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

普显宏:时代裂变中的困顿与救赎——评小说《耿老师的尴尬》

作者:普显宏 发布时间:2025-02-0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深知文学干预不了生活,更改变不了现实。但小说家也有自己的理想,也有不得不写、不吐不快的冲动时常在内心爆发,想把一些人生际遇刻录下来,以宣泄作家个体对这个变革时代的个人意志。小说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就再现历史吧!
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G_20250206_095442.jpg

胡常跃在迎春诗会上

最近读了禄丰作家胡常跃的短篇小说《耿老师的尴尬》,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因为我也在国企体制内工作过二十多年,亲身经历过下岗潮,这篇小说主人翁耿老师下岗的遭遇,我也非常熟悉,对这场国企改革,也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这个价值重构的时代,作家以其锋利的现实笔触,划开了国有企业改制转型中下岗职工的精神面貌。当耿老师在体制废墟上艰难重建社会认同感时,他的困惑与坚守、屈辱与尊严,构成了中国改革转型期下岗职工的血泪史。企业职工从当年的“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主人翁”地位跌落神坛,逐渐被社会边缘化,失去了话语权,就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篇小说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尴尬,更在于提醒我们:在狂飙式改革洪流的冲击下,那些被时代列车甩出轨道的身影,同样值得被历史铭记。正如红日每天都会升起,个体的尊严永远不应该成为改革的祭品一样。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小说开篇,作家以极具现实的“学历门槛”设置了一个制度性陷阱:耿德全是某厂矿子弟学校业绩优秀、很受学生尊敬的数学老师,却因只有高中学历而在企业改制中被教育系统以“资格”拒之门外。这个看似悖谬的情节,实则深刻揭示了国营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型的私有化过程中的制度断裂。国有企业的子弟学校作为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教师资质认证长期处于模糊地带。当学校并入地方教育体系时,原本的实践能力标准瞬间被学历证书的硬性指标所取代,这种制度切换的粗暴性,正是国有企业遗产在市场化进程中被碾碎的典型表征。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G_20250206_095554.jpg

胡常跃与家人一起过蛇年春节

在私立学校的叙事单元中,作家以冷峻的笔触揭示了教育资本化的残酷现实。当耿德全因管教赞助生被解雇时,老板校长“两条腿的老师多得很”的咆哮,不仅是对教师尊严的践踏,更是资本逻辑对教育本质的彻底改写。这个场景中的多重权力关系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赞助生”现象暴露了教育资源的商品化本质,资本通过经济赞助获得制度性特权,使教育公平沦为虚幻的概念。其次,校长“你是打工的,我才是老板”的宣言,标志着教育场域中行政权力向资本权力的让步。最后,“不要把厂矿学校那一套搬来”的贬斥,暗示着曾经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全面崩溃。更具悲剧性的是,耿德全在私立学校重燃的教学热情,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的回光返照。当他“没日没夜扑在教学管理上”时,这种近乎自虐的工作状态,恰是知识分子试图在资本框架内重构精神家园的徒劳努力。作家通过这种被压抑、被奴役的悲剧书写,揭示了如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下教育异化的深层机制。作家描写“买断工龄那夜的泪水”这一细节,将体制转型的阵痛具象化为个体生命的创伤体验。当那些“混日子的青年教师”凭借学历镀金成功上岸时,价值评判标准的倒置已经形成:知识分子的精神标高让位于形式主义的资质符号。这种制度性绞杀在空间迁移中形成复调叙事,从国企学校到私立学校的位移,本质是从教育的公立性向资本经济竞技场的坠落。在公立体系中,耿德全的“补课家访”尚能获得道德慰藉;而在私立学校,他因管教赞助生被解雇的遭遇,则彻底撕碎了教师尊严的最后遮羞布。两次失业构成镜像关系:前者是体制转型对传统价值的放逐,后者是资本追逐对教育本质的篡改。这种双重放逐的叙事策略,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制度夹缝中的生存困境。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宏大叙事中,个体生命的跌宕往往折射出时代裂变的深刻印记。小说以耿老师的人生轨迹为经,以国有企业改制、教育产业化、家庭伦理重构为纬,编织出一幅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变革的浮世绘。作家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国有企业破产或向民营企业转轨过程中,传统价值体系崩解带来的阵痛与创伤。主人公耿老师的三重尴尬——职业身份的解体、家庭地位的坍塌、精神尊严的溃败,构成了观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绝佳棱镜,其现实穿透力不亚于老舍《骆驼祥子》对旧时代底层民众的观照。 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G_20250206_164047.jpg

