:
……洪水漫齐天,海水浪滔天,鳝鱼穿山洞,泥鳅游天空,獐麂尸遍浮,蛇尸似藤条,鸥鸟翼触天,蛙类鸣长空,鱼食青松叶,水獭啃松皮,水漫三昼夜……有口进食的,长足走路的,体流血液的,肝胆相连的,全部都灭绝。……天君策格兹,三神三女儿,命三仙下凡,许笃慕为妻。……天空我主权,疆土归我辖,历史我开创,治世法我立,长房生长子,次房生次子,三房生三子,三妻生三子,天地的后代,竖眼变横眼……
(四)反映祭祖分支、迁徙及其开基史事
1.祭祖分支
历史上,彝族“六祖分支”及其开创基业,是人们公认的史事。滇南彝文古籍《谱牒》均反映这一史事。据考,笃慕在洛宜山主持祭祖大典进行分支后,说他们家族这一支是哪一个祖先的后裔。如《杨谱》记载:
第1支陀尼颇(汉族),第2支尼苏颇(彝族),第3支福高颇,第4支藏西颇,第5支洛举颇(白族),第6支摆夷颇(傣族),第7支窝尼颇(哈尼族支系),第8支山苏颇(彝族支系),第9支濮拉颇(彝族支系),第10支科铺颇,第11支母基颇(彝族支系),第12支母毕颇,第13支布卡颇(哈尼族支系)。
又如《李谱》记载:
第1支慕阿克氏族,第2支马早颖氏族,第3支乍洛孟氏族,第4支邓席氏族,第5支陈保氏族,第6支木冠努氏族,第9支笃萨氏族,第8支阿旦氏族,第9支叠裴吉氏族,第10支马呷叠氏族,第11支左薄乌氏族,第12支撒敏乌氏族,第13支阿努歌氏族,第14支笃慕聂氏族,第15支夏唐尼族群,第16支聂乾苏族群,第17支变克则年氏族,第18支克则卡氏族,第19支克则波氏族,第20支翟乌王氏族。
其他如《秋谱》、《龙谱》、《罗谱》均有类似的记载,但分支的数量有多有少,并且所有滇南彝文古籍《谱牒》均说他们是“慕阿克后裔”。这与贵州彝文古籍《西南彝志》、《彝族源流》记载一脉相承。
2.家族迁居开创基业
滇南彝文古籍《谱牒》,不仅反映了祭祖分支的情况,还反映了祭祖分支后该家族从哪儿迁徙到哪儿,在哪儿暂居,并在此地定居的简况。如《李谱》记载
他们先祖先居昆明,后流迁到通海坝、通海城西郊、通海高大、建水坝、建水苏租,并在苏租又一次进行祭祖分支,到建水官厅、石屏赤瑞湖畔、元江坝、元江青龙、新平杨武、峨山尼拉河畔,最后在石屏龙武镇柏木租一带定居到今。又如《邱谱》记载:他们先祖先居昆明,后流迁到宁州(今华宁)、建水、石屏、石屏亚房子一带、新平县城、新平鲁奎山,最后在石屏龙武镇脚白亩一带定居至今。又如《秋谱》记载:他们先祖先居宁州(今华宁县)城,后流迁到海安(今建水)地,又流迁到阿蒿寨(石屏县宝秀镇亚房子),并此又祭祖分成三支,分别迁往坪甸(今新平)、本乌(今新平县鲁魁山一带)、脚白亩(今石屏县龙武镇脚白亩)居住。
(五)追忆家族祖先信仰文化
滇南彝文古籍《谱牒》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述从“慕阿克或慕克克”及其以后数十代不等的父子连名谱系和定居在该地后父子不连名谱系。如《龙谱》记载:
一世慕阿克,二世克颇玛,三世颇玛扎,四世扎龙莫,五世龙莫勒,六世勒阿德,七世阿德布,八世布连拓,九世连拓奈,十世奈维保;一世杰阿茂扎,二世茂扎保色,三世保色希查,四世希查阿伙,五世阿伙保扎,六世保扎保奈,七世保奈保尼,八世保尼细吾,九世细吾细施,十世细施伯依;一世伯依吉谷,二世吉谷罗热,三世罗热罗索,四世罗索罗奴,五世罗奴宝德,六世宝德沙德,七世沙德巴索,八世巴索杰佐,九世杰佐细尼,十世细尼扎俄;一世扎俄细勒,二世细勒赖黑,三世赖黑俄尼,四世俄尼拉协,五世拉协拉则,六世拉则坝得,七世坝得坝策,八世坝策切哈,九世切哈希布,十世希布希霍;一世希霍西科,二世西科曲科,三世曲科沙本,四世沙本沙惹,五世沙惹阿萨,六世阿萨西伯,七世西伯西帕,八世西帕希查是,九世希查杰尼,十世杰尼伴尼;一世伴尼曲咩,二世曲咩普冲,三世普冲希尔,四世希尔希黑,五世希黑西龙,六世西龙杰科,七世杰科龙维,八世龙维龙艾,九世龙艾巴诺,十世巴诺巴聂;一世巴聂曲汝,二世曲汝宇方,三世宇方巴希,四世巴希曲维,五世曲维摩勒,六世摩勒罗拍,七世罗拍龙聂,八世龙聂曲尔,九世曲尔曲唐,十世曲唐龙拍;一世龙拍阿德,二世阿德龙拍,三世龙拍维兹,四世维兹阿德,世阿德艾斯五,六世艾斯耶赫,七世耶赫尼朱,八世尼朱尼儒,九世尼儒乌耶,十世乌耶阿德。(共79代)
