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不开士兵的记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多少次,来来回回,驱车翻越小哨。在绿色的山梁之上,这样壮观的景象常常震撼着我的灵魂。
山路上,隆隆开进的战车。山凹里,绿色的军营如大山般宁静。阳光在山梁上缓缓移动,怀抱钢枪的士兵列队走过,蓝色的天空深邃、明净。
奔驰的思绪里,张参谋凝重的解说“ladies and gentlemen……”,还有新闻干事小罗满身泥泞的身影,随山风而来。
一
四年前,我在电视台从事配音兼电视节目制作,因为这个缘故,我和他们有了那次难忘的合作。
一个周未的下午,领导打来电话,让我星期天加班,给部队做个片子。对普通人而言,军营总是让人觉得神秘和好奇。我很高兴地答应下来。
第二天,我早早地到制作室,闲着无事,随便拿起一个小片段,用非编做些乱七八糟的特技。“报告”,声音很宏亮,我扭头一看,两个身着戎装的军人站在门口,一个年纪很轻,20来岁的样子,手提摄像机,我注意到是一台广播级的索尼摄像要机,另一个有些谢顶,拎着个包,腋下夹着军帽,他们身上的迷彩和鞋沾?了山里的黄泥。
“老师,是你吧……耽误你休息了!”他们的客气让我一时慌乱,下意识地说着请进的同时,他俩却有些不知所措了,因为,制作室的地板上是新铺的地毯,我说着我给你们找双拖鞋吧!一转身,不见了他们的身影,原来,都跑到洗手间洗鞋去了。
短短的两天时间接触,我知道年纪大的是张参谋,家在重庆。扛摄像机的是罗干事,来自美丽的江南。
二
军人总和战事连在一起,这个片子也弥漫着硝烟。
某日,边境硝烟突起,y军无端挑衅,悍然向我方发动攻击,村庄被毁,军民伤亡。面对猖狂的入侵之敌,我军随即投入战斗,战役打响。大意就是这样。
这个战争的片断,要在我军的对外新闻发布会上播放。虽然是假想的。但这是军事演习流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片长约七分钟,中文配音,英文字幕。
一开始,罗干事就让我教他操作机器,他们自已做,我以为这涉及军事机密,可是,又怎么让我给配音呢?原来,他们是怕过多的麻烦我,不过也好,我配音的时候就是罗干事采集的音频。后来,因为需要加英文字幕,不能用滚动字幕,只能是音、画、解说词对位,只好英语字幕做成一句句的小片断,我的英文全还给老师了,他俩的英语都不错,这些都由小罗完成,那是件很麻烦的事。至今,我记得最清楚的英文只有张参谋在起首语里解说的那句ladies and gentlemen……。
小罗拍摄了许多训练场面。战车犁过山野,炮声隆隆;尖利的枪弹呼啸过林间;夜色笼罩下负重疾进的士兵……。
七分钟的片子,需要许多素材,细节是一部影片成功的基础,只有精彩的细节,才能使解说与画面和谐,与文字的情感基调贴切,才能给观者留下思考时间和思想空间。我想既然是做为演习用,又不是真的,画面不足就用空镜头带过了事。可是,张参谋一脸严肃。他说,不行,一切都要按实战来做。怎么办呢?
用影视资料!他们走遍了越西县城的大街小巷,到街上的影像店租了好几十盘战争碟。
整整一天,都在采集素材。第二天一大早,张参谋和罗干事又是一身泥出现。
“这儿多用几个境头转换,节奏快些,增强紧张感…”
“这,这儿,炮口的抬升从特写拉开,好,这来点现场音”
“战地感觉不对,一定要有烧焦气息”,再找找其它的素材,渲染的不够”。
“再激烈一点,那应该是钢铁和肉体碰撞的感觉”。
“这儿串了,这句话的英文应该是这样”
张参谋和罗干事很激动,他们想极力地表现当时战斗的炽烈。我佩服他们的认真负责,惊异他们在片中表现的激情?
张参谋说“你不是军人,你不明白,军人会拿每一次军演当一场真正的战斗”。是的,我不是军人,我不能深刻地理解。朋友,你 说!战争与和平对于军人来说,是幸福还是痛苦?
