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毅:遥远的彝寨
冬天的句号还未画圆满,春天的脚步渐渐近了。攀西地区的春天来得早,2月中旬天气就逐渐变暖和了。看看,山坡上、道路旁、小溪边、田野里、果园里处处披上了绿色的“新装”。可爱的鸭儿开始欢快地在小溪里自由自在悠闲的“洗澡”。比鸭儿还高兴的应该是刚从成都坐飞机回到村里游玩了一次省城成都的切沙阿比夫妇。一脸的笑容比山上的索玛花还漂亮,一路的笑声比村子里叮咚的小溪还响亮。这是2006年米易县姆陇彝族乡的春天。
攀枝花机场路两旁,火红的凤凰花沿路开放。从远处望去,好似一条红色飘带从金沙江沿岸弯弯曲曲飘到保安营山顶。保安营山顶,空气清新,飞机场环境优美。机场处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阿比的儿子阿布在美丽富饶的安宁河畔教书。趁假期带着父母从攀枝花机场坐飞机到成都游玩,见见世面,同时也敬敬孝心。刚坐上飞机,阿比夫妇内心无比激动心跳也在加速。飞机起飞了。看看窗外的远山、河流、白云都处在自己脚下,阿比夫妇脸上写满了幸福。阿比肺腑之言:“这辈子值了。”话说2006年前遥远的彝寨里没有人真正坐过飞机,只有在蓝天上看到过飞机、在梦里梦见坐飞机。阿比夫妇第一次坐飞机后回到遥远的彝寨,那是一件非常荣光之事,阿比夫妇的内心比吃了蜂蜜还甜。连见过世面的村长也在夸阿比夫妇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争气有孝心的儿子。
彝寨小屋里非常热闹,灿烂的笑声一阵胜过一阵,久久回荡在彝寨上空。喜鹊在屋前的小树上“叽叽喳喳”叫过不停。几十位寨里彝族人聚集在阿比家,剥着瓜子、花生,品着美酒高高兴兴地畅谈着。“坐飞机有啥感觉?”“在成都看到了啥?”“在城里吃了啥?”……村里的男女老少问这问哪,阿比夫妇穿着崭新的彝族服装一边热情地给邻居们发糖、斟酒、散烟、倒茶,一边给邻居们摆外面的世界:都江堰宏伟的水利工程、成都火车站人山人海、几层相交的立交桥、美丽清幽的青城山、古色古香的杜甫草堂、全省最出名的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西医院病人排成长龙看病。
天黑了。白天热闹的彝寨非常安静,只有狗儿偶尔发出几声“嗡、嗡”的叫声。“阿湖惹好好读书,像阿布大哥一样争气,哪天挣钱了带阿达阿莫(爸爸妈妈)也坐坐飞机”。“阿依莫好好上学,只要你想读书阿达阿莫(爸爸妈妈)砸锅卖铁也供你上学,等哪天有工作了带阿达阿莫(爸爸妈妈)到北京、上海去见见世面”……阿比夫妇坐飞机荣归故里后,彝寨里彝族人教育子女、重视教育的风气越变越好。彝族寨子里,从前比的是那家是万元户,那家父母死了杀了几头牛?那家喂了几头猪、几头牛、几只羊?那家的姑娘长得漂亮彩礼钱是多少?现在比的是,那家的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进步快,对父母有孝心,对邻居有善心,那家的孩子考起的大学是本科还是专科?从前村里最热闹的麻将室冷清了,“彝心一意”商店前喝酒打牌的人少了。多数夫妇不再打麻将、不再喝醉酒闹事,想的是如何多挣钱供养孩子读书去闯外面的世界。有十多户子女聪慧、家里有点钱的家庭,在县城拉关系,把子女送到米易一小、二小读书,给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彝寨小孩在学校里吃着包谷饭喝着酸菜汤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发奋读书。有的父母在家辛勤种植烤烟;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有的父母在米易县城做小生意。10年来,这个只有500多人的彝族寨子,考出1位博士研究生、4位硕士研究,108名本科生、16名专科生、20多名中专生。这些孩子毕业后多数在大城市挣钱,很少有人在小县城工作。每逢彝族年、火把节时开着非常洋气的小汽车回彝族寨子,给父母及长辈们带来的是四川的五粮液、贵州的茅台酒。有十几位发了财的小老板还在寨子里修起三层楼的别墅,让父母住上宽敞明亮的好房子。遥远的彝寨,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遥远的彝寨成为远近闻名的出人才的好地方。许多报社记者、各级作家、摄影家、画家都来到遥远的彝寨采访、采风、摄影、写生。
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彝族寨子,彝族人的思想里还有一些封建残余。生病了不去医院看病,而是请“苏尼”(跳神先生)在家里跳一晚上,请“毕摩”(祭司先生)做做法事。阿比所在的彝族寨子里的彝族人,他们曾经迷茫过。有一位算阴阳八字的汉族先生曾路过这寨子。由于寨子非常穷,没有那家杀鸡热情招待他,只能用荞饼、烧土豆、酸菜汤招待汉族先生。这些彝族人相信迷信也拿不出钱搞封建迷信活动。这位汉族先生说:这里阴气太重出不了人才,能解决温饱也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了。有位年轻人问:“为何?”汉族先生说:“看看那座高高的白坡山压在你们头顶上,让你们喘不出气,门前那长长的姆陇河冲走了寨子的灵气,这个倒霉的寨子人能生存就算不错了,离开这里选择个好地方居住吧?”