据收藏《龙谱》的毕摩说,此父子连名谱系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并从明末清初开始改为汉姓:龙、施、李、普、方、鲁等姓氏。以上《龙谱》记载的父子连名谱系与贵州毕节市安氏土司《谱系》代数基本吻合。
接着记载了定居在该地以后父子不连名谱,并夫名代表“夫妻先妣谱系”。如《李谱》记载:
者租夫妻过世登谱,邴武夫妻过世登谱,井业夫妻过世登谱,阿井夫妻过世登谱,井科夫妻过世登谱,井夫妻过世登谱,阿罢夫妻过世登谱,阿甸夫妻过世登谱,阿贤夫妻过世登谱……
又如《方谱》记载:
方忠夫妻俩,罗松夫妻俩,方绪夫妻俩,竜咩夫妻俩,里喔夫妻俩,竜努夫妻俩,此育夫妻俩,周柴夫妻俩,罗德夫妻俩,申育夫妻俩……
再如《龙谱》记载:
杰安夫妻灵位,茂逮夫妻灵位,茂迫夫妻灵位,细吾夫妻灵位,保尼夫妻灵位,细玺夫妻灵位,细依夫妻灵位,吉本夫妻灵位……
个别《谱牒》还有彝名与汉名及妻氏同时记载,并他们夫妻生有几子及享年多少,如《龙谱》记载:
努梅(龙文燦)夫妻灵位,五月生(龙文焕)夫妻灵位,阿伍(龙照)夫妻灵位,年荣(龙文滔)夫妻灵位……清理(龙廷弼)夫妻灵位,妻李氏;阿伙特(龙廷任)夫妻灵位,妻普氏……龙珵夫妻灵位,子龙登洋;龙瑜夫妻灵位,子龙登举、龙登英;龙文才夫妻灵位,妻李氏,子龙培金、龙培元、龙培玉……龙朝凤夫妻灵位,妻方氏,子龙奉清、龙奉义;龙世林夫妻灵位,妻李氏,享年五十八岁,生子一人,生女三人;龙昌夫妻灵位,享年五十一岁;龙明夫妻灵位,妻李氏,享年六十四岁;七三(龙登洋)夫妻灵位,妻李氏,生子五人,生女二人;龙登第夫妻灵位,妻史氏,生二子……
以上虽是谱系,但分不清前后两个先妣是父子关系?还是爷孙关系?或者兄弟关系?但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是由于汉文化影响的结果。
(六)注重强调家法家规
滇南彝文古籍《谱牒》主要内容还有本宗族或家族自产生、形成之日起到今约定俗成且专门制订承袭的各种宗规家规、家训族诫、戒律禁忌等。如《李谱》记载:
笃慕的时代,行世袭制度,君与臣制度,师与神制度,阿龙岩宫里,坐位绿茵茵,站位红彤彤;粮与农制度,牛与羊制度,马与牛役制,饲猪鸡制度。为君者施政,施政君长寿;为臣者执法,秉公臣高寿;为师者诵经,诵经师高龄;君位莫绝后,世代来传承,臣位莫断代,永世来继位,师业莫绝后,永远去承传,生灵莫绝根。万物自繁衍,始祖笃慕氏,开头那一朝,传百二十年;中间那一朝,传百二十载;尔后第三朝,传百二十春。三百六十载,皇帝由我做,天空我主权,疆土归我辖,历史我开创,治世法我立。
在其他《谱牒》中也类似记载。还有《李谱》中还记述了不忘教育告诫后人“一天想安乐,清早莫饮酒;一世想安乐,莫争他人妻”的家法族规、家训家范。又如《罗谱》中家规家训是这样说的:
洗礼杀祭牲,香净牲礼品,宴客送礼品。罗氏的祖先,长命百岁谱,年富力强谱;使唤奴仆谱,生儿育女谱,披毡套袜谱。时日至今日,辞世的一天,死谱生者恭,祖谱活人祭。祖名后人点,死者来关照活人的爱心,死者赐予活人有钱粮。鸡为奠谱牲,神灵莫害亲和友,过世夫妻齐登谱。
正如《康熙潜阳吴氏宗谱》卷一“凡例”所言:“谱列家箴、家俗、庭训,立宗法实伸国法也。”家俗、家训、庭训方面往往为滇南彝族承袭,并作一种重要的方面来代代承袭,其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倡导并尊崇纲纪与忠孝、承传礼仪与家族观。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质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滇南彝文古籍《谱牒》中较为常见的宗规族规、宗律家戒、家训家范方面,一是特别注重宗法族规、宗律家法、家训家范;二是宗族融融,家族和睦,邻里相亲;三是赡养父母,敬老尊老,抚养子女,教子育女;四是符合家俗礼教,辈分分明,长幼有序;五是尊祖崇祖祭祖。其记入《谱牒》的用意不言而明,就是向家族子嗣灌输家俗礼教、家规家训,并以此惩罚不服家俗礼教、家规家训的家族后生,使得其家俗礼教、家规家训代代承袭遵守
