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探寻古彝民俗文化 传承人文瑰宝
彝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文化自发端至今,已历近8000年文明的涤荡,在这漫长的8000年历史演进中,彝族祖先无论是在天文、历法,还是哲学、艺术、生活技艺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独特的创造。尽管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至今,彝族文化经历了“焚书坑儒”、“蜀侵南中”、“改土归流”、“破旧立新”四次重大“灾难”,遭到严重摧残,即便如此,彝族文化仍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
为全面了解彝族文化概况,感受彝族传统迷人的魅力,7月19日,西南石油大学追梦彝乡社会实践队走进了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探寻埋藏于彝乡深处的灿烂民族文化。
实践队员在西昌市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前合影
参观彝族文化博物馆,感知彝族传统
近年来,由于外部大环境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彝族文化也在渐渐流失,为进一步感受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彝族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线,加快彝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追梦彝乡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位于泸山北坡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建馆于1958年8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分三大部分:富饶美丽的凉山、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伟大的民主改革。
到达博物馆后,实践队受到了博物馆馆长的接待,在馆长的介绍下,实践队了解到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以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阶级关系,是通过森严、复杂的等级关系表现出来的。整个社会成员划分为“诺合”、“曲诺”、“阿加”、“呷西”四个基本等级。 少数地区在“诺合”之上,还有一个名为“兹莫”的土司等级。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为实践队讲解彝族文化起源
馆长介绍道,彝族文字作品主要以《毕摩经》为代表,博物馆中存有的几副珍品在世界上少有,分别写在竹简、绢布上。由于彝族奴隶等级的森严,在改革开放前,能够学习彝族文字的仅有土司,彝族奴隶没有权利学习文字,只能靠口口相传的文字说。不仅如此,彝族家书只能依靠土司的书写等等这些造成了彝族文字的流传度低,能说会写的人越来越少。
而最能体现出彝族特色的莫过于传统服饰。彝族服装色彩斑斓,样式丰富,体现了彝族的社会特点、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态内容。博物馆中存有的彝族服装更是分外精美,生动体现了彝族服装为何作为彝族物质文化。除此,博物馆中还存有织布机,这是遗留下来的唯一一架民用织布机,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彝族工匠和民间艺人的劳动场景。
博物馆中陈列的极具特色的古彝族传统服饰
博物馆中存有的“捞石头”相当于现今的法官,颇具神明色彩。其使用过程为在野外支铁锅,将水烧开放入一石头,经半摩念咒语后,愿捞者赤手在开水中捞石头。将石头捞出且手无恙,称白了,胜诉。手被烫伤或者临时不敢捞者,称黑了,败诉。
博物馆中部则是彝族“火把节”的剪影,分外美丽,热情洋溢,生动展示了彝族同胞的热情与善舞。
乡村实地调研民族服饰,感受迷人魅力
在参观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后,多数实践队员对凉山彝族民族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海南乡党委书记李咏的推荐和帮助下,实践队全体成员携带调研物资冒雨前往大箐乡,第一书记李书记向我们普及彝族服饰的相关内容,在白庙村村长及村书记带领下,带着“呢喝”(意译为你好,直译为你吃了吗)实践队全体成员走进了探寻白庙村之旅。在白庙村村委会,穿着彝族民族服饰的小朋友们早已等候在此,他们为实践队员介绍所穿民族服饰的含义、制作工程和服装适用的场合。此外,实践队员向他们学习部分彝族语和彝族文字,彝族小朋友为我们的实践队员还起了彝族名字。
身着传统服饰翩翩起舞的彝族小姑娘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实践队结束了对白庙村民族服饰的实地调研,所有实践队员切身感受到彝族文化、彝族服饰、彝族舞蹈对彝族人的影响和重要性,彝族人民有着能歌善舞的血液、有着最淳朴的心灵,独特的彝族文化是融入每一个彝族人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闪耀的明星。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