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普金华:“拿鱼”的记忆

作者:普金华 发布时间:2023-11-06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故乡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红土坡镇与五顶山乡交界的礼社江和一街河边,礼社江和一街河在我们村子坐落的山脚下交汇,江河边上有大大小小的形状各异的卵石,有金沙覆盖的河滩。礼社江水和一街河水,冬春季水质清澈如镜,在江河边上刨一个坑,即可看到“冒天水”;夏秋季,洪水上涨,江河水夹带着泥沙,狂野奔放,如黄河般怒吼着向东奔去。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jpg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长在江河边的我们,与江河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常跟着父辈到江河中捕鱼。那时生活困难,村民们隔三差五的能捕捉上几斤鱼改善生活,那是很快意的事。村民们把所有各种各样捕鱼的方法统称为“拿鱼”。 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砌鱼窝

冬天,江河水冰冷,村民们在江河边上寻找适宜的位置,紧连着江河水淘一水坑,然后运用河边的风化石,将其破成石块,像盖楼房一样,在水中分层支砌,一般支砌二至三层,前面留有鱼能自由出入的门,这样,就建成了“鱼窝”。冬天寒冷,鱼就要寻找温暖的地方居住,因此,“鱼窝”就成了它们理想的居所。那时民风淳朴,看到是别人砌的“鱼窝”,谁也不会去动,很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动别人的东西,形成了一种自发的自觉遵守的乡规民约。砌“鱼窝”的人约10天左右去拆一次“鱼窝”,拆“鱼窝”时,带上一个用竹子编制的像一个葫芦一样的笼子(下面大,像一口罗锅,中间细小,上面像一个漏斗,中间细小处放上一个用竹子编织的倒刺圈,使鱼进得去出不来),再带上一把稻草,把竹笼子口周围封闭,再从上到下,一层一层的拆除“鱼窝”中的石块,把鱼往笼子里面赶,觉得鱼都进笼子后,即将笼子从水中提起,此时,取出笼子中间细小处的倒刺圈,即可看到笼子中少则五、六斤,多则10几斤的白鱼(当时礼社江和一街河中生长的一种主要鱼类,约六、七寸长,这种鱼现在已没有了踪影)。然后再将鱼窝砌起,恢复原状。可如此循环往复。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断鱼岔

每年的冬春季到夏季洪水到来之前的几个月,村民们都会用断“鱼岔”的方法来捕鱼,主要捕捉一些村民们称其为石花鳅、糙气头、小花狗、石贴子等一些生长在石头缝和石块下面诸多较小的鱼类。冬春季,因为夏秋季节洪水上涨回落后,河流中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多条岔河。方法是在水流较小的岔河中,先用石头、稻草、粗沙等物在岔河的源头形成第一道拦水堤,再用石头、稻草、细沙形成第二道拦水堤,使其水流逐步减小,直至阻干。看到水流减小时,迅速在河尾处淘一条沟,用石头、稻草、粗细沙等物形成左右两道外八字形拦堤,总体形成漏斗形,然后再用竹笼子兜住河尾,使其往河尾跑的鱼进入竹笼子中,防止鱼逃脱。当整个岔河中的水流几乎被阻干后,不同种类的鱼就从大大小小的石块下面窜出,噼噼啪啪地在河中乱跳,此时,就用竹篮、盆等工具捕捉,直至将其全部捕完。最后提起拦河尾的竹笼子,将笼中的鱼取出。然后再将源头的拦水堤放开,恢复水流。约10天左右又可以断第二次。可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捕鱼方法沿袭至今。有时春节回老家还时不时参与断一次“鱼岔”。但现在由于水土流失,沙石淤积,虽然也能捕捉到一些鱼,却难以看到当年的景象。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搭鱼栏

这种捕鱼方法主要在春夏季采用。捕鱼者选择水流较小,又起浪花的“水节子”,在河的南北两岸打上木桩,用木料等物使河床形成跌水坎,形如瀑布,用竹子制成竹伐,约成50度角放在跌水坎下,一般用于夜间捕鱼。当鱼顺水流往下跑时,被栏在竹伐上难以逃脱。搭“鱼栏”的人则守在“鱼栏”边上,过一段时间又看一下,用手电筒或火把照明,及时将上栏的鱼捕捉。此种方法可持续一段时间,直至夏季洪水来临。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鱼炮

