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教育

浅谈彝族土司岭光电先生的办学思想

作者:刘正发 发布时间:2014-10-1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岭光电先生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凉山彝族社会很有名望的一代土司。作为彝族的一代土司,岭光电先生一生经历坎坷,阅历丰富,毕生精力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勤政务实,热爱民族,兴办教育,育人树人,著书立说,整理彝文古籍,传承民族文化等做了应做的很多事情,他的成就和声望,流芳百世,佳话传颂,是值得新一代彝族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在这些成就中,令无数人敬重和赞赏的是岭光电先生在兴办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已故的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和彝学家刘尧汉先生这样评价他:“岭光电先生具有深厚的彝族情感,又倾慕汉族先进文化,创办私立小学,延聘汉族教师,使受奴役的彝族子弟得免役免费入学,并资助到外地深造。现凉山彝族具有一定汉文水平的中老年干部,有不少是当年受过岭光电先生办学的启蒙教育的。”“岭光电先生终生关心彝族文化,且乐为《彝族文化》年刊笔耕,年老手脑不灵,文笔不华,编者不与润饰,以存其真”。(《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序第32、32页)这样的评价是很中肯的。本文就岭光电先生的办学思想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以嗜读者。fs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s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s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岭光电先生的简要生平
 
  据岭光电先生的传世之作《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和温春来、尔布什哈主编的《岭光电文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出版,2010年9月第一版)中记载,岭光电先生于1913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出生在四川凉山甘洛县田坝区胜利乡斯补村。
 
  岭光电先生从幼年到青壮年时期,先后进入私塾、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和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习,系统的完成了求学的每一个阶段。1936年夏天在南京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毕业后,分派到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办公厅工作。不久以后,跟随重庆行营组织的边民调查团赴凉山各县调查时回到出生地田坝,国民党越西县政府恢复了他的土司职位。fs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s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jpg fs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年轻时的岭光电fs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此,岭光电先生开始了身兼国民党行政官员和彝族土司双重身份的工作时代。岭光电先生一边为国民党政府工作,一边为苦难深重的彝族人民办事。因在军务工作中表现优异,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嘉奖一枚陆军甲种二等奖章和一枚四等嘉禾勋章。国民党政府颁给“嘉惠青年”挂匾以表彰他在兴办边民学校和培养彝族青年学生上的功绩。1947年12月当选国民党立法委员,多次受蒋介石的接见。1950年2月,担任国民党27军少副军长兼任国民党西南干部训练团边务班主任(少将军衔)。1950年4月,在凉山昭觉县率军部起义,开启了在中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作。1951年,在西昌专署民族干部学校任教。后来调到四川省民委和省政协工作,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协常委等职务。
 
  二、岭光电先生的办学思想
 
  岭光电先生在教育上的成就至今传为佳话。1937年3月起,他利用自家的私人住宅,办起了私立斯补边民小学校。这是他在彝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习俗等诸多方面倡导和践行改革的重要事件。学校办起来以后,他强行要求彝族孩子入学读书。凡入学者,一视同仁。不分土司、黑彝、白彝阶层的孩子都免学杂费和书费并提供文具盒、纸笔等一些学习用具。对那些家庭清贫的学生还免费提供食宿。学生毕业以后,他自掏腰包直接或间接提供资助,继续升入公费学校就读。同时,选派一些学生到成都等内地学习医药卫生知识。除此,还寻找机会,在自己管辖区内招募一些彝族青年人外出接受训练和进修学习。
 
  在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他除了自己亲自任教,自编词曲,编写彝语话剧《彝人始祖》、《无穷无尽的故事》等让学生学习、演唱和表演外,劝说彝族头人为学校尽力,或亲自上彝文课程,或管理校务或动员亲友子女入学,聘请很多有名的汉族先生来教汉语和汉学知识。这样,在短短十二三年的时间里,光私立的斯补边民小学就“培养了小学、中学、专科知识分子近200名。这些学生在解放后均受党和人民政府的任用,在凉山民族工作和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中起了作用”(《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18页)。那么,岭光电先生成功办学的思想有哪些呢?这个问题,他在《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18页)一书做了五点很好地总结。现摘录如下。
 
