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坤:永生不灭的阿诗玛
因为美神般纯真灿烂的银幕形象,她成了阿诗玛的化身。虽然动乱年月的折磨曾让她备受煎熬,并由此憾别观众,但她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的光辉,却始终善良在人们的心中。
日灭我不灭,
云散我不散;
我的灵魂永不散,
我的声音永不灭。
这是云南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里面的经典诗句,也是杨丽坤的墓志铭。
杨丽坤22岁时因成功塑造撒尼族姑娘阿诗玛的银幕形象而一举成名,然而,她此后30多年的个人命运,却是在无边无际的黑暗、苦难与寂寞中度过的。一个时代的偶像,就那样定格在中国电影史上,定格在云南路南阿着底的小石林中。
天空闪出一朵花
天空闪出一朵花,
天空处处现彩霞,
鲜花落在阿着底的上边,
阿诗玛就生下地啦。
1942年4月27日,云南省思茅地区普洱县磨黑镇的一个杨姓彝族家庭里诞生了他们的第九个孩子。这个乳名叫小九儿的女孩子就是杨丽坤。像花儿一样渐渐长大的小九儿并不知道,她一生的命运会跟家乡人世代传唱的阿着底格路日明家的阿诗玛联系在一起。
杨丽坤3岁时,她的二姐杨秉芳离开家乡,被中共党组织派往昆明。不久一 生养育了11个孩子的杨丽坤的母亲去世 家境更加困难。解放初,失去音信多年的杨秉芳与家里取得了联系。便托人将喜欢读书却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的杨丽坤带到昆明,此时,参加革命后改名叫黄晓的杨秉芳和爱人郑敦都在云南省委机关工作,他们将九妹留在身边,和自己刚刚一岁多的孩子一起抚养。
1951年,9岁的杨丽坤被二姐送去昆明市靖国新村小学继续念书。小姑娘爱唱爱跳爱看书,在学校经常参加文艺演出,在家里则呆在书房,抱着大厚本子的《 死魂灵》、《唐吉坷德》看得入神。二姐夫见她爱看书,就时常买一些像《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丹娘》等觉得比较适合她看的书当礼物送给她。
1954年,学校文艺队在筹备调演节目时,请了省歌舞团的老师来排练舞蹈,12岁的杨丽坤被认为是跳舞的好苗子。后来,歌舞团团长亲自出面,将杨丽坤招进团里做了舞蹈学员。
你是最美的一朵
千万朵山茶花,
你是最美的一朵,
千万个撒尼姑娘,
你是最好的一个。
1959年,17岁的杨丽坤也像歌里唱的那样“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 。四、五年的时间,天资聪颖的杨丽坤已经从一个普通的舞蹈学员 ,成长为频频担纲团里大型舞蹈演出的领舞或独舞演员,而最让她出尽风头的是一曲华丽典雅的古典独舞《春江花月夜》。
这年4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王家乙担任导演的国庆10周年18部献礼片之一《五朵金花》主创人员,到云南省歌舞团挑选演员。经过几天的走访与筛选,剧中其他演员大致都已确定下来,只有女主角副社长金花还没有找到合适人选。
就这样,杨丽坤很偶然地进了剧组,扮演了她平生的第一个银幕角色。
《五朵金花》拍摄完成后,被输往46个国家公映,创下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纪录,并于1960年在埃及开罗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银鹰奖和最佳女主角银鹰奖,时任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邀请杨丽坤前往开罗领奖。
随着《五朵金花》在国内外的广泛公映和影片插曲“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的传唱,大理的三月街和蝴蝶泉从此美名远扬,而杨丽坤也因此迅速走进了她人生中最绚烂夺目也是最幸福的顶峰时期。1960年11月,杨丽坤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和《五朵金花》主演,应邀到北京参加了庆祝建国10周年的国宴。第二年冬天,她随团在中南海汇报演出。当国家领导人上台跟演员们握手时,周总理大声向身边的毛泽东主席介绍说:“她就是演《五朵金花》的杨丽坤,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电影演员。”此后,她又多次跟随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演出。
在今天看来,当时的杨丽坤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青春偶像和明星大腕了,但在杨丽坤众多亲人、师友、同事和儿时伙伴的记忆中,她始终都是一如既往质朴无华的样子。不演出的时候都穿粗布衣,休息时就回二姐家帮忙做家务、找书看或者教小姐妹唱歌跳舞。
