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四川凉山彝族甲骨简牍皮书古籍考略

作者:熊克江 黄承宗 发布时间:2005-06-05 原出处:《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年2期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文献载体从传统的纸张转变为纸张与数字化网络信息相结合的当今时代。意料不到的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语言委员会、教育部门,在2001年8月下旬发现该县境内八寨乡牛龙村有一户名叫吉木特孔的彝族村民家里还保存着一批具有较高研究和收藏价值的传世彝族甲骨、简牍、皮书等古籍文物。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历史上的甲骨文发明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和西周时期。后来的简牍文献则流行于先秦、西汉年间。而全人类有史料记载的以皮书为文字图案载体的国家和地区却唯独古埃及。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么,是什么原因能使在中外不同国度,不同世纪发明、流行的甲骨、简牍、皮书等古籍文献在凉山彝区一个偏远的乡村集中展现?这批古籍文物的现状怎么样?记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书写保存的历史又有多远?以及有何研究的价值、意义等等。带着上述一连串的问号,笔者走近了这批古籍文献,对其进行了粗略的考证。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这批在山洞里已沉睡了170余载春秋的彝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种类齐,数量大,内容多等诸多特点,共有8种9组550余件。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中,甲骨3组:分别由29根动物筋骨和16块扇骨用麻线编连或拼凑而成。上书的127个文字符号均用刃器刻绘。筋骨上的内容大体描述的是彝族文字创造史,称一名叫木比史祖的彝族先民所发明。扇骨上记载的是地球南北两极昼夜替代的现象。竹简3组:分别由304片水竹篾片卷帘轴装,墨书共9,400余字。其内容为天地演变史和人类的起源以及彝民族的历史、支系谱系等。木牍也是3组:共由84块杉树木板用麻线穿连而成。上书的325个文字符号也用刃器刻绘。其基本内容为万物进化史和十二生肖的由来。皮书3张共7页,破损严重。上书的60余字符号多半墨迹模糊不清。其内容记载的是彝族古代一位名叫嘎莫阿妞的美女出生、成长和婚后的生活状况。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吉木特孔长子吉木阿龙介绍,这批古籍文献上的文字符号中,甲骨文有10―15种读音,竹简和木牍文有3―5种读音。至今能解读其内容的只有他今年67岁的父亲。又据吉木特孔老人口传,在他9岁那年(约在1945年),到其父亲吉木史拉为止已传存5代的这批古籍,由其父亲雇请7人背到他家后面一座名叫勒比勒合的山上分藏于两个山洞。因其中一个山洞终年渗水而多半部份浸泡腐烂。直到1994年其子吉木阿龙满18周岁那年才将另一个洞中的完好部份秘密取回家中继续隐藏。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村民吉木特孔一家连同甲骨、简牍、皮书一起收藏的还有2枚骨印章、1枚木印章和1顶镶铜布帽以及1面布料旗子。这批传世珍贵古籍文物经雷波县政府和自治州政府分别出面协调,于2001年9月初才得以面世,并送到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第八次协作会上展示。次年7月22日彝族火把节前夕正式由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收藏。其子吉木阿龙也随这批古籍文物被破格招到该馆工作,成为一名国家职工。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恩格斯和摩尔根曾经把文字的出现作为人类社会野蛮与文明的划界。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字的出现年代较早。据大量史料记载,远在公元前21世纪,哎穆穆氏传到第十代就出现了呗博耿奢哲和密尼么2人创造的彝文,距今已有4100余年历史。而雷波县彝族村民吉木特孔家里收藏的竹简文献《尼惹果茨》卷上记载的彝文创造史则更为久远,约有7000余年历史之说,与我国陕西省西安半坡和湖南省澧县彭头山出土陶文(已由有关专家确认为彝文)的考证年代有着惊人的巧合。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为象形与音节相结合的文字,共有13,000余个单字。其中,解放后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通用文字并通过计算机处理而正式列入国际信息标准字符的819个单字,是从古时通用的8,000余个单字中规范出来的。据汉文文献记载汉晋时代称彝文为“夷经”,明代以后称“爨字”、“韪书”、“倮文”。近代才称“夷书”、“彝文”。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们正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运用自己祖先发明的文字创造了璀璨的彝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彝文在全国各地有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传抄、刻印本等古籍文献和为数不少的摩崖、碑刻、出土陶文。其内容涉及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法律法规、文学艺术、宗教礼仪、天文历算等等多学科领域。其种类分为毕摩经书和大众古书两大类数百种细类,数量多达上百万册。据1981年统计,仅国家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收藏的彝文典籍就有1,000余册659部之多。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位于四川省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总人口为176万余人,约占全国彝族人口的23%。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诸多原因,凉山彝区与省内周边和滇、黔、桂三省区的彝区不同,直到19世纪40年代末还处于奴隶制社会,是在全国解放后的1956年才结束民主改革而“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解放前的凉山彝区几乎与世隔绝,生产力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生产力的低下和社会的封闭,导致了物质上的贫穷和文化上的落后。正如《美姑县志》上记载的:“文化,境内具有独特的彝族语言文字。解放前无学校,识彝文者只有毕摩和少数奴隶主。广大群众用刻木记事,以实物或结绳计数”。“解放前,境内无造纸业,毕摩写经书用竹简代纸。纸张流入后供毕摩使用”。美姑和雷波毗邻,山水相连,同属彝族腹心地带。《美姑县志》所述同样印证雷波乃至全凉山彝区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文化状况。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又据解放后很多彝族老人关于古时彝文书写的工具是用刃器、麻柳、树尖、竹签、飞禽羽管替代和墨水是由动物血清拌以松汁、木炭、烟灰调合而成以及文献载体是从动物筋骨、竹木片、笋壳、石头、兽皮、布帛过渡到纸张等等大量口传表明,数百上千年前的凉山彝区普遍流行过上述原始的文献载体。现存在雷波的这批甲骨、简牍、皮书仅是凉山彝区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的一小部份。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收藏者本人和古籍文献实物的调查了解与亲眼目睹之后,结合整个彝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凉山奴隶制社会形态的概览回顾,得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粗略结论: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依据大量的史料和实物,足以证明彝民族在史前数千年前就已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彝族祖先们对开发祖国大西南,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后人,我们为之而感到无比的自豪。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这批古籍文献的书写或传抄年代与收藏历史虽然有了较为清晰的时间概念,约为17世纪30年代左右的清朝中期,但还有待于国家文物部门对骨、木、竹、皮的陈旧度和竹简墨迹中的血清成份进行高科技鉴定,从而作出科学的年代定论。也由此而得出我国使用原始文献载体的下限时间。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鉴于古籍文献字符读音多,内容丰富、深奥,且保存时间有限,而今能够解读字符的仅为今年已67岁高龄的吉木老人等诸多因素,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吉木老人健在之时,采取录音、摄像、计算机处理和文献复制等抢救、整理、保护措施,并组织资深的有关专家、学者逐年对这批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遗留下来的十分珍贵的“活化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笔者深信,其研究价值是极高的,最终的研究成果也是相当辉煌的。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熊克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文图书馆馆长,《凉山彝学》副主编)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黄承宗,《凉山彝学》副主编)4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凉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