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吉狄马加:诗歌像闪电一样瞬间从一颗心抵达另一颗心
吉狄马加与诗友合影。
吉狄马加被授予2016年度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
《火焰与词语》外文版封面。
诗人!光明的祭司,黑暗的对手没有生,也没有死,只有太阳的光束,在时间反面的背后把你的额头,染成河流之上沉默的金黄。你的车轮旋转如岩石上的风暴,你孑然而望着星河深处虚无的岸边
在台上朗诵自己的诗歌《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献给屈原》的吉狄马加,嗓音洪亮,神情专注,只用不多的词句,就能把诗的气息传向遥远。在场聆听的人很难不被他的激情所感染。
恢弘、壮阔、灼热的情感,将个人忧思与时代、历史、未来、世界连接在一起,这是吉狄马加的诗歌特质。现实生活中的吉狄马加,与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气质的一致性:说话简洁、深有逻辑、行动干脆。
血液里的贵族后代气质和后天的努力修养,让他有一种长者风范,让人很自然联想他的长诗《我,雪豹……》,难怪有人称他为“诗歌疆域里的雪豹”。
强大的行动力来源于对诗的高度信任
“摇篮的吱嘎声和朴素的摇篮曲,还有蜜蜂和蜂房,远胜过刺刀和枪弹”
作为一名诗人,除了有卓越的诗歌创作能力,吉狄马加还有强大的诗意行动力。
刚刚在四川凉山州圆满结束的“2016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6月27日至7月1日),正是由吉狄马加促成的。
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诗人,与国内杰出诗人代表共100多人,云集大凉山,举办多场诗歌交流朗诵会,进行田野考察和民间采风。
吉狄马加全程参与,参加多场诗歌朗诵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交流诗歌写作的秘密。他带队前进,多日奔波在山川峡谷中,介绍当地传统文化。
熟悉吉狄马加的人,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在国内外有巨大影响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达基沙洛国际诗人之家写作计划、诺苏艺术馆暨国际诗人写作中心对话会议、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都离不开吉狄马加的大力促成。
这些平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重要途径。
2014年,吉狄马加获得姆基瓦人道主义大奖,被授予“世界性人民文化的卓越捍卫者”称号,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和诗人,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亚洲人。
“勇于行动”、“身体力行”,成了吉狄马加被众多诗人同行、文学评论家评价时,认为其最能区别于普通诗人的重要特质之一。
文学评论家张清华曾这样评价吉狄马加:“在当代诗人中,也许像马加那样写出了优秀作品的诗人并不少见,但像他那样努力践行而且实现着诗歌中爱与光明、人类精神的融通交汇、生命尊严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文化理想的诗人,却堪称凤毛麟角。”
这一切行动的动力之源,来源于吉狄马加对诗意力量的高度信任。
他说:“诗歌的存在是人类迈向明天最真实的理由。”他相信:“诗歌是人类迈向明天最乐观的理由。我们需要诗歌,因为无知和技术永远不可能在人类精神的疆域里,真正盛开出馨香扑鼻的花朵。在现实世界里,诗歌已然成为善和美的化身。诗歌就是怀念故乡的谣曲和至死不忘的母语。”
吉狄马加很喜欢捷克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的一句诗:“要知道摇篮的吱嘎声和朴素的摇篮曲,还有蜜蜂和蜂房,要远远胜过刺刀和枪弹。”
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吉狄马加相信,诗歌能让人们辨别出正确的方向,找到通往人类精神故乡的回归之路。
在主持西昌“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开幕式的致辞中,吉狄马加深情地说:“朋友们,我们相聚在这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诗歌依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被替代的作用,诗歌仍然是这个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式,正是因为诗歌的存在和延续,我们彼此的心灵才能如此的亲近。”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他说了一番诗意和深义兼具的话,解释自己这种对诗歌的超级信任:“诗人间的诗歌交流,不是一般的交流。诗人之间通过诗歌的交流,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最近最直接的交流,像闪电一样。在我看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诗歌的交流,是最有效最迅速的,它可以在瞬间就抵达彼此的心灵。我们现在的世界有很多隔阂。可是,一见面,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就让大家的关系拉近了。可以说,诗歌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最至高无上的使者。这种交流的有效性,正是我们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初衷。当今世界,要促进各国家、各民族之间交流,采用多样的方式,特别是文学、诗歌交流的方式,无疑是更好地促进国际和平的桥梁。我想,世界和平是理想,理想还需要有人去脚踏实地践行做点事情。”
他的诗里有大自然,有雪豹
“在艺术上完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大凉山有着深厚的诗歌文化传统,是一片诗歌的圣地,这片土地有着悠久而厚重的诗歌传统,千百年来,彝族伟大的史诗《勒俄特依》,就在这里被传颂。作为一个诗性的山地民族,彝族人无论在文字意义上的表达,还是在口头生活中的表达,都使用的是诗歌的形式。
这也深深地影响到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深深植根于彝族的传统。他的创作,提升了通灵祖先的毕摩祭司所把控的远古魔幻意识。他的诗歌大气,深厚,里面有对广袤美丽大自然的敬畏和关切,有对文化历史传统的深思,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度的艺术呈现。有人称他是“一位语言的巫师,正为他的民族提炼着语言中的‘盐巴’”。他以自己的诗歌语言,打开 一扇又一扇隐秘的门与窗,解读着、阐释着人类精神生活的词根。
