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李祥林:“巴蜀造物”丛书序——物我同契,妙造自然

作者:李祥林 发布时间:2024-03-0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本文是为“巴蜀造物”丛书撰写的总序,题为《物我同契,妙造自然》。这套丛书包括《茶香四溢——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黄红军、贾斌)、《精“碉”细作——藏羌碉楼营造技艺》(刘波、蔡威、张秋银)、《“漆”妙无穷——成都漆器制作技艺》(李建中)、《“绣”外慧中——成都蜀绣制作技艺》(胡绍中、王鑫)、《织天织地——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吴雪娟、徐文渊、贾斌)、《镂金刻银——藏族金工锻造技艺》(范河川)六部著作,于2024年1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巴蜀”二字之于本丛书是区域概念,包括重庆直辖前的四川,也包括重庆直辖后的四川和重庆。古往今来,行政区划常常因人为而变动,但由地域、族群、社会、语言、风俗等构成的文化空间则具有相对稳定性。本丛书取义后者,以此划定“造物”所在的“巴蜀”范围。
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image001.jpg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当今时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方面。本丛书立足“巴蜀”,聚焦“造物”,围绕着物、造物、造物者娓娓展开叙述,注重人创造的“物”、创造物的“人”、人对物的“创造”,正兼含着文化之显性的物质产品和隐性的非物质技艺两方面,并由此彰显人类作为自由自在主体能动创造的灵性。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妙造自然”乃中华造物美学的精髓所在。人类活动,既“肇乎自然”,又“造乎自然”。据《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意思是说取材务必顺应“天时”、“地气”,择取“美材”,施以“巧工”,四者相合,方能制作出良器美物; 一方水土产一方器物,“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莫不是“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能工巧匠“斩三材必以其时”,最终在“我与物契”、“人与天合”中达到“妙造自然”的境界。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造物之妙,出自能工巧匠之手。2019年6月,我曾以《说“匠”:创造中的艺术美》为题给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锦绣传承与创新艺术人才培养班”讲座。结合艺术创造和美学理论,我的阐述从“匠”字入手。通常,人们谈艺说美时使用“匠”字有两种倾向:一是在形而下贬低层面使用,如称某某作品有“匠气”;一是在形而上玄道层面使用,比如古人谈的“大匠”。其实,结合造物实践,既不从高高的玄渺层面也不从低俗的贬义层面来理解“匠”,对之应有一个立足工匠技艺本身的更中性也更客观的认识,如当下口碑较多的“工匠精神”。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image003.jpg

本文作者李祥林教授

透过“造物”体现的工匠精神,可概括为: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行艺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不懈;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对工匠来说,这不是别人对他的外在要求,而是他发自心底的内在要求。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以追求造物技术的完美和产品质量的极致为目标,为达此目标,他甚至不计时间、不计投入、不计成本。看看造物行业中的顶级工匠们,这种充分内化的行艺追求,早已成为他恪守不二的职业操守,甚至成为他个人生命的重要部分。惟其如此,才有艺术的、工艺的美在工匠手中诞生;惟其如此,工匠们在与时俱进中方有更好的“双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业绩。 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巴蜀”为地域标识的这方沃土,地处中国西部,是多民族共居之地。汉族之外,这方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着藏、彝、羌、苗、傈僳、土家等十多个民族。从内地到边地,从汉族到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传统积淀深厚,各民族造物技艺炫丽多彩。蜀锦、蜀绣、漆器、年画、唐卡、竹编、剪纸、雕刻、酿酒、彩扎、荥经砂器、藏族金工、彝族银饰、苗乡蜡染、藏羌碉楼、民族乐器、火草织布、南路边茶、郫县豆瓣、民间糖画,凡此种种,举不胜举,琳琅满目。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image005.jpg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术通俗化”是本丛书的写作定位,一方面,有别于浅显性读物,要求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保证每本书的含金量;一方面,有别于小众性专著,要求以话语通俗为行文,以适应更广泛的读者面。换言之,学术性是书籍底蕴,通俗化是表达方式,二者结合,两方面都要下功夫,这对编撰者其实也是功力考验。说到学术,人们会想到“象牙塔”这个词,认为那不过是圈子里小众性的东西。其实,让学术走出高高的象牙塔而为更多读者知晓,这种努力也是值得赞许的。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造物”属于非人类莫属的文化活动,既体现在工匠的职业中,也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中(走访川西北羌族村寨,我常听男性村民讲,说他们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砌碉造屋技艺,可谓人人都会)。巴蜀造物凝聚着巴蜀人的智慧,体现着巴山蜀水的地域文化精神。让读者从“造物”中认识“巴蜀”,让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通过百态千姿的造物艺术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丰富大家见闻,带给大家乐趣,这是本丛书编撰同仁的初衷和心愿。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为序。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祥林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1年初冬于四川大学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image007.jpg

L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作者李祥林教授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文章作者:李祥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小戏”编纂出版专家组成员、《神话研究集刊》编委,又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间神灵信仰研究”(编号:11JJG750010)、国家智库项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四川各区域特色文化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研究”(编号:17ZK10)首席专家,治学涉及文艺美学与戏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多年并在国内及海外做过上百场非遗讲座,历年来在国内及海外发表学术论文逾200篇,出版学术著作《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2022)、《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2018)、《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文化研究》(2018)、《尔玛人的艺术——中国羌戏研究》(2023)、《元曲索隐》(2003)、《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2010)、《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方戏曲》(2000)、《戏曲文化中的性别研究与原型分析》(2006)、《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顾恺之》(2004)、《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齐白石》(2004)等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