片子做完,他们执意邀请我吃顿饭,还有一个司机。酒喝得很痛快,大家借着酒劲聊了很多,聊工作,聊生活。张参谋是四川人,36岁,河南某炮兵学院毕业,参军十几年了,正在为研究生的考试做准备。因为,总有脱下军装的那一天,还是要为以后到地方工作着想。小罗从南方来,家在南京,从当兵的那天起,他爸就没打算让他回去,通过自已的努力,转成志愿兵,六年来,他写了许多稿件,在解放军等报发表,还干上部队的专职新闻干事,他说“明年我一定要考上军校,不然……”。
真心的话,让我心动。这些没尝过硝烟的军人,满怀理想,充满激情,也面对现实。没有战事的青春,如山梁上的索玛,在无人知晓的山落,静静的扎根,当共和国的使命需要时,那青春便如火如荼,燃烧在山林河川、大漠戈壁,如热血般鲜艳。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山路上,隆隆开进的战车。山凹里,绿色的军营如大山般宁静。阳光在山梁上缓缓移动,怀抱钢枪的士兵列队走过,蓝色的天空深邃、明净。
奔驰的思绪里,张参谋凝重的解说“ladies and gentlemen……”,还有新闻干事小罗满身泥泞的身影,随山风而来。
一
四年前,我在电视台从事配音兼电视节目制作,因为这个缘故,我和他们有了那次难忘的合作。
一个周未的下午,领导打来电话,让我星期天加班,给部队做个片子。对普通人而言,军营总是让人觉得神秘和好奇。我很高兴地答应下来。
第二天,我早早地到制作室,闲着无事,随便拿起一个小片段,用非编做些乱七八糟的特技。“报告”,声音很宏亮,我扭头一看,两个身着戎装的军人站在门口,一个年纪很轻,20来岁的样子,手提摄像机,我注意到是一台广播级的索尼摄像要机,另一个有些谢顶,拎着个包,腋下夹着军帽,他们身上的迷彩和鞋沾?了山里的黄泥。
“老师,是你吧……耽误你休息了!”他们的客气让我一时慌乱,下意识地说着请进的同时,他俩却有些不知所措了,因为,制作室的地板上是新铺的地毯,我说着我给你们找双拖鞋吧!一转身,不见了他们的身影,原来,都跑到洗手间洗鞋去了。
短短的两天时间接触,我知道年纪大的是张参谋,家在重庆。扛摄像机的是罗干事,来自美丽的江南。
二
军人总和战事连在一起,这个片子也弥漫着硝烟。
某日,边境硝烟突起,y军无端挑衅,悍然向我方发动攻击,村庄被毁,军民伤亡。面对猖狂的入侵之敌,我军随即投入战斗,战役打响。大意就是这样。
这个战争的片断,要在我军的对外新闻发布会上播放。虽然是假想的。但这是军事演习流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片长约七分钟,中文配音,英文字幕。
一开始,罗干事就让我教他操作机器,他们自已做,我以为这涉及军事机密,可是,又怎么让我给配音呢?原来,他们是怕过多的麻烦我,不过也好,我配音的时候就是罗干事采集的音频。后来,因为需要加英文字幕,不能用滚动字幕,只能是音、画、解说词对位,只好英语字幕做成一句句的小片断,我的英文全还给老师了,他俩的英语都不错,这些都由小罗完成,那是件很麻烦的事。至今,我记得最清楚的英文只有张参谋在起首语里解说的那句ladies and gentlemen……。
小罗拍摄了许多训练场面。战车犁过山野,炮声隆隆;尖利的枪弹呼啸过林间;夜色笼罩下负重疾进的士兵……。
七分钟的片子,需要许多素材,细节是一部影片成功的基础,只有精彩的细节,才能使解说与画面和谐,与文字的情感基调贴切,才能给观者留下思考时间和思想空间。我想既然是做为演习用,又不是真的,画面不足就用空镜头带过了事。可是,张参谋一脸严肃。他说,不行,一切都要按实战来做。怎么办呢?
用影视资料!他们走遍了越西县城的大街小巷,到街上的影像店租了好几十盘战争碟。
整整一天,都在采集素材。第二天一大早,张参谋和罗干事又是一身泥出现。
“这儿多用几个境头转换,节奏快些,增强紧张感…”
“这,这儿,炮口的抬升从特写拉开,好,这来点现场音”
“战地感觉不对,一定要有烧焦气息”,再找找其它的素材,渲染的不够”。
“再激烈一点,那应该是钢铁和肉体碰撞的感觉”。
“这儿串了,这句话的英文应该是这样”
张参谋和罗干事很激动,他们想极力地表现当时战斗的炽烈。我佩服他们的认真负责,惊异他们在片中表现的激情?
张参谋说“你不是军人,你不明白,军人会拿每一次军演当一场真正的战斗”。是的,我不是军人,我不能深刻地理解。朋友,你 说!战争与和平对于军人来说,是幸福还是痛苦?
片子做完,他们执意邀请我吃顿饭,还有一个司机。酒喝得很痛快,大家借着酒劲聊了很多,聊工作,聊生活。张参谋是四川人,36岁,河南某炮兵学院毕业,参军十几年了,正在为研究生的考试做准备。因为,总有脱下军装的那一天,还是要为以后到地方工作着想。小罗从南方来,家在南京,从当兵的那天起,他爸就没打算让他回去,通过自已的努力,转成志愿兵,六年来,他写了许多稿件,在解放军等报发表,还干上部队的专职新闻干事,他说“明年我一定要考上军校,不然……”。
真心的话,让我心动。这些没尝过硝烟的军人,满怀理想,充满激情,也面对现实。没有战事的青春,如山梁上的索玛,在无人知晓的山落,静静的扎根,当共和国的使命需要时,那青春便如火如荼,燃烧在山林河川、大漠戈壁,如热血般鲜艳。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乐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追悼文友杨...
- 4 火把节记事
- 5 读写人生(自传体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经年少爱追梦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过年
- 10 母亲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