高高的白坡山美轮美奂按照不同的季节穿上不同的“新衣”,长长的姆陇河始终静静地向西南方向流去。夏季偶尔涨水时冲走几头小猪仔是常事。阴阳先生的一句话让这个贫穷的彝族寨子的彝族人不重视教育,都认为:生存在这环境恶劣的地方,孩子能算加减乘除法,卖鸡卖猪时不算错账,进城不走错男女厕所就好了,读那么多书干啥?特别是女孩,“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读书白白为别家培养,花钱读书太划不来了。反正这里不出人才。多数孩子在村小读到三年级就辍学在家放猪放羊。有个别成绩不错的,读到初中毕业没有考起中专也回家修理“地球”。贫穷的阿比夫妇也多次劝说阿布回家发家致富,娶妻生子。只有阿布不信这个“邪”,照样发奋读书,成绩也在姆陇中学名列前茅。
姆陇学校座落在高高的白坡山脚下,学校修建在后槽河与大木河交汇处。这里是姆陇彝族区政府、姆陇彝族乡政府所在地。有一条古老的“丁”字街,她有着300多年的历史。逢双号赶集的日子这里人山人海,茶馆酒楼琴声悠悠、人满为患。彝族妇女们在凉粉摊前吃凉粉比比谁穿的衣服最漂亮、彝族汉子们在酒馆前喝着转转酒,摆着村里的有趣事。这里办有小学、初中,曾经还办过一届高中,米易县姆陇、联合、云峰、团结、胜利、白马、黄龙等几个彝族乡镇的小孩都在这里读书。
清晨校园书声琅琅,傍晚彝族小孩们手拉着手跳起欢快的彝族达体舞。阿布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真不容易。从前的彝族寨子土地贫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村民们世代种植的是玉米、土豆、豌豆、萝卜、荞子,能解决温饱的家庭算是富裕的家庭了。阿布上有大哥、二哥、下有弟妹,阿比夫妇一年在社里挣的工分,分得的粮食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每年青黄不接时只能到处借粮或挖野菜凑合过日子。阿布在学校里读书更是不容易,周末回家带几个小荞饼或几个土豆,晚上太饿了在煤油灯下啃几嘴荞饼或烧个土豆充饥,每天都在半饥饿中度过。初三毕业时,阿布中师线差2分,没考上米易师范。父母让他回到寨子里参加劳动,多挣钱早日娶媳妇过日子。阿布执意坚持补习,第二年阿布成绩上线了,可面试时穿了一双拖鞋被扣分,又与米易师范无缘。第三年,阿布的笔试成绩与面试成绩都优秀,被录取在攀枝花市师范学校民族班里。
改革开放初期。彝寨里富裕的家庭住上漂亮的瓦房,贫穷的家庭还住着粗糙简陋的茅草房。阿布初三补习两年、中师读三年,家里为了供他上学,过年也杀不起年猪,家里一贫如洗。工作了,他第一个月的工资给阿达(爸爸)买了两条好烟、十斤好酒,给阿莫(妈妈)买了一套彝族百皱群。父母经常提醒他学会节约,将来娶媳妇需要用钱。2006年,正值阿布教书15年,在米易县城买了房子,有了小车,娶了媳妇,生了儿子。手头有了余钱。听说,攀枝花机场开始运营后,阿布就在春节期间订了机票,带着父母坐飞机游玩了一次省城成都。
遥远的彝寨。彝族人每晚围着火红的篝火跳起欢快的彝族达体舞。漂亮的阿咪子(姑娘)拨动迷人的口旋诉说着对远方阿哥的思念。牧童的笛声随时打破了彝寨的宁静。2012年,阿布在安宁河畔教书二十二载。每年的彝族年、火把节他都带着妻儿到遥远的彝寨与父母团聚过节。每次回去,看到不重视教育的那些家庭始终过着温饱的日子,有几户因病返贫的家庭还在吃低保,有些富裕的家庭小富则安、不思进取,整天打牌喝酒过日子。特别是寿宴、月米酒、换童群、订婚、结婚、办丧事时寨子里摆上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大吃大喝几天,实在是太浪费了。想劝劝让寨子里的人学会节约,可这是“大碗喝酒、大坨吃肉”,“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亘古不变的彝族风俗凭个人的力量没法改变。阿布曾经劝过自己的哥哥:不要与别人攀比,大摆宴席太浪费钱了,而且浪费人力财力,这个社会挣钱不容易。他哥哥回答:“我不大摆宴席,那我送去处的礼钱,怎样收回呢?难道你补给我吗?”由于彝族人喜欢挣面子相互攀比,连换童群这样一个小仪式,有的家庭也杀一头牛、几头猪、几只羊子摆上80多桌,邀请隔乡、隔县得亲戚朋友热闹几天。彝族寨子里贫富差距太大了。
