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Litera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彝诗馆(诗歌) > 诗人脸谱

阿洛夫基:用诗歌牵动生活的动脉

作者:杨莹 发布时间:2023-08-13 原出处:马边文艺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aluofuji2.jpg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奔向心中的远方

毋庸置疑,月亮是从凉山升起来的/月亮上飘落着似是而非的牧歌/看到了吗?月光从门缝里挤进来,晾在阿妈的左耳环上/看到了吗?月光下玩扑克的老人,对面老人的那手牌可能更好/看到了吗?月光下读诗的人们,读到《阿依阿芝》时眼里闪着泪光……当阿洛夫基的《凉山月》在耳边响起时,深刻的感情直指人心。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一个有着诗歌传统的民族。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劳作。阿洛夫基是幸运的,幼时他喜欢围在大人膝前,听悠扬山歌里的歌词,听人们把简单的事物编成有趣的故事。在充满智慧的游戏中,他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彝乡的山水风物滋养着他。出生于马黑尔基家族的阿洛夫基,父亲能干、睿智,是村里的德古(明断是非的人)。母亲出自大户人家,美丽、善良、朴实,很会唱歌。用阿洛夫基的话说,他能写诗、会唱歌,是因为母亲的遗传和熏陶。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是月亮升起的地方,月亮下面乡情深似海,亲情高如山。”谈论起自己的家乡,阿洛夫基的思绪被拉回到童年,当年祖父为了寻求稍好一点的生存环境,沿河而迁,在小凉山的风波溪定居下来。风坡溪曾是一片无边边际的原始森林,常有虎豹出没。后来森林被毁,只剩下连绵起伏的山的骨架。在阿洛夫基心中,山是祖祖辈辈的骨头堆积起来的生命符号,是他们的父母和兄长,寂寞了,就朝着大山喊上几声,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的地方。风波溪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流向远方。老师告诉他,沿这条河流一直走,可以走出大山,走向大海。这一番话,如远方飘来的种子,在阿洛夫基的心中扎了根。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某个夜晚,18岁的阿洛夫基拿出高中毕业时同学送的小说——巴金的《家》,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他一口气读完了。天亮以后,他又围着村寨转了几圈,对着山峦喊出自己的名字,他坐在山上冥想,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两天后,他和家人在山上干活,正好父亲不在。得知妹妹打笋子卖了钱,他心中一阵窃喜。看到远处公路上开来的卡车,他立即将锄头一扔,从妹妹那里要过20块钱,朝公路上奔去,待卡车一来,便爬上卡车前往马边中学复读。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6年阿洛夫基考入了四川省彝文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批彝汉翻译班的学生。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luofuji6.jpg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唤醒蛰伏的诗意

于阿洛夫基而言,20世纪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浪漫而抒情的年代。“那时候,学校里的男孩子不是写诗就是弹吉他。在我们心中,艺术是高雅的,搞艺术的人是高贵的。那干净的血液和七彩的梦想令我心潮澎湃。”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进了彝文学校后,阿洛夫基的眼界更开阔了,他开始疯狂读书,阅读大量中国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派的作品,体味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悲慨沉重、李商隐的朦胧绚丽、李清照的凄清淑寂、郭沫若的自由奔放、艾青的深邃凝重、戴望舒的细腻忧伤、徐志摩的热烈绮丽,还有泰戈尔的灵巧睿智,惠特曼的雄奇神秘……,他偏爱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叶芝,“痛,使诗人清醒,使思想升华。然而,痛并不是诗歌的全部,爱才是它的主题。他的作品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他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在阿洛夫基看来,正是这位民族的灵魂、时代的歌手给了他诗歌的灵感,给了他生命的昭示,给了他智慧和爱。他还偏爱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死亡、酷刑、阴影、寒冰,时时像噩梦一样笼罩着他,但是他一直为理想、信仰、祖国和人民歌唱……”大量的阅读,不仅加深了阿洛夫基对汉语的理解和领悟,更激活了他生命中蛰伏的诗情。阿洛夫基逐渐爱上写诗,把自己的情感、幸福和一生的憧憬、向往,全都写进诗里。“我喜欢用散文诗来反映生活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感情和新人新事。”毕业实习时,他被分配在《凉山文学·彝文版》,总编看了他的诗后,大为赞赏,很快就发表出来。随后,他又用彝文写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在各地发表。毕业前夕,阿洛夫基用彝文写道,“泪水啊,别挡住我的视线,看不清路在何方?火车啊,请你等等,我的心还没回来。”诗歌发表后,在彝文文坛引起轰动,选入了彝文学校、西南民大、中央民大彝文班的教材。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业后的阿洛夫基回到了马边,在广播电台从事彝文翻译和播音工作。彝语节目的编、采、制、播,由他一个人承担。在这段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琼瑶小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他爱不释手。他开始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重新审视,在现实与内心的纠葛中找到挣脱地心引力的一种力量。渐渐地,他学着用汉语写作,将大量的散文诗寄往各地,让阿洛夫基惊喜的是,寄出的诗歌大多被发表出来,于是,这一写,便一发而不可收。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毫无疑问,大学是个写诗、做梦的好地方。之后的阿洛夫基考入西南民族大学继续深造。在他的眼里,大学天然地成为创作、阐释、传播诗歌的沃土。在这里他接触到更多的诗人和文艺界的老师,他发表的诗歌被同学们广为传抄,并成为学校的一种潮流。两年后,他回到了小凉山。用阿洛夫基的话说,“我要守在这里,用诗歌牵动生活的动脉。”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luofujids3.jpg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涌动在血液里的诗

