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巍山:巍山彝族葬礼全记录
摄影作者:韩勇林 更新时间:2020-10-09 原出处:视觉巍山 点赞+()
(摄影/文字 韩勇林)巍山是个多民族自治县,这里山区主要以彝族居多,彝族有很多支系,分东山彝族和西山彝族。在不同的地方,他们生存的环境和发展历程不一样,在漫长的生活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生活生产规律、民风民俗。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求,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他们很多祖先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步简化,甚至丢失。也许在多年后,很多画面就连这些彝族子孙也只能在舞台上才能看到。
作者多年一直和巍山彝族人民打交道,对他们的诸多民俗很感兴趣,从2013年以来每年举办民俗摄影活动和公益活动,让很多外地朋友亲身体会彝族人民生活生产,并参与到公益活动中。2017年12月2日我们再次举办了彝族民俗采风活动,地点在巍山县紫金乡泥利午村。之所以要在这里举办活动,是因为这个村距离城市较远,还保存着很多淳朴的彝族民俗民风,比如火炕床、一百多年前的彝族服饰、几百年的古民居以及一些遗传下来古老的民俗等等。不得不承认这次活动非常成功。最让我们难忘和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找了几家彝族居民,给他们拍了全家福,其中就有现任村长家,三代同堂,他父亲半身不遂多年。就在我们活动结束第二天传来消息,村长父亲去世,我们的照片成为了他家最难忘最珍贵的全家福图片,于是作者把村长父亲的遗像冲洗装框后,决定再次去泥利午村,一是去悼念一下村长父亲,再就是想去记录一下彝族的葬礼全过程。
泥利午村最大的特点是保存毕摩文化,西南最年长的毕摩就出生在这个村,如今在巍宝山看守土主庙,成为每年农历二月八日中华彝族祭祖节上祭祖毕摩。毕摩在这个村享有神圣的地位。为村祈福,在很多彝族大小传统仪式上都能看到毕摩的身影。
在彝族人的心中,人正常的生老病死是一件喜事,对于逝者是一种解脱,也是大自然中摆脱不了的规律。葬礼上他们会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会办得很风光,就像搬新家。其中有很多不为外界知道的民俗细节,既神秘也很庄重,一招一式都代表着对逝者的怀念和惋惜,对逝者最后的交代和嘱咐。
泥利午村的葬礼还依照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礼节,前去吊念的亲戚朋友不是首先到逝者家,而是要先到候主家用完晚餐,在一场打歌结束后才能前去吊念,这里很多是同村联姻,所谓的候主就是逝者的小舅子。候主家不但有哀乐队,吊念的人还得依照规矩挂账(送礼),送礼的多少看亲疏程度,作者注意了一下,送礼不是很多,主要是一种礼节来往。
候主家晚餐大概有二十多桌,每桌用餐结束后你会发现饭菜都吃得很干净,其实这也是这里的一种朴实的民风,院子柱子上挂有带子,每桌吃剩下的饭菜都要分了带回家,这可能就是彝族传承下来的勤俭节约良好习俗。
村打歌队是最后用晚餐,晚饭后由毕摩带头打歌,在上房中间一张桌子上,点放着一对蜡烛,两支酒杯,院子中间火堆很旺。首先是毕摩面对蜡烛吹芦笙,其余打歌人以火塘为中心围成圈,眼睛看着毕摩,耳朵听着毕摩吹芦笙的节奏,随着芦笙声踏歌,表示对逝者的吊念。
在逝者家,灵堂前葬礼主持正念念有词,主持一般是村里的长老,这时候逝者儿女身穿孝服跪在灵前,准备迎接候主的到来,逝者的儿子会穿上草鞋,穿草鞋的大概意思是他们父亲抚养他们不易,吃不好穿不暖辛苦一辈子,在送他们父亲最后一程的时候穿上父亲曾经穿过的鞋,表示对他们父亲的养育感激之情。
在一场打歌仪式之后,候主家拿着写有吊念词的孝帐,带领着打歌队来到逝者家门口等候逝者儿女迎接,男候主手拿候主刀,女候主手提鸡饭篮,在等候迎接的时候打歌队会用彝语唱歌,歌的大概意思是:“我们已经到了,等候主人来迎接”。
跪在灵前逝者孝子孝女听到歌声后,便会手举火把,乐队开道前往大门外迎接候主。出大门后逝者孝子孝女跪在路两边,等候候主入院吊念,逝者孝子孝女跟随其后。这时候院子中间会生起火堆,候主在逝者灵前磕头吊念,打歌队从火塘边分成两路,手拿孝帐者和芦笙手在队伍中间领队,围着火堆打歌。
