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精英

罗文笔——《爨文丛刻》的整理者

作者:本网编撰 发布时间:2010-05-0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罗文笔(1868—1947年)彝名相多阿伦,自号郇山居士,贵州省大方县东关乡人,彝族六祖默部德阿施之裔,远祖首居乌蒙苏纳,相传到元明之际,才徙居罗甸水西(今大方县)境内,称拟陇氏,祖辈以耕牧为主,家境清贫。罗文笔早年在塾馆就学,寒窗十载,通读六经。正当应试之期,因科举废,未遂成名之志,乃在家乡开设塾馆,从事乡村教育近30年年,培育了不少乡土人才,成为贵州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开拓者。M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文笔从小生活在贫瘠落后的彝乡,切身体会到彝族古老文化受封建统治者歧视摧残导致的衰落,决心抢救发掘面临失传的彝族文化。自1915年受业于彝文经师杨腓力,专修彝文,历时数载,造诣日深。M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18年(1929年)冬,中国科学院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博士丁文江,业余爱好研究彝族文化,专程从凉山经云南到达贵州大方寻访彝文翻译人才,经人介绍找到罗文笔,请他翻译彝文典籍,罗文笔欣然同意,从1930年至1932年,整整3年时间,采用彝文、注音、直译、意译四行对译法,搜集整理了自己珍藏多年的7部彝文古籍,并在各卷首加了说明。丁文江审定并写了序言,亲自题书名为《爨文丛刻》,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M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爨文丛刻》是对彝族历史文化具有综合研究价值的一部巨著,全书包括彝汉文和注音近100万字,其问世实为彝文汉译史上的创举,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重视。日本上智大学业栗源悟在《从明代彝族土司看民族联合纽带——彝族民族史研究报告之一》一文中,把《爨文丛刻》的出版称之为(彝族历史)新的研究阶段的开始,是研究彝族的重要资料。M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翻译该书期间,丁氏曾有推荐罗文笔到政界任职之意,他谢辞不受,唯愿政府资助在家乡办一所彝族学校,以改变彝乡落后面貌。此愿望得到丁氏许诺。1936年,丁氏在湖南中毒逝世,未能如愿以偿。M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3年初,国民党粮食部专员何育京在重庆购到两本《爨文丛刻》,甚为欣赏。出于当时政治的需要,何氏致函罗文笔,要他将《中国之命运》一书翻译为彝文出版,并以督促大定县政府开办“彝民小学”为交换条件。1954年,大定县政府将本县安乐保国民学校改为“彝良小学”,但实质上换汤不换药。M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文笔一生甘于淡泊,不慕荣利,追求真理,爱憎分明。1936年2月,红军长征过大方,他听到了宣传的革命政策,思想境界为之一新,欣然作了欢迎红军的贺诗,托金正安、陈永贞等三位至亲带到城里,面送红军指挥员陈希如、朱长青。M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文笔对彝文的翻译传授,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对继承和发展彝族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M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