彝族是一个被诗化的民族,每句话都有诗的韵律;彝族是一个被歌谣化的民族,每一声歌唱都有大山的神韵;彝族是一个被故事化的民族,每一个故事都能掀起心中银色的波浪……秋雁南飞,妹妹出嫁是诗歌;麦穗低头,牛羊回家是诗歌;清风洗肺,歌谣涤荡是诗歌。在这广袤的大地上,在生死合一的生命哲学里,诗歌无处不在。阿洛夫基感慨,“这片诗性的土地和诗化的人们构成诗歌的先天土壤,诗人有了与生俱来的先天‘智库’。在这里我找到了表述的方式和词语的故乡,找到了血液流淌的源头,灵魂归去的方向,找到了那一份尘世上所有生灵都应当拥有的至真情意,那一份没有起点,宁静的爱,没有终点,永恒的爱。”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7年,阿洛夫基出版了第一部散文诗《黑土背上的阳光》,著名作家高缨评价说,“阿洛夫基的散文诗,让人想哭,却怎么也哭不出来。”2017年,组诗《后半夜的歌声》发表在《民族文学》后,鲁迅文学院文学博士赵兴红评价说,“阿洛夫基的诗坦荡而疏放,选题巧妙,别出心裁,善于运用衬托和反讽的手法,内容清晰自然,情真意切,特色鲜明,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后半夜的歌声》荣获2018年四川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诗人徐澄泉评价说,“阿洛夫基的整个创作力求深厚的动情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达力,诗歌细节丰满,语言素净,气象辽阔的格局。我相信,诗句属于大地的、人性的,由此也是先锋的。”2003年开始歌词创作,先后在《词刊》《歌声》《黄河之声》等刊物发表上歌词作品100余首,作品被郭万春、曲别阿且、段永生、曾章琴、奥杰阿格、陈云、立读妈麻等著名作曲家谱曲,并广泛传唱,其中《支格阿鲁》《又到相逢时》《小凉山感恩曲》《心中的神女》《祥光》《马边河情缘》等作品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作品《吉祥武汉》《故乡河》先后获全国“网络正能量”歌曲作品展中荣获十大金曲奖项。其中《吉祥武汉》播放量超亿。2021 年,彝文散文诗集《情满家园》荣获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这是全省获得本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三大奖项(藏文、彝文、汉文)的13 件作品之一。至此,阿洛夫基已先后三次荣获四川民族文学奖。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谷鸟叫第一声,石头从梦中醒来,嫩草耸着耳,眼睛睁大了。”《情满家园》是一部充满了生命张力的散文诗集,诗中所描述的世间万物,乃至一颗石头都具有生命,字里行间展示了彝族文化中的原始崇拜。而使用纯彝语创作的《情满家园》则更加注重语言的韵味,在保持民族文化的气质与血脉基础上,饱含刻骨铭心的历史追忆。阿洛夫基回忆,作品用散文诗的形式将作者和游客阿巴拉哈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贯穿作品始终。以生活为根基,以人生为命题,以自我心灵为参照,目光延伸到历史诉求、时代变迁和民众命运中去探索。内容涉及彝族宗教祭祀、图腾崇拜、道德习俗、丧葬礼制、婚俗礼仪等文化现象。大量吸取彝族“尔比”、神话、故事、谚语等传统文化营养,运用散文诗的省略跳跃、内心独白、象征隐喻、时空颠倒等手法,让山水、平原、沟壑、神灵“活”起来,“站”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弘扬公正、诚实、谦逊、博爱等优良传统的同时,把美与丑、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等相互对比,始终秉承正义感和道德感,使其动情之处更动情,揪心之处更揪心,从而对一个民族的热爱和担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情满家园》出版后,先后在四川人民广播电视台民族频率彝语频道全文连播,《民族》杂志彝文版选载,《凉山文学》设专栏刊载评论文章,“声音的彝诗馆”等多家网络媒体连播连载,有人评论说,《情满家园》中如泣如诉地吟唱,是古老民族的文化血液在流淌,是高山和河流的和谐交响,是彝族式的《吉檀迦利》。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luofuji3.jpg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探寻诗歌中的生命密码

