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民居改造的新探索——如何在精准扶贫中保护民族文化传统?
近年来,政府在凉山彝区开展的精准扶贫把主要资金都投入到了民居改造上。无论是“彝家新寨建设”还是“异地移民扶贫”都是要为贫困户修房子。“住上好房子”成为精准扶贫要达成的首要目标。目前,凉山已经有数十万贫困人口住进了新房,成为受益人群最多,也是最受乡民欢迎的扶贫举措和民生工程。
遗憾的是,由于政府支持贫困户建房的资金有限,而建材价格、人工费用和运输成本越来越高,加上认识上的偏差、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不能因地制宜的政策,使大凉山精准扶贫中的民居改造问题和困难凸显,贫困户意见不少,社会批评的声音不断。
一、当前凉山彝族民居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与农牧生产严重脱节。
新建的民居大部分都没有羊圈、牛棚、鸡舍和菜园,有的甚至没有修猪圈,不利于发展畜牧业。而高山农户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销售畜产品。不能养牛羊鸡鸭怎么增加经济收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地方尝试为全村贫困户集中修建羊圈和牛棚,但仍然距离民居较远,喂养照料牲畜很不方便。
另外,各地异地搬迁的选址大都在交通沿线和城镇周边,这种做法使日常生活、交通和子女入学都便利了许多,加速了城镇化。但远离自己的耕地和牧场,回去劳动路途太远,不利于发展生产。要命的是,有的集中安置点没有充分考虑防范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把新居建在河滩上却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洪措施。
建议:保留贫困户的原住房,作为生产性用房和农忙时的临时性住房使用。
2.与生活习俗相冲突。
几乎所有的新居在修建厨房的同时,把堂屋改成了客厅,取消了火塘。这种做法,避免了室内烟熏火燎,看起来是干净卫生了不少,被视为进步的表现。但火塘对于山居民族的意义不是城市人所能够理解的。火塘的功能首先是保障过冬取暖。高寒山区冬季漫长,3月份还在下雪,4月的早晚还要烤火。如果没有火塘,怎么过冬?有的人家买电炉来烤火,但增加了家庭开支;有的人家交不起电费,只能挨冻受寒;有的地方政府发了新式炉灶,但取暖效果不能与火塘相提并论,农户基本弃之不用,白白浪费了扶贫资金;
其次,火塘是彝族家庭的交流平台和开放式厨房,客人进屋,边做饭边交流,不仅能够感受火塘的温暖,也能够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和精湛厨艺;
第三、火塘是彝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场所。夜晚,劳累一天的家人围在火塘边,谈古论今,吟诗唱曲,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就把历史文化知识传给了孩子们。没有火塘就只能早早上床睡觉罗;
第四、火塘是彝族人举办宗教仪式和人生礼仪不可或缺的场域,没有火塘,许多仪式不好做了,连祖先灵牌(马笃)都不知道安放在何处才好;
第五、火塘还有烟熏香肠腊肉、烧烤食物和烘干粮食的功能。
因此,火塘是彝人家居生活的中心,没有火塘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而这些变化正在对彝族传统文化造成破坏性影响。实质是一种强制性文化变迁,违背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政策和法律。彝人的乡愁离不开火塘,没有火塘的家还能感受到温馨吗?
建议:遵循乡民的愿意,愿意保留火塘的就应该支持鼓励。
3.与彝族建造传统相违背。
大多数彝家新寨修的都是所谓的现代建筑,不土不洋,非中非西,设计方只考虑整齐划一,外表光鲜亮丽。没有考虑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相适应。没有吸收彝族的传统工艺,完全放弃了彝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彝族木匠、石匠、篾匠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千篇一律的集中安置房,毫无文化特色可言,彝族传统村落的风貌荡然无存。如果所有彝族村落都被如此改造,彝族文化资源遭受的损失不可估量,未来发展的潜力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
建议:聘请设计师团队设计出具有彝族建筑风格的几十种户型,供乡民自己选择。同时,每个县把最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下来,为子孙后代了解彝族历史文化,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
4.剥夺了村民的参与权和创造性劳动。
事实上,彝族农户始终在对民居进行自主改造,普通人家修房不仅经济实用,还极具乡土特色;富裕人家往往会请最好的彝族工匠修建精美的彝式建筑,有继承更有创新,既传统又现代,充满了生活智慧、文化底蕴、历史记忆和美好愿景。
说穿了,建房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政府只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而不是包办代替。但是,目前各个贫困村的民居改造任务都承包给了建筑工程队,贫困户只需要缴纳少量费用就可以等待入住了,不需要自己投工投料,甚至还可以在修建自己房屋的工地上打工挣钱。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建筑质量和工期,但破坏了“一家建房、全村帮忙”的互助传统,提高了建筑成本,限制了民间智慧和创新性劳动,养成了贫困户对政府的严重依赖,不利于发挥主体性和激发内生动力。
建议:把全村贫困户组织起来,经过培训以后,按照建筑质量要求和新的设计方案自己建房。政府委派专人提供技术指导和工程监理。
5.对建筑面积的限制不符合实际需要
异地搬迁扶贫的建房标准是按照人口计算的,每人建筑面积25平米,超过4口人按照4人计算,也就是说最多只能建100平米(包括厨房、厕所、圈棚等附属设施)。如果家庭只有2口人,就只能建50平米的房子。这么小面积的民居在农村是根本没有办法满足需求的。且不说年轻夫妇要生孩子,单是发展养殖业就必须修建几十平米的圈棚。
建议:附属建筑不计算在建房标准之内。允许贫困户根据需要自主修建圈棚等。
事实上,乡村民居与城市住宅有本质区别。农舍不仅是人居环境,还是生产性用房,不仅要满足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生产需要。人与家禽家畜密不可分,人与自己的土地密不可分,房屋与自然人文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为农户设计和建造房屋,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可能适得其反,违背精准扶贫的宗旨。
二、改造彝族民居的新理念和老办法
其实,上述彝族民居改造中的问题,许多人都认识到了。凉山州各县政府都尝试修建了几个有彝族建筑特色的新寨,但由于建造成本高、任务时限紧张、设计力量弱等原因,没有办法全面推广应用。
能不能在精准扶贫资金预算范围内(7-14万)设计并建造具有彝族特色的民居?