(七)详细反映了当时该家族的坐落方位和地产田产
滇南彝文古籍《谱牒》中详细、如实反映当时该家族的坐落方位和田产地产。如《李谱》记载:
东边临安城,西边元江坝,南方石屏城,北面昆明城,中间练庄河。东至吉星山,练庄人地界,立一个标志,立一石头柱,白纸写黑字,为东边地界;西边办鲁山,洋毛冲交界,竖一个标志,立一界桩石,白纸写黑字;为西边交界;南至戈哄山,方丈人交界,竖一个标志,栽个界桩石,白纸写黑字;为南边交界;北至本州猛,甸中人交界,竖一个标志,立一界桩石,白纸写黑字,分清北疆界;中间柏木租,大田长条条,田丘埂围边,田在柏木租。……一告诉儿子,二交待女儿,我李氏田产,东边的地界,东至丹眯若,西边的地界,西物山丫口,北边的地界,北至尼雨赖,南边的地界,南至范拉莫,寨子脚田地,头在大门口,尾在雨斗莫,边至八角山,八角山箐底,阿旦咪部分,大田圆又圆,头在本若其,尾在冲波咩,边在雨本京,田地有这多,皇粮土地税,为一石二斗。
又如《罗谱》记载:
罗氏的祖先,前看阿望地,右为木鲁甸,左为目格拉箐,中间是竜黑;大山作柱竖,箐沟当城围,长岭当栅栏,行善过日子。东边他扇咩,白纸写黑字,分清东边界;南边沐改鸡,白纸书黑字,分清南边界;西边他克莫,白纸写黑字,分清西边界;北连哨冲地,白纸写黑字,分清北边界。时日到如今,罗氏的后裔,竜黑为基地,爬坡赶鲜花,结拜终身侣。阿祖罗氏的后裔,牛爬高山头,半山好放牛,山脚盖牛圈,有龙泉冒水,吉姓扬名声,荣誉名声大。抬头看日出,红日升出来,生子亮如日;抬头观月升,生女自如月;昂首观星宿,子孙齐如星;宗族旺如蜂,亲戚浓似雾;罗氏的人们,如蜂多勤劳,福运难形容。
在《谱牒》中详细记载该家族的方位、坐落和四至,以防一旦发生产权纠纷时有案可查,正如《道光吴江王氏宗谱》、《续修家谱凡例》所言:“其各支家祠、条规、祭产地图,亦宜详载,以见报本追远之意,并使后便翻检。”“或绘形胜地图,或书世系格内,某山某向,坐落某处,庶免侵占,志不忘也。”
二、滇南彝文古籍《谱牒》的史料价值
勿须质疑,完整的一部《谱牒》古籍文献,记载了这一宗族或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不仅记载了这个宗族或家族历代祖名,而且也记录了这个宗族或家族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等,无疑具有很多可贵的史料价值。
(一)《谱牒》记载村社史
滇南彝族地区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山高坡陡,沟谷纵深,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并以农业生产为主,手工业不发达,他们祖祖辈辈生产、劳作、生息、繁衍在这一片红土地上。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家庭成员共同辛勤劳作、勤俭持家,而且还要家族门宗、邻舍亲友的积极无私帮忙。他们本是同宗同祖的族人,有着天然的情感和心理上的血缘或地缘密切关系,加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因而他们很自然地发挥本真的向心力、凝聚力,并在其共同生产、劳作、生息、繁衍中形成的《谱牒》,则必然要反映出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村社内部的人物和事件,而这些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村社内部的人物和事件又是活生生的村社史。众所周知,古今中外,以往血缘家族、地缘村社的文书档案极少,而家族《谱牒》中记载着大量的、丰富的、鲜活的并以家族为主的村社史内容,可以弥补地方且村社文书档案之欠缺。
