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绿水青山带笑颜 金山银山富乡亲——牟定县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创新

作者:​李振华 发布时间:2024-06-1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几年来,牟定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县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山”理论科学内涵,积极探索实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构建生态环保“一盘棋”大格局,全县呈现出发展理念、发展业态、发展路子、发展气象“四新”良好态势,既生动诠释、有力实证了绿色发展理念,也推动全县初步实现由生态建设样本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样本的嬗变,走出了一条共同缔造下的绿色富民之路。一幅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动人画卷正徐徐铺开……
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dimage003.jpg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实现路径背景

“长治工程”体现出的德政与民心——从一组内涵丰富的数字说起,如果真的有一幅活动着的“长治”工程画卷,牟定县的部分乡村理应是画面上的闪光点之一。牟定县地处滇中高原中部,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达91%。由于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加上入境水量少、出境水量多,牟定县水资源比较匮乏。上世纪80年代,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05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2.06%,曾是云南省水土流失重点县。为着力守护绿水青山,牟定县持续推进坡耕地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措施完善、机制健全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生态宜居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经过“长治”工程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如今的林茂粮丰、产业兴旺、多业并举,全县人均纯收入达到16135元。放眼望去,满目葱绿随山丘跃动,美丽的崭新村舍点缀其中,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画着优美的弧线伸向远方。牟定的变迁,浓缩了“长治”工程的丰功伟业。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牟定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的1054.91平方公里下降到2020年的327.4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上升到2020年的78.08%;至2020年,牟定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7.42平方公里,近3年水土保持率高出云南省同期3.5个百分点以上。目前森林覆盖率、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65.6%和39%。或许数字是枯燥的,但当它们化作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和百姓福祉时,数字分明又是十分生动和颇具感染力的。2022年年底,水利部公布2022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入选,成为云南省2022年唯一入选的县区。2023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召集中西部18个省区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召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充分肯定了牟定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建议各地积极学习借鉴牟定县农村垃圾治理发动群众、分类减量、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经验做法。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同步提升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牟定县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dimage001.jpg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开发模式创新

牟定县荒山何以盛开“生态之花”?生态奇迹如何造就?在长期实践中,牟定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总结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做法与经验,为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样本与借鉴。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坚持党政领导,强化使命担当,破解思想行动统一难题。牟定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政治责任、第一责任融入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纳入县、乡(镇)、村各级各部门核心职能。党政一把手为治理生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县长任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林、水、土、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自然资源局、林草局、水务局、环保局、农业农村局、城建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办公室成员。党政主要领导每月至少调研1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挂钩一个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全过程协调解决建设资金、征地拆迁等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实行责任制,并担任协调机构负责人,以保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县委常委及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大问题。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若干保障机制的意见》,对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制度、标准进行统揽。县委、县政府把水土保持作为年度考核一项重要内容,与各乡镇党政、有关部门一把手签订责任状。创新开展“生态党建”,探索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列入县、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约束”,增强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意识。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坚持群众主体,实施让利驱动,破解治理主体单一难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牟定县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发挥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催生内生动力,破解水土流失治理主体单一问题,逐步实现从单一政府投入向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转变。一是抓政策调动。牟定县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机制,实行“以奖代补”“大干大支持”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如,20年前,处于勐岗河河底的白铜厂村因地质灾害整村搬迁到山上居住,但是山上干旱缺水,农业发展受限,村民大都选择外出务工。为解决缺水这一问题,脱贫攻坚期间,县水务部门在白铜厂村投资150万元,建设了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及配套工程,通过从勐岗河提水至蓄水池,解决了村里的农业用水问题。同时,2015年,村里引进盛果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320亩土地种植沃柑,其中朱洪海家流转3亩地给公司,每年有2000多元租金,平时在果园上班,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就有收入。如今,荒山成了花果山,沃柑成为村民发展致富的“金果果”,村民们也从中获益。新桥镇云龙村前几年坡改梯后的山地如今种满了石榴树,果林采用滴灌技术实行节水灌溉,树苗长势生机勃勃,一些石榴树已经开始挂果,以前光秃秃的坡耕地和抛荒地都绿起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二是抓大户带动。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免费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育了一批水土流失治理大户,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如,2021年,牟定县投入项目资金354.41万元在毗邻庆丰湖旅游开发区的李大山实施了国储林项目,项目占地555亩,共栽植湿加松15857株,支付当地群众土地流转费用83.25万元,实现了秃山复绿。牟定县在实施2023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中,积极推进兴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山上建设配套蓄水池、光伏泵站、机耕路、道路排水沟等工程,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保障坡改梯后的土地有灌溉用水。三是抓改革推动。县鼓励和引导群众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探索出大户承包治理、专业队治理、合作社治理、村民自建等多种组织形式,解决了组织难、投工难的问题。工程建设全过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重大问题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dimage002.jpg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坚持社会参与,凝聚治理合力,破解治理力量不足难题。