2017年5月,在昭觉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邀请北京和成都的建筑设计师许兴义、王坤、戈霆和阳永红来凉山,在对彝族传统建筑和文化习俗进行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志愿为我们设计了6个户型的新式彝族民居。
我们的新设计理念:
一是就地取材,用泥土、石头、木材、竹子和茅草建房,尽量不用钢筋和水泥;
二是保持夯土建筑冬暖夏凉的优势,吸收现代夯土建筑技术,对彝族传统夯土建筑进行适当改进,提高建筑强度;
三是保持彝族穿斗式建筑的风格,依靠木构架承重防震,并做彝式木制雕花门窗;
四是保持彝族传统建筑兼顾生产和生活的多功能优势,猪圈、羊圈、牛棚、鸡舍、马槽、菜园、花草、果木、竹林等一个都不能少,发展庭院经济。但生活区与种养殖区必须分院隔开,满足整洁卫生的要求;
五是进行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功能性改造,厨房、厕所、粮仓齐全,保留火塘。并在主体建筑内隔出几个房间,让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私密空间。同时,比传统民居的高度升高1米左右,预留出阁楼的空间,待农户有钱以后自己装修出客房,便于今后开展民宿旅游;
六是使用多种材料盖顶,主体房用经过防水处理的木板盖顶(新式瓦板房),附属建筑用青瓦盖顶,圈棚用竹叶和茅草盖顶,并在顶上铺一层泥土种植花草;
七是尊重乡民传统的选址原则,尽量在本村范围内重建,方便就近下地劳作;
八是动员农户投工投料参与建房,减低造价,发扬互助传统;
九是聘用当地彝族工匠,依靠他们的传统工艺建房;
十是对彝族传统家具进行创新设计,配齐彝式桌、椅、板凳、衣柜、橱柜等,恢复竹器、木器、石器、藤编、草编、土布、擀毡、刺绣等彝族手工产品生产工艺。
户型4
户型5
户型6
民宿客栈
三、实践过程和效果
新式彝族民居设计出来以后,要解决的就是造价问题。能不能把造价控制在政府预算范围之内成为关键因素。我们找的几家建筑公司报价都超出了政府预算。因此,组织贫困户自己建房成为唯一的选择。
我们在昭觉县龙沟乡龙沟村普尔社召集20户贫困户开了几次动员会,他们对新设计很满意,愿意自己建房,但大多数农户要求必须给工钱。因为,其它村的劳动力参与建房都给了工钱,已经成为惯例,恢复互助传统很困难。我们只好答应给工钱,不包食宿,每人每天100元。不过,农户同意把拆下来的木材、石头和青瓦等用在新房建设上,这也算达到了降低造价的目的。
2017年9月,我们在普尔社挑选了一家贫困户开始建造试验。由我们的乡村社工带领本村劳动力,组成工程队施工。经时两个月时间(其中有20多天因为下雨停工)完成了地基和夯土墙部分。但墙体的裂缝还是较大,不得不采用泥土、稻草加少量水泥混合后抹灰的办法解决。
在木构架方面,考虑到彝族木匠纯手工制作耗时太长,人工成本高。所以,聘请凉山彝彩创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彝族工匠在西昌的木工房按照设计图纸用半机械化加工出来,运到现场组装成型。整体造价基本达到了预算要求,可以满足推广应用的全部要求。
这栋新式彝族民居建成以后,受到各方好评,村民非常满意,各级领导干部也觉得很好。附近农户来参观以后,都希望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农户评价:房子足够大,能够满足各种生产生活需要(庭院在内的总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与生活习俗相适应,没有不方便的地方;能够满足新的功能性需求(卫生、安全、环保等);漂亮,有面子。户主认为他的新家是整个片区最安逸的房子。
四、彝族特色乡村公共建筑的建造实践
事实上,不仅彝族民居可以完美的保持彝族建筑特色,彝区乡村公共建筑也可以展现区别于其它地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味。2015-2016年,我们在美姑县和昭觉县政府的支持下,与北京阿尼那建筑设计公司合作,做了一些尝试。
1.美姑县四季吉村小
原来的四季吉村小(央视报道过的云端上的村小)
新建的四季吉村小
新建的四季吉村小
2.昭觉县日哈乡儿童希望之家(彝族文化传习馆)
这些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并依靠彝族工匠完成的乡村创新建筑,是在资金和技术投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做的一些探索,从设计到建造都存在不少问题,改进和提升的空间非常大,但其价值和意义已经凸显。对改变乡村公共建筑缺乏本土文化特色的状况,对挖掘乡村价值和传统智慧,对激活彝区发展所依赖的文化资源、社会资本与内生动力都具有参考价值。为彝族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为保持和发扬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了新贡献。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