(二)《谱牒》记载宗族史
宗族或家族,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宗族或家族不仅是血缘关系为重要纽带,而且是民族地缘关系的组成部分,一个宗族或家族也许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也有多个民族为一个宗族或家族。如前述,滇南彝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特点而居,有些虽是同一个宗族或家族,但在漫长社会发展进程中,自然地成了其他民族或其他姓氏,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认可是同一个祖先。如滇南石屏县明代土守备龙在田后裔,或彝族、或汉族、或哈尼族、或傣族,或者当今不论居住滇南石屏、或峨山、或新平、或建水、或元江、或红河、或元阳、或绿春、或墨江、或江城,不管“姓龙”或“姓罗”,其《家谱》内容都记载着“龙氏”宗族的起源、分支、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也记录其祖先进入该地区世居后的详情。
(三)《谱牒》记载家世史
先哲们曾说,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曾精辟论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不仅要弄清楚本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且也要认识和掌握本宗族或家族的历史源流和发展,因为本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与其本宗族或家族的影响和作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李谱》记载:
蛇年田放荒,马年地方乱,带四川兵马,窝尼(哈尼族)尾军行,途经鸡爬山,军屯上雨则,窜犯练庄坝,……到了这一天,兵临丫租村,踏平人居地,头盔系红缨,坐骑如叶翻,枪声炸米花,刀剑闪寒光,锣声似蜂音,十月十三日,窜犯柏木租,闯进村子里,人逃如蜂飞,父逃登大山,母逃下箐谷,儿逃爬山岭,女逃入老林,……牛不剩一条,粮不剩一粒,屋后无鸡啼,门前无犬吠,猪羊无一存,鸡鸭无幸免,吃粮绝种子,无一物幸存,那般遭踏后,练庄那地方,败类迟堂六,自称做大爷,千日派弟兄,百日使爪牙……清咸丰皇帝,九年统治间,东关回民来,驻扎耶白山,带千军万马,窜犯柏木租,扬言要攻打,逼民送银两,趁夜深人静,全村合寨人;凑三十两银,三更半夜里,去下雨则村,送了一次银。那一年岁次,过去老家谱,回族人夺去,寨栅门外面,撕毁成碎片,有儿不供祖,有女不祭祖,缭绕不烧香,红光不燃烛,那是不循规,不蹈矩的了。
又滇南彝文古籍《谱牒》中记载的“笃慕”与“洪水事件”及“六祖分支”史事,并占用很大的篇幅来记载,这对滇南彝族乃至全国彝族史学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便是不言而明的。因此,通过《谱牒》对本宗族或家族历史人物和事件乃至家族礼教的记载,可以反映这一宗族或家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从而对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更客观、更合理、更科学的认识。
(四)《谱牒》记载山村名胜和民风民俗
