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法创新分析
摘要:《彝族舞曲》是一首富含少数民族风情、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凭借着轻快简洁并且明亮的曲风,歌颂了彝族地区淳朴的风俗,是宝贵的音乐财富。对于《彝族舞曲》而言,其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演奏技法和作品结构上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基于此,通过对《彝族舞曲》艺术特色的分析,提出一定的创新演奏技法,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彝族舞曲》;艺术特色;演奏技法;创新;分析
琵琶是我国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乐器,也是传统文化瑰宝。凭借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创作努力,演奏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经典的琵琶作品往往都会带有一种鲜明的时代特点,无论是题材还是琵琶音色,会带有属于时代特点的烙印。同样《彝族舞曲》也有着自身鲜明的音乐特色,折射出不一样的艺术情感。因此对《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法的创新进行分析, 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概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诞生了众多不同风格并且不同体裁的琵琶作品。比如1958年馬圣龙所创作的《欢乐的日子》以及1960年吕绍恩所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创作就是一些音乐家们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对一些现代作曲的创作技法进行融合,这为琵琶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基础,也为《彝族舞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彝族舞曲》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琵琶演奏家王惠然创作的一首优秀琵琶作品。作者利用一种清新的笔调,对彝家山乡风俗画面进行了描绘,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成功之作。《彝族舞曲》在彝族民歌素材和民间乐曲结合的基础上,运用一种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并且在演奏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一种“四指轮”的新技法,整个乐曲风格轻悠朦胧,有着鲜明的民间色彩以及时代特点。总之,《彝族舞曲》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既是对民族音乐优秀传统的良好继承,也是琵琶乐曲的推陈出新,有着极强的音乐价值和现实意义[1]。
二、《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从作品的结构特征及情感表达、民间素材音乐的应用、装饰音的艺术化表现、节奏的自由化和形象化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作品的结构特征及情感表达
《彝族舞曲》由于是在传统作品基础上对西方作曲技法进行了融合,所以其结构特征属于一种复三部曲式,同时也有着传统琵琶作品的一系列特点。全曲共有9个段落,并且在曲式结构的划分上,可以将其分为A(引子)-B(2、3、4、5、6、7)-A(8、9)三个部分。其中引子和尾声能够相互呼应,而中间部分作为乐曲的主体部分,可以在乐曲主题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让音乐内容和音乐的渲染情绪层层推进,最后一段作为乐曲的结束部分,具有倾诉性,能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具体来讲,引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部分装饰音的演奏来对一些悠扬的笛声进行模仿。二是利用彝族四大腔之一的“海莱腔”作为主要素材,通过一种持续的滚奏,从而营造出一种由远处飘来并且如梦如幻的声音。在乐曲的慢板快板上,慢板主要由8个小节主体乐段展开,总体结构上仍然遵循一种“起承转合”的规律。通过慢板旋律的层层递进,能够加深听众对主题旋律的印象,并且慢板整体上是一种优美柔和的主题旋律,能够让人对彝族人民的笑容和舞姿浮想联翩。而快板部分,主要是从整个乐曲的第三段展开,旋律节奏速度由慢至快,并且每两个小节作为一个语句,可以用一种扫轮弹跳的指法组合对主题语句进行弹奏,从而让快板和慢板在速度以及力度上产生较大差别,让乐曲主题由慢板的婉柔变为快板的阳刚,让乐曲音乐更加具有感染力。
乐曲的第六段是高潮阶段,其在结构形式上巧妙利用一些节奏型语句,从而实现了低音区、中音区以及高音区的递进式旋律发展。这一阶段塑造出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并且会随着速度和力度的不断加强,将音乐情绪进行推进,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结构形式环环相扣,音乐情感内容层层相连,这种巧妙的布局以及精妙的构思,使得整体音乐扣人心弦。最后再现部的两段慢板代表着主题的逐渐减弱,好像是彝族山寨人民在欢呼以后情感逐渐褪去,山寨也变得越来越安静,呈现出了安宁、静好的音乐特色。
(二)民间素材音乐的应用
《彝族舞曲》作为民间音乐的代表,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将一些民族音乐中的自由简明以及通俗性等特点进行了很好体现。比如通过对彝族四大腔之一“海莱腔”中固定规整腔体结构和严格演唱规律的运用,能够展现出一种唯美的景象,在琵琶乐器外弦la音的衬托应用下,这种“海莱腔”能够通过对巴乌的音色模仿,从而展现彝族山寨在朦胧月光下的美丽景象,这是《彝族舞曲》民间素材的代表应用。此外在《彝族舞曲》整个演奏过程中,还发现烟盒舞曲作为一种主题始终贯穿于整个作品当中,在《彝族舞曲》第二段中,每一个小节的第一个音都采用了低音la作为节奏重音,这就是模仿烟盒舞曲中手指弹烟盒的动作,丰富了乐曲中的重节拍。