也正是因为这些特质,使得吉狄马加的诗歌不仅在国内拥有大量忠实的欣赏者,还深深吸引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诗人同行和诗歌读者们。吉狄马加的多部诗集被翻译成世界上很多种语言,深受人们喜爱。比如他的诗集《火焰与词语——吉狄马加诗集》,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诗人梅丹理英译,在美国出版。《黑色狂想曲》俄文诗集首发式,曾在2014年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俄罗斯展台举行。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吉狄马加的诗》,收录了吉狄马加《自画像》等经典作品以及《反差》《彝人谈火》《太阳》《火神》等贯穿深刻思考、风格浓郁的优秀诗作。该诗集曾入选2010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2014年,《火焰与词语》被土耳其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阿涛·贝赫拉姆格鲁翻译成土耳其语,在土耳其发行。201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与土耳其卡尔克顿图书公司通过版权谈判,《吉狄马加的诗》入选了2015年丝路书香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目前正在翻译成土耳其语,又将在土耳其出版。截至目前,吉狄马加的诗歌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据统计,在当下中国诗人群体中,吉狄马加的诗集是被翻译成国外单行本最多的诗人。
在本次诗歌周期间,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到了美国资深诗人弗兰克·斯图尔特。当问到他为什么喜欢吉狄马加的诗,认为其独特之处在哪里时,他说:“马加先生的诗里,有对自然的高度关切,有雪豹,这在全世界诗人的作品里都是少有的。而在艺术上,他也完成了他自己的独特性。”
脚踏故园 连接世界
“对吉狄马加来说,家乡和远方毗邻而在”
6月27日,在2016西昌“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期间,在自己的故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吉狄马加被授予2016年度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
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评委会主席达里尤斯兹·特玛斯兹·莱贝达、土耳其前作协主席阿涛·贝赫拉姆格鲁、利马国际诗歌节主席雷纳托·桑多瓦尔·巴希加卢波等远道而来,出席了这场颁奖仪式。还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著名诗人及吉狄马加故乡的艺术家们,见证了诗人的荣光。
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以伟大的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名字命名,为表彰具有世界影响的诗人和艺术家对传统的继承,并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其作品应具有贴近古代的范式,同时向世界发出极具个性而普遍的讯息。
吉狄马加的诗歌荣获这一奖项,实至名归。
波兰文学协会主席、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评奖委员会主席达里尤斯兹·特玛斯兹·莱贝达,在将2016年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颁给吉狄马加时,在当场念出的颁奖辞中特别提到:“马加能像蝴蝶翅膀轻盈煽动那般写出一首诗,他也能创作出视野宽广的全景图,这些全景图反映整个时代的精神,也反映人类在山川湖畔与鸟兽等一切生物和谐共处的自由存在特质。”
穿着民族传统服饰的吉狄马加,健步走上领奖台,眼神坚毅。
从莱贝达手中接过奖杯的他,说了一番如此诗意而富有逻辑的领奖辞:“今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喜出望外的日子。我相信,对于我们这个数千年来就生活在这片高原的民族而言,也将会是一个喜讯,它会被传播得比风还快。”
吉狄马加这样感谢评委会对他和他诗歌的理解:“你们的慷慨和大度,不仅体现在对获奖者全部创作和思想的深刻把握,更重要的是,你们从不拘泥于创作者的某一个局部,而是把他放在了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坐标高度。由此不难理解,你们今天对我的选择,其实就是对我们彝民族古老、悠久、灿烂而伟大的文化传统的褒奖,是馈赠给我们这片土地上耸立的群山、奔腾的河流、翠绿的森林、无边的天空以及所有生灵的一份最美好的礼物。”
吉狄马加将荷马史诗与自己民族的史诗联系起来,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朋友们,你们认为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由偶然的因素构成的吗?显然不是,正如我今天接受这样一个奖项,在这里说到伟大的荷马,似乎都在从空气和阳光中接受一个来自远方的讯息和暗示,那就是通过荷马的神谕和感召,让我再一次重新注视和回望我们彝民族伟大的史诗《勒俄》《梅葛》以及《阿细的先基》,再一次屹立在自然和精神的高地,去接受太阳神的洗礼,再一次回到我们出发时的地方。”
滋养吉狄马加的艺术源泉,除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基因,还包括来自中国其他民族的丰富多元的诗歌传统,以及来自世界的诗歌文化传统。
吉狄马加爱戴并且由衷地敬仰艾青:“从踏上诗歌的道路,我就一直是艾青的追随者,犹如在混沌中跟随一支火炬前进。”
艾青诗歌中特有的苦难与爱的气质,渗透进了吉狄马加的诗歌底色中。
艾青诗歌主题中对光明的渴望、对历史的关切、对真理的敬仰、对自由的礼赞,也在吉狄马加的诗歌中被反复鸣唱。
吉狄马加对国际上的诗人很是熟稔。在此次诗歌周交流期间,华西都市报记者多次听到他的口中念出一大串国际诗人的名字并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诗人普希金、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布罗茨基、塞萨尔·巴列霍、巴波罗·聂鲁达、米斯特拉尔、胡安·额尔曼等,令在场听众大为佩服。
这个彝族诗人的笔,深深地植根于养育了自己民族的大地中,飞翔的翅膀又越过大凉山脉,跨越国界、民族,创造了属于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可以说,双脚站在大凉山土地上的吉狄马加,视线投向的是远方的世界。当他站在世界的诗歌舞台时,回头望见的,是故乡的大凉山。
吉狄马加相信,一个诗人要真正成长,就必须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和养育。
他将此概括为“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纵的继承,是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国数千年所形成的伟大文学传统中吸取养分;横的移植,是对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学进行学习和借鉴。
诗人西川评价说:“对吉狄马加来说,家乡和远方毗邻而在。”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摄影报道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