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颁布规范彝文30年实践述评
按照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1980年8月 ,国务院批准并颁布了《规范彝文方案》。开始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后来推广到整个彝语北部方言区的235万人的彝族地区。30年来,规范彝文在全国党代会、中共中央全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等全国性的会议和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国家机关、教学科研、新闻传媒等广泛使用。30年来,编译出版大、中、小学教材、扫盲、培训等各种彝文教材600多种100多万册;出版科普等各种各类图书1000多种7千多万册;农村、企业脱盲人数达80多万人;大、中、小毕业人数近百万,培养彝语文教师近2000人;用规范彝文开展了彝汉“双语教学”。彝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使更多的人掌握了彝汉双语,提高了彝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了彝族地区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进步。有力推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总人口为776.23万人。
彝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共有470.57万人,四川有212多万人;贵州省有90万人,广西有近1万人。彝族是一个跨国界民族,越南有近万人,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都分布有彝族。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属彝语支的语言还有我国的哈尼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白语、基诺语、桑孔语、怒族怒苏语、怒族柔若语,以及泰国的阿卡语、姆比僳语、姆比语,老挝的普诺伊语、西拉语,越南的彬语等。
彝语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大小凉山一带;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和广西西部;东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东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南部;西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部;中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中部。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上。说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大多不能通话。
彝文,史称“爨文”、“韪书”、“罗文”、“倮倮文”、“夷文”,约有一万多字,是处于表意向表音发展中的一种音节文字,通行于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方言地区。发现较早的金石彝文如:贵州的《拦龙桥碑记》(1259年)、《成化钟铭文》(1485年)、云南的《镌字崖》(1533年)等,后又发现贵州的《妥阿哲纪功碑》,推测可能是蜀汉时期的作品。从字体看,那时的彝文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据清《一统志》卷四八四载:“唐,阿畸,纳垢夷之后,隐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韪书,爨人至念习之,以为书法。”彝文经典《帝王世纪•人类历史》载:宓阿叠创造文字。《西南彝志》载:伊阿伍创造文字。还有阿使拉则、吉禄老人、伯博耿等人创造文字的种种传说。有人推断,《后汉书•笮都夷传》所载的《白狼歌》,可能是用白狼文写下来的,白狼文是彝文的前身。有人认为,战国时的巴蜀铜戈文字可能与彝文有历史上的联系。也有人认为,西安半坡的刻划符号与彝文相近似,彩陶刻划符号与凉山彝族衣饰上的图案也相似。 从已发现的金石碑文和文献记载等推断,彝文产生应有三千年以上。彝文多数是独体字,有少数合体字,没有表示义类的偏旁部首,笔划少则一笔,多则十几笔,一般三、五笔。基本笔划有竖、横、左斜、右斜、点、圆、半圆、竖折、横折等。书写行款四川彝文为横列左行,现也有横列右行的;云贵彝文为直列右行,晚近也有直列左行的。彝文造字,采用象形、会意、转位、增点、同音假借、借用汉字等方法。
国务院颁布的规范彝文使用范围是整个北部方言区。使用的地区有:凉山彝族自治州、雅安地区、甘孜州九龙、乐山地区马边、峨边、宜宾地区翠屏、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地区宁蒗、昭通地区、迪庆地区等。共有235万人口。 占彝族六大方言区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他五大方言区的使用人口平均每个方言区有80多万人 。
《规范彝文方案》中规定了彝语用北部方言区的圣乍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在民间搜集的上万个彝文中选择规范出了819个基础字符和代次高调符号的345个字,加上一个替音符号一共1165个彝文字符。规范后的彝文为表音的音节文字,不论其词义有何不同,只要读音相同,均用一个字表示。规范彝文有43个声母,10个韵母,4个声调;为了书写统一,彝、汉文对照翻译时排列一致和使用方便,规范彝文一律从左到右横排。《规范彝文方案》还确定使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和彝文原有的数字。
《彝文规范方案》于1980年8月由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彝文规范方案》推行后,培养了一大批彝语文专业人才,同时彝语文也得到了广泛使用,有力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彝语文事业得到了史无前例的空前发展 。
一.彝语文工作机构相继成立
规范彝文正式推行后,国家机关相继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如: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恢复成立了彝文翻译室。民族印刷厂建立了彝文印刷系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等全国性的会议都设立了大会彝语文文件翻译印制和大会同声翻译。成立了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协作会,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四川省设立了广播电台彝语文广播频道,民族出版社彝文编辑室,教材编译室,四川民族研究所彝语文研究室,四川省彝文学校;四川省中、小学彝语文教材审定委员会,西南民族大学设立了彝学学院和彝语言文学的本科及研究生专业, 凉山彝族自治州设立了凉山日报的彝文版编辑部,凉山州编译局,凉山州教材编译室,凉山文学彝文版编辑部,凉山州彝语广播频道,彝语电视频道,彝语影视翻译公司等等。
二、彝语文教育及彝文教材编译