  “下面叙述我当时的办学思想:(1)我认为过去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彝族遭受军阀残害,是由于与彝人没有文化知识,民族没有地位的关系。故此被官军任意残害和欺凌。因而,需办教育提高彝民文化知识,才能抵制军阀的残暴,避免再受残害,保我土司江山稳固,求得彝民安居乐业。(2)在外见到文化较高的民族,到处受到重视和尊敬;彝族则既不为人所闻,也不受重视。龙云当了云南省主席,却不敢直接暴露族籍,原因是彝族文化低,作不了他后盾的关系。我想培养出若干知识分子,既为我名誉地位,也促成彝族文化知识的提高,达到彝族与其他民族并驾齐驱,受到重视,求得政治上的平等地位。(3)古书上有‘作之君、作之师’之语,给我深刻印象。认为我家数十代的土司,只是作了君,还没作到师,故使彝民落后。在我的手上作到君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师,提高彝民文化知识,以弥补祖先之所失。(4)在土改归流时,土司与百姓深受苦难,我家所有财富全被掠夺,不由自主。现在恢复职位,也恢复田地。有了财富就应用在该用之处,用在受尽苦难的百姓身上,用在树人之上,使土司与百姓都有能力抗拒外来压力。(5)环境是复杂的,动辄有嫉妒,有压力,有争权夺位者。只有办教育,自己出钱出力,既清高,也不会有人来争夺,可以安静地作对子孙后代有益的事”。《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19-120页)
 
  从这五个方面的办学思想来分析,尽管每项内容都浓浓的烙印着他本人的荣辱意识与自身名誉利益(这点作为当时的一个土司具有的思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多的是从整个彝族和彝族地区的发展与荣辱观出发来谈办学和教育思想的,颇有大局与全局意识。以下初略分析、阐述各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个方面的办学思想阐释的是他自己与彝族人都遭受过他族人的蹂躏,受到军阀官僚的残暴,历经苦痛,是因为彝族人没有文化知识的缘故,没有文化知识是因为没有办起正规的学校教育来向广大民众传授传播文化知识,启迪思想。众所周知,从广义上的教育来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教育内容的零散性、不系统化以及偏向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占得比重大,加上教育方式方法的随意性,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彝族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发达也非常严厉的,但受教育的彝家子弟难以学到系统化的知识,所学内容也很少涉及到数、理、化及汉族的历史文化的知识。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或长者(族长)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学校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的限制,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当时的彝族社会里,冤家械斗严重,彝家子弟得到的社会教育内容更多的是故事传说、婚丧嫁娶的形式与内容和农牧业生产生活知识等的比重多,很少涉及到数、理、化及汉族的历史文化的知识。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及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尽管学校教育有阶段性,影响要素只是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特定阶段且被组织化的趋势。但是,学校教育目的明确,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更系统、更正规。因此,岭光电先生认为只有办好学校教育,才能更好地传授文化知识给彝家子弟,提高彝族人的文化知识。只要彝族人有了文化知识,思想就活跃,思路就开阔,社会地位就上升了,就能抵抗军阀的残暴和欺凌,外族人也不敢随意的轻视和来犯。这样,土司政权得到巩固,一方平安有了保障,人们就能安居乐业,可以不受曾经遭受过的苦难。
 
  第二个方面的办学思想阐释的是彝族人封闭,不被外界人所知或知之甚少,在政治上没有地位,不被人尊重和重视,甚至有的大人物也不敢承认自己的族名,不能以自己的族人为后盾等原因,也是因为彝族人没有文化知识的缘故。作为土司的岭光电先生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改变这种境遇。改变的办法就是办学办教育,让更多的彝族人学有知识和文化。培养出更多的彝族知识分子,改变彝区的生产生活面貌和彝人贫穷落后的状态,与其他民族平等相处,彼此重视和相互尊重。
 
  第三个方面的办学思想阐释的是受到古人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反观自己家族世袭土司的职责,认为先祖还没有像古代人那样既当官(或理政务)又当老师(或办教育)导致自己管辖的彝民没有文化知识而落后挨打,愚昧无知。作为土司的后代深感愧疚,因而,承袭土司的职位,感到自己应当有所作为,改变世道,既当官又当老师,通过办学,聘请教师,传授文化知识,教育广大彝族人民,提高彝族人民的文化和知识,洗刷祖先的不是,弥补祖先没有办到的事情。
 
  第四个方面的办学思想阐释的是自己对财富的态度。认为拥有了的财富,应当用来资助苦难的百姓,用来办学,办教育,培养年轻人的能力,提高年轻人的知识文化和综合素质,对民族对自己都有利。这种思想是很难能可贵的,也是经历了改土归流的磨难、失去了权力无法支配自己的财富,熬过人生被动苦痛后,对支配和对待财富的一种认识和思想境界。
 