滇南彝族地区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自豪,并许多宗族或家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就与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密切相关,因而滇南彝族《谱牒》中往往记下了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历史与现状。如《罗谱》记载:
罗氏的祖先,详细看地貌,林茂不见天,藤密不漏水,竹林叶层厚。原始老林内,猴群戏哈哈,独猴王尖叫,蝉虫鸣不停,敲锣惊豹子,击鼓吓走兽,林深兽太多,欲定居此地。阿妈罗氏祖,水源处堵坝,山坡修沟渠,平地垦田丘,每天开一丘,田丘埂连埂;谷熟金灿灿,祖先垦田恩,妣定居此行。骏马关厩内,名声传远方;田地在竜黑,名声传石屏。
又如《李谱》记载:
阿妈儿我呀,举手搭眉梢,眺望古窝(今昆明市)城,城池围得严,城墙似锯齿,东西寺塔(今金碧路东寺街两側的东寺塔和西寺塔)钟,随风铿锵响,五堂施政官,办案吏五堂,诵经师五堂,锣声似蜂音,钹声如炸雷,……举手搭眉梢,指缝当窗眼,细观黑林坝,黑林大坝子,近看坝子宽,远眺湖面广,白鱼跃湖中,小虾湖中游,湖底杂草茂。……苏租山城内,伐木做柱竖,大木料做柱,中料做檩木,小料当椽使,屋顶盖瓦片,瓦沟一行行,屋柱黑压压,山头劈树枝,管沟堵水坝,山腰修水渠,平坝垦田丘,大田丘连丘,田水亮汪汪,杂草随浪飘,水面浮萍绿,浮萍绿茸茸,稻田养白鱼。睁眼看东方,日出亮堂堂,睁眼看月升,月光白如镜,生儿亮如日,育女白似月,睁眼看星出,子孙齐如星,生儿似云布,育女如林立,孙辈旺如蜂,牛马似蜂群,牛羊关满圈,牧满山岗山,山绵羊成群,牧羊布满山,鸭子似虫蝶,鸡群爬满树,肥猪似冬瓜,如此好年景。
有的《谱牒》还记载了滇南彝族的民俗风情,可以通过《谱牒》了解到滇南彝族或这一家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概貌。如上述提及的各个《谱牒》中“洪水泛滥”后笃慕与天上三仙女成亲生子,其实就是笃慕与其他家族、部落女的通婚,并盛行“一夫多妻”婚姻制度和婚姻形态。滇南彝文古籍《谱牒》中还记载了族人图腾信仰文化,如各个《谱牒》笃慕与天上三仙女成亲后,三仙女则先后生下各一个“葫芦”,并一个“葫芦”藏人种、一个“葫芦”藏五谷种、一个“葫芦”藏其它植物种,即“葫芦生万物”的葫芦图腾崇拜。如《李谱》记载:
天生悬溶洞,阿祖笃慕屋,那幢石屋内,岩缝当洞房,洞穴传后代,始祖笃慕他,与三位仙妻,生下胎儿来,是个葫芦胎,二房中间生,三房在后生,全是葫芦胎,面对葫芦胎,阿祖笃慕他,实在不心甘,是我罪过吗?不该是如此,阿祖笃慕他,狠下铁石心,剖开一个瓜,种族百姓人,含在葫芦中,又剖第二个,各类畜禽种,全在葫芦中,后剖第三个,七十样良种,全在葫芦内,始从那以后,地球的四周,大地的八方,各定居一方,食品就地耕,饮水就地掘,阿祖笃慕他,开创人类史,立治世纲纪。
还有洪水泛滥落潮时笃慕因被马缨花树、竹子搭救而幸存,于是这一带彝族历代先民视马缨花、竹子为图腾崇拜,并当地彝族至今传统丧礼中,以取马缨花树、或竹子、葫芦制作成祖灵,以此供奉。又如《罗谱》记载:
阿祖笃慕他,手拔金簪子,撬开椿柜口,开柜看外面,毛骨全悚然,惊魂不敢望,樨梅(马缨花树)金竹上,尖刀草丛深,悬吊峭岩上,阿祖笃慕他,抓草往下梭,停金竹丛中,我有幸生还,到日后将来,誓将木当祖,金竹做妣奉,发了誓言后。
据《方谱》持谱者说,当今他们方氏家族以“白勒鸟”(黑头翁鸟)为图腾崇拜,说是他们的祖母因“白勒鸟”(黑头翁鸟)鸣叫而感孕生子,繁衍后代,故世代子孙以“白勒鸟”(黑头翁鸟)为图腾崇拜。如《谱牒》记载:
生育我祖时,天上神鸟呜,鸣鸟是白勒,从白勒得到,我们子和孙,说是那样的,白勒为至尊,宗族得发展;白勒照应我,宗族得发展;白勒荫福我,宗族得发展,有白勒神鸟,才有我宗族。
又如《李谱》中说他们祖先因“蛙舍身救父”而世代子孙奉“蛙”为祖先且图腾,并加以崇拜,且禁捕蛙食蛙。曰:
山间布谷鸟,我呼我名号,我喊我姓氏,阿妈儿邴武,忌食蛙肉李,分出一个支,舍了生身父,弃了哺乳娘,离宗族家门,惜别了姐弟。