候主在灵前跪拜后,男候主拿着候主刀来到厨房,走到厨师面前对厨师说:“师傅们辛苦了,我来要一个刀帽子”,厨师从锅里捞出早就准备好的猪心尖,只是猪心前段,候主将猪心插在候主刀尖上,然后放到正房火炕床上八位上(火炕床主位,长者平时坐的位置,正对火炕床入口的一方),这里也属于逝者一个小小的灵位,点放着蜡烛和油灯(这样做法据说是有某种意义和传说的)。
候主进场仪式结束后是逝者女儿家进场(逝者女儿家会进两次场,出殡当天早上还得一次进场仪式),程序和候主相似,只是没有候主刀程序,但会牵一只活羊,同样围着火堆打歌,逝者儿孙会前去给打歌队伍发烟倒酒,当打歌到一定时候葬礼主持会带着逝者儿子站在打歌队中间向大家表示感谢,逝者儿子向大家跪拜。
打歌暂告一段落,这时候毕摩便出现了,显示在灵前读吊念词,村里长者坐在灵前两边作陪,逝者儿女跪在灵前。在正房对面的还设有一个小灵台,灵前悼念词读完后,毕摩带着逝者子孙来到小灵台前,逝者子孙跪在灵台前,毕摩左手杵着一根木棍,右手摇着铃铛,嘴里念着毕摩经开始做法。这之后还有很多程序,逝者亲人要守通宵,程序完成后要打歌至天亮。
出殡早晨,一大早村里人便前往逝者家准备出殡前事宜。逝者女儿会牵着羊再次从大门外进入,这时候灵前早架起一口锅,锅里热气腾腾的冒着蒸汽,逝者女儿牵着羊跪在灵前,毕摩念经做法后,女儿家作陪的人便将羊在灵前锅边宰杀,毕摩会用做好的松枝粘上羊血放于棺材前。羊剥皮后将羊肉放入锅中,还有灵前供着的猪肉一起煮,煮到半熟捞起来用盆装着放棺材前供着。
泥利午村的早晨
逝者女进场
仪式结束后开始吃午饭,这里彝族人也叫早饭(其实云南很多地方早饭就是中午饭,如果你不知道说吃过了,那不好意思,你就饿着吧),等客人吃完饭后,就是逝者子孙吃饭,他们会在灵前的地上铺上草垫,将饭菜摆放在草垫上,围着草垫坐在地上吃。为什么会这样做,肯定有它的习俗。
午饭后是逝者最亲的兄弟姐妹和侄儿男女在灵前摆放贡品,首先是候主和逝者其他兄弟姊妹摆放,然后是逝者姑娘,最后是逝者侄儿男女。逝者子孙跪在灵前并向摆放贡品的亲人磕头以示感谢。受礼的人要向逝者子孙作揖回礼。
贡品摆放结束后,大筒齐鸣(毕摩用的一种乐器),毕摩左手拿着头天晚上做法的木杖,木杖一端放在棺材上,毕摩右手摇着铃铛,闭目嘴里念念有词,大概意思是嘱咐逝者,你放心去吧,不要操心你的子孙,要保佑他们平安等等。
毕摩嘱咐完后,带领逝者的侄儿男女在灵前打歌,意思是要逝者高高兴兴的上路,打歌之后抬棺材的人开始准备,毕摩杵着木杖,低着头带着逝者儿女围着棺材转三圈,毕摩边走边念着毕摩经,大概是交代给逝者:“你要慢慢走,不要慌,我们一路陪着你……”。
院内仪式结束后,逝者子孙手拿香和饭碗跪在大门外的路边等候出殡,帮忙抬棺材的人要在棺材上放一只公鸡,盖上毛毯,抬着棺材在原地转三圈才能抬出大门,边走嘴里还要吆喝着,逝者子孙和送葬的人紧跟其后。这时候候主不能跟随葬礼队伍出殡,只能在家。
出殡队伍走出大门后,在半路上有三个很有意思的仪式。首先是在距离家不远处逝者子孙要排成排面向前方低着头跪在路中间,棺材从他们头上抬过。前行一段路后,逝者子孙再次排成排跪在地上,这次得面向后方仰视着,棺材再次从他们身体上方抬过。
出殡队伍在行经半路时,将棺材放在木长凳上,逝者子孙拿着饭碗跪再棺材两边,这时候请来专门哭丧妇女站在棺材旁开始哭丧,这个仪式他们叫吃午饭,就是说逝者走类了,需要吃饱肚子才能继续上路。
原本距离墓地很近的路,在一路吆喝声中绕着村子终于到达,在葬礼主持人的祝福声中葬礼结束。
在彝族人的葬礼中你会随时看到毕摩的身影,这是在其它地方彝族葬礼中没有的,今天作者也只是描述了其中的一些环节。他们的葬礼有种神秘感,每个环节都代表着某种意义。
这里描述的葬礼,可能很多朋友有种怪怪的感觉,在作者看来不然,正如这里彝族人心里想的那样,人的正常生老病死是一种任何人无法左右的自然规律,在今天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积淀,我们为什么不去尊重它、发现它呢。在今后的时间,我们还将在巍山少数民族婚礼、寿宴、建房和山会方面的一些习俗上给大家呈现,巍山有你不曾到过的地方,有你不曾了解的人和事,即使你是巍山人!
(巍山摄影之家是一家传媒类工作室,主要以视频拍摄制作、图片拍摄宣传为主。无论你是公司还是个人,如果你需要航拍,宣传片、会议拍摄、民族活动拍摄或者有视频需要制作都可以找我们。在巍山需要少数民族采风体验、旅拍、个人写真、产品拍摄宣传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18183725383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