牟定县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政策,采取陡坡地生态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实施长治工程、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累计综合治理龙川河、古岩河、飒马场、河节冲、左家等小流域60余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7.42平方公里。强化管护,实现生态自我修复,在重点乡镇,采取封禁、封禁加补植、梯田加园面种草覆盖的治理模式,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充分发挥了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城市景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造林绿化工程、废弃矿山整治四项工作相结合,生态治理效益显著。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牟定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的1054.91平方公里下降到2020年的327.4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上升到2020年的78.08%;至2020年,牟定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7.42平方公里,近3年水土保持率高出云南省同期3.5个百分点以上。目前森林覆盖率、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65.6%和39%。各项水土保持设施增强了土壤涵养水源能力,有效减轻了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助推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坚持多措并举,科学创新防治,破解治理成果巩固难题。针对生态治理难题,牟定县在制定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重建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科学治理,探索出了一条适宜牟定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一是坚持综合治理模式。牟定县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林、果、草、畜、牧合理配置。因地施策提出“反弹琵琶”理念,探索出低效林改造、等高草灌带、草灌乔混交、播草等治理模式。初步治理恢复区补植阔叶树种的造林计划,实行松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治理新模式,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从以往的注重数量面积向提质增效转变。同时,牟定县统筹兼顾,以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协调水务、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草、生态环境、住建、发改等部门,协同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国土绿化美化、天然林保护、陡坡地生态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生态治理效益显著。牟定县还与云南大学等院校广泛合作,开展了多项水土流失治理科学研究,其中在飒马场小流域开展的“滇中高原山地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及修复的生态机理”研究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是创立项目整合机制。统筹推进河流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并以专项治理为突破口,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的遍地开花。本着来源、用途、管理权限、施工主体、检查验收都不变的原则,整合相关项目,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格局,发挥规模优势,抓好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三是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开展水土保持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项目的“六进”活动,把水土保持与素质教育、乡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水土保持教育从娃娃抓起。举办“携手保护生态、共建绿色家园”系列主题活动,印发水土保持法、森林法、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等宣传资料10000份,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县党校通过“一课一园一题”形式,将水土保持设为党政干部培训的固定课程,组织参观水土保持科教园和治理示范点,开展专题讨论,全县90%以上党政干部参加了培训。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绿富共赢,破解经济效益不高难题。牟定县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发展工程”“基础工程”,把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治理荒山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注重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农民群众从治理水土流失中得到实惠。一是封山禁采禁伐。在实施封山禁采禁伐的同时,优先解决封禁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帮助农户发展沼气,改变了封禁区群众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以电以气代柴措施。实施生态移民,对居住在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区域的群众进行整村搬迁。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群众迁出后实行封禁治理。二是发展生态产业。在治理过程中,牟定县将发展生态经济产业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有机结合,围绕“建设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目标,以培育“核桃、红梨、花椒、李子、软籽石榴、 沃柑、茶园”等林果产业为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企社农”齐抓、“种加销”一体、“农文游”融合,优化产业链布局,全领域、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开发,助推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续写“果乡”辉煌。如凤屯镇发展生态产业云南红梨11700亩,收入达到1200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发展蔬菜、核桃、云南红梨、江红李等绿色产业25.3万亩,推动群众增收,生态增效。强化产业链,建立“双绑”联合发展机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35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5家,全覆盖辐射带动脱贫户3362户、“三类对象”704户。打造生态品牌,注册绿色商标33个,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33个,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8万亩,推动绿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直接带动农民创业就业等。一座座绿水青山俨然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宝山富山。三是美丽乡村建设。牟定县还把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开展清理垃圾杂物、生活污水、禽畜养殖、残垣断壁、沟渠河道、道路两旁和美在山水、美在环境、美在人文、美在品质、美在繁荣、美在和谐的“全域发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首先是源头减量,全域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收集处理模式,做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工作。开展农村分类垃圾,通过炉子烧掉、废品卖钱、积肥还田、填坑垫道、垃圾箱运走处理“5个一部分”实现源头减量。每个自然村设置废品收购站并适当补助,自然村全覆盖配备勾臂式智能垃圾箱,乡镇集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县垃圾处理场集中无害化处理。全县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7座,自然村建成废品收购站535个、配置智能垃圾箱727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治理率达100%。其次是分类施策,全域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沼气池改造、老旧旱厕改造、洗漱间改造、联户建设、选址新建“五个一批”模式,全面完成“十四五”农村卫生户厕改造。采取县城周边纳入污水管网集中处理一批、集镇周边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一批、环境敏感区投入设备处理一批、分户收集沉淀+集中厌氧发酵+生态氧化塘处理一批、分户三格化粪池氧化+资源化利用处理一批“五个一批”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村庄污水治理。采取县级整合资源筹集一点、村组集体出一点、组建土专家施工队承建省一点、农户投资投劳一点“四个一点”方式筹措资金,投入财政资金2.13亿元撬动8.7亿元的治理项目。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明确污水处理设施管护主体、职责要求,全县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再次是典型引路,全域创建宜居美丽乡村。编制《牟定县美丽村庄建设指南》,推进全域创建美丽村庄,形成置“一名”、立“二约”、建“三园”、美“四旁”、清“五堆”、改“六小”的美丽村庄创建体系。选定15个自然村试点先行,建造特色小菜园,利用空地建小花园,平整硬化建小停车场,绘制主题墙体彩画,充分展示村源、村史、民俗文化。开展“我为家乡出把力”、“美丽庭院”、“百名美丽村庄”、“美丽村庄手机摄影大赛云上展”等活动。全县创建省级美丽村庄8个,州级美丽乡镇2个、美丽乡村17个、美丽村庄24个。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坚持持之以恒,绘好一张绿图,破解全域持续发展难题。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牟定县先后出台加快生态家园建设、林业生态强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生态产业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实施意见。牟定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坚持一张“绿图”绘到底,水土不治、山河不绿、绝不收兵。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担当,传好“绿色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干,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带领全县上下持续奋斗,实现从“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转变,闯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dimage004.jpg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践行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绩观