彝语文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一条龙开通。促进了彝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四川省的彝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自1978年开始创办,一类模式自1984年开始创办。全州有542所中小学10万余名学生接受双语教学,其中,一类模式中小学共计47所,在校中小学生共计4441人, 二类模式中小学共计495所, 中、小学在校生10万余人, 为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省、州教育部门狠抓了彝文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州使用彝汉文教学的双语学校有808所,6094个班级,学生有261147人,教师有1564人。 30年来, 中央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四川省彝文学校、凉山民族师范学校等大中专院校至今已培养了各种各类彝汉双语人才上万人。四川省于1975年开始用规范彝文扫盲。截至目前为止,全省150万12-40岁的人口中,脱盲者达110万人 。四川省先后编译印刷、出版了各类中 、小学文、理科和农村培训、扫盲的彝文教材、教参、教辅及部分中师彝语文教材900多种1000多万册。
三、新闻传媒
1、彝语广播事业不断发展,四川广播电台彝语节目每天播出时间近10小时。凉山人民广播电台每日开办彝语节目。全州10个彝族聚居县和彝族人口较多的117个乡镇广播站也开设了彝语广播节目,县至乡彝语广播通播率已达80%; 凉山电视台从1993年起开办了彝语综合新闻(每周要闻)15分钟的节目。2004年又开办了每周一期“彝乡风”彝语专栏 。昭觉、美姑、喜德等部分彝族聚居县也开办了彝语电视新闻节目;凉山电视台在2009年又设置了彝语频道,播出彝语影视节目、彝学专家论坛、彝语采风等栏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2、彝语电影译制工作,到目前为止,已译制了《地道战》等1000多部各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节目。
四、报刊杂志及出版
1、《凉山日报》 彝文版是中共凉山州委机关报,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彝文报,创刊于1978年1月1日,经历了旬刊、周刊、周三刊、日报等几个阶段,目前发行量曾突破7000份;
2、《民族杂志》彝文版是公开发行的省级刊物。现在共发行了90余期。
3、《凉山文学》 彝文版是面向全国发行的彝文文学刊物,创刊于1980年(季刊),每期15万多字,至今已出版100多期,常年发行量为5000多册;
4、《彝语研究》刊物是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不定期内部学术性刊物,已办刊10多期,为彝语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5、《彝学网站》该网站用汉文版和彝文版,为研究彝族语言文化提供了平台,深受广大彝族网民欢迎。
6、 翻译了出版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集》、《江泽民文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100多种300多万册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翻译出版了100 多种1000多万册彝文小说、散文、诗歌、科普等读物。
7、编写出版了《汉彝词典》、《彝汉词典》、《彝语大词典》、《彝族谚语释义》、《彝汉英常用词汇》、《彝族年历》等十多部大型工具书。
8、收集并整理了古彝文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语言进行了研究。出版了《爨文丛刻》、《西南彝志》、《中国彝族古籍经典》等彝文古籍丛书共计100万多册 。
9、彝语文学术研究取得很大成绩,彝语文应用科学研究取得多方面成果。出版了几百种彝语研究专著、论文等学术著作。
10、制作、出版、发行了电子彝文图书上万本。
五、彝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有了可喜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同时起步研究的“计算机彝文输入法”打破了千年的沉积问世并实现了电子计算机进行彝文信息处理,从而,使古老的彝文进入了现代化的时代,为联通世界信息网络搭起了一座五彩缤纷的信息桥梁。计算机彝文输入法的实现也是彝语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为彝语文信息处理的快速与准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1982年至今,研究开发了《PGYW彝文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彝文处理系统YWCL》、《计算机激光彝文/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计算机彝文/汉字/西文系统》、《CMPT大键盘彝文系统》、《华光彝文、汉字、西文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北大方正彝文激光照排系统》、《YWPS彝文桌面办公系统》、《YWDS彝文系统》等10多种系列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彝文字体从开始的2种发展到现在的白体、黑体、细黑体、宋体、仿宋体、综艺体、圆头体、手写体等8种字体。
2、1986年4月7日,被列为国家经委重大技术研究项目的计算机——激光彝文/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在北京科学会堂通过鉴定。这套系统具有较强的编辑功能,方便处理彝文文件输入、输出,又可处理汉字、西文,实现彝文、汉字、西文的混排。为古老的彝文字汇入现代信息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制出的计算机彝文输入法被应用于计算机彝文激光照排系统,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处理的又一空白,该项成果在北京科学会堂的鉴定会上,被两院院士王选命名为“沙马拉毅输入法”。1989年 , 彝文“告别了铅与火,走进了光与电的时代”。 从文书编辑到电子彝文出版系统,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彝文信息处理技术,研制出的“中小学汉彝对照电子词典”和“彝文文献全文数据库研究与开发” 、“彝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等。 均填补了国内相关方面的空白。
3、 规范彝文信息处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1989年,四川省民委、民语委组织西南民族学院等单位研制了《信息交换用彝文编码字符集》、《信息交换用彝文15×16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信息交换用彝文24×24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三个国家标准方案。由云、贵、川、广、京的98位有关彝语言专家和计算机专家云集在西昌邛海宾馆,经过三天热烈讨论,认真审定,达到一致意见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标准局颁布实施。该标准规定了1165个彝文字符及其字模数据。为规范彝文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奠定了牢实基础。《通用多八位彝文编码字符集》 国际信息标准方案于1994年4月, 作为中国提案提交国际信息标准组织ISO/IEC JTCI/SC2/WG2第25次会议。1994年4月受电子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及国家民委的派遣,由周永军、沙马拉毅等六人组成中国代表团赴土耳其出席第25次WG2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宣读了“关于彝文进入ISO10646BMP基本平面”的提案,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土耳其、加拿大、芬兰、德国、希腊、越南等32个国家的专家。在会上,中国代表团全面介绍了我国彝语文使用的情况,包括彝族人口、文字使用的各级学校、机关、文教、新闻出版等。经过讨论,WG2会议同意接纳中国的彝文提案,并提交下次WG2会议讨论。会后,英国专家休․诺斯和爱尔兰专家麦克对中国彝文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从资料和宣传中得知规范彝文只有819个,而中国提案中则有1165个字,这会增大BMP平面占用空间的,所以他们也各自提出了彝文国际标准方案。1995年-1998年间,经过中国的反驳和再三说明提出1165个彝文字符的原因,终于征服了外国专家对彝文的不同意见。 在1998年在丹麦会议上声审定通过。并录入2000年版的国际信息标准集。