《彝族舞曲》之所以在当代仍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就是因为它以民间素材音乐为基础,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的音乐创作,往往能够赋予乐曲极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2]。
(三)装饰音的艺术化表现
装饰音作为一种有着辅助功能、给主旋律增加一些色彩的音符,在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被大量运用。在《彝族舞曲》上,装饰音也有着大量运用,比如颤音以及前倚音等。在演奏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装饰音采用琵琶演奏中的不同技法,推动旋律的发展。比如在《彝族舞曲》的引子部分,第一句主音la配合右手的轮指,通过装饰音前倚音以及双倚音的层层推动,能够让乐曲通过“tr”到达一种主音,装饰音在这其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辅助整体乐曲旋律由慢渐快再渐慢,让乐曲之间的层次过渡更加清晰。而在引子的第二部分,在“海莱腔”演奏一弦和二弦旋律上,基本上每一个语句都采用了一种小二度的前倚音,这种装饰音的运用通过对节奏速度的掌握,让巴乌的音色特征得到强化。另外对于《彝族舞曲》的主旋律来说,也多次使用到了装饰音,让乐曲的旋律充满了灵性,让旋律更加婉转悠扬,增添旋律的美感和魅力。
(四)节奏的自由化和形象化
对于《彝族舞曲》来说,其节奏的自由化和形象化是较为重要的节奏特点。比如在引子部分,一些偶数拍和点数拍的交替出现,赋予了乐曲很大的自主性。而且在“海莱腔”的演奏过程中,由于其本身就具有即兴性和叙述性,在乐曲中自由运用一些节奏或者是延长音,这种节奏处理方式更加符合民间音乐在听觉上的特质。这种节奏自由化并非是随意而为,而是通过对节奏的巧妙处理将整体情感都宣泄出来,使得整体情感更具有表现张力。至于节奏的形象化,指的是在《彝族舞曲》进入到快板段落以后,随着速度的加快,在演奏上运用了扫、轮以及弹跳的技法,这种特色鲜明的演奏技法很好地演绎了彝族青年热情、豪迈、爽朗的性格特点。
三、《彝族舞曲》的演奏技法创新探讨
《彝族舞曲》的演奏技法创新主要从“四指长轮”演奏技法、音区和指法的灵活变化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四指长轮”演奏技法
所谓的“四指长轮”演奏技法,是指利用中指、小指、食指以及无名指进行一种外弦的循环轮奏,而大拇指则通过内弦演奏出不同的旋律。这种“四指长轮”演奏技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了琵琶复调演奏的先河。这种技法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能够产生两种旋律,让旋律更有立体感。一条旋律在外弦长线条内进行,大拇指则可以在内弦上演奏和声或者是复调,这样旋律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并且“四指长轮”在塑造出立体型旋律的同时,还可以让一些点性音响和一些线性音响进行完美结合,这样一来音乐之间的承接就会更加自然,音乐也就会有一种流动感。
总之,四指长轮赋予了《彝族舞曲》更宽的演奏技法,让音乐的艺术表达有着更广的范围和深度。目前,这种四指长轮演奏技法在很多琵琶作品中都有着重要应用,比如《春雨》《天鹅》等,是一次较为重要的技术创新[3]。
(二)音区和指法的灵活变化
在《彝族舞曲》实际演奏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琵琶具体音区的不同,来推动整体音乐情绪的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作品第六段中,分别利用琵琶的低音区、中音区以及高音区来对不同人物的情感和不同的舞蹈进行表现。这种音区之间的灵活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一种规律的律动感和跳跃的弹性感,通过音區变化对节奏进行随意掌控,让乐曲的节奏更加契合整体情绪的发展。在《彝族舞曲》演奏过程中,一些指法往往会跟着音乐情绪的不断推进而进行相应的变化。比如在第一个低音声部上,弹奏所使用的指法为“弹跳”,当演奏到中音区时,就融入了一种“分”的指法,这种“分”相对于“弹跳”来说,多了一个低音,为乐曲的节奏把控带来了一些细微变化。在演奏高音区乐句时,会采用一种“扫”的指法。针对乐曲的不同变化,这些指法都进行了有机结合。指法之间的灵动变化,主要是依靠同一节奏的带动来完成,自如的指法可以将乐曲的情绪自然而然带入高潮,整个作品的层次结构更加立体鲜明,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也更加饱满,这也是《彝族舞曲》在演奏技法上的突破创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彝族舞曲》作为现代创作手法和民族音乐素材的融合典范,其通过创新的演奏技术和富有特色的艺术表现,对民族性和艺术性进行了融合,对创新琵琶作品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彝族舞曲》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技法进行分析,可以为琵琶音乐民族化创作提供有力指导,让琵琶演奏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1] 阿牛曲哈莫.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创新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19):31-32.
[2] 鲍慧梅.谈琵琶曲《彝族舞曲》艺术风格[J].戏剧之家,2017,(14):77-77.
[3] 王卉妍.关于琵琶曲《彝族舞曲》全曲赏析[J].北方音乐,2019,39(01):129-130.
作者简介:魏冉冉(1995-),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琵琶演奏。
原载:《戏剧之家》2020年22期
文字来源:星星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