胡常跃在“两姚”文化研讨会上

在家庭叙事层面,作家构建了一个极具典型的微观权力场域。当耿德全从“受人尊敬的教师”沦为“家庭主夫”,妻子晓丽从“病弱依赖者”蜕变为“经济主宰者”,传统家庭伦理遭遇了毁灭性冲击。这种角色倒置在三个渐进式场景中完成戏剧性呈现:首先是经济地位的颠覆,企业破产导致的收入断裂,使晓丽的事业单位身份成为家庭权力新的锚点。作者以“热毛巾与冷眼”的日常对峙,具象化地展现了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发起的挑战。当晓丽说出“收拾得干净有什么用”时,物质主义价值观已彻底碾压了家务劳动的情感价值。其次是话语权的丧失。在同学聚会场景中,耿德全试图以主人身份敬酒的举动,遭到妻子晓丽“佣人式”的呵斥。这个充满羞辱性的细节,暴露出经济地位变化对家庭话语权的重构。更具象征意味的是,晓丽和同学们离席唱歌时“连礼貌性询问都没有”,暗示着传统家庭伦理中“男主外”的权力范式已被彻底解构。最后是身体政治的溃败。作家对夫妻生活的隐喻性描写,堪称中国当代文学中罕见的现实主义突破。从“试探的手被打开”到“泄气的皮球”,身体的抗拒成为尊严丧失的终极表征。这种从经济压迫到身体异化的叙事脉络,完整呈现了物质主义对传统家庭伦理的三重解构。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家采用“尴尬”作为叙事母题,在重复中叠加出时代病灶。三次尴尬场景犹如三重变奏:职业身份的解体是制度性尴尬,家庭地位的坍塌是伦理性尴尬,私立学校的辞退是道德性尴尬。这种递进式结构,与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异曲同工,都在重复中深化悲剧意蕴。而同学聚会的救赎性转折,恰似《活着》结尾福贵与老牛的相伴,在绝望中透出微弱的曙光。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胡常跃曾在滇中化工厂工作,出任过企业团委书记,下岗后自主创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他对国企职工的生活是熟悉的,对遭遇下岗的工人充满悲悯。相较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胡常跃的这篇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实现了三重突破:首先是创伤书写的立体化。作家将制度性创伤(失业)、伦理性创伤(家庭地位丧失)、存在性创伤(性能力衰退)编织成递进式的痛苦折磨,使现实批判具有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深度。其次是反讽手法的系统运用。耿德全越是恪守教师的执业道德(认真教学、严格管教学生),越是加速自身生存境遇的恶化,这种“老实人受气”的叙事模式构成了对现实的尖锐质疑。最后是救赎路径的民间转向,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对体制改良的期待,小说将救赎力量寄托于同学情谊这类民间伦理资源上。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G_20250205_160507.jpg

本文作者与胡常跃在武定县田心乡采风留影

在细节处理上,作家展现出惊人的微观写实能力。如“买断工龄夜泪湿枕巾”的特写,既避免滥情又强化了创伤的日常性,这类触觉记忆的捕捉,赋予文本结实的生命质感。这种对生活褶皱的精准观察,使小说超越了社会问题小说的表层书写。在更深层意义上,小说揭示了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文化悖论:当效率原则碾压人文关怀,当工具理性吞噬价值理性,一切向钱看的时候,那些守护精神火种的知识分子必然成为“尴尬”的存在。“下岗失业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生活的目标和信心!”结尾“红日”意象的开放性,既是对价值理性重建的呼唤,也暗含着对市场经济人文维度的期待。这种充满张力的思考,使作品成为转型期中国下岗职工精神史的重要标本。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说主人翁耿德全是一个极具典型性与社会性的悲剧人物,其人物塑造折射出时代变革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他既是被抛入市场洪流的“单位人”缩影,也是坚守教育“乌托邦”的最后一个骑士。他的尴尬不仅源于个体与时代的错位,更折射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转型的剧痛。这个人物最终指向的,是关于尊严、信仰与生存如何共处的永恒追问。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小说《耿老师的尴尬》以其冷峻而不失温情的笔触,在现实主义的传统框架中开辟出新的美学向度。它既是对巴尔扎克式“社会书记官”传统的继承,又融入了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度勘探。当耿德全最终将目光投向“东方红日”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希望曙光,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寻找精神原乡的集体身影。这种在废墟上重建生活的努力,正是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存在方式。B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彝族作家普显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