遥远的彝寨里。“呀支的呀,请喝彝家知心的酒呀,知心的酒……”劳动之余高兴时,几个小伙子聚在一起,喝几瓶啤酒,唱几首彝族祝酒歌让沉静的彝寨快活起来。教书的二十二年里,阿布专心研究教学,一门心思教好书。教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从班主任升到团支部书记、到教务处主任、再到分管教学副校长,入了党,多次受到市县教育系统的表彰奖励。2012年6月,党组织找阿布谈话,让他到自己的老家姆陇彝族乡照壁村任第一书记带领寨子里彝族人脱贫攻坚,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地处二半山的照壁彝族村。从前的原始森林(国有林)被普威森工局的伐木工人砍伐后,彝族人又毁林开荒,在伐过木的地方点上包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广种薄收,每年每家都收几万斤包谷,卖上几万元钱。夏季,山上山下是绿色一片。冬季山上光秃秃,寸草不生。“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最近几年彝族人开始植树造林大量种植核桃、油桃、花椒等经济林木,冬天的照壁山上绿色点点不再荒凉。阿布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时时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第一书记行走田间关心百姓无私奉献的时代凯歌。姆陇彝族乡照壁村的1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留下他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无数身影。30户贫困户,每家他至少走访过10次,三年来走访贫困户穿烂了16双乔丹牌运动鞋。贫困户的老年人、年轻夫妇对他非常熟悉,对他也非常热情。几家贫困户送自家喂养的土鸡给阿布,被他婉言谢绝。在几户亲戚家里吃饭他也是自己掏腰包给了饭钱。多数时候,他在村委会自己的寝室里泡方便学习县上的扶贫文件,不停地写着脱贫攻坚日记,脱贫攻坚报告、看看手机发微信给家人报平安。
上任第一书记后,组织村两委召开照壁村脱贫攻坚会议,听听村干部对脱贫攻坚的思路和做法,再次下达脱贫攻坚新任务。阿布给村社干部讲到:脱贫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民心账、政治账。实践证明,脱贫攻坚为我们彝族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大变化和大实惠,实实在在暖了我们彝族群众的心,激发了彝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斗志和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员及村社干部必须树立“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的思想为彝族群众谋幸福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组织照壁村在外工作人员工作会,让小老板们“一带一”选精准扶贫户中自己的亲戚进行帮扶。从资金上支持贫困户发展拓宽致富门路,带动贫困户走向富裕道路。阿布经常给村社干部强调:彝族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寨子里没有人打牌了,除红白事外没有看见整天喝酒的村民。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移风易俗,其他的事一律不准办。通过改变“大碗喝酒、大坨吃肉”等彝族传统习俗,彝族村民学会节约资金,把资金用在经济发展上,把资金用在供养孩子读书上。
踩着一条条泥泞的山路,趟过一道道深深的峡谷,爬过一座座陡峭的山峰,从早晨晨曦未露到傍晚夕阳余晖落尽,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吃自带的干粮,一步一蹒跚,一户接一户,用手机定位系统精确锁定了贫困建卡户宅基地的经度、纬度及海拔位置,并把它传给了国家大数据平台。就这样阿布开动了两只脚板用两天的时间完成了照壁村30户建档立卡户定位系统任务。
在一次走村入户过程中,发现照壁村新田组彝族村民莫色你呷15岁的孩子—莫色子颇辍学在家,已读初二的他因厌学不愿再进课堂,父母也拿他没办法。学校教师、乡政府工作人员、村社干部也多次劝返,但不起作用,孩子厌学的心结始终没有打开。“扶贫先扶智”,孩子没有知识,没有完成义务教育,那能走出大山,那能致富奔小康呢?作为一名第一书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经过阿布三次登门拜访,讲深讲透米易县少数民族代际贫困的原因是缺少知识文化,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之莫色子颇父母的积极配合下,彝族小孩莫色子颇阴沉沉的脸终于笑开了。
