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群策群力 打造彝文特色
“彝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在凉山有深厚的民族和文化的情感基础。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的发展,在凉山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凉山州文联主席倮伍拉且在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上说道。
加强沟通 找准需求
为加强与州内外彝学界的沟通,充分听取广大彝学专家对学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西昌学院召开“彝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育部课题《当代彝文文学史》的研讨会,邀请中央民族大学、凉山州文联、凉山州语委、凉山日报、凉山电视台、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等单位专家学者一道研讨人才培养大计。
“西南彝族地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急需大量合格的各类建设人才。”西昌学院党委书记张克蒂说:“借此次研讨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彝族文化中闪光的精神财富。搭建提高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贯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把专业办在用人单位的兴奋点上、把质量构筑在社会需求的关键点上,使学校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西南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建设者。”
服务凉山 获专家肯定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侯远高认为:西昌学院办学定位准确、清楚;开放办学,培养了大量适应凉山发展的人才;学校管理规范,对学生高度负责;学校注重学生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培养的学生有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公益意识。
凉山州语委主任贾瓦盘加说:“西昌学院是凉山彝族语言文化、文字工作发展的生力军。”
凉山州教育局彝文教材编译室主任李忠英说:“西昌学院彝学院,在凉山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大,是别的学校的专业无法替代的。我们单位有30多人,西昌学院毕业的学生占了一大半,是我们编写彝文教材的生力军。此外,彝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其他单位、岗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凉山的发展,需要永久性、地方性的人才,这需要本土院校的努力,培养凉山发展留得住、下得去的人才。”
凉山日报副总编海来牛牛说:“凉山日报是西昌学院的实训基地,尤其是彝文版的发展,离不开西昌学院彝文人才的支持。”
凉山州电影译制中心阿来呷呷:“西昌学院彝学院已经培养了很多彝语配音和翻译人才,为凉山彝语言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凉山州教科所沙文辉、西昌市民中工会主席何英说:“西昌学院彝学院为凉山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凉山教育发展的作用有目共睹。”
开门纳谏 畅所欲言
与会专家、学者以“弘扬彝族文化,明确彝文发展方向”为主线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
学校应突破地方院校发展的局限,突破高校现有评价体系,加强对凉山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与了解,为地方培养急需人才;要培养适合农村发展的实用人才;改变学生彝汉双语能力不均衡的现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注重乡村发展;增设一类模式本科专业;培养彝文化技能型人才等等。
质量为根 特色为翼
据悉,西昌学院彝语言专业建设一直秉承“不求规模多大、但求人才急需,不求学理深厚、但求实践能力”的理念。以“提高层次。确保质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指导思想,围绕“以人为本,质量为根,特色为翼”的基本办学思路,专业建设注重民族性,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学校发展目标贴切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可操作性强、具备双师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95%以上。
张克蒂说:“研讨会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方面带来了强劲东风,为彝语言文化学院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