“母亲还有更愧疚的时候/比如现在,她在天上织布/不能下来参加小女儿热热闹闹的出嫁/以及和她的姐妹们边吟唱,边擦泪”——《母亲的愧疚》。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半空中的白云只有腰/没有头,也没有脚/却一直往上爬/慢悠悠地,没有急事/一下午,我仰望上空畅想/断了线的风筝挂在月亮上了吗/那些妖魔和鬼怪是否混进了天堂/替我赎罪的羊如今变成了什么……”——《观天记》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于我是水乳交融,是‘血液里的密码’,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情面对。”遵循“生活是源,传统是根,民族是魂,创新是本”一直是阿洛夫基主张的创作理念,他认为,好作品的基本标准是在表现上通俗易懂,情感上引起共鸣,内容上蕴含丰富。“诗歌创作凭的是真诚,不要企图穿别人的衣裳。不要企图耍什么花招,像往酒里掺水的奸商。文学从来就不需要热闹,需求的是孤独的幸福。当前诗坛存在着旗号更换、主义风起,毫无主见的趋同心理和急功近利的‘赶潮’的盲目作风。写作越来越变成一种游戏,对根本性的东西遗忘了。“寻根诗”“第三代诗歌”那样昙花一现,重要的原因也许也在于此。”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高的美就不是感官能感觉的,而是靠心灵才能见出的”。如何把握人类共同的审美情趣是每个诗人把持的首要问题。谈及目前彝族诗歌发展状况,阿洛夫基坦言,“事实上,不管是彝族诗歌还是整个诗歌界,已经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其问题和毛病还是在写作者身上。是我们没有提供给读者对美的愉悦,对善的舒心,对真的赞叹,没有提供起码的精神需要和欲望的满足。”诗人们需要始终清醒地观察,客观地记录,冷静地思考,深刻地写作,把哲学、神学、美学结合在一起,不再简单迷恋山川锦绣,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回望故乡,把那些最基本的生存命题,提升为具有跨文化沟通意义的人道、人文、人性,描绘出层次丰富、摇曳多姿、异彩纷呈的生活画卷。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天不是诗歌的时代,却是需要诗歌的年代。于阿洛夫基而言,诗是大地的秘密,是天空的心语。诗是可以吃的,吃诗歌,就像啃腊肉骨头,肉太多,闷人。净骨头,没搞头。诗让他变得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一个诗人,写诗难,不写诗更难。用泪水和心血浸泡和蘸写的诗最香。诗人,在城里喊孤单,在乡下喊寂寞。他们只有写诗,抓住诗神的衣袖,才能缓解这些痛感。”有那么几回,当风暴来临,他用半首诗挡了回去。尽管有人说,诗人都有点“疯”。阿洛夫基笑着说,“脚步越往前赶,天地愈发荒凉,不‘疯’,这日子咋过?”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切艺术的终极评委只有两个,一个是大众,一个是时间。”40年来,诗歌已成为阿洛夫基的生命、他的灵魂、他的全部。他心无旁骛,一往情深。不管别人离开诗歌有多远,他始终坚守心中的那轮明月。用他的话说,“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牵挂和惦念,我对它是崇敬而虔诚的,是我生命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尽量使自己的作品保持着悲悯而博爱的气质,淳朴而又充满着感伤、怜悯和对生命感慨。”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luofuji4.jpg

游昌学/摄

阿洛夫基:笔名阿洛可斯夫基,生于1968年,系乐山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乐山市首届十大文旅领军人物。先后在《人民日报》《民族文学》《星星诗刊》《散文》等60余种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1000余首(章)。散文诗集《黑土背上的阳光》获第二届四川民族文学奖,组诗《后半夜的歌声》获第七届四川民族文学奖,长篇彝文散文诗集《情满家园》(合作)获第八届四川民族文学奖。出版有《没有名字的村庄》《月亮上的童话》《阿洛可斯夫基散文诗选》等,其中《阿洛可斯夫基散文诗选》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36家大学图书馆收藏。 IG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