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好姑娘
十二崖子上,
站着一个好姑娘,
她是天空一朵花,
她是可爱的阿诗玛。
就在杨丽坤与歌舞相伴快乐成长的日子里,云南省一批优秀的诗人、作家、音乐家、舞蹈家等,都先后投入到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改编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工作中。从1950年到1960年,《阿诗玛》的诗歌文学本出版了四种版本,同时被改编成同名大型多幕京剧搬上舞台的。
1956年,云南省著名军旅诗人公刘在参与整理《阿诗玛》文学本的同时,就将这一叙事长诗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文学》上,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就已经决定拍摄这部影片,并且组成了摄制组,但是因为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主要参与搜集整理《阿诗玛》的女作家黄铁和云南省文工团编剧杨智勇、诗人公刘都被打成了“右派”,拍电影的事儿也就搁浅了。
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再次组建《阿诗玛》摄制组,由刘琼担任导演。在确定演员时,刘琼第一个想到了杨丽坤,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据黄晓回忆,九妹当时在接《阿诗玛》的角色时,同时还接到几年前将她引上银幕的王家乙导演的邀请,要她担任正在筹拍的另一部新片《黛诺》的女主角。
杨丽坤当时犹豫不决,特意跑去东川找在那里下放劳动的二姐商量,她跟二姐说,看过剧本,她还是更喜欢《阿诗玛》,但是不演黛诺,又觉得很辜负王导。
最终,杨丽坤还是选择了阿诗玛,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了凄婉悲惨的人生命运。
阿诗玛是杨丽坤塑造的平生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银幕形象,她在影片中的表现非常出色,几近完美。时任电影局局长的陈荒煤当时是极力支持这部影片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多年后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我在看影片过程中不禁流了泪。我至今还不能忘记,在她作为回声,最后出现在石林中时,她那明亮的眼睛里,确实流露着一种欢乐与忧伤交集的目光。”
阿诗玛卷进了大游涡
洪水滚滚来,
河上起大波,
可爱的阿诗玛,
卷进了大漩涡。
1965年秋季《阿诗玛》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全部完成,就在剧组所有主创人员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准备拷贝要向全国发行的时候,文化部下发了一份文件:电影《阿诗玛》停止发行,拷贝封存。影片被禁止公映的理由是“不歌颂社会主义革命的大好局面,为死人作传”;“宣扬爱情至上,充满资产阶级情调”。当时被禁映的还有《舞台姐妹》、《早春二月》、《洪湖赤卫队》等解放初期拍摄的一大批优秀影片。但极少有哪一部影片像《阿诗玛》一样,除了极少数审片领导,就连剧组人员也都没有完整地看到过拍成以后的影片,就被禁掉了。
在1978年开禁以前,杨丽坤也没有看到过自己在银幕上扮演的阿诗玛形象,她一拍完戏就被团里招了回去,一回去就被停职捡查和开批斗会。从此厄运降临,她一生再也没能重返她用全部生命热爱的舞台和银幕。
在被批斗的初期,一向沉默寡言的杨丽坤也有过像阿诗玛一样最激烈的抗争。在1967年一次大型的公开批斗会上,杨丽坤照例是作为“毒草”典型被拉上了台。主持批斗会的人逼迫她公开向全国人民承认她是自觉执行资产阶级文艺黑线的“黑苗子”,要她低头认罪,还向她宣读了江青对《阿诗玛》和《五朵金花》的“批示”。杨丽坤开口了,但她喊出的竟是“《阿诗玛》和《五朵金花》是周总理肯定的革命影片,江青说是毒草、色情,她就不配当什么伟大旗手。”
杨丽坤被当场戴上了“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从那时开始,她先后被剃阴阳头,被殴打,被细铁丝捆绑,被强迫跪在瓦砾堆上悔罪自省… …在最绝望的时候她试图自杀,但又被救活,专案组不允许她“自绝于人民”。1979年,杨丽坤获得平反后,给《大众电影》写了一封公开信,里面回忆到当时的情景:“他们把我关进阴暗潮湿的舞台底下,晚上让我睡在一条木凳上。我处在无边的黑暗中,没有希望,见不到亲人,痛苦极了。就在这几乎绝望的时刻,我想起了敬爱的周总理,我决定给妹妹写信,叫她去找总理,我相信总理会救我的。”
但是,信没能送达妹妹的手中,更不可能到周总理手中,而是装进了她的档案袋中,成为她罪上加罪的一条新罪证。