河流中,一般都有大小深浅不一的水塘,水流湍急处还会形成漩涡塘。春夏季水量小,江水清澈,捕鱼者到水塘边进行侦查,用沙子为诱饵撒入塘中,如果有鱼,它们会成群结队地蜂涌而上,抢食诱饵,捕鱼者即可判断鱼多鱼少,甚至能判断出大约有几斤鱼,划不划算,再决定用不用“鱼炮”(用一种普通硝铵炸药制作而成),鱼炮响后,一部分鱼随洪水一起漂起来,此时要迅速将其捞起;一部分鱼等洪水过后,即可看见鱼像满天星斗散落在水塘中,捕鱼者即脱去衣服潜入水中(当地称为“闷水”)捞鱼,如果水位较深,为了提高捞鱼的效率,捞鱼者在水底先将一条鱼拿起咬在口中,然后,左手拿一条,右手拿一条迅速钻出水面,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将鱼捞完。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七、八岁时,一天,我父亲领着我去放羊,在河边边放羊边打“鱼炮”,打到鱼后,就地取材,用当地河边生长的一种叫“芦毛草”上剥下的皮搓成绳子,把两根绳子的一头结在一起形成双线,穿在鱼鳃里面,像农民栓晒干辣椒一样,一串串的将鱼穿起,穿了四、五串提着,一边放羊一边往回走,当天好像是一个街天,不时有过往的人,我父亲就把鱼从大串到小串逐串卖给了过往的人,留下最小的一串提回家自己吃。当时小不懂事,我觉得很心疼,不理解父亲怎么会把大的都卖了。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闹长河

当地生长着一种叫“金钢攒”的植物,用刀将其砍开即流出一种白浆,春夏季节,村民们三、五成群的邀约着每人挑一挑“金钢攒”,选适当的河段,放在河中将其一节一节的砍碎,流出的浆汁使鱼中毒后死亡。另有一种藤蔓植物叫“冲天子”,攀爬在树上结出一种像豆角一样的果实,采下晒干加工成面粉备用。用时,也是选适当的河段,将其放入河水中,使鱼中毒后死亡。也有用石灰、废弃烟叶等闹的。此时,闻其信息的村民,都会带上竹蓝或盆到河边检拾,可以说是见者有份。药的毒性随水流少则几百米多则几千米后消失。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闹河 

“天闹河”是由于冬春季长期干旱无雨,夏季第一次下较大的雨量时,山洪爆发产生的洪水使鱼窒息死亡。此时,乡民们会带上竹蓝、盆等工具到河边去捡鱼。这种时候往往能捡到很多鱼。一次洪水过后,我们生产队的队长(现在的村民小组长的前身)到河边去找“水淌柴”,远远处看到河滩上有一根柴,走近一看是躺着一条约30几公斤重的大鱼,将其扛回后,光鱼籽就剥了一洗脸盆。这种大鱼的出现可能是上游山洪爆发使水库崩塌所致。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追“花斑子”

礼社江中有一种约四、五寸长,形似尖刀,鳃部有一红色线条环绕的鱼,因此,村民们称之为“花斑子”, 礼社江中水流较缓的地方还长有水草和青苔,我们学着父辈,在河中看到这种鱼时,即举起双手左右上下摇摆,口中喊着“躲!躲!花斑躲……”的口令,这种鱼行进速度慢,在人手舞足蹈的吆喝下,鱼被追逼得没有力气后,就会寻找有水草和青苔的地方躲避,此时,即可轻手轻脚的向其逼近,然后迅速地将其捕捉。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石花鳅”

“石花鳅”形状及体积像泥鳅一样,但身上的花纹像军队士兵的迷彩服。它主要生长在一些小石头的空隙和小石块下面,这种鱼的数量较多,几乎翻起石头都能见到。断鱼岔时这种鱼出现的也相当多。捕捉的方法是用竹蔑编成四四方方的下鱼箩。春夏季节,带上下鱼箩,在河中的小石头和小石块旁按下下鱼箩,然后翻开石头石块,把鱼连赶带扒的撮进鱼箩中。再用“芦毛草”皮一串串的穿起来,从下游往上游下着走,下上一两公里水路,可下到几斤“石花鳅”,这种“拿鱼”方法简便易行,当地小孩子采用这种方法“拿鱼”的居多。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石花鳅”的另一种方法是,夏秋季发洪水时,挖来蚯蚓,用针线穿成长串,再反复折叠成串,砍来一节手指粗,约四、五十公分长的树枝,将蚯蚓串栓在树枝的下部,在带上一个小竹箩或盆,把栓着蚯蚓串的树枝直立放入洪水中,当鱼来咬蚯蚓串时,树枝会有震动感,此时迅速将蚯蚓串提起放入竹箩或盆中,鱼会咬在蚯蚓串上还来不及放就被抖落在竹箩或盆中。如此循环往复,一天也能捉到好几斤。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摸“木头鱼”

