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自治县农村中小学开设传统体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县为例
摘要:本文结合彝族撒尼传统体育的特点和石林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研究彝族撒尼人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小学开展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使其成为丰富校园文化、弘扬和传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以及促进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推广。
关键词:石林县;农村中小学;彝族传统体育;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81-02
彝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独特的风格、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集健身、娱乐为一体,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所以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与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间很多传统失去了发展空间,一些反映彝族撒尼人传统美德的礼仪与习俗日渐消失。我们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之得以延续,就必须找到更有力的传承途径。学校体育,中小学体育为这些具有典型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特质的运动项目建立了良好的开始。
一、彝族撒尼人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
彝族撒尼人的传统体育活动,就其独异的风格特征和表现形式看,与石林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生活方式、民族风情有着密切联系。彝族,作为山地民族,大部份都居住在高寒山区,尤其在海拔为1800米左右的石林彝族自治县。七八十年代,这里山高水险、森林茂密、交通阻塞。生活条件的艰难,使彝族人民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还需要一定的能调节身心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内容,来满足族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诸如:摔跤、磨单秋、抢花炮、踩高跷、舞狮、舞龙、陀螺、跳月、斗牛……等千姿百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1]。石林县是彝族中的一个支系撒尼人居住的地方,撒尼人传统体育有抢花炮、摔跤、斗牛、大三弦舞、刀舞、叉舞、霸王鞭舞、狮虎舞、打磨担秋、打陀螺、射弩等。其中适合于体育课程选用的项目很多,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是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多重性和外延的宽泛性可以弥补竞技体育的局限性,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因此,“纲要”积极倡导学校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以达到“纲要”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二、石林农村中小学开设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聚集地区大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同时规定了“挖掘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还有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靠学校和教育,还要依靠社会,为社会服务,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都是要到社会上去为社会服务的[2]。当今以竞技体育为主的社会很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更需要学校的帮助和支持。
2.群众基础广泛,开展条件得天独厚。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上,在这红土高原上,生活着彝族当中的一个支系撒尼族。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24.1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47万,占人口总数的35.03%,彝族撒尼人在少数民族中比例达98.1%。彝族撒尼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彝族撒尼传统体育。体现着撒尼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人人擅长[3]。石林每个彝族村寨里的每个男士都会一两招彝式摔跤,每个女士都会大三弦舞。每年春节和密枝节彝族村寨都会举行摔跤、大三弦舞等文体活动,他们都在跤场周围等待着上场机会,一旦上场,热火朝天,尘土飞扬,女士则在校场周围跳起欢快的大三弦舞,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因此,中小学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落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对场地器材要求相对简单,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石林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在目前条件下,限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和不足,许多农村中小学在短期内不大可能改变体育场地欠缺和体育器材破旧或缺乏的状况。
彝族族传统体育所需要的场地小,器材很容易自己制造,有利于在农村中小学课堂中开展,体育条件不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空地和通过制作简易器材来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以解决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困难。在师资方面,每所农村中小学都有彝族撒尼人担任体育教师或者其他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掘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也可以在放假时让学生父母作为他们的老师。
三、石林农村中小学开设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策略
1.领导的充分重视。石林县的传统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发展优势项目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石林县每年春节、密枝节、火把节和每个月的前三天,摔跤、斗牛、撒尼歌舞比赛大大小小数百场,每场出场的运动员达到数百人。以往在活动中多以摔跤为主并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由于人们对传统体育活动认识的转变,加之传统体育的观赏性随赛制的变化和客观存在的舞弊行为及管理工作的不规范而出现下降,而且使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到不满。并由此波及到主办者的决策转向偏重于斗牛,使众多业余传统项目运动员和爱好者失去了以往在群众集资自办的群众性比赛中经常锻炼、不断提高自己运动水平的机会。为此,石林县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客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乡、村每个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成为传统体育运动员或观众;鼓励群众集资自办传统体育活动,为石林县营造培养传统体育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与氛围。
2.石林农村中小学开设彝族传统体育的项目选择。彝族撒尼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绚丽多彩,但大多数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偏重于感性需要和感官满足的一种初级层次的文化现象,因此,并不是所有彝族撒尼传统体育项目都适合引入体育教学中来,在突出安全第一的思想和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必须慎重选择,精心筛选。第一,摔跤。摔跤运动是石林彝族撒尼传统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有着彝族撒尼人自身的技术优势,是撒尼人民宝贵的文化积淀。石林县先后向国家、省、市输送教练员、运动员100多名,他们在国内、国际的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很多运动员获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4]。这些优秀的运动员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把摔跤放入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弘扬和传播当地彝族撒尼体传统体育文化,以及促进彝族撒尼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推广。第二、撒尼大三弦舞,撒尼舞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最为著名、最为流行的就是跳大三弦,也即“撒尼跳乐”。“撒尼跳乐”是彝族人民最为喜爱的歌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生活性,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充分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情感。
彝族三弦舞2008年6月14日为国务院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石林人民跳起大三弦舞迎客,古老的石林彝族大三弦舞在19世纪80年代从石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将其融入教学不仅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3.在课间或课余时间的训练。短暂课间十分钟,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只是瞬间,却给了他们课间无限的乐趣。它能增进同学们的友谊,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健康,缓解同学们紧张的学习压力,活跃同学们的学习思维。在这十分钟里,可以将比较简单项目放入其中,如斗鸡、打陀螺等。斗鸡,运动形式是以单脚支撑,单膝攻击对方,以将对方击出场外或失去平衡倒下为胜。这一基本运动形式在民间是以童年游戏出现,称谓有多种,北方多称为“撞拐”、“斗拐”,南方多称为“斗鸡”。在我们彝家孩子的童年时代,都有参与这个游戏的美好回忆,这种游戏是我们中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许多中国人最质朴的运动体验。
将石林彝族撒尼传统体育引入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确可行,彝族撒尼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种多样,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石林农村中小学开展彝族撒尼人传统体育现状令人担忧,将其融入教学不仅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将石林彝族撒尼传统体育引入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这些优秀的彝族撒尼人传统体育项目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使之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得以保护、发扬和传承,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热爱体育运动、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饶远.民俗中的体育与体育中的民俗———以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05,(1):78-80.
[2]吴昭明.云南彝族传统摔跤活动的形成、演进与发展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3]杨文杰.对云南石林摔跤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156-157.
[4]饶远.论彝族体育的源流及其价值[J].浙江体育科,1992,11(5):48-52.
作者简介:晏瑞琴,女,云南曲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及少数民族体育研究。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