作为彝文国际信息标准颁布实施。为了实现机器翻译,建立了彝语文知识库,这个知识库不仅包含彝语知识,还要包含彝语和其他语言的对译知识。 现正在研制开发的彝语语料库,彝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彝文文献全文数据库研究与开发、汉彝对照标注词库等等, 现已建完彝语六大方言的语言资料库。《彝文输入法及其键盘》获得国家专利 。“彝文输入法” 的系列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与教学、科研、新闻媒体、印刷行业、国家机关、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全国性的会议和活动。标准的建立和平台的实现迅速地延伸到新技术的应用,自2000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和网页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彝文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网页。如彝族人网、彝学网、中华彝学网等都有彝文专页。
2009年,研制成功了彝文手机。使彝文进入了手持通讯工具时代,为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传承彝族传统文化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彝文手机的成功推出,被誉为“彝语文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开创了继计算机彝文现代化之后,彝文进入手持通信现代化的先河,标志着彝族语言文字进入了现代信息领域,必将有力地推动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六、20多项彝文成果曾获得各种奖励
《规范彝文方案》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一等奖
〈彝汉大词典〉等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一等奖
“彝文信息处理”成果获〈钱伟长中文信息科学技术奖〉
“计算机彝文输入法”获〈尤里卡科学发明金奖〉
七、规范彝文的社会应用
1、2007年,四川省教育厅发出高考设彝文试卷可用彝文答题,加试彝文分加入高考总分等文件,使每年用彝语文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
2、200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发文,招考公务员加试彝语文加分的规定,大大激发了全州各民族学习彝语言文字的热潮。目前,全北部方言区在学彝语文的人数达100万人之多。彝族地区的公共场所、路标牌匾俊以彝汉文对照显示。
八、 培养了一大批彝汉语文翻译人才
30年来,规范彝文的使用,培养了以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翻译室、四川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四川广播电台、凉山日报社、西南民大等单位为主的一大批彝语文翻译队伍。翻译出版了彝文版《欢笑的金沙江》、《猎村的歌声》、《妈妈的女儿》等上千部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科普、政论文等体裁和内容的作品。涌现出了冯元蔚、姚昌道、赵洪泽、张余蓉、谢志礼、赵宇光、马明、勒尔瓦洛、朱建新等一大批中老年汉彝语文翻译家。为汉彝语翻译事业做出了贡献。
九、培养了一批用彝语文创作的母语作家群
30年来,彝文文学作品的创作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一大批用彝语文创作的作家群成长起来。如贾瓦盘加、阿库乌雾、时长日黑、阿说乌萨、阿蕾、贾巴乌嘎等。创作出版了上百部(篇)的小说、诗歌、散文等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母语作品。不少作品曾获得全国“骏马奖”和“巴蜀文艺奖”。
2004年10月11日至12日,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第十次协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北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就国务院于1980年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和完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作出了《关于把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作为彝族规范文字的纪要》。纪要指出:解放后,特别是1980年国务院批准规范彝文以来,彝文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30年的实践证明,规范彝文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对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为促进各民族间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会议一致同意,把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作为彝族的规范文字,在全国使用。”
总之,国务院1980年颁布的规范彝文推行使用30年来,彝族地区用规范彝文开展了彝汉“双语教学”。彝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使更多的人掌握了彝汉双语,提高了彝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了彝族地区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进步。有力推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使彝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实践证明,规范彝文可谓民族传统文字规范应用成功的典范。是党和政府民族语文政策的伟大胜利。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作者:沙马拉毅,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