在走访贫困户时,发现自己昔日在姆陇中学民族班时的老班长苏国祥也在精准扶贫户名单里时,阿布非常吃惊(以前看到精准扶贫户名单上的“苏国祥”名字时他以为是名字重名,自己那么优秀的老班长怎会出现在精准扶贫户名单里)。昔日的老班长成绩比自己还好,可由于年龄超过18周岁,失去考中专的机会回到农村。看到老班长本人时,曾经一起竞争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历史镜头仿佛浮现在眼前。老班长在本村三维鱼公司打工,每月挣3000多元,目前供养两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而导致贫困。苏国祥给阿布说:“自己与进村公路相隔一条河,每次买化肥、农药回来都需要背化肥、农药过河,有个下雨天差点被洪水冲走,没有桥让自己跟不上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阿布在县城农家乐“小雨点”请几位在县城工作的初中同学吃饭,告诉他们老班长苏国祥的贫困情况:一座桥让老班长差点失去生命,一座桥让老班长在温饱边缘徘徊,一座桥让老班长烦恼。我想给老班长修一座桥,可自己能力有限。说着说着阿布泪流满面。老同学们心情也非常悲凉。共同举了几杯酒,有位在县民宗局工作的美女同学说:“我们集资给老班长修一座致富桥,这也是对阿布书记工作的大力支持”。大家都举手表决全票通过。
在昔日同班同学们在资金上物资上的大力支持下,彝族贫困村民苏国祥家门前修了一座漂亮的单拱致富桥,摩托车、小车可以直接开进苏国祥家里。解决了苏国祥过河背化肥、农药的难题。一座致富桥点燃了苏国祥致富奔小康的希望。苏国祥非常激动,修桥结束通车当晚就提笔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县委领导,感谢县委领导安排了一位非常称职的第一书记阿布带领彝族村民脱贫攻坚。这封感谢信的部分内容被新闻媒体“阳光米易”与《攀枝花日报》所采用。阿布的第一书记脱贫攻坚故事也传遍了米易的彝家村村寨寨。
遥远的彝寨。从昔日穷困破败的村庄,到今日美丽富饶的市级文明村,房子新了、道路宽了、山更绿了、人气旺了,彝族百姓腰包鼓了、精气神昂扬了,照壁彝族村发生了美丽蝶变。彝族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阿布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勉励彝族群众: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美丽多姿多彩的生活。他在家乡三年艰辛的脱贫攻坚工作,换来了29户村民脱贫,还剩1户由于残疾加疾病未脱贫。30户贫困户户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阿布在第一书记工作期间表现非常优秀,2016年被市委表彰为优秀村第一书记。2017年被组织提拔为姆陇彝族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分管脱贫攻坚工作。
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唤醒了遥远彝寨沉睡的大山。山青了,水绿了,门前的桃花开了,彝寨的春天到来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作者:杨正毅,米易县民族中学校 教师;联系电话:15808100132;qq:1437879948。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乐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追悼文友杨...
- 4 火把节记事
- 5 读写人生(自传体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经年少爱追梦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过年
- 10 母亲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