这与汉文文献记载的“触沉木而孕”、“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原出野,见巨人迹……身动如孕,居期生子”如出一辙。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就《谱牒》中记载的民俗风情曾说:“有人事业文章可传者,官史或不具,唯家乘所详。”不可否认,民俗风情是平民百姓在长期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俗,但官方文史不一定记载,但在地方民族《谱牒》中却随处可见。
三、滇南彝文古籍《谱牒》的文化功能
(一)家族血缘认同功能
众所周知,《谱牒》的功能就是以防年代久远或异姓及同姓异族迁入该地或该村而造成宗族或家族血缘关系不必要的混乱,以此达到宗族或家族血缘认同和确认的目的。换言之,《谱牒》是认同和确认社会组织成员的血缘关系亲疏、防止血缘关系混乱的重要依据。如果说宗族或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那么社会组织成员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血缘关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在三四代内,谁是谁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谁是谁的儿子、孙子、曾孙,人们一般很清楚。但是由于时过境迁,社会的发展,族人的增多,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且辈分不一定清楚,加上族人中或过继他子为嗣者,或异姓儿为子者,或随妻带来的异姓子者,或同姓不同宗迁居该地本村者,长期已久,就不一定清楚谁和谁是同一家族的。而这种现象在《谱牒》中一查便知,就可以据此确定家族每一成员的地位,赈济贫困族众,解决世系纠纷,以防血缘关系的混乱。
(二)宣教宗法思想和族规家训功能
《谱牒》在历史上曾是向族人宣教宗法思想及家法族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的工具书或教科书。宣教的方法主要在丧葬礼仪和祠堂祭祖仪式上,延请毕摩祭司诵谱或续谱。通过毕摩祭司在丧葬礼仪或祭祖节中在祠堂上诵读自家《谱牒》以及家族性重大活动,使宗法家法、家俗家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在族人的思想上扎下根来,代代承袭,达到家族团结、和睦、凝聚的目的和宗旨。
(三)惩恶扬善的文书档案功能
如前述,滇南彝文古籍《谱牒》记载着各个宗族或家族的家法族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因而它是惩恶扬善的一种文书档案,或一种工具。千百年来,滇南彝族封建宗法制度在宗族或家族中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如果族人的名字列入《谱牒》,就表明得到了家族的认可,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如果死后其名入不了《谱牒》,更不准载入《谱牒》,甚至剔除谱名,在世俗观念中被认为是一种奇耻大辱。滇南彝族传统宗法家法制度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世俗观念,把不准入谱和剔除谱名作为一种惩处族人的重要手段。族人若有不孝顺父母或欺孤霸寡、玷污家誉、奸污幼女者、逆伦伤化者、患有麻风病者、入赘他族者、不满家族而非命死者,不论年龄、婚否、职业、有无子女,一律不准《谱牒》,即使在修谱之后发现了这些“罪名”者,也要从《谱牒》中剔除谱名,情节严重的甚至株连父兄子弟一起剔除谱名。除此,私生子虽有亲近血缘关系,但也不准入《谱牒》。从这个意义上讲,滇南彝文古籍《谱牒》是他们惩恶扬善的一种传统工具和文化功能。