这种鱼背部乌黑浑圆,肚皮扁平,因其形状像一根木料,且乖巧,容易捕捉,所以被村民们称其为“木头鱼”。这种鱼约四、五寸长,一般喜欢在较大的石头下面空洞处生存。一次,我和我们村里经常在一起玩的两个伙伴,在河边放牛羊,并邀约一起去摸“木头鱼”,三个少年赤裸着身子像泥鳅一样的爬在水中,伸手在那些如小黄牛大小的“生根石”下面寻找空隙,并捉到了一些鱼。突然,一个伙伴爬在一个较大的石头旁,说那个石头下面洞多洞深,要我们一起去捉。我们三个人就一个负责一方,将手伸入洞内,果然,我手一伸进去就摸到了鱼,另两个伙伴也先后说摸到了鱼,每一个都用手掌紧紧捏住鱼的身子,但是一个也没有把鱼拽出来。你也喊你放掉给我拽出来,他也喊你放掉给我拽出来。最后我及其中一伙伴放弃,让另一伙伴把鱼拽出来。而当他把鱼拽出水面时,竟是一条水蛇,我们被吓得连滚带爬的上岸。日久就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去摸“木头鱼”时,石头下面的洞内的水如果是冰凉的就可能有水蛇;如果是温暖的那就是有鱼。               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摸“鲫壳鱼”

被村民们称之为“鲫壳鱼”的鱼,就是现在市场上大量有卖的小鲫鱼。摸“鲫壳鱼”即是典型的“浑水摸鱼”。秋季洪水过后,水的落差会在河边形成一些大小不一的“死水塘”,“死水塘”一般水不会太深,而大部分被困在塘中的大多是“鲫壳鱼”。每当这种时候,我们一群群的小伙伴会到河边的“死水塘”中去摸“鲫壳鱼”。几个小伙伴赤裸着身子像泥鳅一样潜入塘中,边搅浑水边在水塘底的淤泥中摸捉,一次也能捉到好几斤。但这种塘中,因为是“死水”,一次就能把鱼摸绝。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拿“团鱼”

这种形似乌龟,被村民们称之为“团鱼”的鱼,实际应该是甲鱼。“团鱼”生长在江河中较深的水塘里,有“团鱼”的地方,塘中会被翻起白沙。会拿和敢拿“团鱼”的人不多,村里的父辈中,一个我们称呼他老爹的人,对拿“团鱼”有一手高超的绝活,只要他到水塘边观察,他就知道有没有团鱼,有没有把握拿到。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好奇,跟其去观察,老爹说里面有“团鱼”,即脱去衣服潜入水中,约几十秒钟后,老爹就从水中拖出一只约五、六斤重的“团鱼”。我们高兴得跳起来。这种鱼现在在当地已没有了踪影。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拿“全黄鱼”