  第五个方面的办学思想阐释的是对职业选择的认识。认为自己出钱出力来办教育是能够自己说了算的事情,旁人不会仰慕,也不回来争抢,远离争权夺利的社会复杂环境,是一种清淡高尚的职业,潜心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想一心一意把教育办好,为民族摆脱困境,兴旺发达,有益于彝家子弟千秋万代的事业而甘愿奉献。
 
  岭光电先生能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及凉山彝族地区提出五个方面的办学与教育思想,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了实施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成果。岭光电先生还克服重重困难,破解种种困境。具体表现在刚开始就遭到一部分彝族头人的抵制或轻视,也受到自己夫人的反对等。但是,好在他是彝族土司身份,他得所作所为,一般头人是不敢真正的抵抗的,自己夫人也能知书达理,不好违背丈夫的言行。再加上一部分彝族头人的积极支持,在外求学时代同学的赞扬,恩人羊仁安的肯定,以及时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的高度褒奖,四川省教育厅和西康省政府专门拨款支持购置气象仪、大风琴等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使他的办学思想付诸于行动,于1937年3月初,私立斯补便民小学校正式建立起来,岭光电先生亲任校长,招收了三十多名彝家子弟入校学习上课。而后,不断扩大校舍,扩大招生数量,得到四川省教育厅和西康省政府的经费补助后更是朝气蓬勃,勤耕不懈,孜孜不倦,成绩颇丰,收效很大,传为佳话。
 
  三、岭光电先生的办学思想的启示
 
  岭光电先生的办学思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闪耀着光芒,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笔者认为岭光电先生的办学思想为彝族人和彝族地区现代学校的建立树立了标杆,尤其是彝族人自己倡导革新,自觉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来促进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开启了彝族人现代学校教育的大门。
 
  大家都知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到处动荡不安,战火纷飞,内忧外患,社会上各种思潮相互交织。但是,在凉山彝族地区,基本上是很封闭的,与外界隔绝,到处是家支林立,人们的落后思想和狭隘的民族意识也是很强的,也很流行。民族矛盾主要体现在本民族内部的冤家械斗和对外反抗大汉族主义的军阀残暴上。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中,岭光电先生身体力行,身先士卒,目标坚定,力排众议,破除迷信,提出办学思想,建立学校,付诸教育实践,并取得成功。这是很了不起的事件,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学习,好好总结的经验。
 
  彝族是一个有自己悠久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的民族。也是抱着开发思想,接受新鲜事物很快的民族。彝族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伦理道德和生产生活知识方面的教育,有很多教育经典、训世、谏言、格言、言语。有流传久远的教育传世之作《玛牧特依》。但是,在数、理、化等科学技术教育上相当落后。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彝族人,很多人沐浴在党和政府的教育中成长成才,为民民族事业、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在凉山彝族地区,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普遍不重视现代学校的教育。一些官员认为教育是个长线,短期见不着效益,给自己的仕途和财富帮不了多少忙,也不能给当地的GDP增长带来很大实惠而不重视教育。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彝族地区教育的数量有限,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很多偏远山区的广大彝族人民,由于自然地理等诸多原因,导致经济发展项目有限,家庭经济困难,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彝家子弟辍学、逃学、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校学习学业成绩低下,升学考入大专院校的很少。很多彝族老百姓也知道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学文化、长本事是件荣光的事情。有点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州里市里县里去读书,举家迁徙到城市城镇及其周围租住生活,有的作一些零工,甚至捡菜叶子、捡垃圾来维持生计,自强不息,父母陪读,保证孩子进城读书等。但这些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还在山里,也不是长久之计。
 
  总之,综观今天凉山彝族地区的整体教育,尽管比民主改革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相对而言,比起内地,比起其他先进民族,差距仍然十分巨大,教育教学质量依然不高,人才培养数量有限,民族语言、文学、文化教育、传承、传播局限很大。要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当今凉山彝族地区,各级党政官员和各家支头人都应当好好学习,认真总结,弘扬当年岭光电先生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精神的精髓部分,进一步兴办教育,扶贫助弱,尊师重教,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创造条件,切实把凉山彝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搞上去,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作者简介:阿里瓦萨(又名:刘正发),1970年出生,男(彝族),四川盐边人,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书记,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fs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