四、结语
综观所述,滇南彝文古籍《谱牒》反映了彝族始祖的源流、分支的原因、迁徙的路线、兴盛的始末及部分祖先的功绩等,实质上是一个宗族和家族历史和现状的真实记录。滇南彝文古籍《谱牒》的形成、传世并传承,是当地彝族历代先民尊祖崇祖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整个彝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袁斌正大学人在《睢阳袁氏家谱•序言》中说:“正(袁赋正)生也晚,历身为十世孙,慨谱牒之失传,每恨识拙才短无能续承庥美。”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五)中指出“谱牒的性质属于历史范畴”。他还说:“中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质言之,滇南彝文古籍《谱牒》同其他地区彝文古籍《谱牒》以及汉族老大哥汉文《谱牒》是民族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与地方民族历史、宗教、民俗等档案并列的历史文献,是彝族族群记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载体,调查发掘、抢救、翻译、整理、研究滇南彝文古籍《谱牒》正是当代著名民族学家费孝先生通精辟总结并指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十六字“箴言”的真正实践与弘扬。
注释:
[注1]https://baike.so.com/doc/5691764-5904464.html.
[注2]佚名撰,李增华译,《峨山县富良棚乡塔冲村龙氏彝文谱牒》,未刊稿.
参考文献:
[1]普学旺.石屏县李氏家谱[G]//云南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上卷).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216-290.
[2]普学旺.石屏县秋氏家谱[G]//云南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上卷).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291-389.
[3]普学旺.石屏县罗氏家谱[G]//.云南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上卷).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390-452.
[4]普学旺.尼租氏谱系[G]//.云南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上卷).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453-477.
[5]张纯德,译注.思茅地区江城县杨氏系谱(节选)[G]//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21-223.
龙倮贵(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系红河学院教授,现任红河学院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文字来源:彝学公众号,主编:巫达)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