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立里达哈:寻找7岁天才少年吉则尔曲不容易
7岁的吉则尔曲(右二)是演说克智的天才
《克智少年——吉则尔曲》导演立里达哈接受《中国日报》和澎湃新闻记者采访
“那孩子是天才,而彝族克智,简直太绝了!”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在看完《克智少年——吉则尔曲》之后,发出这样的赞叹。虽然是短短数语,却让影片导演立里达哈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正是拍摄这部片子的意义所在,能让外面更多的人了解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呼吁更多的彝族人重视传承和发扬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彝族克智,立里达哈既有近愁又有远忧。2018年11月左右,当他在网络上看到了有人无意间发出的吉则尔曲的视频时,他很激动。马上把视频拿给凉山州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看,克惹晓夫觉得很有必要记录下来,于是他们便决定,要去拍,要去保护它。
有了这样的想法,立里达哈撰写了拍摄方案,并很快得到了领导的支持。于是,他开始寻找视频中的吉则尔曲。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小朋友是哪里的人,只能到处问,但一直没有找到。”
寻人过程中,立里达哈把视频发给很多朋友看,有位朋友把这段视频发到了快手上面,吸引了很多网友前来关注。在回复中,立里达哈发现,有网友指出这位演说克智的小朋友是自己家乡美姑县尼哈村人。立里达哈无比激动。他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了村组干部,请他们帮忙找到这位小朋友。
“好不容易找到了吉则尔曲父亲的电话号码,一直打不通,山上没有信号,打了一周电话才找到他父亲,说明来意之后,就定下了去拍摄的事情。”
找了几名摄影伙伴,立里达哈一行人赶在年前来到了美姑县尼哈乡尼哈村。
一路上,立里达哈都在思考,克智在山村的彝人生活中代代相传,可以说是先祖们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喜丧二事中,更是少不了克智的身影,而如今却越来越少有人知道它学习它。彝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克智文化却离彝人越来越远,未来,克智会不会就这样默默消失在彝人的生活中,这种文化会不会就此消亡。立里达哈不敢再想下去,他拿出事先写好的拍摄方案,反复琢磨,要如何去展现克智的魅力和现状。
2019年春节前几天,一抵达吉则尔曲的家中就开始了拍摄。当天,拍摄进行到半夜两点过。寒冷的山村漆黑的夜,劳累了一天的拍摄组人员裹着羊毛毡在堆放干草的阁楼里沉沉睡去。
拍摄还算顺利,毕竟都是立里达哈熟悉的传统习俗。作为一名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他也懂得哪些文化习俗需要被还原被保留。
7天的拍摄,也更让立里达哈明白,克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彝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他加紧步伐,四处奔波开展后期处理工作。光是翻译克智的内容,他就找了无数彝语专家。
“当初拍摄时,并没有想说会拿奖什么的,只是本着一名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一个彝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去做这件事,没想到居然拿到了业内最高权威的奖项,这是对我们所有凉山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一个最大的鼓励,目前,影片虽然已经完成,但翻译工作还在继续进一步完善,我们希望能翻译出最精准最贴近的汉语,让更多人来了解我们彝族的文化瑰宝。”立里达哈说。
图/凉山州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原出处:西昌都市报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