处在无边黑暗和无尽折磨中的杨丽坤终于彻底崩溃了,她开始神志混乱,言行失控,但是那些管制她的人并不认为她有病,说她装疯。她在不被关在地下室的时候,便到处乱走,经常失踪,有人在思茅地区这里或那里的大街小巷见到她给人唱歌跳舞 … …
从此以后变成了回声
从此以后,
阿诗玛变成了回声,
你怎样喊她,
她就怎样回应。
1970年,周总理终于知道了杨丽坤的遭遇,指示办公室给云南省军管会和革委会打电话,杨丽坤才被允许送去安宁长坡精神病院治疗。
1971年,杨丽坤病情有所好转以后,朋友陈泽涛将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当时在广东凡口铝锌矿场工作的唐凤楼介绍给她认识。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以后,两人于 1973年5月22日在上海徐家汇路唐家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一年后,杨丽坤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唐琐和唐韬。当时,杨丽坤曾经被毁坏的神志虽然在治疗中有所控制和好转,但毕生都没有能够完全恢复,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细微刺激,都有可能激活那个控制她全部意志和行为的恐怖狰狞的虚幻世界,让她旧病复发。
1978年,刚刚平反复职的陈荒煤想起他当年支持过的电影《阿诗玛》,又打听到杨丽坤的遭遇,便写了恢复创作自由以后的第一篇文化散文《阿诗玛,你在哪里?》,发表在当年9月3日的《人民日报》第六版上。
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唐凤楼的老师汪习麟先生原本就对杨丽坤夫妇的遭遇做过采访,这时看到陈老的文章,更是激动,很快做出回应,和《解放日报》记者张曙一起署名发表了文章《阿诗玛就在我们身边》。
随后,《阿诗玛》电影得以开禁,在全国公映。1982年《阿诗玛》在西班牙北部城市桑坦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音舞蹈节上获得最佳舞蹈片奖。杨丽坤也在20天内办完了平反和落实政策的手续,被转到上海最好的精神病院治疗,并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
从1978年到2000年去世,杨丽坤再也没有回过云南。为了安慰她的思乡之情,丈夫唐凤楼在后来经济宽裕以后,特意从云南请了保姆陪伴杨丽坤,让她能够听到家乡话。
《阿诗玛》公映以后,许多观众都想知道杨丽坤的近况,都希望她能重返影坛。但是,无论怎样医治,都已很难让她的身心恢复健康,总是时好时坏,连完全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银幕和舞台,成了她心中遥远的记忆和梦想。
2000年7月21日,杨丽坤因脑梗塞在上海家中去世,时年58岁。
杨丽坤去世以后,上海和云南两地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她的墓碑也在两地各立一块。云南的墓碑整个碑体造型似一只展翅的蝴蝶。在碑体部分,杨丽坤的彩照镶嵌在红色花岗石的中心,寓意着这片红土地养育了她。碑座上镌刻着“云南的女儿”五个大字,同时刻着她最爱的《阿诗玛》长诗中的那一段诗句。
从那以后,热爱杨丽坤的人们为她谱写了许多盛赞的歌曲,互联网上开了她的纪念网站,始终都有怀念的文章不断书写她,呼唤她;在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县和金花的故乡大理县,以及她住院治疗过的湖南郴州精神病院等杨丽坤生前许多留下足迹的地方,都树立起了她的雕像,为她建起了博物馆、纪念馆,还有以她命名的公园与景区。
阿诗玛的传说开始变成杨丽坤的说,阿诗玛的呼唤与应答开始变成杨丽坤的呼唤与应答。就像歌里唱的一样:“阿诗玛的呼声遍山林!”
相关网络:
1.杨丽坤网上纪念馆:http://yanglikun.netor.com/
2.杨丽坤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D1%EE%C0%F6%C0%A4
延伸阅读:
1.唐凤楼:《我与“阿诗玛”的悲欢》(回忆录);
2.周少仁:《美丽与哀愁——怀念阿诗玛》(诗歌);
3.赵兰英:《人民关心着她——访著名演员杨丽坤》;
4.(奥地利)白秀峰:《献上一束迟到的山茶花——“阿诗玛”杨丽坤之死》(《炎黄春秋》杂志2008年第5期);
5.刘澍:《杨丽坤:请问丽人魂归何处?》;
6.《杨丽坤:银幕美神的悲剧人生》。
相关影音:
1.崔永元:《电影传奇——小九儿杨丽坤》;
2.王家乙导演:《五朵金花》,1959年上映;
2.刘琼导演:《阿诗玛》,海燕电影制片厂1964年拍摄,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片奖,1994年文华大奖并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