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普显宏:我与《中国医药报》

作者:普显宏 发布时间:2025-02-1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作者按语:这是一篇2003年10月纪念《中国医药报》创刊二十周年时发表的文章,讲述了我从事医学科普创作的一些情况。时间又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们的社会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我也有十多年没在《中国医药报》上发表文章了。记得我在《中国医药报》上发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在2009年,叫《霉变的甘蔗吃不得》,讲的是我们牟定县戌街乡一儿童吃霉变甘蔗身亡的教训。没有收到样报,没有收到稿费,是我从网络上查到的。从此就再也没给他们投稿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我是在1985年结识《中国医药报》的,那时,我学校毕业到医院工作2年,我对矿山医院清闲的工作感到无聊,没事时大家总会在医院门口晒太阳、款张,这种日子乏味极了。我也是名热血青年,不愿意这样浑浑噩噩混过自己的一生,就与当时的医院党支部书记王绍淑要求,订些医学报刊来加强业务学习,并递上了我拟订的报刊名单,其中就有我这辈子没齿难忘的《中国医药报》。
n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G_20250210_141856.jpgIMG_20250210_142242.jpgn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见到的《中国医药报》,比我想像的还要好看得多,其中“科普”版的文章,贴近我们基层医院实际,通俗易懂,我百看不厌。渐渐地,我又感觉到,这样的科普文章我也能写。我平时爱读书看报,搜集了一些医学方面的奇文轶事,特别爱关注医学方面的新观点,新技术,新进展,联想到我们医疗中遇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我觉得,这些就是我进行科普创作时活鲜鲜的好素材。当时我就根据几年来搜集到的有些西方食客在中国餐馆用餐后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外国人认为是我们放味精过重之故),他们谓之为“中国餐馆症”,以及世界各国科学家二十多年来有关味精是否有毒,到底每日食用多少为宜的争论的10多篇资料,赶写了一篇《终于结束了,关于味精有毒无毒的争论》的文章,寄给了《中国医药报》科教部。这篇文章反映了当时对味精研究的最新进展,阐述了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对味精取消摄入限制、宣布味精无毒的权威结论,有一定的新闻性和科普价值。稿件寄出18天后,就在贵报的“科普”版上,以头条的显要位置加上鲜明的标记给刊登出来了。n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G_20250210_143214.jpgIMG_20250210_143320.jpgn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就这样步入了科普创作之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前后在《中国医药报》上发表了40余篇文章,使我难忘的是,《中国医药报》的编辑选稿十分公允,他们认稿不认人,只讲稿件质量,不讲作者名气,只要稿件内容新颖、科学,有实用价值,他们都会按要求给予发表。当时编辑部的通联工作也做得非常好,我的作品每次发表,编辑都会很快寄一张样报过来,让我在平淡的日子里有不少难忘的惊喜。18年来,我从《中国医药报》起步,先后在《健康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云南日报》《云南科技报》等报刊发表了860余篇医学科普文章,科普评论12篇,医学论文2篇,使我的医疗和学术水平提高了不少。1990年还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四次医学科普学术会义,交流论文;1992年受到了云南省科委的表彰奖励;我写的科普文章分别荣获全国第七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科技报优秀科普作品二三等奖;云南省维护消费者权益新闻奖(二等奖)。这些年来,我由科普到医学论文,进而涉足小说、散文、政论及杂文写作,有感而发,有意成章,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诉诸笔端,丰富了业余生活。到目前为止,我已在全国各地刊物发表各类作品1480余篇,27次获奖,先后加入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楚雄州作家协会,创作成就被收录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辞典》《中国当代学者风采录》《楚身雄彝族文学简史》出版,成了一名多少有点成就的作家。n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p(6).jpgn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的成功,要归功于《中国医药报》这个启蒙老师,还有编辑部同仁们的爱护和提携,是你们引导我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是你们成就了我今日的业绩,借《中国医药报》创刊二十周年之际。表示我衷心的感谢!n1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省楚雄州吕合煤矿医院 普显宏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所属专题:

彝族作家普显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