作为一个农业县,牟定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亮点,在于县委县政府能够立足县域实际,创新发展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将生态资源作为发展基础,将资源整合作为发展手段,将全面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将品牌建设作为发展载体,聚焦目标不偏向,长期坚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不分心,选定路子不走神,踏踏实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认认真真落实各项工作,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之路,其成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值得总结和借鉴。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启示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创新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需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牟定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强化“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和竞争力”的认识,积极创新,在全县提出“生态”是第一资源、第一品牌、第一产业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从广大群众最向往的产业发展、最关心的生态环境、最需要的资源培育问题入手,积极发动群众,思想上形成共识,行动上全民参与,成果上实现共享,形成强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推进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功能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县域经济发展各环节中,坚持“生态”打底,注入“生态”元素,强化“生态”引领,对接“生态”市场,实现了产业有机链接、融合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使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总之,牟定县的实践充分说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创新理念、整体规划、科学实施,善于发现比较优势,挖掘生态资源禀赋潜力,准确把握国家战略要求和本地发展需求的脉搏,坚持用新理念引领、用新思维谋划、用新举措推进,努力闯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启示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优势、选准路子。牟定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立足自身生态优势,以生态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把生态优势作为后发优势,始终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总体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循环经济,着力培育壮大生态经济,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进步方向,契合“美丽中国”国家战略,契合“生态文明”改革精神,契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契合“健康养生”民众心理,契合“观光休闲”市场需求,工作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将“生态经济”打造成“特色经济”,将“生态品牌”打造成“特色品牌”,将“生态环境”打造成“风光美景”。总之,牟定县的实践充分说明,农业不是夕阳产业,生态不是口头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协调一致,只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立足本地优势,登高望远、全局思维,找准发展关节,厘清发展思路,选对发展路子,就能将梦想和现实对接,实现生态和经济融合、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启示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生态文明建设的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生态牟定”建设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县委、县政府依据牟定县情,在科学研判、充分论证基础上明智决策,确定了走生态发展道路,确立推进富民强县战略和建设“有机农业第一县”的目标。几十年来,面对外部环境的喧嚣、转型调整的阵痛、部分干部的质疑、少数群众的顾虑,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发展道路,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信心、坚韧奋进,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更新生态建设思路、丰富生态建设内涵、创新生态建设举措,切实加大整治力度,以生态质量提升来带动县域经济,把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作为一种投资,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实现了后发赶超,成就了绿色崛起。总之,牟定县的实践充分说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选对生态发展路径后,必须长期锁定目标,不动摇不偏向,持之以恒,全力以赴,抓紧抓实,久久为功,必见成效。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启示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美好但道路艰辛,生态经济本身就是创意经济,离开创新,做不大也走不远。牟定县克服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打破常规发展套路,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要素保障、文化建设等瓶颈问题,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生态之间的关系,改革创新为牟定县生态文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总之,牟定县的实践充分说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要坚持创新思维,弘扬变革精神,保持改革锐志,致力于求新、图变、致用,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克服各种障碍,用改革的实践激活各种发展要素,用改革的红利聚合各种发展力量,就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既定目标,赢得成效。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启示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富民为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牟定县一开始就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推进,将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途径。始终把维护、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把牟定县当作一个全域景区来规划,城乡统筹设计,把每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打造,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园林作品来提升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城乡一体的有机链接。在生态产业发展的同时,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公共配套服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推动农村居民就近就地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创造条件让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建设和监督。群众普遍感受到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了,收入增加了,幸福感增强了。总之,牟定县的实践充分说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县域经济,要切实树立民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发展至上,努力创造经得起群众、经得起环境、经得起市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群众享有获得感,政府收获满意度。uI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李振华,1968年12月26日生,男,彝族,党员,大学,西南林学院毕业。云南省牟定县人,参加工作至今:工作严谨,兴趣广泛,博览群书,谦虚自信。善于研究基层党建,勤于研究“三农”工作,乐于研究文学艺术。电话15808787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