这种鱼,因全身为黄褐色,所以被村民们称之为“全黄鱼”。 “全黄鱼”无鱼鳞,形如江鳅,大的可达几十斤。夏季烈日炎炎,“全黄鱼”会排成“纵队”,一条跟着一条排列在河边的浅滩上,将身子的脊梁几乎露出水面晒太阳。一般都在两条以上,多的可达10几条。捕鱼者砍来一种直径约2厘米粗、约2米长的较坚韧的树木,将一头削尖制成木签子放在火灰中炮制后,用来捕捉“全黄鱼”。捕鱼者带上捕鱼工具到河边上寻找,当看到“全黄鱼”时,即轻手轻脚的走到鱼身旁,麻利地将木签刺向鱼背,即将“全黄鱼”捕获。一般两人一组,也有一人去捕的。有时,一天能捕到五、六条甚至10几条,小的七、八斤一条,大的可达10几斤一条。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曾几次亲眼看到过这种鱼的活动规律及特性。我读初中(现在南华二中的前身,当时的南华县半农半读初级中学,就坐落在礼社江大桥北岸,离我家约两公里路程)时,一次,星期六下午回家跟着父亲去放羊,羊吃饱草后,我父亲在村子外山上的公路边等着,由我赶着羊群到礼社江大桥下的一个几十米长的长塘子边饮水,然后又把羊群往山上赶。傍晚,太阳西下,山的阴影(我们叫“阴凉”)刚好被过长塘子,我回头一看,水面清澈如镜,顷刻间,使我目瞪口呆的景象出现了,我看到一群约十七、八条巨大的“全黄鱼”群在水中排成“纵队”一条跟着一条在长塘子中循环嬉戏,搅起巨大的水花,场面壮观极了,当时我才13岁,眼前的一幕使我又惊喜又恐惧,我从没见到过这样的场面。几分钟后,水塘恢复了平静。当晚我把这个情况告诉我父亲,但父亲半信半疑。第二天,我父亲也没有去看去捕捉。那是大鱼啊!我小小年纪就更不敢去捕捉了。这件事使我很困惑,我父亲平时很相信我的呀!不知道为什么放弃那么一次好的“拿鱼”的机会? 也许是迷信的缘故吧!小的时候乡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上山莫捡兔,下河莫捡鱼”。说如果不是自己专门去寻找,不经过自己努力和劳动,轻易碰到得来的东西不吉利,不能要。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星期天晚上,我回到学校,我把前一天我看到“全黄鱼”的情况告诉了两名平时爱“拿鱼”的同学,这两名比我大几岁的同学显然很敢兴趣,他们说要用“鱼炮”去炸。第二天午休时,我们就带上“鱼炮”一起去我看到“全黄鱼”的地方寻找,但却没有看到“全黄鱼”的踪影。几个人想了想,就在接着这个长塘子的一个较深的塘子中放了一炮,结果炮一响,一条约三、四公斤重的“全黄鱼”从水中勇猛冲出冲在北岸的沙滩上噼噼啪啪地挣扎,我们一起将其捕捉。“全黄鱼”不但没有被炸死,反而直线冲出水面,我们都很奇怪。有人说,“全黄鱼”尿泡皮厚,“鱼炮”把尿泡震不破,所以不会死。有没有科学依据,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确实没有看到过打“鱼炮”炸死“全黄鱼”的情况。  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年,我初中毕业,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任务还是放羊(我当时放68只羊,生产队给记20分4厘大寨工分)。一天,我赶着羊群去放,羊吃饱草后,赶到礼社江大桥上方的河边饮水,羊饮水后睡在金沙覆盖的河滩上回刍(生长在农村的人都知道,牛和羊都会运用静下来的时间将先前吃进去胃中的草返回口中咀嚼消化后重新吞咽)。因为天热,我卷起裤脚往河边的浅水中向上行走,突然,一条“全黄鱼”划着水花冲入深水中,我继续往前行走,又有两条“全黄鱼”先后冲进深水中。当天晚上,我把我看到的情况告诉我一个要好的同村伙伴,第二天我放羊他放牛,我俩就把牛羊赶在一起放在河边的山上,就去我看到“全黄鱼”的地方寻找,但只看到一条约两公斤左右的小“全黄鱼”爬在“水节子”的浅滩处,他年龄比我大也比我胆大,因为是在浅滩上,给我们捕捉创造了条件,他一个箭步将其捺住,成功的捕捉了这条鱼。因为这几次亲眼所见,我才知道“全黄鱼”的活动规律是成群结队而排成“纵队”,特性是不易被“鱼炮”炸死。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礼社江中的这些鱼类由于多种原因逐年减少,有的鱼种已经不见了踪影。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国家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实行了河长制,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到维护好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中来,过去的“闹长河”“打鱼炮”等漏习一去不复返了。这只是童年的趣事记忆。现在大家也不再乱捕鱼了。近几年,由于加强了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礼社江沿途也逐步变得山清水秀,人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鱼类,数量也逐步多了起来。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jpg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c.jpgKX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注:本文原载(按先后顺序)《楚州今古》2011年第3期;《云南警察文学》2011年第6期;《龙川江》2012年第1期;《马缨花》2012年第3期;《边疆文学》(云南省百家文艺期刊核心选刊)2014年第2期。入选《楚雄州2014年优秀文学作品选》 (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荣获2012年《龙川江》季刊年度作品三等奖。入编2017年楚雄公安文化系列丛书《文耀彝警》(散文卷)等。荣获2018年5月评选的楚雄州第五届“马缨花文艺创作奖”文学类二等奖,受到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表彰。
作者:普金华,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原中校;人民警察原四级高级警长、一级警督;南华县“菌乡银发”志愿服务团副团长、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