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武定首发首部电视风情艺术片 《罗婺彝韵》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罗婺彝韵》剧照
《罗婺彝韵》剧照
2014年5月14日下午,中国罗婺彝族首部电视风情艺术片《罗婺彝韵》首映式在武定县彝家大酒店举行。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彝学会副会长杨正权,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白兴发,武定县人大主任李茂学,县政协主席李思恒,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普正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鲁自福,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杨正学等领导出席,《罗婺彝韵》赞助企业代表杨兴德、罗朝金、秦正刚、张文翔、杨永禄、张晓林、攸雪、段其芬等企业家及《罗婺彝韵》主创和制片人杨丽华、导演金勇先,CCTV青歌赛原生态金奖获得者、中国原生态代表性歌手李怀福,云南省花灯剧院著名彝族音乐人、“歌坛轰炸机”高洪章,“孔雀奖”金奖得主者建周,电影《绿绒蒿》音乐制作人沙马学峰,纳夷组合主创古玛林子,彝族青年作家、导演施袁喜等人参加了首映式。100多名与会嘉宾观看了《罗婺彝韵》,并对该片和同名音乐专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近年云南少数民族文艺作品的代表性作品。
历时五年,“彝家百灵鸟”杨丽华作品华丽收官
记者在发布会获悉,《罗婺彝韵》及同名音乐专辑由“彝家百灵鸟”、主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定酒歌》的杨丽华主创发起,由罗婺彝族导演金勇先担纲执导,该片以“记录彝族风俗,聚焦罗婺变迁”为创作目的,从地理横向发现罗婺自然美,从历史纵向感知罗婺人文脉,用立体眼光看罗婺大地时代变迁,选当代视角审视罗婺彝族与众不同的风情。
“彝家百灵鸟”杨丽华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省彝学学会副会长白兴发博士说,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成员,目前已经有900多万人口,拥有自己的文字、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独特而古老的天文历法。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一定会产生一批又一批精英。“《罗婺彝韵》既抢救了彝族历史长河中最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又传承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武定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普正祥介绍,武定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闻名全国的武定壮鸡美食之乡、南国牡丹之乡,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定酒歌》的诞生地,数千年前,武定人民就在美丽神奇的狮子山下、金沙江畔披毡裸足,扛着弓弩,领着猎犬,奔波于深山密林之间,以狩猎、放牧间以零星种植为生,在野性的情歌和狂放的舞蹈中陶醉自己,世代繁衍生息。从唐南诏罗婺部“雄冠三十七部”起,罗婺部及其后裔雄踞武定、禄劝一带600余年。其后代那氏土司又统治今武定万德一带直到全国解放。至今,武定彝族仍保留了古老的服饰、歌舞和奇特的民俗。
据悉,《罗婺彝韵》制片人和主创杨丽华1989年考入武定县民族艺术团工作至今,从千里彝山走来的杨丽华,始终热爱着家乡,被家乡罗婺彝族音乐元素熏陶,大山的清泉又赋她予一副甜美的歌喉,加之她自身不断努力,多年来的艺术生涯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在彝族歌曲演唱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通过《武定酒歌》、《武定情歌》等,她的声音传遍了罗婺大地,是脚踏实地地行走在罗婺大地上的彝族歌者,被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正权博士称为“来自罗婺部落的天籁之音”。收入同名音乐专辑里的十四首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婺部民间音乐活化石”,其中的主打歌《彝乡美》一咏三叹,回味无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丽华说,《罗婺彝韵》前期采风、构思长达四年之久,2013年11月20日在武定县马豆沟彝族村开机,经过半年多的后期制作,再现了罗婺彝族婚嫁礼俗中堪称最古老和最完美的婚礼习俗以及最古老的“毕摩”文化;同名音乐专辑收录了十四首在罗婺大地上传唱千年的民间歌谣。
群星助阵首映式,“《罗婺彝韵》传得开、留得住”
《罗婺彝韵》首映式当日,出席活动的嘉宾阵容强大。除了《罗婺彝韵》剧组全体演员、主创人员悉数到场,李怀福、金梅、高洪章、者建周、沙马学峰、纳夷组合等云南演艺界明星也到场助阵,为《罗婺彝韵》的宣传造势。
原中央电视台编导、彝族诗人施袁喜说,由熟知罗婺彝族风情的彝族导演金勇先执导、昆明果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电视风情艺术片《罗婺彝韵》,是观众了解、认识武定罗婺彝族的地理特征、历史发展、文化构成和风俗习惯的窗口。既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且鲜为人知的风土人情,也通过它们揭示了地域、民族、地区的精神和品格。满足观众寻幽探奇之心理需求的同时,具有文化的价值和科学的意义。
刚为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电影《绿绒蒿》创作了主题曲的彝族新锐音乐人沙马学峰表示,“《罗婺彝韵》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音乐、画面上乘,会是一部传得开、留得住的民族艺术作品。”高洪章以自己的代表作《打歌》为例,对《罗婺彝韵》作为底蕴深厚的艺术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喜爱;者建周则从民歌的艺术升华角度,对同名音乐专辑中的作品深爱有加,表示以后要多到武定、禄劝学习、采风。
作为主演之一,刚参加完《中国好歌曲》节目录制的纳夷组合古玛林子全程参与了《罗婺彝韵》的拍摄,他认为《罗婺彝韵》全面记录了彝族罗婺部人民的节庆、婚俗、毕摩文化等日常生活全景,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意义非凡。
《罗婺彝韵》剧照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