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影视 > 影视要览

电视《失落的口弦》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08-07-05 原出处:凉山新闻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口播】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位于凉山州东南部的布拖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彝族先民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劳动生活中他们发展并丰富了彝族口弦,它曾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无数的快乐。但由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口弦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也正是因为这样,保护彝族口弦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文】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是凉山彝族中流传最广泛的乐器,在布拖就尤为突出。口弦,布拖彝族称为“勒果”,有竹质和铜质这两种形式,由铜或竹材料的2片以上簧组合为一件。要了解口弦,首先得了解它的制作,于是我们找到了一户制作口弦的世家。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场声】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字幕:现在我所在的地方是布拖县特木里镇日呷村,在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他们世世代代从事着口弦的制作,现在就 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去拜访一下他们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文】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眼前这个正在敲打铜片的人叫乃保尤子,他是口弦传承人乃保尤色的儿子,别看他手上简单的铜片不是很起眼,但经过他细心的打制后,就能发出委婉动听的声音。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制作口弦要讲究精细,需要将铜片反复敲打,然后按照需要的尺寸做成簧。有两片到五片这样的四种方式,乃保尤色还在原有口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做成了新式的四簧口弦。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兴之余,乃保老人还给记者演奏了起来。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文】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就像是乃保老人的朋友一样,吹弹起它来,他的脸上露出了陶醉的神情。他和口弦接下的不解之缘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场声】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字幕:(记者)爷爷 你们从事口弦制作多少年了?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十四五年了吧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者)那你是从哪里学的口弦制作工艺呢?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我爸爸那里学来的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者)那现在据你们了解从事口弦制作的人还多不多?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没有了,以前布拖打口弦的还是有二十多个人,现在一个都没有了,光是我一家人在打。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文】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和乃保老人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弹口弦的人也越来越少,彝族口弦以往的风光已经不在了,它正在被人们慢慢遗忘。乃保老人喜欢口弦,他不希望自己民族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被丢失。但像乃保这样靠着制作口弦生活的人,他们也需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如果制作的口弦不能销售出去的话,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继续种田。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现在,乃保老人并没有放弃,每天他都沿着家门口的小路,到城里去卖口弦。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在草坪上教艺术团的学生们吹口弦的人叫日勒么沙史,今年41岁。她是彝族口弦的传承人。谈起自己和口弦的故事,她的眼里充满了泪花。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期声】日勒么沙史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字幕:我听着觉得很好听,我就天天学,晚上睡觉之前我就拿着弹起耍,有时候妈妈喊我去背水,做事的时候我就边做活边弹着耍,后来就慢慢学会了,我非常喜欢它,和它在一起就很开心快乐,什么都不想。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文】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眼看着随着打工潮流的冲击,青壮年男女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口弦的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学习口弦的人越来越少,日勒么沙史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期声】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字幕:我希望年轻人把我们这个民族的口弦传下去,人人都弹得来才行,祖祖辈辈的东西不能丢。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文】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日勒么沙史弹奏的口弦曲清脆圆润、音质醇美、节奏鲜明,表达着心里的相思之情。浓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让这样的曲子充满韵味,于是彝族谚语说它是“会说话的口弦”。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只是这样的声音在大凉山,乃至布拖都已经很少听见了。只有年轻的一代把它捡起来,才不至于被流失。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期声】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字幕:我们的这个乐器(口弦)现在已经没有好多人在学了,现在的娱乐方式也多得很,作为年轻人还是不应该把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东西流失。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文】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曾经是人们最密不可分的朋友,口弦声声,传遍了大小凉山,传遍全国。不仅宣传着布拖彝族文化,还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金色的口弦,不能流失,它将继续闪耀光芒,照亮彝族文化。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拖县艺术团女生合唱的《金色的口弦》起背景用布拖的空画面)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尾播】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布拖彝族口弦已经申报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已经意识到它濒临灭绝的态势,但列入名录并不意味着就能有效的保护,只有相关部门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我们的文化才能得以生存。oz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